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係力讀後感7篇

我們可以在讀完一些文字後仔細完成一篇讀後感,書寫一篇讀後感幫助加強同學們對名著思想的體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關係力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關係力讀後感7篇

關係力讀後感篇1

我覺得這是一本將“親密關係”歸因的書,但在字裡行間對如何處理親密關係給出了方向性的指導。具體如何處理,目前我仍然認為nvc是實用性最好的方法,兩者結合著參考、印證、理解讓我收穫很大。

總體感覺書中蘊含了很多個體心理學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親密關係只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他也希望大家通過梳理親密關係,最終達到自身與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我覺得這點與個體心理學的最終目標不謀而合。

作者將親密關係分為五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靈魂。我分為三個任務——擇偶、交流、昇華。無論是五個階段還是三個任務,都存在一條看不見的線將它們串聯起來——原生家庭/童年經歷。原生家庭、童年經歷都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些客觀對我們主觀形成的影響後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親密關係中的“問題”幾乎都是雙方行為碰撞出來的,行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們對經歷進行詮釋後得出的結論。按照這個邏輯,解決“問題”的終極祕密武器,最終將導向重新審視兒時的經歷以及當時自己所做的決定。有意思的是,只有當自己的某些意識甦醒,並接納和承認某些“真理”後,才能進入“審視”階段;同時堅持“審視”狀態也是個需要練習的技能。

關係力讀後感篇2

尋求親密關係的路會很苦,很難。可是當人們在尋求過程中小有收穫的時候,簡直會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長:一次又一次的權力鬥爭會徹底擊垮改變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絕望的境地。

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總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使人重又燃起對親密關係的好奇心。於是,連續三天、多次聽樊登老師的領讀,12遍,一字一句,深深領會,慢慢覺知。並且,再一次拿起《親密關係》這本書,一口氣看完。

“跟我來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親密關係經歷月暈現象——幻滅——內省——啟示,到達新的起點。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你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每一個階段,最後才能體驗到真正的親密關係,但事實上,親密關係之旅可能隨時來個大轉彎,躍入完全不同的知覺層次,而讓人直達終點。

而我的看法和感觸是:幻滅、內省、啟示經常往返於你的感受當中。有時讓你興奮,有時又使你沮喪甚至絕望。讓你以為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一句話、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親密關係,瞬間打回原形。

學習的路當然曲折,且佈滿荊棘。我們必須努力克服時不時都來騷擾的“沮喪”和“絕望”,用愛填滿內心的空虛與無助。“人必須不斷地從錯誤中學習,才能進入天堂。”今天,跨過內省與啟示階段的很多原理與案例,先把作者寫在書籍末尾的短詩送給大家。

因為每次聽到末尾,都會兩眼含淚默下決心:帶上愛,向未來。

關係力讀後感篇3

讀了《親密關係》,才發現婚姻中有這麼多學問。書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這些原理都是對具體生活的提煉總結,我們每個人婚姻中都遇到這些問題,只是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聽了樊登老師的講課,突然對婚姻有了另外一種認識,對在婚姻中如何獲取幸福有了更加具體的方法。

我從來沒有好好想過婚姻是怎麼一回事,只是覺得那必須是人生的一個路程,從小我對婚姻並不嚮往,覺得那只是一個任務,一個人過其實也不會很悲傷,農村封建告訴我婚姻只是為了老去時靈魂有歸處,就僅僅因為這個,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結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麼一回事就結婚了,只是因為年齡到了,婚姻中從吵架到冷戰再到平靜,除了對自己的內心折磨及對真愛的懷疑,發現親密關係並沒有得到改善和進步。慢慢的,不會再吵架,因為沒有了期待,學會了接受現實。只是某個時候想起來我還是經常問問自己,我幸福嗎?

都說女人結婚後,一個月中在腦海中有多少次閃過離婚的念頭,真的是這個樣子,我們當時牽上的手,當時許下的承諾,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毀滅走向放手。我們對對方的不滿意,期望的得不到,我們永遠在埋怨對方不理解自己的內心不懂自己,永遠在懷疑自己不夠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個,那就接納生活接納愛人,不再期望就不會有失望。

也開始學會提醒幸福,開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裡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對方的好,於是發現也許自己還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親密關係中說到婚姻是一個人的事,如果你認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那麼不管你怎麼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幸福。這種情況下一般人就基本不願意動,都在等對方先行動,最差也要大家同頻率一起努力吧,憑啥是我一個人付出呢。這種想法很可怕,如果你總是盯著對方,而不是自己內心的話,你會發現對方永遠滿足不了你。

書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為以及無理取鬧其實都來源於童年時期愛的缺乏。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確實很多的吵架不是因為本身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問題上去,我們吵架並不是針對一件事情,而是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關愛某些需求。

我們一開始戀愛都覺得對方很棒,只是因為我們表現出對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個自己。書中說到人為什麼要戀愛,其實是找一個滿足自己潛意識的一個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裝自己具備這些特質,我們忽略了其實對方也在假裝,於是,在婚姻中,我們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們找不到曾經眼中的對方了,於是開始失望,開始爭吵,潛意識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這種需求。

本書中說到期望是通往地獄之路,我們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對伴侶的期望,本著愛出發共同處理面臨的問題。

婚後的期望走到幻滅階段後,必然會產生憤怒情緒,憤怒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僅僅是表達憤怒,只是把問題表達出來,第二種是情緒抽離,逃避問題,最後一種是被動攻擊,把自己處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懲罰。這三種是我們經常憤怒的三種表示方式。如何解決,如何化解吵架,正確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會是表面的外在的導火線,而是潛意識的缺失的心路歷程,學會同理心的傾聽,與對方同時面對自己的問題,最好的方法用愛來回應對方的傷痛。比如你要生氣的時候可以換一種想法,假如你現在還深愛著對方,那麼你很快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擁抱,溫暖和撫慰。

幻滅之後的內省階段說的也特別棒,一種方式是無止境的追求需求導致最終妥協放棄,正確的方式是放棄期望,把伴侶的需求當做自己的需求,雙方積極溝通創造快樂!

作者更是深入淺出的介紹了家庭中的三種角色,受害者(心甘情願的受害),破壞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這三者角色是可以轉換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籠,想明白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跟隨真理選擇,不要讓自己處於犧牲者的心態,同樣的處境,學會積極心態,才能找到快樂源泉。我們對世界的不滿往往是自己內心的不滿意,對配偶的不滿就是對自我的不滿。如何在婚姻中穿牆而過,要先跳出問題的框架,解決自己內心匱乏的問題,每個問題都是自身的投射,對自己生活負責,發現問題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後的啟示階段說到愛才能帶來啟發,不求回報沒有條件的付出才會快樂!空洞由愛來填補,跟隨自己的內心,本自具足。開啟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盡快到達一個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來就在那裡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達親密關係的中心。

特別是允許兩字更是讓我深受啟發,學會允許,靈魂關係的關鍵是允許,放下對結果的控制慾,當你煩心時想想允許這個詞,允許具有偉大的力量。焦慮來源於對無常的抗拒,依據靈魂的本質出發,需求不從對方尋找,從自我找。

記住,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從愛出發,從心出發,讓愛在內心生根,愛才能帶來持續的幸福感!

關係力讀後感篇4

首先,幻想促進了浪漫。洋溢著激情的愛人們往往會將他們的伴侶理想化,縮小或忽略那些使他們止步不前的不利資訊。新奇也能為新確立的愛情關係注入興奮和能量。這種新奇對性喚醒的影響稱為“柯立芝效應”。浪漫的夫妻一起參加新奇、興奮的活動會讓他們彼此更加相愛。浪漫因新奇、神祕和危險而繁榮;卻因熟識而消亡。持久的浪漫不過是自相矛盾的說辭。愛情的激情成分比親密和忠誠會更快地發生變化,這就意味著浪漫的愛情也會發生改變。

浪漫激情的三個重要因素—幻想、新奇和喚醒—一般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減弱。所以浪漫的愛情亦會日益消退,當然,浪漫在很多愛情關係中並不完全消失,但它的確一般會降低到低於起初夫妻決定結婚時的水平。促使人們結婚的愛情和使人們數十年廝守在一起的愛情並不一樣。親密比激情更為穩定。因此,相伴只愛比浪漫之愛更穩定。你只要投身於同時是好友的愛人。你還可以有目的、創造性地防止可能損害滿足感的任何厭倦情緒。在婚姻生活變得沒有情趣、難以讓人興奮或者沒有挑戰時才會滋生厭倦,厭倦是愛戀和滿意的對立面,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創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尋找新穎、吸引人的共同娛樂的好方法。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為維持愛情關係的基礎。培養與愛人之間的友誼。努力保持新鮮感,把握住每一個與配偶共同進行新奇探索的機會。如果對愛人的慾望漸漸演變為平靜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覺得奇怪或失望。這種幸福結果可能會讓你成為幸運的愛人。

關係力讀後感篇5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為、指責他人不願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於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將親密關係(主要是愛情)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在這方面,他的觀點和《少有人走的路》中愛這一章有些相似,愛情在起初是熱情狂喜與極樂,一切那麼美好不存在任何缺點,這個階段的愛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進入到第二階段後,矛盾爭吵開始產生,你甚至會覺得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階段,親密關係能夠讓你找到機會直視自己的內心,由此可以發現多數爭吵的源點是人在逃避內心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多半是你幼時或者曾經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氣正視過去的痛苦,那麼就有機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看到自己的本質得到啟示。“尋找親密關係,尋找真摯的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從這本書裡學會了什麼,還很難,時至今日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人際交往,從書裡到實際運用還是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時常感覺挫敗在於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看過的經驗不少,卻還是碰到那麼多焦頭爛額挫敗憤怒的事,直到看到這句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關係力讀後感篇6

這是一本教你怎麼處理親密關係的書,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爭吵,爭吵的本質是什麼,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整本書作者把親密關係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來表達作者獨特而思路。

所謂的絢麗就是你快要戀愛的時候,你期待有他/她的生活,就像期待你的快遞一樣。這時候你看到的他/她彷彿會發光,你把自己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都寄託在他/她的身上。在一片美好中你們走到了一起,迎接你的是幻滅。你開始覺得他/她笨手笨腳,不可理喻,你們之間開始就某件事情產生分歧,開始大吵大鬧,彷彿在一起就是一場災難。緊接著你就需要內省了,去反思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可能是因為你每次都覺得自己在“受害者”的角度,可能是因為自己害怕失去,再或者你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犧牲者。不過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感覺,你需要搞清楚每次爭吵的原因,從而順利的走到最後一站--啟示。這個時候你們的爭吵會越來越少,你們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親密。

作者有一些自己獨特的看法,看起來還是比較有道理的。

1、其實你被某人吸引,是情緒上的需求,所以你會對這個人形成情緒依賴。具體的表現就是你期望他/她做一些事情,來滿足你的情緒。而情緒這個妖怪又善於隱藏在事情的背後,每次你以為在就某事爭吵的時候,其實是情緒在作怪,能夠正視自己情緒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你現在所擁有的情緒都是孩提時候未被滿足的需求導致的(歸屬感和確定自己的重要性),這些都已經是歷史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經歷,但是我們可以正視我們產生的情緒。當我們產生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伴侶的問題。爭吵是因為你內心的創痛需要治療。

3、如果你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為你對伴侶有所期望,在他/她做到之間,你無法快樂起來,平衡掉期望才是應該做的。當衝突產生的時候,我們首先會責怪、批評他人,這樣可以使我們自己擺脫自身的不安,加強我們是受害者的意識,使自己的行為理性化,但這只是一種感受,感受讓你催生假設,而非事實。而憤怒背後的主要意圖也就是如此,讓別人有罪惡感,讓他們為你內心的痛苦負責。

4、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我們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們心中。事實上,每個問題的本身,都包含著執行解決的機制。不管什麼事都一樣,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你就會自然找到方法。

5、如果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只是為了滿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反正道理千萬遍,說回來都是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人性的缺點,在控制你做一些不理性的決定,從而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既然你選擇了伴侶,兩個人就要好好的,遇到衝突就反思,警惕自己不小心掉進去。

這本書的道理沒有可執行的價值,如果你悟到了作者說的境界,你們會關係親密,恩愛的度過剩下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沒有悟到,那麼這本書可能對你沒有什麼價值,最後就是一種,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後就是學會面對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指責,逃避。

關係力讀後感篇7

年輕時,每個人都一刻也不得閒,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當我們追逐的某個自以為很重要的目標達成之後,這個目標便顯得一點兒也不重要了。於是,我們又轉而追逐下一個遙遠的目標。

不管我們有沒有達成追逐的目標,很少有人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些目標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時間去追逐?

年輕時,“做事”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因為只有那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們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但是,自古以來所有的聖賢之人一直在嘗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在精神導師馬哈拉吉年輕時,有人問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允許”(let)。在說這話的時候,他一定早已突破親密關係的牆壁,體驗過“牆外的生活”,因為靈魂關係的關鍵,正是“允許”。

當然,這不是要我們整天呆坐著無所事事,而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事,應該是聽從心的引導而做的事。如果我們能明白“允許”的道理,那麼我們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啟示。

“為做而做”與“允許”之間,生活的質量有很大的差異。“允許→→接受→→容納→→愛”,這是我們愛自己、愛家人的正確開啟方式。

在靈魂關係中,我們所要練習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許。溝通不再依循公式來進行,而是讓我們心中的直覺、靈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覺的明燈來做我們的引導。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