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心得體會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心得體會

 

【篇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國豐富水資源的最主要發源地。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從古至今,描寫黃河的詩詞佳句多如繁星。有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有張養浩的“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有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更有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無數文人墨客都對黃河這條母親河有著深厚的感情,更是不吝筆墨讚頌黃河。可以說,黃河在中華兒女的心目中地位是相當高的。

然而,隨著近幾十年的無度開墾和不加保護的粗放型工業發展,亂排亂放烏煙瘴氣已經造成了環境汙染,嚴重損害了黃河這條中華最古老的龍的血脈。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對阻止自然生態環境惡化有著力挽狂瀾的作用,在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加強黃河治理保護,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黨員幹部,就要著重從黃河流域生態修復、水土保持、汙染防治幾個方面著手。

要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對不經處理將汙染物直排入河的企業進行嚴抓重懲,發動群眾對這類行為進行廣泛監督,形成長效機制,對屢教不改的企業進行重罰。對附近企業裝置進行更新換代,採用環保裝置,降低汙染物的產生,並增加汙染物處理變廢為寶迴圈使用的裝置的生產和投放。

加大對黃河清淤工作的力度,對水土流失地段增加涵養水源防沙固土的林木的種植和培育,順應黃河本該有的發展模式。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廣泛推進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篇二】

2019年9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黃河寧,天下平”,體現出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工作的重視。

《漢書》中說:“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自古以來,黃河被中華兒女譽為“母親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她代表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一往無前,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和不畏艱險的奮鬥精神,她滋潤著大地,哺育著億萬中華兒女,是無數文人騷客讚譽的物件。同時,黃河穿越崇山峻嶺,千折萬轉。“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水流之湍急可見一斑。因此,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水患頻繁,嚴重影響了流域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從大禹治水至今,治河工作一刻未曾停止,雖然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黃河已連續20年不斷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於生態文明建設全域性,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黃河離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依然有不小差距,黃河治理仍需繼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應是以黃河文化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發揮文化的力量和作用。

對一個國家而言,文化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事關立國之本、治國之道、興國之路。文化具有導向作用,它能引導人們傾向積極的行動,而黃河文化在黃河治理工作中的作用也至關重要。首先,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它吸納、融合了各地區的文明精華,歷史上形成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等代表性文化。

  其次,要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黃河文化是廣大治河工作者在黃河治理開發保護和管理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和價值觀念,黃河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黃河治理開發保護與管理實踐中創造的財富,反過來也必將促進黃河的治理開發保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提高人們保護生態、涵養水源的意識。

“黃河寧,天下平”,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發揮文化的導向作用,轉變發展理念和經濟發展方式,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篇三】

近日,習近平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再到今年來在上海等城市如火如荼開展的垃圾分類,國人的環保意識在不斷增強。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皆是水成就的鮮活精靈,沒有水生命將不復存在,含水量愈高生命愈顯水靈,幼兒粉嫩老人乾癟,皆是因為水的緣故。水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

較快的發展,也給我國帶來了一些水資源危機。水資源危機是人類意識到制定科學的用水戰略,合理分配合理用水資源,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為此,人們採取多種措施,力圖從開源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保護水資源不外乎“開源”和“節流”。例如水以其巨大的勢能,發展起無汙染的水力水電能源,為現代社會帶來光明無限,灌溉滋養了萬頃良田,換來人間歲歲收穫的歡顏、豐衣足食的甘甜,以及工農業與城鄉豐美的淡水資源。再有合理開發提取地下水;修築水庫,把大氣降水以及洪水期多餘的河水蓄積起來;開渠引水,把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的水調入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等等。節流的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等等。總體而言,保護水資源全體國民都不可缺席。

【篇四】

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自古以來,黃河就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點,而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重視黃河的治理保護工作。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地方考察期間,多次調研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並對黃河治理保護工作提出重要指示要求。“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打好黃河治理保護工作的“組合拳”,多措並舉、多管齊下。

系統加強生態空間保護。推進黃河流域的治理保護工作,要從整體上進行系統考慮,特別是針對黃河沿線的生態環境保護,要充分尊重和科學論證黃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態環境差異。黃河上游主要是水源涵養區,要通過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有效提升水源涵養能力;黃河中游多經高山峽谷,水流迅急,坡降大,流經黃土高原地區,需要在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黃河下游多“地上懸河”,濱海地帶泥沙淤積,形成黃河三角洲,要求我們必須在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上做文章、下功夫。

重點推進水沙關係治理。治黃百難,唯沙為首。黃河區別於其他江河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水少沙多。漫長的治黃曆史中,人們在探索黃河執行規律的基礎上,總結了“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的問題,處理水沙關係,長期以來都是治黃工作的“老大難”,這也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早在2002年,依靠現代化的視角和手段,我國建立了“三條黃河”的調水調沙體系。當前,我們還要進一步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實施有效治理,確保沿岸安全。

剛性約束水資源利用。眾所周知,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西北、黃土高原、華北等地,主要位於季風氣候區,氣候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從整體來講,黃河流域的水資源相對是比較匱乏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綿延5400多公里的黃河,不僅是沿線百姓生產生活的重要水源地,兩岸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黃河的水資源供給。發揮有限水資源的無限潛力,前提是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必須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基本原則,在進行人口、城市、產業規劃的過程中,要堅決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與此同時,還應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

因地制宜謀劃區域發展。黃河自西向東,流經9個省(自治區),途經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地貌,沿線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糧食主產區、區域中心城市以及條件落後的貧苦地區。針對黃河流域的自然特徵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一條符合實際情況、發揮區域優勢、凸顯地方特色、契合時代趨勢、滿足百姓需求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推動黃河流域的發展再上新臺階。

精心打造文化特色品牌。黃河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一方面,我們既要積極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留存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記憶;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深入挖掘所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築牢文化自信。黃河文化的構成要素是多種多樣的,從地形特徵到氣候特點,從古代文化沉澱到當代文化發展,這些都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系統整合、精心謀劃,讓黃河文化的品牌價值在新時代到進一步優化和提升。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從古老的歷史走來,黃河為全人類譜寫了一段蕩氣迴腸的詩篇,走向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我們需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立足當下,謀劃長遠,久久為功,讓黃河造福人民。

【篇五】

9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8日上午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千百年來,黃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黃河是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現在,她仍在供養著1.4億人口、160萬公頃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近年來,黃河斷流問題正日益引起我國政策的高度重視。保護母親河,保護生態環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舉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更應該保護我們的母親河應在全社會提倡倡導、樹立綠色文明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社會各界的人士廣泛認同和大力支援保護母親河的行動。一方面我們要植樹種草,綠化大地,改善區域性氣候,擴大植被覆蓋率,發展生態經濟,資源開發與水土保持相結合,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區域性氣候,減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徑流。另一方面提高人口素質,促使公民自覺地保護環境與水資源,合理用水,節約用水。

滔滔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九曲迴盪,奔騰不息,滋潤著良田萬物,保衛黃河,從我做起,從此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