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觀中華頌的讀後感優質6篇

通過讀後感,我們能夠拓寬自己的思維,開闊視野,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會因此而不同,讀後感是對作品的再次品味和思考,讓我們對文學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觀中華頌的讀後感優質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觀中華頌的讀後感優質6篇

觀中華頌的讀後感篇1

寒假裡,我讀了《中華美德故事》,其中的《曾子殺豬》一文令我感觸很深。

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上去賣布,為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回來我就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著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著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的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我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為兒子做個榜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以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觀中華頌的讀後感篇2

斷斷續續閱讀餘秋雨先生的《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從北大到臺大》一書,順著先生的思維脈絡,接受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開啟書,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或悲壯、或輝煌,洋洋灑灑撲面而來;合上書,形如“百家爭鳴”的問答猶在耳畔激盪。

秋雨先生雙腳丈量絲綢古道,穿越歷史文化的時空長河,親眼目睹並感受過中亞文化、歐羅巴文化、兩河流域文化、古埃及、古羅馬等等人類文明的偉大遺蹟,寫下了《千年一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文采斐然、微言大義的作品。作為一名文化學者,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代表著主流價值觀,深深影響著當今世界。

我喜愛傳統文化,也熱愛人類文明。不論是在學生時代的課堂上,還是社會生活的文化場所,只要與詩書典故、斷壁殘垣、陶藝碑文、建築橋樑有關,不管懂與不懂,都會予以關注,以現有的學識認識她,解讀她。通過博物館、書本、歷史資料瞭解過人類文明的縮影后,會為那些潛心記錄歷史、收藏古今者致敬。也會為焚書坑儒、文字獄等錯誤做法深感惋惜。文化在不同行業人的眼中的內涵是不一樣的,考古學家心中的“文化”最大,是指人活動的痕跡;行政官員心中的“文化”最小,是指宣傳加娛樂;一般民眾心中的“文化”最雜,是指古文、英文加文憑。

先生給文化下了這樣的定義:“文化,是一種由精神價值、生活方式所構成的集體人格。”他說一切文化的最後成果都是人格。很贊同作者的觀點:“偉大不是苦難造就的,但苦難確是通向偉大的必要程式。”屈原、杜甫、司馬遷等文化名家彪炳史冊的成就的取得,毫無疑問是肉體苦難的“恩賜”。普希金、魯迅未曾受到肉體的折磨,身處相對優越的環境,但他們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對文化的貢獻,則是因為都經歷了心靈上百轉千回的巨大創傷。

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就是要讓文化引領社會發展方向,通過文化的繁榮,縮小貧富差距,滌盪民眾心靈,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國歷史上的漢唐、魏晉、唐宋等全盛時期,都閃耀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燦爛光芒。文化能帶給人類什麼益處,對推動社會發展,人類文明進步,提升幸福指數有什麼幫助呢?這正是發展和繁榮文化的真正起點。文化不會直接帶來物質財富,但能撫平傷痛,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消減仇恨,給人精神、思想的和諧家園。歷史是一面鏡子,成功雖不能複製,但失敗、坎坷可作為借鑑,使社會或個人在發展進步中少些阻礙、災難、失敗、曲折,存在得更具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文化是不同民族間交流的名片,相容幷蓄的催化劑,繁衍生息歷史的見證,也是對當下社會生態的真實寫照,有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就會滋生什麼樣的社會文化。不論是社會大環境下的文化還是某個國家、地域的區域性文化,或者企業文化,都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

一本好的文化書本,可以引領和激發讀者獲得不同的視角、個性的生命體驗。文化的教義在於對人的本性的探索,傳承樸素的為人、行事準則,指導人的精神世界、價值追求和行為趨向,教我們做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思想淳樸之人。文化可以加深人的思想認識,約束行為習慣,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教化本性,這就是文化之於我的無形力量。

觀中華頌的讀後感篇3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可以給人聰明才智,也可以給人心靈上的震撼。《中華美德故事》無疑就是這樣的書。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個禮儀之邦,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數不勝數,源遠流長。在道德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值得推崇的歷史人物層出不窮,他們的道德品質深深影響了中華兒女。書中啟迪人生的經典故事,令我讀後頗感觸深。它似一面鏡子,時時對照自己的行為,對我們以後的道德觀的樹立、有很大的影響。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要算毛主席的故事。毛主席從小就胸有大志,11歲便遠走他鄉求學,走之前他給父親留了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向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求學的時候,毛主席夜以繼日的學習著課本知識,而且能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樣使得毛主席見多識廣,知識面不斷拓寬。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他立下的志向又激勵他一步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帶領中華民族抵抗日本的侵略,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讀了毛主席的故事讓我知道,我們從小就要胸有大志,不能被一些蠅頭小利所收買,還要從小努力學習知識,要像釘子一樣不斷鑽研。“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最近中國和日本為了釣魚島的主權問題緊張的對峙,中國就是沒有強大的海軍作為後盾,所以才遭到日本人的欺負。我們要青少年現在正是讀書的大好時光,就應該努力學習,練好本領,長大後就像毛主席那樣為保衛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觀中華頌的讀後感篇4

今天,我們學習了《讀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

本文講述了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到奉天讀書,聽到了伯父說中華不振,後來,到被洋人佔領的地方玩看到了一個婦女的親人被外國人軋死了。中國巡警不但不替婦女做主去懲辦凶手,反而訓斥她,這時他才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於是就有為中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響高回答。

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比的的抱負,博得了魏校長的稱讚:“好哇,有志者當效此生!”由此看出他熱愛祖國的赤誠之心多麼的`強烈呀!

正是周恩來總理的抱負讓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變得更加的繁榮,我們正在一步步的邁向富強,使中國在國際的地位上不段提高,中國也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負,這些不正是周總理和老一輩革命家拋頭顱,酒熱血換來的嗎?沒有他們的不怕犧牲,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我也要像周恩來總理一樣,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努力學習,掌握好知識,將使自成為一名對國家有用,對人民有幫助的人。

觀中華頌的讀後感篇5

?中華經典誦讀》是一本集合了古文古詩於一體的課外書。讀了它,我們能夠明白華夏民族幾千年以來的歷史和禮貌,還能夠培養常讀書和背古詩的好習慣。下頭就讓我具體談談我讀了這本書之後的感想吧!

讀了《農家》這首詩以後,我體會到了在田裡耕種的農民們的辛苦。他們起早貪黑,在月光還未消失時就開始耕作,那一滴滴汗珠如同珍珠般滾落下來,可依然在鬆土,澆水,施肥......而那些統治者呢?在家裡喝著水酒,吃著肉,看著歌妓在跳舞,生活是多麼愜意啊。可是他們的揮霍,才更使那些在田裡耕作的農民們更加辛苦,我真期望把那些統治者與農民的身份換一換,讓農民舒服幾天,讓那些統治者體會體會農民的生活。可惜,這些只是幻想,為此我深感悲痛。

?論語學而篇》我相信五年級的同學必須不陌生,可如果細細品味。也能夠品出許多新的資料。孔夫子以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了學習要時常溫習,做人要對朋友真誠等等,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常識。孔夫子教導學生,期望學生做個正直的人的話,這句話,包涵了教師對學生的濃濃的愛與期望。每個教師都期望自我的學生變成偉人,有文化的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那裡,我看到了孔夫子濃濃的父愛。

總而言之,《中華經典誦讀》是一本很深奧的書,值得我們細細琢,磨細細品味。

觀中華頌的讀後感篇6

在人生漫長的道路上,有的人試圖成功,卻半途而廢;有的人試圖成功,就會成功。為什麼人的志向相同,而最終結果卻異樣呢?原因還是在於自身的意志是否堅毅,是否勇敢,是否對生活充滿希望,是否有完成雄心大志的所付出的行動。

“為中華之崛而讀書”這個書名同時也是少年立大志的周恩來總理說過的一句震撼人心的話。這本書裡記載了數不甚數的人生勵志故事,其中第一篇就是周總理立志成才的故事:周恩來總理小時候聽到那些勸小孩讀書的諺語“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就感到厭煩。因為這些話中說明只是為了得到財富,滿足自己的慾望,並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而周總理的行為就扳倒了這種概念。有一次,周總理的老師問他的學生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呢?”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為賺錢而讀書”“為父母而讀書”“為當官而讀書”老師嘆了一口氣。這時,周恩來周總理用充滿激情的語氣大聲說:“為中華之崛而讀書!老師聽後,讚許的點了點頭,直誇周恩來是一個人才,一定大有前途。果然從那以後,周恩來更加奮發農力了。長大以後,就成了令我們中國所驕傲地、深受人民敬重的大人物了。

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心中有雄心大志,還需有完成雄心大志的行動才行。

在現實生活中,我是怎麼做的呀,在以前,我總是重複的對媽媽說:“媽媽,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學習,絕不辜負您的期望”。但說過就忘,還是照樣玩。當媽媽教訓我後,我才恍然大悟:要說得出做得到,要重視承諾呀。讀了這本書後,我變得更加堅強了,彷彿一下子長大了許多吶。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