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選範文

多讀書對於緩解我們的學習壓力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大家在閱讀過後一定都收穫不少吧,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選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選範文
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選範文

《守望教育》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裡,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著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 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著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 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

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所以,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改善我們日漸貧瘠的道德生活,對於家庭的幸福,對於學校生活的充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劉鐵芳先生寫的深有感觸。這本書劉鐵芳先生為教育改革所寫的一本隨筆,記載著劉先生對於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見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們不能簡單地設定“什麼是教育”、“教育該如何行動”、“教育非 如此不可”的標準答案和機械化的行動模式,而是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 給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教育?正是在對現成教育實踐的不斷質疑、追問過程中,催生一線教育人的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質量。教育需要理論與時間相結合,而且應是在承認整體現實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開的具 體的、區域性的研究,理論研究是進一步貫徹顯示行動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單純 為了論證現實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確是的,沒有理論的支援,實踐會走很多彎路,所以,我們要研究理論;但是,單純為了研究理論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現 實很好地結合,甚至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研究理論應該是以檢驗現實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選範文

每當讀一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談,拓展了思維,提供了方法,指點了迷津,在共鳴中不知不覺地提升了自己。在讀了劉鐵芳《守望教育》這本論著後,有幾分的激動,因為自己的一些謎團在讀完了這本書後也日漸明朗。讀了這本論著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與反思。

一、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是“訓練”還是“教育”。

我對本書中關於“升學”的一元教育論述印象比較深刻。我曾經在高中教過兩年的語文,高中就拼一點,學生的分數,學生的練習滿天飛,國中也是這樣,“升學”的一元教育價值取向往往會將孩子置於“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訓練”。還好我們國小階段沒有把分數看得那麼重,注重的是學生各種習慣的養成。但是我覺得在我們的課堂上,訓練的成分還是比較多。文字只是一個載體,上面承載著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思維的創新,文化的傳遞,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文字,走出文字,培養學生的能力,思維與素質。對於語文這門學科來說,知識的訓練是必須的,但我們不要把知識點的訓練作為我們教學的歸宿。

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鑰匙。

本書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示範性的作用,學生去明白一個道理,很多時候,說教遠遠不如給孩子講一個故事,一個故事也許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能一個故事孩子聽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並且正確地去做,而並不需要我們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們都願意聽故事,並且聽故事對孩子們好處多多。比如說我給孩子講的一些故事,一遇到類似的問題,好多孩子會一起說出這個故事的名字。這就說明這個故事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學生形成“悅讀”的習慣,真正會讀書。

《守望教育》第二輯中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閱讀見證著一個人的精神成長,閱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樣讓“閱讀”變成“悅讀”,這讓我想起了一本書《悅讀是怎樣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徑,這裡面有一套比較好的閱讀方法。具體方法如下:在學生剛開始課外閱讀時,“放任自由”是比較合適的辦法,天文地理、神話傳說、卡通笑話,全憑學生喜歡,當學生逐漸覺得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和生命的需要時,老師再適當給學生推薦一些比較適合孩子閱讀的書刊並提出讀書要求,先“放”後“收”,讓學生一個適應過渡期,有利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因此,在保證課外閱讀數量的基礎上,也要保證其閱讀的“質量”。在課外閱讀的起步階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對課外閱讀的要求必須在質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導學生學會真正的閱讀。

四、還給孩子童真童趣。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那時侯讀書生活比較單純。簡簡單單的幾本教材,沒有任何別的讀物、輔導材料,早上來上課,午後輕輕鬆鬆回家,作業儘管有一些,也還有課文的背誦任務,但感覺好象都能比較輕鬆地應付得過來。不僅如此,愉快經歷還有兩個重要由來,一是經常有夥伴自由玩耍,一是與自然隨意地接觸。”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幾個銅錢,幾根雞毛和一小段麥管用線一紮便紮成了一個雞毛毽子;一個瓦片,地上畫幾個方格子,就是我們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裡的草垛,各種杆秸多成了我們躲貓貓的快樂場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都可謂天壤之別,學生知識訓練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學生的生存狀態卻不容樂觀,在陽光體育課上,如果我們能夠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動,孩子們可能會是更快樂。

總之,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要抱有這樣一個胸懷,不是教好某些優秀的學生,教好一個班的學生,教好幾屆學生,而是從“人”這個概念出發,為每個孩子的終身發展考慮,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我們的目的應該是讓每個孩子具備頑強的生存能力,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就讓我們帶著這個任務開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關於《守望教育》讀後感優選範文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ソ逃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階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控、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