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00字

通過讀書,讓我們與書本一起成長,收穫更多的知識,那麼讀後感怎麼寫好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00字,供大家參考。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00字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00字

當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時,我總有種想再讀一遍的想法。《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一人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兒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訊的時間,總讓我感慨。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而一開始,安德烈,這個完全不想與母親交談的人,完全是為了賺稿費,才寫信的。因此,他們倆就抱著不同的心態通訊著。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寫信,但龍應臺卻想走進兒子的內心,想讓安德烈與自己的關係得到緩解,想認真研究自己的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言語,也讓安德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德烈到最後,通訊的目地僅僅是為了與母親交談。當然,他們彼此認識了對方。

龍應臺有的地方,讓我感觸很深,面對著自己兒子的不耐煩、不想說,她並沒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幾行文字只能換來兒子的三言兩語,但她仍舊字字引導,希望安德烈能多說一點。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兒子。這是何等偉大的母愛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為了我們付出了很多。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浹背,操心不已,但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們舒心,我們都知道。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說一句話,等等。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又有誰能時刻想到這些,並經常去做。而父母對我們的關心,我們卻會把它當做嘮叨,當做耳旁風,不去理會,有時還嫌煩,與父母頂嘴。我們長大了,只顧著與朋友玩,只顧著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時光,卻總是遺忘了撫養我們長大,為我們擔心的父母,他們正在漸漸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們能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就是像兒時一樣,常陪陪他們,多在他們身邊,與他們聊聊天。

想到這兒,我不禁為自己有時因心情不舒暢,而惹父母生氣,讓他們傷心的事感到羞愧。從此以往,我將時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體諒父母的難處,理解父母的用心,並多多地去幫他們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爭取不讓父母擔心。

《親愛的安德烈》中,讓我看到了母愛的呈現。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個不論你身在何處,卻長伴與你的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00字

其實我一開始並不願意看這本書,因為裡面只是一封封枯燥無味的信。比不上小說的奇異有趣,漫畫的絢麗多彩,笑話的誇張搞怪。總之,自從它被買回來,我甚至壓根兒沒正眼瞧過它,直到曾老師要求帶。

課堂上,我看著封面上的幾段話,心中的興趣不由得濃了一分,那類似獨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來。於是我翻開了它。

直至看完一遍,我還有些發愣,一對母子從原本的哪怕有時間坐在一起也沒話說變為幾乎無話不談靠的是這一封又一封的信?我細細地回想,從商討獨立到思考政治,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段?哦……

記得有一封信講了旅遊景點的人只看錢,為了賺取最大的利益把許多人思象中寬廣遼闊永無邊境的草原象圈搖錢樹一般圈起來賣票收錢,進入了,照相業要收錢。當時我也說不出是什麼情緒,他們有錯麼?沒有。他們的景點收錢時應該的,可我仍覺得心裡不暢快。再看到後面的寺廟中的僧人們手上沾著香灰便開始數那油膩膩的錢,這……我覺得什麼信仰各方神聖的都不神聖了,他們只是信仰錢吧?!我覺得噁心,特別的噁心。

再看後邊,龍應臺與安德烈對於很多事的不同看法,一方代表中國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國,或直接說一方代表中年人,一方代表少年——一個國家的新鮮血液吧。它們對於這些事的看法完全不同。如一箱蘋果,龍應臺或說是家長認為應先吃快壞的,這樣可以吃完,而安德烈或說是少年認為應先吃新鮮最好的,不然豈不是一直吃的都是半壞的?

我看了覺得很有趣,這些信中所言幾乎是我和媽媽之間故事的一個影子。我嘗試著用書中所表露的方法與媽媽相處,果然少了很多麻煩與不快。

總而言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不但學會了與父母相處,還學會了許多事情。希望我與媽媽能與書中的母子一樣,一步一步地走近。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00字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人生三書的第二本,從第一本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再到《目送》,她在向我們訴說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而我比較青睞第二本書,可能對同樣處於青春期的我,會和安德烈與母親的信更有共鳴吧。

可能說起龍應臺,人們腦海裡都會出現這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段話寫出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痛點,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再目送著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為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但是撇開龍應臺對親情的敏感和理解,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中,她對孩子的關心與教育絕不僅僅停留在說教上,而是選擇走進兒子的內心,瞭解作為一個18歲孩子的內心世界。而這種瞭解不僅跨越了年齡的代溝,還跨越了國度,跨越了種族,跨越了文化。

為了更好的瞭解對方,與兒子分隔多年的龍應臺選擇了以信的方式開啟兒子封閉已久的內心。面對兒子來自青春期的“叛逆”,她既堅持自己的原則,但同時也選擇相信兒子;面對中西方兩國不同文化,龍應臺與安德烈更像朋友一般,討論著他們對政治,對文化的看法,而不是強行讓他接受自己的觀點;面對兒子的“落榜”、“失敗”,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他成功的定義不是唯一的,要敢於質疑。

“信”是一個很偉大的東西,它不僅傳遞著遠方親人的思念,它還是一種瞭解對方內心世界的工具,很多難以啟齒的想法和表達都可以通過寫信去告訴[]對方。而通過寫信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是一種有智慧的方式,正如著名的《傅雷家書》一樣。不得不說,龍應臺是一位極具智慧的母親,正如她所說的: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而她做到了。

標籤:讀後感 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