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汪曾祺讀後感5篇

每個人在閱讀書籍後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及時寫讀後感來記錄,想要寫出一篇思想深刻的讀後感我們就要認真讀相關的名著,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汪曾祺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汪曾祺讀後感5篇

汪曾祺讀後感篇1

這個寒假,我讀了《汪曾祺散文》。這本書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環境等方面。這裡面,我最感興趣的是“美食”這方面。

書中記錄了許多美食,如高郵鴨蛋、蔞蒿等。雖然這些都不是像海蔘、鮑魚這樣的頂尖食材,但作者運用了多種描寫,如寫蔞蒿的視覺描寫:“蔞蒿……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寫鹹菜的味覺描寫:“不鹹,細、嫩、脆、甜”;寫做枸杞的動作描寫:“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這些細緻的描寫,體現出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美食的熱愛。

我和汪爺爺一樣,也熱愛故鄉的美食。我的母親是福建福州人。那裡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種海鮮。每次去閩菜餐館吃飯,如“莆田”、“景福軒”,我都喜歡吃這些海產品,如蒸大黃魚、煎海蠣,因為這是家鄉的味道。蒸大黃魚用的清蒸手法,將魚的本味保留到極致,是一種鮮味,再澆上醬油,使鹹、鮮融合,是閩菜常見的味道。燈光照射下,魚皮表面金黃得發光,異常漂亮。煎海蠣是把海蠣裹上蛋液,煎成一張大餅,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蠣非常鮮嫩,正宗的閩菜中的海蠣是要用撈完不久且無沙的。這是我的家鄉菜——閩菜!

我的家鄉菜,無論我品嚐過什麼美食,我都不會忘記你;我的故鄉,無論我走到什麼地方,我一定會記住你!

汪曾祺讀後感篇2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擇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選擇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可是是一個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瞭解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完美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可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們,則應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汪曾祺讀後感篇3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著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脫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唸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著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裡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理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就應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係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後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後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最後,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

汪曾祺讀後感篇4

讀起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總覺得,其他人寫的散文是給別人看的,而他的散文是寫給自己回想的。

我輕輕翻開第一頁,像個不小心走錯路的孩子,莽莽撞撞地闖進了那繽紛地天地。我按照書上的指引,一會兒在“花園裡鬥起蟋蟀,一會兒在茶館裡翻翻書,一會兒幫著大人收葡萄,一會兒和大夥一起跑警報”。初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總覺得有些語言怪怪的,總是提起一些不存在或與要寫事物毫無關聯的東西。有時也會寫出奇特的,與眾不同的感受。可仔細想想,這不就是童年時代的最真實的想法嗎?

我們小時候都會對每個事物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在書中,作者對“款款的飛在牆角花陰”的“鬼蜻蜓”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吃石榴覺得“所得不償勞”,讓我也不由想起小時候也常覺得玩具小人就是我指揮的軍隊,每個顏色也都是各具一種性情。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一定是每個人都有的,可這種感受也是捉摸不定的。汪曾祺先生就是把這種感覺描繪了出來。

小時候,我們的腦子裡也會裝滿奇奇怪怪的東西,有時甚至是自己憑感覺造出的一些沒有的詞。比如作者寫“我的記憶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們的園裡可沒有菖蒲啊”。這句看起來前言不搭後語,是在突兀至極。可如果聯想起我們小時候的思維,就會一下子明白——大家小時候都會有這種陌生而又熟悉的詞語縈繞在腦海中,使我們整天想啊想。有時候也會去問問大人,可這麼遙遠的詞彙,大人哪能想得出呢?

汪曾祺先生寫這些別人看來斷斷續續的文字,也許,每句話都是曾經的一個夢吧。

汪曾祺讀後感篇5

布封說過:風格即人。

能夠留下偉大作品的人是幸運的,即便風雲變化、滄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為自己正身,驗證一段充實豐盈的歲月,抑或是一場別樣凝重的征途。

斷斷續續讀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覺真實純粹、簡單自然。書中有對家鄉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大的光輝追憶,有對父親家人的溫情感念,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

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作者對大學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個人骨子裡都對逝去的青春年華深深懷念,難怪這幾年盛行致青春。青春裡的自己都是快樂而無羈的,鬥志昂揚、意氣風發、滿腔熱血、壯志凌雲,如果能摻雜一點愛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新校舍》《泡茶館》《跑警報》讓我對西南聯大有了更多的瞭解。西南聯大可真是一個不朽的歷史名詞。

百度百科中這樣解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著名學府聯合而成。具體背景應該為: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均為著名的高等學府,組成西南聯大與祖國的命運相關,在特殊的時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師生。當時的著名教師有:陳寅恪,吳有訓,樑思成,金嶽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鍾書,吳大猷,

華羅庚,朱光潛,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張伯苓。難道有一個研究聯大校史的美國教授以為:聯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自由、時事。

兵荒馬亂,前方抗戰,雲南聯大的學子們卻是清淨活躍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泡茶館》中的茶館林林總總、規模各異、名目繁多,為學生們提供了休閒讀書的好去處。有同學從早到晚泡在茶館,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館,深夜才回宿舍。紹興的老闆惜才愛士,會資助學生奢侈的去南屏電影院看一場電影。《跑警報》中,雖然警報聲聲刺耳,而學子們更多地在警報聲中尋出了樂趣。一位姓馬的同學在每次跑警報時,不忘帶上一壺水,一點吃的,還要夾上溫飛卿或李商隱的詩,才慢悠悠地向後山走去。哲學系的研究生在跑警報時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學。有人帶金子,必有人會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會撿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撿到金子。故此,每次解除警報時,他都會細心檢視路面,還真有兩次撿到了金子,由此實踐了自己哲學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羅同學,在別人都去後山躲警報時,自己一人逍遙自在地在宿舍樓裡洗頭洗衣,因為此時,沒有人和她爭搶。形形色色的學子,詼諧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記》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縣,去看一眼現實版的桃花源,雖然世人都說不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慰藉一下多年的暢想也是可以的。還有岳陽樓,長江三勝,滕王閣,黃鶴樓都沒有了,就剩下這座岳陽樓了。那麼多岳陽樓的詩句,那麼多洞庭湖的篇章,影響最深遠的還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范仲淹恰恰從沒有去過岳陽樓,從沒有看見洞庭水,卻寫的如此千迴百轉、蕩氣迴腸,難得,難得啊!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寫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銅人雕塑,遊客們為了借染好運,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復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銅漆凋落,格外顯眼。作者似乎不太認同這樣旅遊習俗,而回顧我們周圍,不是也存在很多類似的情況嗎?我倒覺得摸摸也無妨,遊客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總得親手碰觸一下歷史,這樣才不留遺憾吧。

我是喜歡吃葡萄的,正應了一句廣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瞭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了多麼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閱,倘若喜歡,細緻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瀏覽。開卷有益,更何況是大家名作呢?

標籤:讀後感 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