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發言稿

關於治理黃河流域座談會總結髮言稿三篇

發言稿1.91W

關於治理黃河流域座談會總結發言稿三篇


關於治理黃河流域座談會總結髮言稿三篇

 

下面本站的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下關於治理黃河流域座談會總結髮言稿,歡迎閱讀!

以科學的指標體系支撐黃河流域綜合治理 篇一

我國黃河治理70餘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依然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把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系統思維和全域性高度打破一地一段一岸的侷限,既強調從黃河生態系統的有機整體出發,抓住水沙關係調節這個“牛鼻子”,也充分考慮上中下游差異,構建上游涵養水源、中游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下游河道和灘區治理綜合提升的黃河流域系統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格局。

實際上,從2011年國家出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水利為主題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一號檔案,到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保障國家水安全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針,再到本次座談會明確要求黃河流域要更加註重保護與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無不體現習總書記新時期治水思路的系統論思想方法。

系統論是當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研究與管理的思維方法。系統論的發展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40年代,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統論,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並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管理、生物系統研究,明確而又比較系統地提出河流系統概念的是舒姆。他按照河流的自然態把整條河流從上游至下游依次劃分3個子系統:集水盆地子系統、河道子系統和河口三角洲子系統。

黃河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治理黃河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針對黃河流域系統治理這個命題,黃河流域系統就不能單純地按照舒姆的自然態劃分方法,應將其劃分為:流域干支流河流子系統、流域社會經濟子系統、流域生態環境子系統。換句話說,無論黃河保護與治理的整體戰略、實施方案,還是不同河段的治理方略、工程佈局,抑或是單一工程的具體設計、執行管理,在其規劃、可行性研究、工程實施的各個階段,都必須以系統論思想方法為統領,把黃河流域作為一個有機的複合系統統籌考慮,以干支流河流基本功能維持、區域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流域生態環境有效保護的三維協同,實現“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為整體目標,定量研究黃河保護與治理的整體佈局及不同措施之間的博弈協同效應。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對此,我們必須建立一套系統的指標體系,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工程佈局和工程實踐上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撐。2017年~2019年,筆者作為黃河流域片區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技術評估組長,先後驗收了濟南、許昌、西安等21所城市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因而對技術指標體系的重要性深有體會。筆者認為,“幸福河”比“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內涵更豐富,要求也更高,先期開展幸福河建設技術指標體系的論證意義重大。

眾所周知,黃河流域75.2萬平方公里,橫跨9省區,歷經寒區、旱區、嚴重水土流失區,“二級懸河”的“豆腐腰”河段,不同區域自然稟賦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不同、生態環境保護內涵不同,幸福河的建設在不同區域的定量指標也必定有所不同;同時,自然修復和工程建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不同治理階段治理的標準也應有所差異,指標體系的各獨立指標應有一個閾值範圍。無論如何,現階段幸福河建設,至少應確定一個最基本的技術標準。

為此,我們首先要開展的工作是,針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存在的4大基本問題和需求,進行科學的考察和定量化的系統評價,為指標體系的論證奠定基礎。防洪保安全的指標體系,總體的基本要素包括主槽過洪能力、洪水泥沙調控能力、重點城市防洪標準等指標。同時,還要針對不同河段的特殊要求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比如寧蒙河段新懸河問題的遏制,小北幹流河道治理、下游河道與灘區綜合提升工程建設,“二級懸河”的治理標準等。優質水資源的指標體系,總體應包括水資源總量與科學配置、區域(受水區)用水總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等指標,同時還必須站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科學論證流域內調入與調出的水平衡、論證上游水資源涵養區生態保護修復能力和涵養能力,針對城市群和中游能源基地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節水能力等。

健康水生態和宜居水環境都是直接關乎群眾生產生活品質的重大問題,因而其指標體系總體應包括水土保持率、重要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程度、天然河湖溼地保留率、適宜性城市水系水域面積、入海水沙量及過程等指標外,還要充分考慮黃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差異,確定林草植被覆蓋度、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重要支流水質達標率等。通過以上指標體系來支撐對黃河流域的系統綜合治理。

黃河流域綜合治理與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篇二

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對黃河治理作出重要指示。習總書記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看得準,對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實施策略的“藥方”開得準。習總書記特別強調針對黃河複雜治理問題的系統思維、協同配合與系統治理方略,他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國家層面具有重大戰略價值與意義,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針對習總書記的講話,我談幾點認識與建議。

(1)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座談會發表的重要講話,給治理黃河百年大計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面臨嚴峻的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新的挑戰。近些年國家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方面,實施了“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環渤海灣”、“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部署。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給治理黃河百年大計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為後續如何落實和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例如,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近30~40年,黃河水文情勢基本平穩,但是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風險增加,未來20~30年極有可能發生比歷史上更為惡劣的水旱災害。黃河屬於我國缺水比較嚴重的北方河流,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保護壓力日趨加大,應對變化環境下的流域水資源脆弱性高風險也在加大。因此,儘快實施習總書記指示的黃河治理方略刻不容緩。無論是國家層面、黃河流域管理機構以及沿黃各省(區)有關部門,都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做好系統規劃、謀劃重大計劃,利用多方面資源,把黃河的故事講好、把黃河的事情做好。

(2)建議積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規劃。黃河生態保護涉及流域水安全系統治理,尤其需要協調好流域上中下游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升資源環境與生態安全的承載能力,搞好黃河的“源頭-湖庫-岸線-城市群-河口”陸海統籌和科學管控以及生態環境修復與綜合治理。建議以習總書記講話為指導,儘快謀劃和運籌,適時制定好國家層面的“十四五”、“十五五”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巨集觀戰略規劃,尤其要站在流域綜合規劃、區域協調和流域系統治理角度,結合全國一盤棋大局和黃河流域特色,謀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3)建議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技術創新與支撐。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計劃及科技創新聯盟;在已有的重大裝備基礎上,建設黃河水環境水生態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空-天-地”一體化的流域監測監控系統;面向黃河流域空間規劃,根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環境與生態綜合治理、決策、管理、調控需求,開發“黃河模擬器”,即以黃河流域為物件,以水迴圈為紐帶,自然與社會耦合的流域模擬系統。它強調了上、中、下游以及“源頭-湖庫-岸線-城市群-河口”陸海的互聯互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深度交叉、大資料和人工智慧資訊支援,具有評價、模擬、預警和決策支援功能,服務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目標。

(4)建議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廊道建設,落實流域生態保護措施。注重黃河源區及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保育與建設和以“洪水分級設防、泥沙分割槽落淤、三灘分割槽治理”為原則,採取黃河下游嫩灘建設生態溼地、二灘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高灘移民建鎮的總體佈局,通過河道整治、嫩灘改造、二灘塑造、高灘淤築等治理方案,打造黃河下游生態廊道,保護黃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區生態環境,形成黃河下游生態經濟帶,實現灘區居民安居樂業、黃河下游長治久安。

(5)建議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建設與制度創新。推動全國人大層面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如《黃河保護法》)工作;建設適用於黃河流域特點、各省(區)既有協調又能夠統一行動的管理體系與制度;建設和強化多部門參與的黃河流域綜合治理與管控機制(如統一監測與分層管控),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用自然改造自然 — 再談黃河流域治理 篇三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提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對水利工程的建設很早就受到了重視。

在古代,埃及人依靠窪地灌溉法,即把剩餘的洪水引入堤壩之後沉澱下來,耕種季時節到來時,再把剩餘的水通過下洩渠道排出,這種方法不僅能有效的防止鹽鹼沉積,還能獲取更富饒的耕地;而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當灌溉河水在田地之中被蒸發後,大量鹽鹼便年復一年地沉積下來,這一過程最終將蘇美爾田地統統轉變成今天的沙漠。

在中國,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氾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後來,大禹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最終將為害人類的洪水變成了造褔一方的有用之水。

正是大禹通過大修水利工程的方式來實現對洪水的控制,實現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目標,最終讓肆虐的洪水成為孕育黃河文明的搖籃。

在《利用自然成功實施南水北調——為西部大開發創造條件》、《建設超級水塔工程實施西線調水——解決黃河流域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生態與發展的良方》等文章中,我們也不止一次談及超級水塔工程實施西線調水、綠洲推進計劃、黃河流域治理對我國當前經濟的推動作用和對國家未來發展的深遠意義,這裡就不在贅述,在這裡我們只想進一步討論對黃河流域治理的一些想法。

要治理黃河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控制黃河水量的問題,既要保證讓黃河擁有充足穩定的水流量,以保障沿河流域的生活、發電、工農業生產以及航運等用水需求,又不能讓黃河水失去控制肆意氾濫,成為危害一方的禍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尤其是象黃河這樣的水流量少,且時常會在枯水期出現斷流的大河來講,沒有穩定水量而談治理,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堅持總書記宜山則山,宜水則水的思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環境汙染協同治理,形成上游“中華水塔”穩固、中下游生態宜居的生態安全格局。

如果我們能學習大禹那樣從全域性來考慮中國的水問題,從全域性來對中國的水問題進行佈局,總體規劃,分片控水,有計劃調水,利用青藏高原的地理優勢建造超級水塔工程,先將水大量蓄積在高原上的山間溝壑中,再利用水往低處流的自然力,藉助山勢走向、內流河道並配合人工隧道,就能讓水改變水流方向,流向處於第二階梯的新疆等地,在改變那裡的生態環境後,再向東流向第三階梯。

這樣一來,水不僅不會對人類有大的危害,而且還會對人類作出諸如發電、灌溉、航運、變沙漠為綠洲、改變生態環境等巨大貢獻。如果我們能採用科學的引水方法,將水引向我們需要的地方,那不是就能改變我國新疆、內蒙、華北等地的乾旱缺水現象了嗎?

這一來不是就能變害為利,實現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了嗎?

對黃河流域的治理要點就在於為黃河流域規劃尋找出大量穩定且可控的水量,只要能確保黃河中有受人類節制的大量穩定水流,那黃河流域的治理就會是順理成章的事。

超級水塔工程的控水量將達到4000億方,調水量能達到兩千億方。我們設想將這些蓄存水量的二分之一用於南方冬春季節的防旱用水,那還能剩下兩千億方水,既使再將這部分水一分為二,將其中的一千億方水用於青海.新疆的生態修復工程,超級水塔總調水量約為兩千億方,還能剩下一千億方水注入黃河,用於解決甘肅、內蒙、山西、華北等地的旱情。

年調水1000億方的水量再加上黃河原有的574億方的年徑流量,黃河年徑流量就能達到1574億方(超過雅魯藏布江的1395億方),這不僅將徹底改變黃河斷流的歷史,還能為整個黃河流域的灌溉、發電、航運創造條件,有了充足穩定的水量黃河流域的治理與發展才有了必備基礎條件。隨著黃河流域的治理,整個流域生態環境將因此而發生徹底改變,同時該流域的經濟騰飛也將成為必然。

超級水塔工程不僅能為黃河流域提供充足穩定的水源,還能實現淡水資源為我所用為我所控的目的,這不僅對解決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與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還能防患於未然,減少天干水澇對沿河流域的不利影響。

正如我們在《利用自然成功實施南水北調——為西部大開發創造條件》、《建設超級水塔工程實施西線調水——解決黃河流域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生態與發展的良方》等文章中所分析的,超級水塔工程,應該一方面利用青藏高原的亞洲水塔優勢,人為攔水蓄水建造超級水塔,另一方面則在長江、黃河(尤其是優先黃河)入海口建造攔水大壩,這樣做不僅可以控制淡水入海(長江年平均入海水量9600餘億立方米),這些水白白流走實在太可惜了(1960年1月9日,埃及就在尼羅(Nile)河干流上開工建造了有名的阿斯旺水壩),通過選擇適當地點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就能增加陸地蓄水量,減少淡水入海,確保江河中有穩定水量,還能預防因淡水入海量減少而形成的海水倒流。

我們認為,不論是從防患與未然的角度,還是從解決華北平原缺水問題的角度出發,在黃河出海口選擇適當地點攔水築壩都很有必要。如果這個攔水壩能建成像建在波斯舒什塔爾的皇帝橋(Band-i-miyan)那樣集橋樑、攔水、洩水多功能於一身,那其建成後的意義就更深遠了。

如果能在黃河的陝西段(那裡山巒疊嶂地勢高峻,適宜築壩蓄水)利用山勢逐級建造超級水塔,我們就能在汛期過後積極蓄水,大量積蓄起來的淡水,蒸發後形成的雲雨層,不僅能緩解內蒙以及黃土高坡的降雨少、土地乾旱的情況,改善當地的植被,還能在汛期起到對上游洪水的攔蓄、快取、分流作用。

如果能選擇適當位置逐段在主要江河上建造大壩攔水,讓水成階梯狀攔蓄起來,從而保障我們的航運、發電、灌溉等需要。實施階梯攔水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控下洩水量,當下游出現旱情時,增加下洩水量,當下游出顯水情時減少或停止往下洩水;相反,當上游出現水情時,積極排空攔蓄之水,減輕上游水情壓力,當上游來水減少時,加大攔水力度,增加蓄水量,減少下洩水量。

通過對蓄水量、洩水量的人工調節實現減少和預防旱澇災害的目的,讓有限的淡水資源徹底為我所用為我所控。

通過在這一段山地逐級建造超級水塔,就能配合現代發達的氣象預報技術實施控水,在氣象預測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要對蓄水區域的降雨量作一個大概估計也不是難事,再根據雨量和上游的來水情況,提前對蓄水水庫進行部分洩水,以確保既不會因降雨量過大而使攔水工程沖毀,也不會因降雨量過少而使蓄水水庫出現嚴重缺水。

只要能在氣象部門與水庫管理處之間建立一個統一協調機構,這樣就能及時根據氣象預測的可能降水量,提前放出部分水量,從而釋放出大概相當的庫容量。這樣一來,既使出現一些預測失誤,所能造成的安全危險與水量損失也會相對少很多。

也可以在水庫設計時預設幾個不同安全級別的安全洩洪閘(下部窄上部寬),這樣就可根據不同雨情,事先開啟洩洪閘,當庫區水位超過安全線時,水庫自動洩洪。科學控制蓄水量和出水量,就能確保蓄水工程中既能長期保持充足水量,確保工程覆蓋區域不至於出現無水可用和土地乾旱沙化現象,又能確保蓄水工程不會因遭受大雨而使水位升至危險高度,影響蓄水工程和工程下游安全。

通過科學的蓄水控水,不僅能對有限的淡水資源進行節制,分流和減弱洪水對下游的損害,還能有計劃的蓄存淡水資源,讓汛期不受節制的洪水猛獸有計劃的分別蓄積在超級水塔中,等到旱季來臨時根據下游的需水量緩緩注入河道,成為造褔一方的有用之水。

經過分水蓄水與洩水這一科學有效的調控手段,就能實現對黃河水量的節制,既解決了黃河流域旱季水量不足的難題,又避免了黃河汛期水多為患的災禍,從而為黃河流域的治理與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實現了對黃河水量的節制之後,就應該著手解決黃河改道與黃河流域的發展問題,要解決黃河改道的問題,首先就要搞清楚為什麼黃河要改道,黃河的改道主要集中在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以及孟津以下地勢平坦區域。

我們認為:黃河水少沙多,水沙嚴重失調是黃河問題的癥結,由於這些河段地勢相對平緩,洪水期淤灘,枯水期淤積河槽,長期以往河床抬升,河道高於河外平原形成地上懸河,一旦水勢湍急就可能沖決河堤,引發黃河改道。

因此,要治理黃河預防黃河決堤改道就有三種方法。

一、控制水勢減小水流對河堤的衝擊力,對這一點,通過上文對淡水的各種節制措施,水流在經過超級水塔的調控後流速和流量都發生了變化,經過科學管控後水流對河堤的破壞力已大為減小,這就減少了決堤改道的可能性。

二、積極疏浚河道,將河道內的河沙挖出,保障河道的通水洩洪能力,河道降低了,水流通暢了,再加上建造在上游的超級水塔對洪水的快取分流作用,河道中洪水的流量與流速都會有所節制,洪水的流量和流速都成為可控了,自然就不易出現決堤改道現象了。

或許有人會說黃河水的含沙量太大,如果水被攔截,水中泥沙就會大量沉積,從而使黃河河道淤結導致水澇。在我們看來,以現在的採沙作業技術,要清除淤泥河沙也不再是難事,更何況如果能分段攔水,讓黃河水位長期處於一種穩定高度,那不僅能保障黃河河道的航運與發電,而且沿河流域的灌溉用水也自然不再是問題,有了充足的灌溉用水,就能保證沿河植被的生長情況。

植被問題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自然就會減少,黃河水也就不會再渾濁多沙,青山綠水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更何況,通過建設超級水塔對水流的攔截作用,我們不僅可以對不受控制的水流加以節制,避免因水位疊加山洪傾瀉而形成大範圍水澇或出現大面積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現象,還能根據下游需水情況及時調整下洩水量,實現對旱情的調節與控制。

當水被攔截在超級水塔中後,由於水流的衝擊速度被水塔中的水緩解,水中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就會逐漸沉澱,當我們有節制的向下遊放水時,由於水流的衝擊力減小,水流所能攜帶的泥沙量也會隨之減少,這一來對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積也會相對減少,雖然說就目前的採沙作業技術而言,要對淤積的泥沙進行清理已不是難事,但泥沙擴散的範圍越廣,清理的難度和費用就越多,反之,則越少,也就是說超級水塔不僅能改變下游的水質,還能減小我們以後清理淤泥的範圍、難度和費用。

雖然我們目前可能會苦一點,累一點,但如果我們今天的辛苦,能換來子孫萬代的美好生活環境,那豈不也是很值得嗎?

3、加高加固河堤,如採用人工方法,在沿河兩岸築山固堤,那麼,黃河水就只能象在孟津以上的那段河道中流動一樣,再也不可能將山沖走而改道。

當然這個想法太突兀,而且工程量過於龐大,實施難度太大。我們認為:在黃河兩岸移石造山難度太大,但在機械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僅在黃河兩岸加築有一定高度的護堤小山坡卻是完全可行的,我們不防把清淤和加固河堤兩種方案集合起來用,我們將黃河河道中挖掘出的泥沙,以及以黃河為主渠而派生出來的向沿河流域兩岸輸水的分水渠建設中所挖掘的土石就近用於黃河兩岸的護堤坡工程,就能對黃河河堤進行加高加固,再輔以在護堤坡上的植被防護,就能加強黃河河堤的攔水力度,從而預防黃河不受人類控制而自行改道所造成的災害。

水流穩定了,河道疏通了,堤岸加固了,再加上前文所提及的在黃河陝西段和出海口的攔水蓄水工程,就能保障黃河中的水以及從超級水塔中調來的水能充分為我所控為我所用。

前文曾提及通過超級水塔工程的建設,我們可以根據需水量向黃河年調水1000億方,這個水量已接近黃河年徑流量的兩倍,這也就是說通過該工程的建設,黃河將有一個穩定的水源。

在此基礎上,如果我們如前文所述,一方面,疏通河道,加高加固河堤,另一方面,在黃河的陝西段和入海口攔水築壩,就能保障黃河河道中有穩定充足的水量,河道中水量充足水位升高水勢減緩後,就為從黃河中利用自然力向平原上分水創造了條件,由於對黃河河道進行了疏浚,對河堤進行加高加固,就能通過有計劃的攔水,讓黃河水位處於適當高於河外平原的可能。

在此基礎上,如果在黃河河道上選擇適當的地方預設分水閘,並且有計劃開挖分水渠,就能與平原上的原有河道相結合,形成縱橫交錯的灌溉系統,從而徹底解決黃河流域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的乾旱問題。

由於建造在高原上的超級水塔獨有的蓄水控水能力,我們就能按我們的需水情況,讓高處之水按我們的計劃向低處流:

1,我們可以從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境內開始,經巴丹吉林沙漠向狼山、陰山北坡延伸,繼續延伸至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以淺埋深隧洞進入灤河、潮河,最終進入北京密雲水庫。

2,我們也可以在黃河內蒙段讓河水分流,進入河套地區,一方面可借水流對河套地區的鹽鹼地進行沖刷,另一方面也可沿陰山南坡流過,穿越燕山與太行山接合處沿永定河流入北京。

3,由於在陝西段逐級建造超級水塔後,我們就能在這一帶蓄積起大量淡水,因此我們還可以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通過桑乾河永定河調水進入北京,由於我國的地勢總體是北高南低,水流進入北京後,就能為我們從北京向整個京津冀地區配水提供了可能。

由於陝西段逐節修建的超級水塔對上游洪水的快取分流作用,黃河水的水勢也逐漸緩慢,對下游河堤的衝擊力和破壞力都會大為減弱,再加上對黃河河道的疏浚,黃河出現大範圍水澇的可能性已大為減小。

在這種情況下,在黃河出海口的攔水就能讓黃河河道中的水量保持一個相對穩定高度,這不僅為我們利用沿河預設的各分水渠採用自然流方式引水灌溉,解決江淮地區乃至整個北方的乾旱缺水問題創造了條件,還能為從孟津到大海這段河道實現象長江從宜賓段到大海的通航創造條件。

至於黃河航運的開啟對沿河地域的經濟發展將起如何巨大的促進作用,我想大家只需看看上海以及長江流域沿江的經濟發展情況就能想象到,因此也就不用我多加描述了。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超級水塔工程、綠洲推進計劃、黃河流域治理工程是一項系列工程,要在短期內全面實現也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我們從全域性來規劃,然後分階段逐步實施。

正如總書記所說的:“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幹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讓黃河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