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推薦6篇

在優秀的讀後感中,可以分析作者的敘述技巧和語言運用,讀後感是一種對文學作品的致敬和尊重,因為它表達了我們對作者和作品的敬意,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推薦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推薦6篇

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1

20xx年,也就是14年前,龍應臺突然發現兒子“安安”不見了,站在面前的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青年,面對兒子時她不知如何開口,不知他在想什麼、在乎什麼,這是一個如此親密又如此陌生的人。

愛不單單是心裡的思念、言語的關懷、全力的付出,更多的是理解,懂才有愛,愛而不懂那是虛假的愛,那終歸愛的是自己。

她強烈地要認識這個18歲的親密陌生人。智慧的人,永遠是不單有想法,更關鍵的是還有辦法,而且是妙法。她請求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與她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就不能半途而廢。安德烈答應了。

龍應臺覺得:兒子愛她,但並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談人生價值,談對工作的態度,談愛情觀,談抽菸問題……對話並非總是順暢的,有爭論,有各執己見。比如安德烈對龍應臺說:“你聽不懂我的意思對不對我們的代溝就在這裡:我上面所說,沒有一句我的同儕聽不懂,而且,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他們根本不需解釋。”他要求媽媽“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當然更多的地方充滿一個母親眷眷的讓人感動的情,有很多觀點有著讓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從20xx年5月12日的第一封信,到20xx年8月24日的最後一封,歷時3年3個多月時間,母子2人書信往來共36封,以專欄的方式刊載。這36封信影響了臺灣、大陸以及國外許多的家庭,許多的父母,許多的兒女。因為兩代人“親而不懂”“愛而不知”的問題,就好像情感上的“代溝癌”一樣,擴散在父母和子女的肌體內,父母給錢、買房、贈車、送飯用各種方式表達“疼愛”也收效甚微,子女節日送禮物、生日送蛋糕、老花鏡、防滑鞋、菸酒糖茶頻繁表達“敬愛”也難暖愛子之心。

龍應臺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讓我們覺得:龍應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個願意聆聽的朋友,在她眼裡安德烈是一個自由的人,她無權強令他做什麼。龍應臺這樣的態度使得她的兒子可以無憂慮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瞭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寬容、這種理解使得他們彼此瞭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個幸運的人,他是一個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她不像其他的母親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在她眼裡,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母親的無權干涉只能引導。而當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

龍應臺用書信的方式瞭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2

?親愛的安德烈》,記載的是龍應臺女士與她十八歲的兒子之間三年來互通書信的書。書中擁有太多飽含哲理的語句或是語段,我邊讀,邊做些筆記。邊做筆記,邊思考。

筆記一:你知道嗎?象棋裡頭我覺得最“奧祕”的遊戲規則,就是“卒”。卒子一過河,就沒有回頭的路。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註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另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現,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過了河的“卒”。

是啊,人生的決定就是過了河的“卒”,選擇了就沒有回頭路。不論你選擇的是一條直通羅馬的平坦大道,還是一條充滿挑戰的彎曲小道。這不由得讓我看到孩子們對於學習的選擇,有的沒有興致,成績不好,有的卯起勁來學,越學越優秀。學習好的,“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而這份“有時間有意義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脫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學習不好的,相對來說,將來的選擇會窄很多。

成人也有成人的選擇與決定,比如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的“虎媽狼爸”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急於求成,抓住週末的一點時間將孩子送往各個培訓班,剝脫了孩子應有的快樂童年生活。童年的快樂失去了,將無法找回。我們的家長裡邊也有當“甩手掌櫃”的,把孩子的成長看作一棵樹,想怎樣生長,就怎樣生長,長得筆直,就筆直,想旁逸斜出,給足自由。

筆記二: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也不必了。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裡,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龍應臺女士也經歷了這樣的尷尬,“他和兒子,已經無話可說。那個曾讓她擁抱,讓他親吻,讓他牽手,讓她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看著她,愛她卻不喜歡她的安德烈。”但這份尷尬,因母女之間的書信交流得以解決。

我和兒子也都愛著對方,我提著一袋東西,兒子會馬上接過來。我忘了被絮上的那層毯子沒蓋好,兒子會幫我掖一掖。可兒子心中的祕密藏了一個又一個,比如說學習。成績如何,名次怎樣,他會瞞著我。我問起來,他像沒聽見,不予理睬。

我也經常聽見下面的對話,父母關心孩子,只是找不到更多的溝通的語言,導致交流不愉悅——

“在家裡聽爺爺奶奶的話啊。”

“嗯。”

“學校裡,也要聽老師的話。”

“知道了。”

“還有……”

“煩不煩吶。”孩子明顯不耐煩了。

更無法可想的是,生活中還有這樣的畫面出現——她愛她的媽媽,她的媽媽也愛她。她的媽媽迫於生計外出打工十多年,終於在她國中時回來陪她,然而,面對媽媽,她卻感到陌生了,她說她幾乎不喊一聲媽媽,看見媽媽來了,她就上樓。她不知跟她的媽媽說些什麼。只在她媽媽問話時,極不情願地答應一聲。他們之間比路人還路人。

筆記三: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他媽的不容易啊。

龍女士談到,在中國人眼裡,不管你幾歲,只要你站在你媽或爸身邊,你就是“小孩”。這話說到了我們每個中國父母的心裡,所以,兒子,我不可能完全放手,尤其是,你尚在上高中,這正是父母不放心的階段,“放手”,又怎麼可能?所以,我督促你,假期帶書回來複習,你是知道的,不進則退。我想不論怎樣,看著班上的同學均在學習,你不可能不著急,對吧。所以,努力吧,我們的兒子。

兒子,安德烈的媽媽跟他談的不只是學習,更有思想、文化、政治上的交流,所以,我在想我們還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交流,我也需要通過這種方式走進你的生活,走進你的心裡。兒子,你願意嗎?老媽期待著你的回答。

讀後感

讀後感

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3

大年初四請假去書店狂購一通,其中一本《親愛的安德烈》吸引了我的眼球。買回來後,一手抱著秣秣睡覺,一手看書,基本上一口氣看完了。

這是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在三年之間的書信集。看完後,我最大的感觸是,這根本就不象是一個18歲的孩子寫的信,很多地方非常深刻,涉及到對人生、社會等多方面的討論,一個從小被父母包圍、嬌寵,沒有經過歷煉的孩子是斷斷寫不出這樣的內容的。甚至我都有些汗顏。

其實有了孩子後,有一些壓力,就是未來的教育壓力。我想讓他成為什麼樣的人,怎樣教育,怎麼以身作則,如何表率。這些年,我愈來愈覺得知識的短淺,不是專業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作為一個碩士畢業生,對中國的歷史瞭解多少對傳統文化了解多少?更不要提其他國家的歷史。很多社會現象,也沒有作過多的關注和思考。

這些年,也刻意的去看過一些相關的書籍,但還是太少太少,也很不繫統。需要大大的補課。最起碼,我能夠在孩子應該讀這些書時,我能夠給以一定的指導,並和他討論。

讀書的任務很重,而且沒有時間再推託了。

努力,加油。

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4

在閱讀《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之前,因為聽了老師對這本書的介紹,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本書中的36封信都是在講龍應臺和安德烈對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親淤兒子之間的普通對話交流,但是,等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卻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我記得在看這本中間二十幾封信的時候,感覺他們談論的東西離我很遠卻又很近,有談國家,有談離我們最近的生活,將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進行分析,並談論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觀點。

有時候在某件事情上龍應臺有著她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兒子卻又有著他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哪一種觀點,都各有各的道理就算有時候內心不認同、理解,卻也不能說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二十六封信中提到兩瓶牛奶的例子,大人覺得不應該浪費,小孩卻認為應該以舒服、享受為主,而我覺得有時候節儉並不是一件壞事,畢竟不管是一杯牛奶還是一顆蘋果,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換來的。其實在這種一瓶快過期另一瓶還是鮮奶的情況下是可以有很多解決方式的,我覺得有時候在處理事物的過程中,應該懂得變通,只要願意,總有能做到兩全的辦法。

後面的這幾封信,內容偏向於談人生,聊未來這一方面的內容。談的這些話題雖然離我們比較遙遠,但是卻又非常實際,特別是安德烈對龍應臺發出的一系列反問,讓我突然也想問問我的媽媽,想知道她將會怎麼回答。有時候我也覺得,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做好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沒必要浪費時間去想明天之後甚至是更遠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事情是遲早都要去想想的,這樣來來回回的去想其實還真的是挺累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也挺好的嗎,將來的事等到將來再去想好了,並且未來的事現在也沒辦法預測,對吧!

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5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這時《親愛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龍應臺女士所寫的。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與她的大兒子安德烈合寫的36封家書的合集,在這36封家書中,兩母子以通訊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與看法,並徵求對方的意見。信中還有許多引人深思,感慨萬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龍應臺給安德烈舉了一個例子,你是追趕壞的,還是去享受好的呢?還有在最後一封信《偉大的鮑勃迪倫與他媽》中,安德烈說了一句話“馬克吐溫說:‘我判斷一個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這本書還有很多類似的引人深思的好句,激發人們的思維。在書中,我看到許多讀者的來信,除了表示感謝,還有許多的認同與爭論,讀者與書本一起成長。

這本書非常的有益,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讓我知道了作為母親,她們的擔心,她們的關愛,她們的嚴厲等等,背後都藏著一顆愛我們的心。當然,這本書也談到了許多世界時事,豐富了我的知識量,也讓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有所改變,讓我今後更加公平地去看待這類事情。

良書,就是益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媽媽。

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6

首先,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似乎從出生開始,我們的人生就已經被計劃好了,我們需要好好學習,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學,於是,老師、學校、家長、社會……身邊的所有的環境都充斥著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周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但是,相比於安德烈,我們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將“性、藥、搖滾樂”看做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自由樂趣,並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生在中國,飽嘗著東方文化,我們確實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樣的生活,有他那樣的經歷。但是我卻想說的是,人生苦短,活的灑脫奔放而不留遺憾,才不枉來人間走這一遭。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也感受到了父母瞭解和認識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對於子女不離不棄的、貫穿始終的愛。其實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在內,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適當的形式和機會,以至於兩代之間形成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會發現,雖然自己以成家,卻發現自己越長大越孤單,漸漸的不願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東西,反而身邊的朋友或許比父母更加的瞭解自己。我們不斷的接觸更新的事物,漸漸的從父母的世界中遠去,偶爾的電話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無味。“最近好嗎?”“還好啦。”“錢還夠用嗎?”“夠。”僅此而已。我們都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但是卻沒有人願意或者留心是不是應該改變一些。我想,我們的父母養我們長大成人,絕對不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