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年中學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範文四篇

我讀書,我進步,我收穫,我成長。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那麼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年中學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範文四篇,以供參考查閱!
2022年中學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範文四篇

2022年中學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範文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一本書,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讀了這本書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問題,甚至是與父母的一些矛盾。讀了這本書讓我能夠完全抽離出來,能夠更客觀地看待這些成長問題。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龍應臺那個年代的貧窮,那樣的生活,那樣的環境,那樣的落後,就像我們現在父母以前的生活,是我無法想象的。也許,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這是另一個時代,一個新新的時代,這個是一個懂得快樂,玩耍和音樂的時代。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偉大理想。與龍應臺那一代截然不同。當人們的生活,文化隨著時間逐漸提高時,往往會丟棄一些原始的東西,被金錢所束縛而變得殘忍。而那被丟棄的東西,正是龍應臺那時所普遍擁有的單純與互助。現在的人們,在利益的誘惑下,友誼、親情變得一文不值,而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又是否看清什麼呢?還是在享受著販賣心靈後得到的物質呢?也許,我們能期望某一天在我們享受物質時,回頭想想逝去的心靈。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裡面收入的是龍應臺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書信,說實話,裡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瞭解的心情。對於母親,兒子有著太多的不認同,大到世界觀、價值觀、生活態度,小到穿著打扮。我們常常會厭煩父母,甚至會對父母發脾氣,就像我們常說的“代溝”,對於父母的約束,我也會經常受不了。雖然我知道他們因為愛我才那樣做,可是我有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我想去闖,去蕩,哪怕是跌倒,受傷也是自願的。但就在我剛踏出家門的時候,我的父母可能就會對我說“不”,也許,這就是孩子與父母的代溝。怎樣消除這樣一種隔閡?怎樣消除這些代溝?龍應臺的選擇是,一方面堅守自己的陣地,一方面主動出擊,通過書信與安德烈討論問題、交流認識,尋求有效的溝通。

書中也提到了在人際關係方面,在權威的世界裡,人際關係彷彿顯得很重要,它可以將你從山峰摔到低谷,也許會讓你一炮而紅,所以,掌握好人際關係很重要。對每一個人都露出微笑,面對那樣的“英語老師”我們大不用消極的方式去反抗,我們可以與那樣的權威坐下來溝通,解決好所在問題,而不是將那無謂的反抗化作讓自己受傷的一把劍。音樂,對於像我們這一代來說是愛好,是享受,是幸福。我每天總會抽出大部分的時間去聽音樂,甚至寫這篇讀後感時也是聽著音樂。歌曲的每個音符都會帶動我的快樂或悲傷,從而引出我心底美好的回憶,帶來許多感動與幸福。此外,對於歌詞,我會因一首歌的歌詞而喜歡那首歌。

我認為歌詞是一首歌曲的靈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將來想做什麼?這個問題可能對每個人來說都曾經問過自己。我不知道我將來會做什麼,又有多大的成就與名譽。我也不知道我父母對我的期望有多大,是要掙多少錢還是隻要快樂就好。無論怎樣,我只知道父母現在的辛苦是為了我的幸福。我必須努力地去學習,以後再用心工作,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好好生活,活出我的自信,活出我的快樂,活出我的幸福。因為這樣,父母才能幸福。其實,將來做什麼不重要。只要活出你的精彩,你的快樂,回報父母,就夠了。失敗,對於失敗我也曾經感到茫然,我也曾經經歷失敗,我也曾經感到絕望而不知所措。

在人生競爭的跑道上,我同樣因跑得不夠快被淘汰,面對勝利者的嘲笑,我只有哭。當我和我的眼淚度過一整晚後,我才知道,沒有人會憐惜你的眼淚,沒有人會幫你。所以,只有靠自己,堅強的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勤勤懇懇的努力學習,在人生的跑道上留下一抹勝利的微笑。面對困難,我也不再哭泣,我會付出努力去克服,就算失敗,我也是成功的,因為我努力過,我不後悔。衰老,雖然現在對於我而言還是一件漫長的事,但是我也能察覺到它的存在。當我身邊的人一天一天衰老,變得滿臉是皺紋,褐斑,甚至死亡時,我對衰老的看法不是恐懼也不是可怕,則是同安德烈原先想的那樣,很優雅,很休閒。

我可以舒適的坐在陽臺上回想自己的人生,回想過去。儘管我自己快走完人生的道路,我也會坦然面對。儘管我身體不行了,我也不去在乎。儘管我可能快忘了所有的事,我也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衰老,不是我該懼怕的,也不是大家所懼怕的。老人,會有兒童般的童真;老人,會有屬於自己的世界;老人,會回想曾經擁有的幸福。想象人生是一場遊戲,而老年則是遊戲後的喜悅。

人的一生會面臨很多,困難、挫折、成功、失敗等等,當你經歷過這些之後,收穫的不僅僅是經驗,更多的是成長,就是因為這些成長,我們的人生甚至是我們的生命才會更加的五彩繽紛!生命因成長而美麗。

2022年中學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範文

最初聽到龍應臺這個名字的時候,只知道是一位臺灣作家,而且一直理所當然地以為作者是一位思想很有深度的先生,直到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才發現她是一位女性,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之下的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愛之深的媽媽。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訊,於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讀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係。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後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人都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係。

沒想到,我已開啟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裡的交談,那麼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訊中,也許有過爭執,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願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裡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係。

我也曾和父母親密無間,但那隻限於小時候,而且只是單向的——父母對我很瞭解,而我對他們的過去和內心的想法卻一無所知。也許是從小生活環境的影響,也許是因為母親的正確引導,我沒有出現青春期時的叛逆,反而倔強的脾氣收斂了不少,也從沒有偏離父母給我鋪的那條人生道路,但直到我大學畢業後我才猛然察覺,原來母親總是跟我說,我們總不能一直替你做決定,你要學會自己做選擇,但既然選擇了就要走下去,承擔你自己選擇的後果。但回顧過去的人生經歷,才發現在我每次做重要決定的時候中,母親總會在我身邊,不斷地給我意見,不斷地給我洗腦,直到讓我認識到我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是多麼的離譜,最後走上她認為的康莊大道,而事實證明母親指引的那條確實是康莊大道,至少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我與母親總是在這樣說服與被說服,我就像被她牽在手中的風箏,每當我要偏離方向的時候,她總是能夠扯扯那根線,把我拉回正確的方向。

從高二開始文理分科,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科,毅然地要擺脫掉令我痛苦的理科,並不是我的理科非常差,而是相比較那些分子原子以及化學反應式,我更喜歡“我思故我在”以及“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雖然知道學理科也許以後的工作空間會更大一些,但老媽也意識自己的女兒跟她一樣沒有科學細胞,並且傳統地認為整天與化學藥品或者冰冷的機器為伍不是一個女孩子該做的事情,女孩子就應該文文氣氣的,做乾淨又穩定的工作——教師,而鑑於我的英語在各科中還算是比較好的,大學聯考之後的志願毫不猶疑地填的都是師範院校英語專業。就這樣我未來的工作以及人生的一部分就這樣定下來了。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決定考研,對於這個決定老媽大大地支援,而這也是她希望我做的。在她看來,無論什麼時候女人都要獨立,只有經濟獨立了,才能思想獨立,才能不依靠任何人,才能抬得起頭,挺得直腰。而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因為本科學校就在家門口,隔三差五地就回家,完全沒有離家的感覺,為了體驗一下這種感覺,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我選擇了離家比較遠的學校,而母親覺得也是時候該對我放手了,應該讓我去歷練一下。從複試到最後開學報到,都是我一個人,完全沒有依靠父母。我第一次一個人坐火車,一個人來到離家這麼遠的陌生城市,舉目無親,陌生的人,陌生的環境,一切都是重新開始。但我喜歡這

種感覺,好想是一個挑戰,一切都在變化著,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充滿著驚喜也可能是驚嚇,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一切按部就班,一眼可以望到我60歲的樣子。

研究生生活確實讓我學到不少東西,也改變著對人,對事的態度和心境。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那麼地感性,任性,考慮事情也越來越理智。現在每次與父母通電話聊的總是以後的工作問題,在哪兒工作,廣州還是家裡,做什麼樣的工作。由於離家太遠,一年能在家待的時間也只有寒暑假,每次回去母親總是會要我跟她一起睡。晚上躺在床上,能和母親聊到半夜,似乎要把不在一起是想說的話一起說完,又好像永遠都說不完的話。而我們聊的話題依然是圍繞著我。 父母沒有明確表示要我回去,但是我能從他們的眼神中讀懂,他們怕耽誤我的前途,不敢勉強我,但他們又希望我回去,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希望子女能夠陪在身邊。我卻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卻越來越依賴父母,越來越想跟他們呆在一起,陪著他們,哪怕是過平凡的生活,也許是潛意識裡明白了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看過這本書後,我才猛然發現,通過電話和聊天,父母對我依然很瞭解,兒我對他們的理解,卻沒能加深。而現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除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想想父母遲早會老去,自己遲早會長大。但我們卻也許都再不能走進彼此的內心。我也許到老,都不會知道我的父母,他們年輕時有怎樣的理想,他們是否也曾想去沙漠看看?他們又是如何把我們拉扯大,是否也曾灰心喪氣?而他們又是如何接受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實,會不會害怕?他們又是否會也在試圖理解我們,試圖走近我們的心?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麼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聊聊天談談心。我想知道父母年輕的時候是否跟我一樣有這樣那樣的想法,他們是否也曾經年少輕狂過,也想知道他們的愛情,是平平淡淡還是轟轟烈烈,想觸控到他們的內心深處。。。

2022年中學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範文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永珍,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迴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盪人的胸懷啊!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麼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裡,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物件,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闢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資訊,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於龍應臺關於“讀書”的精闢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並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2022年中學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範文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與她18歲的兒子之間的36封書信的集子,內容涉及人生觀、

價值觀、世界觀甚至性和戀愛。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本書劃分成認同和歸屬、清狂等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認同和歸屬。這是兩個怎樣的詞彙呢?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對於認同的定義僅僅侷限於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說是一種感覺。但在閱讀這本書之後,我發現,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很少發生自然災害。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城市實在是太過安逸,以至於當我聽說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災害發生的時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應讓我感到極度的羞愧!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地方又發生了災害,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每次災害發生之後都會有那麼多感人的故事?為什麼只有在受災之後才開始進行防範?為什麼人性道德這種本就該存在的東西現在竟變成了奢侈品?在這裡,人們生活都極其的安逸,這直接導致了現在的我們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甚至不會燒飯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在我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對自己明確的定義!我能幹什麼?我會幹什麼?這兩個問題誰能準確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龍應臺在這本書中不僅講述瞭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講述了這

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以及處世態度。

“清狂”與“輕狂”,這是兩個讀音完全相同的詞彙,但所包含的意思卻完全不同!“輕狂”的意思是輕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卻是放蕩不羈。一個貶義一個褒義。“清狂”在古人的詩詞中早有明確的定義。在杜甫的《杜遊》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清狂的人不會被家庭羈絆;不會為責任束縛;更不會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與“自由”。自由是我們90後一直在追求的!我們一直都希望不會被家長管束,不會被老師管束,希望能夠自己決定要做什麼和不要做什麼。每當我們的家長要管束我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這樣對父母說:“老媽,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該怎麼做的!幹嘛總是想管著我?給我點自由的空間好不好!”但是,我們從未想過,現在的.我們還太年輕,我們各種觀念尚未成熟。我們這種希望是不被允許的!在我們長輩的心中,現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著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放棄角逐!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們如若放棄角逐就會被社會淘汰,淘汰就意味著被社會拋棄甚至是死亡!所以,體諒一下父母,體諒一下自己的將來吧。不要再叛逆了,這樣做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道德,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詞彙。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時候被定義為道德底線的東西在現在已然被拋棄了。我們不會因為有人正在捱餓就將自己餐盤中的東西吃得一乾二淨,也不會因為有地方發生旱災就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停水一兩個小時就令我們抱怨個不停。當然了,這些並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道德,只是因為時代的變化改變了我們的道德底線。古時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們耳熟能詳的道德故事非常多。從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之本。百事孝為先,在古代,不孝是會被殺頭的。不孝,不遵從父母之命即為不孝。而現在已經頻繁發生。與父母頂嘴,欺騙長輩更是變成了家常便飯!但社會已然如此,我們能改變什麼,我們也不需要改變什麼。

《親愛得安德烈》,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們自己心裡得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來說,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傷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一本書,幾行字,只是對生命的感悟。因為我閱讀,我成長。

2022年中學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範文

陸陸續續的最終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景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教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教師和家長眼睛裡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樣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十分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教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可是,中國的家長和教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教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裡,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

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能夠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