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成長錄讀後感6篇

讀後感最重要的還是感與讀的結合,篇幅長短是最不需要關注的,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強人們對書上劇情的分析,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成長錄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成長錄讀後感6篇

成長錄讀後感篇1

與其努力,不如努力改變思維方式。

你在做一件事情失敗的時候,會想些什麼?會給自己貼標籤嗎?是想:我真笨,對這樣的事沒有天賦,所以總是失敗;還是想:我沒有找到對的方法,不夠努力,所以才會失敗。

“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這就是《終身成長》裡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所談論的兩種思維方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對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失敗也是一個痛苦的經歷,但它並不能對你下定義。它只是一個你需要面對和解決並能從中學習的問題。

對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失敗就是給自己貼標籤,去責備他人或者找藉口。

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是無法改變的,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高,更關心能否提高自己。

無論是在商界、體壇、婚戀關係還是親子教養中,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都至關重要,它決定了我們面對失敗時的復原力,面對挑戰時的承受力,面對我們需要為之努力的事業時付出努力的多寡。

比如:伴侶之間的關係,網上流行的毒雞湯“如果我們的關係需要努力來維持,那這段感情本就不屬於我”,多少對情侶因此而分手,多少婚姻因此而兩敗俱傷。

著名的婚姻專家艾倫·貝克(aaron beck)說過,對兩性關係來說,最具毀滅性的想法之一就是:“如果我們需要努力,這說明我們的關係裡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

出色的兩性關係研究者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說:“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來保持不脫軌;將伴侶聚在一起和將他們分開的兩種力量之間……永遠存在一種張力。”

不努力的伴侶關係結局大多是悲劇的,是不健康的。雙方需要努力才能夠進行正確的溝通,需要努力才能發現並解決雙方不同的期望和想法。這並不是說世界上沒有人“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更應該說“他們永遠幸福快樂地為雙方的關係而努力”。

比如:孩子做成功一件事,你是直接誇獎他聰明,還是誇獎他的努力過程。書中有說到用成長式思維模式去考獎孩子,將會使他們受益無窮。若是用固定型思維模式誇獎孩子有可能會使他們,不敢面對失敗,不敢接受挑戰,更甚者會變成一個小騙子。

特勞特在《人生定位》中提到:如果你關注自己,你只能贏一次。如果你把他人也納入關注之中,你的勝算會大大提高。如果能進一步擴大,你會發現更多的機會、產品、創意,天時地利,公眾知名度——這麼多的駿馬都能幫你贏得比賽。當我們把目光聚焦於我們自身以外的人和事,就不會為了眼前短暫的個人得失而患得患失。所以人們常說的格局大小,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模式差異。

寫在最後,中島敦《山月記》: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心存一絲希冀,而不願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遠離世間,疏避人群,結果是在內心不斷用憤懣和羞恥飼育懦弱的自尊心。這世上,每個人都是馴獸師,而那匹猛獸,就是各人的性情。

成長錄讀後感篇2

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它的名字叫《成長不煩惱》,這本書是著名作家商曉娜親自寫的。

這本書的主角是雙胞胎兄弟:馬一左和馬一右,馬一左是哥哥,馬一右是弟弟。馬一左膽小怕事常常受高年級同學欺負,不敢一個人睡覺,還常常受馬一右這個做弟弟的來保護,真膽小怕事。馬一右不同,他膽子可大,當馬一左被欺負時,馬一右就會站在馬一左前面保護他,不管用什麼惡作劇,馬一右都會趕走欺負馬一左的高年級同學。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是寫馬一左和馬一右吵架了,而且一天吵了三次架。馬一右正在畫外星人,這時米小小從馬一右身邊經過,看了看這幅畫,裝起了一副看不起的樣子,馬一右看了米小小那副表情看不起別人的表情,馬上火冒三仗,罵米小小:“你是什麼意思?竟然敢侮辱外星人,我讓你吃不了兜著走。”這時,馬一左來了,當馬一左看到馬一右在罵米小小的時候,馬一左就幫米小小說了一句:“人家是女孩子啊。”“女孩又怎樣,男孩子就要向女孩子屈服嗎?你那麼喜歡幫女孩子,那你別做男孩子了,你做女孩子算了。”馬一右和馬一左就這樣吵架了。

最近馬太太看了微信的新聞,發現了一條她認為最重要的新聞:就是說很多孩子連連失蹤,馬太太也怕馬一左和馬一右他們被壞人捉去,後來,要是馬一左和馬一右,馬太太都會陪他們出去:上學,放學,去小區和小朋友玩,都要陪他們去,而且還把這事情告訴這些小朋友的媽媽。

可過去很久這些事情並沒有發生在他們的身上,馬太太放心了,因為他們長大了。

讀完這本書後這讓我明白了:我要告訴爸爸媽媽,我已經長大了,你們不要什麼事都為我擔心,我會獨自照顧好自己。

成長錄讀後感篇3

這本書是羅樹庚老師總結自身從普通教師成長為名師的專業發展歷程,明晰了教師快速成長必備的六大素養,即內驅力、學習力、行動力、溝通力、研究力、反思力。這本書可以幫助那些不甘平凡的、不放棄成長的老師少走彎路,讓更多的教師擺脫成長困境,突破成長瓶頸,成為高效能的幸福教師。

這本書的特點是,在書中不是講這些素養的道理,也不是光講自己教育教學的經驗,而是用一個個他所遇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教育故事,來告訴我們教師應該如何快速成長。在羅老師的書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新的見解,如"以始為終""系統思考",可以看到他對於"分數"這樣的常態事物有自己的新思考,可以看到他有"火紅花、尖毛草和毛竹"等生活實物引申出獨特的教育觀點。讀完這本書,有種獲得向上的力量。

這本書貼近我們的生活。因為在書中羅老師承認老師的忙碌,承認老師需要面對太多沒完沒了的雜事、毫無意義的培訓和名目繁多的檢查,承認老師的收入低有待於提高,認為老師面對家長、社會的多元需求手忙腳亂是正常的。他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訓我們要幹什麼,而是和我們並肩而戰,告訴我們該幹什麼。

這本書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教師成長來自內驅力。

通過本書的學習我們知道教師向上生長的力量來自內驅力。一輛發動機未啟動的轎車,即便推的人再多,推的力氣再大,也永遠跑不贏啟動發動機,開得很慢的汽車。同樣的道理,教師的快速成長原自覺醒,源自向上生長的內驅力。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但不知最好的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爭取來的,奮鬥來的。如果自己沒有得到想要的那說明自己做的還不夠好。要想使自己快速的成長就得學會"逼"自己,"人是被逼出來的,骨幹是折騰出來的",要經常與自己過不去,試著逼一逼自己,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所以,要想做一名不平凡的老師,就得從內部找原因,要有向上的願望並付諸於行動。

教師成長來自行動力。

羅樹庚老師用"集中火力燒開一壺水"、"模仿,不是一件丟人的事"、"留心收集學生的思緒火花"、"同一教案,兩樣課"這些策略,讓你領悟到一個人即使把目標定得再高,措施計劃訂得再好,如果沒有具體落實到行動上,所制訂的措施計劃就無法執行到位,所定的目標就根本無法實現。0.1永遠大於0,立即行動,一個差的結果也比沒有結果強。每天前進半步,一年就能前進180步,十年就有可能把別人甩開十萬八千里。這就是行動的力量。所以我也要學會專注做好每一件事。因為專注,所以專業,因為專注,所以卓越。只要行動力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那也是成功。所以我申報了市級課題,參加了共同體的學習,希望自己能有所收穫,有所成長。

教師成長來自研究力。

教師職業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必須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在"做一名善於教育觀察的老師""留痕,讓你與眾不同""要多一些實證研究"中,羅樹庚老師提醒我們,教師要視自己為教育教學的研究員,而不是執行教材的工作者,把教學過程做成一個觀察、思考、改進、創生過程。做一個研究型的老師,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在嘗試運用思維導圖來建立知識體系,使繁多的歷史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國中歷史六本的知識就像一片知識海洋,如果將這片海洋有結構的表示出來,形成一幅全景圖,這將有利於我們教師的教學與學生掌握。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利用思維導圖使教師從總體上梳理教學框架,也能兼顧細節講解,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把零散的歷史知識結構化、條理化和系統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成長來自反思力。

反思即自我比較,反思在於發現問題,提升自我修養,完善自我為人為事為學之道。羅樹庚老師用"抓住靈感""學會系統思考""資訊時代,守住我們的注意力"告訴我們:教學隨筆與反思是我們逐漸成長的臺階,不斷的積累方可攀上理想中的高峰;學習反思的過程就是我們教師人生不斷成長與進步的過程。

最後的認識就是:思想改變了,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了,行為就會改變;行為改變了,能力就會改變。能力有了,我們就逐漸具備了"融入、改變環境"的力量!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應對人生的風風雨雨。你經歷了、努力了,為之而奮鬥了,就是成功者。

成長錄讀後感篇4

?教師如何快速成長》這本書的作者羅樹庚老師,用輕鬆明快的筆調,把教師成長這個大主題說得非常明朗。在教師成長的各個階段閱讀此書,都能得到啟發。

作為一個剛剛走上崗位不到兩年的年輕教師,我非常慶幸在前輩的推薦下閱讀了此書,這讓我對於自己的教師生涯有了更強的動力和更明確的方向。

這本書總結了教師專業發展必備的六大要素:內驅力、學習力、行動力、溝通力、研究力和反思力。

首先是內驅力,教師的快速成長源於自我內心的覺醒。當我看到內驅力這一章時,有一句話引發了我的深思:“你在為誰工作?”看到這句話的一瞬間我就想起某一次講座上聽到的另外一個相似的問題:“是你需要這份工作,還是這份工作需要你?”

因為教師工作的繁瑣,我聽到過不少人抱怨被安排了這麼多的雜事,抱怨這份教師工作遠不是外人看來那樣輕鬆,彷彿這份工作是自己不得已才做的,彷彿是在為別人而工作。其實,就像書裡說的,“不論是從養家餬口賺取工資的角度,還是從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角度出發,我們都是在為自己工作。”說到底,我們不是為學校工作,不是為家長或者學生工作,我們都是在為自己工作。

擁有強大內驅力的教師一定是一個“太陽”型的教師。

就像一個小太陽,每天的狀態都很穩定,自帶能量,走到哪裡哪裡亮。這樣的教師不需要外界鞭策,而是擁有自己的行為準則,能夠做到靜心教書,潛心育人。想要有強大的內驅力,我們必須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把平凡、普通、瑣碎的工作與責任感、擔當精神緊密聯絡,讓自己成為一臺發動機,如此才能像太陽那樣,擁有生生不息的能量源。

第二種核心素養是學習力,這包括了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

學習是一個默默積累的過程。書中形象地用兩種植物做類比,其中一種是火紅花。在火紅花最初成長的八個月裡,它只有拇指般大小。但是到金秋十月,火紅花就像著了魔法,它的枝葉花冠一天擴充套件3米。僅幾天的時間,火紅花便能迅速覆蓋一畝地的面積,並綻放出光芒四射的大紅花。對於個人的成長而言,我們個人的成長學習也就像火紅花的沉潛。作為教師,我們的沉潛就是苦練基本功,博覽群書,醉心教學。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人類知識的增長速度已經超越了我們個人的學習速度。如果不能靜下心來學習、閱讀,那麼只能面臨與時代脫節的命運。

第三是行動力,任何事情,只要開始去做,就不算太遲。

書中告訴我們,“對於教師而言,模仿是成長的開始”。模仿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課堂是一段永遠無法完全複製的奇妙旅程。就算拿著一樣的教學設計,因為教師個人因素,因為學情等因素的不同,上出來的課一定是不一樣的。對於教師而言的行動力,還有“留心收集學生的學習軌跡、思維軌跡和思想火花”。在工作的初期,每天忙著處理各種事務,雖然總是在做事情,但是每當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就會覺得不知這樣忙碌的意義何在。

第四點是溝通力,交往與溝通是而且永遠都是教學的核心。

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技能的獲取,更重要的是師生、生生間群體生活時情感的激盪、真情的體驗。我們最怕遇到“特殊”學生或是家長,遇到了就會有所抱怨。其實,與特殊學生、家長打交道,對於老師來說,正是成長中可遇不可求的良機。既然已經遇到問題了,那麼不如坦然一些,將解決問題當做研究問題,或許會有額外的收穫。

交流的基礎是學會換位思考,重點是不要把認知衝突上升為情感衝突。簡單來說就是對事不對人,意識到家長與教師是教育觀念產生了不同的認知,而不能上升到雙方在情感上產生相互排斥的地步。

第五是研究力,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

研和教其實是理論和實踐的關係。我們需要帶著研究的情態去工作:一邊實踐,一邊研究;一邊研究,一邊反思總結。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僅是教授某一門學科,我們要經常研究學科知識結構、學科培養目標、學科評價體系,要有既見樹木,更見樹林的智慧。

最後是內省力,有這樣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

著名教育家加裡寧曾說過:“教師每天都彷彿蹲在鏡子前面,外面有幾百雙精銳的、富有敏感的,善於窺視你優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著你。”現在作為一個一年級的新教師,我每天都面對著班上四十多面“鏡子”,我時刻都在從這些“鏡子”裡反觀自己工作的得與失,從這面“鏡子”中我也獲取了許多具有參考價值的資訊。

這本書實在是讓我受益良多,不禁感嘆真的要堅持閱讀,要選好書閱讀。“一個人會讀書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一群人會讀書就可以改變一所學校的命運。千千萬萬個會讀書的老師,就會改變無數個孩子的命運,進而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我不知道要多努力才可以改變孩子的命運,但是我願意以書做舟,不斷實踐、反思,讓孩子在知識的海洋裡自在舒展地成長!

成長錄讀後感篇5

只看書名,都能給人以滿滿的正能量。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有八十歲的“常青樹”,也有二十歲的“朽木”。我想,這就是對終身成長的最好詮釋吧。

作者把人的思維大致分為兩類: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才能一成不變。時刻想證明自己的智力、個性和特徵。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作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培養。雖然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學習和經歷來改變。

這兩種思維模式的人,帶來的最終結果也是相差很大。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的學習修煉,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人際交往方面讓成長型思維佔據我們的內心。

書中的建議還重塑了我的家庭教育觀點。以前認為:只要父母積極向上,孩子肯定不會消極怠慢。殊不知多麼幼稚的想法。父母也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陳舊觀念,用積極的方法引導孩子,不要誇獎她的天賦,而要欣賞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評,而要給出建設性的意見。你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僅僅是敷衍的說一句你真棒。

改變是不易的,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終身學習方可終身成長。

成長錄讀後感篇6

人和人的區別,在於出生環境,在於貧富差距,而更多的,在於思維方式的區別。

1、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

?終身成長》這本書大概可以為我們解釋社會人的兩種區別: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一切都是與生俱來,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他們相信這個世界存在天才,也覺得自己的能力無法改變。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一切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所獲得,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中,他們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只要自己朝著目標正確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2、兩種思維方式的教育表現

我們在表揚孩子時,經常誇:“寶貝,你好聰明啊”、“寶貝,你就是個天才。”而這種誇獎,更多的是在讚揚孩子所達到的結果,對孩子的促進作用僅限於刺激孩子下次要得到表揚,一定達到要達到這個目標。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一般會這麼說:“寶貝,你這次的努力沒有白費。”“寶貝,你作文水平提升了很多。”從孩子的努力過程、思考方式上去表揚孩子,則更能激勵孩子不斷努力,克服困難,取得成績。

3、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終身成長》這本書給出了四個步驟:接受—觀察—命名—教育。把我們固定性思維展現的時候,逐漸教化成成長性思維。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維,但是我們可以觀察它一般什麼時候來臨,給它取個名字,制定具體步驟,慢慢養成成長性思維。在我看來,成長型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於毅力二字,遇到困難時我們有毅力堅持,有毅力克服困難;立的flag有毅力執行結束。

我們不怕遇到困難,而怕遇到困難就退縮的懦夫;我們不怕失敗,而怕一失敗就一蹶不振。擁有成長性思維,擁有毅力,才能勇往無前。

標籤:讀後感 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