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通用五篇關於《舌尖上的中國》觀看心得體會範文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裡,而把幸福變成食物。《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探討中國人與食物之間關係的美食紀錄片。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最新通用五篇關於《舌尖上的中國》觀看心得體會範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最新通用五篇關於《舌尖上的中國》觀看心得體會範文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觀看心得體會1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個異常火爆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際我也有著自己的感嘆:

一、電視上的很多美食我們沒吃過。

第一集至第七集集集都有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們吃過的寥寥。而且我們發現,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費功夫的。在速食氾濫的今天,在流水線充斥的現在,在新增劑無所不能的當下,在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世界裡,哪裡才是自然珍貴的饋贈,哪裡才有浸透著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這一切,只能在電視裡,不能在肚子裡。是電視喚起了我們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我們的田野。

鋼筋和水泥里長不出來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嚐不了美味,但是我們都已經為了生活住進了城市。被鋼筋和水泥鎖定後我們發現我們心裡卻一直存在著一片長滿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們心裡的淨土。為了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師傅讓人拉了三卡車土,把自己的樓頂開闢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長滿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鳥語花香,晚上有鄰居聚餐,樓頂上滿是開心和快樂。

三、轉化的靈感。

我是陝西人,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較熟悉。那個陝北賣黃饃饃的人我似曾相識。他說,老天爺會把錢給勤快人,不會給懶人的。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豆子經過加工可以轉化為豆腐,大米經過發酵可以釀成美酒,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轉化為美好和幸福。

中國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幸福就是如此的簡單,這麼容易令人感動!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觀看心得體會2

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紀錄片,從飲食的角度啟迪人生。大學畢業前就聽說這部紀錄片風靡網路,但真正驅使我觀看的動力是聽朋友說“片中幾乎一半內容都與雲南有關”,身在異鄉的我忍不住便決定一飽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饋贈》後,我只想到了一句話:常懷感恩之心。

感恩家鄉。作為雲南人,我有幸從小在美麗的自然風光環繞下長大,在豐富的美食給養中長大,自從高中畢業離家去上海讀大學,每年僅有兩次回家機會,如今工作 了,離家更遠,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許許多多人眼中,雲南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那裡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恐怖的毒梟。我曾因自己來 自雲南而自卑,曾嫌棄家鄉經濟落後。隨著我思想逐漸成熟,我為自己對家鄉的偏見感到慚愧。我懂得:雲南,我的家鄉,不應和其他經濟發達的省市拼GDP,受 限於地理環境和國家巨集觀部署,它永遠不可能成為經濟強省。也正因為這樣,它才能較好地儲存其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民風,而這是當代社會最稀缺的!看到片 中找松茸的卓瑪,我想到了終生在農村耕作的爺爺奶奶,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就沒有我的今天。無論我走到何處,最開心的是看到別人知道我是雲南人時詫異的表情,“怎麼可能,你普通話說得那麼好;你的英語說得那麼好;你居然跑到那麼遠的地方來……”沒錯,我是雲南人,我離開家鄉不是嫌棄它落後,而是那裡的生活 過於安逸,年輕的我要追求挑戰與超越,我要讓雲南人的名字傳遍中國,傳到海外。總有一天,“彩雲子弟”會回家……

感恩祖國,感恩人民。無論是採摘松茸的卓瑪、出海打漁的林紅旗、年邁的魚把頭,還是挖藕的兄弟倆,亦或是種筍的老包、阿亮,研製火腿的諾鄧父子……他們都是平凡的人,為了生活幹著平凡的事業。但正是這些生活簡樸的中國人的辛勤勞動讓我們能夠享受到一道道人間美味。

感恩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來形容,是大自然賜予了我們生命,自然是我們人類真正的母親。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觀看心得體會3

和第一季對比起來,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氣了,展現了更加淳樸的勞動者們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的感動。第一集中主要講的是腳步,從追逐花期的養蜂夫妻,漸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麥客們,頂著海風出海捕魚的漁民,跋山涉水採集香菇的老漢,捕捉十幾米開外僅五釐米長跳跳魚的爸爸……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美食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個叫做“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瑪佔堆這個人讓我對於那些質樸的美食多了幾分感動。為了給家裡帶去一份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到樹上40米……那樣一份簡單美味的蜂蜜是白瑪家裡對於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時代在變化,我們吃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一切都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但願這些淳樸和美食永遠都不會消失,永遠都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美好的感動。

二:舌尖上的中國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觀看心得體會4

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這樣的道理,吃對中國人還說不僅僅是填飽肚子這麼簡單的事兒,它更像是一種儀式。

舌尖上的中國的主題不僅僅侷限於向你介紹一種美食,更加深入到通過食物認識當下的中國人如何糾結於傳統以及如何驚慌的面對發展。我在看第一季的時候餓了,第二季的時候直接哭了。這部紀錄片的內容可能不算創新,因為拍攝美食的紀錄片數不勝數。但是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侷限於八大菜系,而是紀錄每一個普通家庭對食譜的古老傳承,體現出農業大國對家庭文化的重視以及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舌尖上的中國每一個鏡頭質量都非常高,這是央視第一次用高清機器拍攝的紀錄片。陳曉卿團隊拍攝了近千個鏡頭,每一個鏡頭所選取的時間不過幾秒,有一次為了拍攝一個要做4小時的菜,整整拍了28小時。頻繁剪輯與精緻的特寫畫面結合,使得整個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斕,食物背景虛化的非常好。抖動的鏡頭更能突顯紀錄片的真實感,跟拍的形式使觀眾們身臨其境。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影片的解說詞十分簡練。很多氛圍都用音樂和音效烘托了起來,給觀眾很多想象與思考的空間。其實很多人類的情感並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出來的,100個人眼中就有100種哈姆雷特,人類的情感需要觀眾自己去領悟。這是一種藝術手法,這個片子沒有意識形態的捆綁,正因如此,才把這個片子推向了國際化,這種不狹隘的創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認同與欣賞。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觀看心得體會5

這幾天,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憑藉著高清的攝影技術,令人眼花繚亂,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對熱愛美食的中國人的描寫,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為一個小小的美食愛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我不禁一陣感慨呀。在這裡,我就和大家談談我的心得。

食物,對中國人來說,一直是最重要的,所火紅太陽炎炎照,紅旗招展迎風飄,一心一意為人民,大公無私執政勤。上黨課增強支部書記抓好黨課教育的責任感,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和水平。以大家都說:“民以食為天。”而美食,更是廣大中國人民所追求的,中國人對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熱愛恐怕可以居於世界之最。正因如此,無數的美食隨著地域,時間,空間的變化也不斷變化和改進。中國人所創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數的。無論是湘菜,川菜,粵菜,閩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長,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稱,有的則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覺備受好評。每個人對食物的愛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歡的鹹的,有的喜歡辣的,有的喜歡甜的,有的喜歡苦的`,更有甚者喜歡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每個人都對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個湖南人,就只吃得慣湘菜那香辣,濃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島,北海那一帶吃味道較為清單的海鮮,就很吃不慣。我認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錯的,浙菜就不太對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學就有很多喜歡浙菜和粵菜的。

食物,真可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連性格都可以隨著食物變化,像川湘一帶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樣火熱,開朗。食物,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國人的基因裡,用舌尖品嚐中國的飲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不可磨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