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精選熱門優秀範文三篇

在我們當今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使用讀後感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們可以將自己讀書的感受通過書籍展示出來,你還在惆悵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明朝那些事》讀後感精選熱門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精選熱門優秀範文三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

讀史的時候就像看武俠一樣,也有一種快意恩仇的期待,所以當誅殺劉瑾王振之流,當九千九百歲的魏公公終於在惶恐中結束了自己的罪惡時,當徐階終於熬倒嚴嵩,當戚繼光平定了倭寇,當李如鬆、麻貴打退了豐臣秀吉的朝鮮夢時,總有種正義到來的快感。我會站在歷史人物的視角,為他搖旗吶喊,也會為命運的轉折而神傷,為大業轉瞬空的朱允炆默哀,也為悲情憤懣的崇禎而嗟嘆。

但歷史也總是告訴我們,人性是複雜的,大明王朝最偉大的政治家張居正張大人不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差點毀了萬曆的三觀(實際上也確實讓萬曆更加複雜了),張大人出行的轎子要32個人才能抬起來,家人也在地方作威作福;民族英雄戚繼光也是能抱大腿能拉關係的多面手。像楊繼盛、海瑞一樣純粹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同樣歷史也訴說著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往往只能取得戰術性勝利,海青天也只是嘉靖供起的一塊豐碑,看看就好了,他並不準備讓這塊碑鋪滿大明王朝的`江山。

人類的劣根性總是很難消除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染缸裡的一般人。大明王朝人才濟濟,也從來不缺乏混子和王八蛋,要收拾這些人,還必須是張首輔這樣黑白通吃,有理想更有手段的人。所以我理解了那句話,“只有經歷過地獄的磨練才能鍛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經受過的苦難總會在一定時候灌注於你力量。所以我也理解了歷史總是特別欣賞那些理想堅定的人,變得是鬥爭形式,不變的是初心。我也清楚了時間總是能大浪淘沙始見金,耐心一些,別在短暫的痛苦中迷茫、迷失,才能光芒加身。

我也更看到了,歷史的巨大悲劇性,就如黑格爾所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止是重蹈覆轍的問題,甚至是花樣翻新的創造性的悲劇。如當年明月所說,所有發生的事,因為他有發生的理由,該犯的錯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能超越歷史的人,才能叫以史為鑑,然而我們終究不是聖人,我們有自己的慾望和弱點,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但是面對現在的每一天,世界不還是那樣有趣嗎?

我可以用魯短腿戰擼打上王者;也可以低頭思考遞延所得稅這種怪胎;我可以一個人獨自徜徉在大明王朝的熱血與悲涼;也可以悄悄放個屁讓旁邊的基友猝不及防,然後開始互相問候虎狼之詞。

不斷的自我思考,不斷的自我改進,偶爾的駐足嬉戲,偶爾的沉默放逐。到底做什麼事算珍惜時間,做什麼事算浪費時間,主流可以給你答案,但沒法給你快樂和人生。

當年明月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三十年,我還在思考自己的方式。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

《明朝那些事兒》是本可讀性很強的書!

許多歷史書要麼全用古文書寫,比如:子曰、子再曰、……矣,看起來像在翻譯火星文;要麼全書都嚴肅刻板,讀起來好像在嚼一塊生硬的石頭。而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時,他擺脫了這種枯燥、毫無新意的形式。而採取了幽默、風趣的寫法講述上下三百年的明朝歷史。

“不知怎的,王大臣(沒錯,姓王,名大臣,一聽就是個惹事的主)就變成了王大膽。”“陳友諒紮營的位置在朱元璋的上游。他在河裡洗臉,朱元璋要喝他的洗臉水;他在河裡洗腳,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腳水;他在河裡撒尿……”一看,就引得我不住笑噴。比那些老掉牙的歷史書好了何止百倍。十分可敬的是,當年明月不僅使用正史,還敢於使用野史作為文章參考。

假如沒有《明朝那些事兒》,大多數人對明朝的認知可以說是:只停留在電視劇裡那些胡編亂造的片斷中;或是那些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只高興掃兩眼的歷史書中的隻言片語(自願花個把年頭仔細研究一套大開本歷史書的人除外)。

且全文渾然天成,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此文古今中外也少有啊!裡面的話就像是在描寫中的人物、或作者本人與你在探討自己的想法、觀點、感受等。讓讀者身臨其境,好像在皇宮裡指東打西、指南拱北;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在官場上爾虞我詐;在韁土上安居樂業。全文一氣呵成,字字珠璣,讓我深深折服,欲罷不能。

看了四遍《明朝那些事兒》後,我想用四個字精簡的描述:嚴謹、風趣!

不信,你讀一讀這套書,一定會入迷!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

當代明月所著的《明朝哪些事兒》,整部小說非常巨集大,跨越300多年的時間,通俗易懂,可以把歷史當小說看,我推薦這本書,很多人不理解,說是投資書單,為什麼讀起了歷史,看了便會明白,從歷史中能學到很多正確的價值觀。

今天分享這篇讀書感,對書中的精華理解、總結很到位。

這本小說感觸最深的只有一條:找到正確的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今天的時代與明朝完全不同,拋開厚黑學的成分,可以理解為“對目標極度明確、對戰略乃至戰術極度認真、極度一絲不苟、極度精益求精、極度熱情及極度自信(堅強)”,就是巴菲特等人推崇的“專注”。

做一件事即使正確,如果目標左搖右擺,總是瞻前顧後,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那麼結果一定是普普通通,不會取得大的成功。

土木堡事變後,二十萬精兵毀於一旦,天塌了。京城受到蒙古的圍攻,且明顯強於明軍,皇帝被抓,京城不堪一擊,大明王朝陷於絕境。很多人傾向南遷或者死守,然而“京城保衛戰”主帥于謙認為只有戰勝敵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國運,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所以他收編整頓軍隊以後,決戰前下達了以下幾個命令。

“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

“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就是這幾條,“要麼勝、要麼死”,讓所有人放棄幻想,忘記對蒙古人的恐懼,全力作戰,加之有效的戰術謀略,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是用他的聰明證明事情難以辦到,而是總能從不能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京城保衛戰”中,通州的糧食很多,然而很難運到京城,因為沒有多餘的人保護糧食,為了不讓糧食落入敵手大臣甚至主張燒掉。于謙通過一個公告就解決了:“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調兵、運糧、安全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當然反例也很多,皇帝朱允炆打燕王朱棣的時候,語重心長地對主帥說:“請你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結果軍士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擔心萬一打死朱棣落個滿門抄斬的結局,朱棣利用這個保命符多次化險為夷,並取得皇位。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書,感覺像是在跌宕起伏的歷史中一起歷練,與一個個名人對話,瞭解他們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收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