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茅以升讀後感2000字6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深化大家對書上人物的體會,讀後感指讀完一本書後把心裡的感受用文字寫出來的應用文體,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茅以升讀後感2000字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茅以升讀後感2000字6篇

茅以升讀後感2000字篇1

?道》二十二章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德經》讀到二十二章的時候,我們應該有點兒感覺了,對於我自己而言,非常顯著的感覺在於兩點:

其一、那種陰陽互錯、發展變化、物極必反的理念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數千年以來,這一理念早就融入了所有人的血脈與神經細胞,只是當事人能否意識到罷了。

在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唸到國中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學習拋物線函式(y=ax+bx+c),其極大值只是一個點,一個有著非常清晰座標系的一個頂點,其座標的x值和y值分別是:(-b/2a,4ac-b/4a)。

基礎數學理論已經證明了,其極大值是一個有著清晰座標定位的點,而非一條線,更不是一個面。事實上,學習、工作、生活中太多太多的事情都是服從拋物線定律……

其二、傳統文化非常美,古典文字燦爛而芬芳。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正是這樣的文字,這一組排比句不是老子講的,而是老子在寫作《道德經》時引用古人的成語,也就是說2700年之前,這些也還是古老的成語。因為太燦爛、因為太芬芳,因為燦爛芬芳地涵蓋著道家哲學思想,所以老子直接就搬來引用了。

這也不是我推導的,而是老子在《道》二十二章中自己講的。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古人所講的曲則全難道是虛言嗎?)

下面我們跟隨著《道》的二十二章,一切欣賞一下這些從石器時代就流傳下來的古老芬芳的唯美文字。

“曲則全,枉則直”(彎曲/委屈就可以保全;屈枉才可以伸直)

這一組古成語談了兩個現象曲和直。按照老子在《道》中反覆強調著的觀點,因為有曲,才有直,因為有直才有曲。按照老子《道》中的理念,曲,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柔弱之策,曲更是一種上善若水之道。

我想宇宙中有沒有稜角分明的方形的星球,所有的星球應該都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我們也都知道並認可,地球上沒有筆直的河流,應該都是彎彎曲曲地避開了一些山脈,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各種曲線河流,但是最終都一路向東,奔向大海。

對於人類而言,曲則全幾乎應該是一種天性。

中國人在談到年齡的時候,總有兩個概念:虛歲和實歲。其實虛歲的計算也是挺合理的,因為虛歲是從受精卵開始計算的,也就是生命開始孕育的時候開始計算;而實歲則是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計算的。

從受精卵開始,直到十月懷胎出生為止,大約300天的生命週期裡面,人類都是處於一個曲的狀態的,曲於母親的子宮裡面,蜷曲著的。

把拳頭完全地收縮回來,然後再伸出去,才能形成相對強大的打擊力,這就是枉則直。凡是千折百回、費盡周折、彎曲迂迴絞盡一大幫子人的腦汁所辦成的事情,一定都是大事。

凡是簡簡單單地、無需周折、直來直去就可以搞定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著幾乎成為了天下事情不成文的定律,關鍵問題只是在於我們的眼睛經常欺騙我們的腦子,我們常常只能看見他們在納斯達敲了鍾,我們經常只是看見他們在舞臺上嘚瑟了幾下,我們經常只是看見他們好像只是寫了一本書而已……

因為太彎、因為太曲,所以一般都是講不清楚的,再說了也都不願意講得太清楚,誰也沒有義務去把自己剝個精光……

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這一組很容易理解,因為足夠低窪,所以能積水成淵;因為能夠經常革除弊端,所以才能容光煥發,獲取新生;因為經常很少取,所以才能多得;因為得到太多,所以容易迷惑、容易形成困惑。

老子談道論道那麼久,費盡心思地搬出了2700年之前的古成語之後,筆鋒一轉,懶得繼續論道,直接上了一道大菜,再一次給出了聖人行為準則。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聖人行為準則之十:聖人會抱道行事,為天下人作出典範。他們常常不自見(xian),不自我炫耀,從不嘚瑟,然後默默地就像一顆夜明珠,引領著方向;他們從不自以為是,卻能常常獲得世人的讚譽;他們從不自我居功,不自我誇耀,但是卻常常能成就一些利於天下蒼生的功業;他們從不自吹自擂,但是那種聖人的口碑卻往往可以天長地久。

他們從不與人相爭,事實上天下又有誰能與他們相爭呢!《道》真的不是那種很古板的,一板一眼說教的文字,這不,老子在二十二章又留了一句俏皮話。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那些老話是不會說錯的,更不是妄言,大家好自為之,好好學習,老老實實地照辦吧。

茅以升讀後感2000字篇2

在這段時間裡,我拜讀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教授編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書中用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和演繹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讓我們充分啟用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識經驗,去解釋、建構它們,生成自己的理解,從而受到智慧的啟迪、心靈的震撼。裡面的64條心理效應改變了我以前對心理學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實用),對我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發與點撥,同時也更堅定了我的一種想法:想教好學,除了通透教材掌握業務知識之外,還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即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教育中的各種心理效應,引導孩子饒有興趣、主動的.參與學習,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列位置效應》告訴我們:

1、老師在課堂開始和結尾要講重要的內容,處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佔據最重要的時間。

2、學生要重視一節課的開頭和結尾。不要讓上課的前10分鐘在找練習本的過程中度過,也不要讓快下課的後10分鐘在想象課後如何玩耍中度過。

3、背誦文章、單詞時要經常變換開始位置。

4、每次學習時間不能太長,合理安排學習材料的順序。

?不要等牆倒塌再來造牆——遺忘曲線》:

遺忘是學習的天敵,如何和遺忘做鬥爭?最基本的答案就是:複習,重複你所學的內容。德國偉大的心理學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不要等牆倒塌了再來造牆。”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遺忘曲線應用的精髓:及時複習。遺忘規律要求我們學習之後要立即進行復習,加強記憶,並且以後還要再複習幾次,但複習時間的間隔可以逐漸增加。

複習就是“溫故而知新”,“溫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終的目的,要在追溯陳舊中發掘新意。當然,達到“知識”不是依靠機械的重複、簡單的記憶,每次重複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這樣每次重複才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體會,才會獲得更深的認識。知識的認識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重複中得到昇華。

從這個效應中,我體會到了一點,就是說要及時的對我們的教學做到及時的反思,並引導學生有規律地複習。“數學沒有新知識”,確實數學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結構上延伸的,是系統的,所以我們可以不斷溫故,當然重在知新了!

?給學生留點空白——超限效應》:有一些家長經常盲目的對孩子進行許多大而空洞的說教,在短時間內集中火力打殲滅戰,在渾然不覺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內疚感發展到對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憤怒!造成孩子幼稚的心靈難以承受,“超限效應”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當地批評時出現“頂牛”的原因。學習上也是這樣,下課了,老師仍講解再三;週末了,班主任仍津津樂道,此時你是不是有衝出教室的衝動。這也是因為超限效應的原因。所以當向學生或孩子講授知識、佈置作業時,在時間以及數量上要注意不要超過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則不僅達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會適得其反。

?超限效應》提醒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在任何方面都應該注意“度”,如果“過度”就會產生“超限效應”,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處”,才能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

?獎勵的藝術——扇貝效應》提醒我們老師,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貝效應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在一種新行為、新習慣養成的初始階段。連續的、固定的強化是必要的。而當學生的學習或者行為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斷地延長強化的間隔時間,直到最後撤銷強化。

?為了明天更美好——延遲滿足》則從另一個角度提醒父母、老師們要關注孩子自制力的培養,讓孩子在延遲滿足中學會期待、珍惜、剋制。

?絕望的體驗——習得性無助》以一條狗的實驗為例,印證了動物、人類在多次收到挫折後,都會表現出的絕望和放棄。其實,很大程度上,一些暫時落後的學生之所以始終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過多地品嚐了學習上的挫敗感。多次的打擊使他們最終放棄了奮鬥。這無疑在提醒我們,一定要多給失敗的孩子一些鼓勵,多給孩子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儘量避免給孩子創造“習得性無助”的誘因——挫敗感。同時,也提醒我們老師,教會孩子正確地對待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而《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則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讓孩子不要只盯著別人的“葡萄”,要學會欣賞自己手中的檸檬,即使它酸酸的……

其實去年暑假我已經粗淺的讀了一遍這本書,將其中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心理效應應用於自己的教學中,感覺受益很大。本假期我再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讀得很用心,因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知有一種什麼力量總是牽住我的思緒,讓我不自覺地就回憶起身邊的那些教育案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想應該充分解讀這本“教育辭典”,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的巨大魅力,爭取最大限度的實現教育智慧.有了這本書作良師益友,相信我們的心裡會更加亮堂一些,我們的工作也會更加有成效。

茅以升讀後感2000字篇3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為人堪稱“萬世師表”,他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留下了教育理論鉅作,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人民教育家;他懷抱崇高理想,要通過教育“救國,造過,建國”;他積極投身政治活動,是一位傑出的愛國社會活動家;他胸懷博愛,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實踐著他的人生夢想;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實意“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位巨人身上,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感人力量激勵人們無私無畏奮發向上的偉大精神。他就是陶行知先生!

在細細閱讀了陶行知的故事後,自己被陶先生坎坷、偉大的一生深深感動,更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一、以他“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抱負引導我們樹立遠大理想

陶行知出身於平民家庭,從小深知窮人吃不飽,上不了學的痛苦,便立志“要使全國人都受到教育”。他在美國完成學習任務後,老師要他留下來繼續深造,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心願,毅然回國。經過幾年的教育實踐,他的人生價值觀更明確了,他在《自勉並勉同志》的詩中說:“人生為一大事而來,做一大事而去”。這一大事就是建設獨立、富強、民主的祖國。他深深知道,舊中國最大多數是農民,最窮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農民。所以,他發表了《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下定決心,要籌募一百萬元基金,徵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他的目標是叫中國一個個鄉村都有新的生命。這是多麼偉大的壯舉,多麼遠大的抱負!於是,他放棄教授的優越生活,辭去大學校長的高位,脫去西裝穿上草鞋,率領同志在長江邊上,燕子磯旁的勞山上開闢了曉莊師範,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教育實踐活動,也開始實踐他的人生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就在他病逝前不久,當時,國家內戰危機迫在眉睫,他身處逆境,但陶先生仍對中國前途抱著樂觀的態度,對自己的理想毫不動搖,仍要在上海創辦社會大學,函授大學,新聞大學……

態度決定一切,思想的高度決定了行為的高度,一個人有無理想是決定了他是否成就事業的前提。我們無法想象一個胸無大志的人會做出如何大的成就,而我們的陶先生不僅心中有著自己的抱負,並朝著自己的理想奮鬥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陶先生那種抱定理想,矢志不渝,為著理想,鍥而不捨,為了理想追求一生的偉大形象是我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的光輝典範。

二、以他“愛滿天下”的胸襟培養我們博愛情操

愛是一種情感,是一種奉獻,愛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愛又是一種巨大的力量,陶先生的“愛滿天下”的博愛精神是與他的普及教育理想,振興中華的抱負,與人類的解放事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他這樣執著、堅定的為改革舊教育,發展人民教育而堅持不懈的工作,最本質的原因是在於他心裡裝著人民,裝著祖國,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自己的“愛滿天下”這種偉大的胸襟,他把對人民、祖國的特殊感情表現在博愛之中。陶先生的愛是大公無私的愛,愛憎分明的愛,是真善美合一的愛。教育、引導我們不僅要愛自己,還要愛長輩,愛他人,愛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愛自己的集體,愛家庭,愛家鄉,愛和平……引導我們努力做一名有博愛精神的人。

三、以他“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境界培養我們誠信品格

陶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這句教人更律己的話道出他的做人之道。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學做真人的一生。他在青年時期,即滿腔熱情地投身反清辛亥革命,美國留學回來,即開始他的教育救國實踐,一心一意為改革傳統舊教育而不懈努力,“九一八”事變後,亡國之禍危在旦夕,他奮不顧身地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勝利,他又冒著“第三槍”的危險,堅定不移地戰鬥在愛國運動最前線。為了真理,為了和平,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這是真人之舉。

總之,陶先生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是為了振興中華,為了苦難的舊中國人民為了探求中國教育新路子而赤膽忠心,百折不撓,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一生。他在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胸懷博愛的奮鬥歷程中,書寫了自己愛國、愛民,無私奉獻、奮鬥不息的壯美人生,也同樣折射出了他完美、高大的人格魅力。

茅以升讀後感2000字篇4

天色逐漸暗下來,大地籠罩著一片朦朧的夜色。作業搞定了,隨手拿起“士別多日”的《格林童話》。好像找回了曾經不知何時失去的童心。的確,這曾是我國小時期的最愛,卻不知何時被放在了最不起眼的角落,積落了灰層,當現在再次拿起,心中難免會有些觸物傷情。

我隨意地翻著書,一行醒目的標題清晰地映入我的眼簾。 ­­——《本領超群的四兄弟》。故事記敘了四兄弟在學業有成,回到家聽到國王發出的通告:“誰要是救出了公主,誰就能成為公主的丈夫”即國一的王位繼承人。四兄弟覺得“大顯身手”的機會到了,經過商量,他們開始了“英雄救美”的行動計劃。

作為天文學家的老二,拿起他那個所謂“天上地下所發生的一切,任何東西都逃不出他的眼睛的望眼鏡”,看到了海中的岩石上,坐著公主,但惡龍就守坐在公主旁邊。老三雖是神槍手,卻也不敢輕易開槍,畢竟距離較遠容易誤傷公主。於是,神偷老大行遂自薦,偷偷溜過去,將公主成功揹回,並未驚動惡龍。惡龍醒來,發現公不見,馬上展翅高飛,從空中雷速追來,很快,惡龍就盤旋在船上空,而且發出雷鳴般的吼聲。神槍手老三毅然舉槍射擊,正射中惡龍的心臟,惡龍當場死亡,從空中筆直跌了下來,它龐大的身軀將小船砸得粉碎。他們每人都抓住船板,不讓小船散開或沉入水中,小船才得以保全原形,裁縫老四拿出那根可以把“軟得像蚊子的翅膀,硬得像鋼鐵,都難不倒他”的萬能的針,迅速縫了起來,終於將船縫合好,平安返回。

返回,使和睦的四兄弟反目為仇,畢竟“只有一人能娶到公主”,而大家的功勞又不分上下,就在他們準備大打出手時,國王提出了建議“你們都有為營救公主出了力,我十分感激,依我看,你們都別娶公主了。我給你們每人一大筆錢,各自娶老婆吧。”四兄弟聽了十分高興,覺得這樣很好,“能讓他們兄弟更團結”,於是,各自拿了錢,興沖沖回家,過趣了幸福的田園生活。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陽的光輝,一個故事,可以折射出從生的真諦。俗語說“人心齊泰山移”,不就正好說明了團結有戰無不勝的力量嗎?料想。當初四兄弟沒有齊心協力,共同拯公主,而是各自單獨行動,那到頭來,就沒有今天的勝利,只有他們被惡龍各個擊破的敗局。不但公主救不成,也許還會付出寶貴的生命作為代價。王曾說過“一堆沙子是鬆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以後,比花崗石還堅韌”,這足以說明團結就是力量,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團結集體,才能彙集成強大的力量,取得輝煌的勝利。

在我們中國,團結互助的精神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是我們炎黃子孫繁榮昌盛,舉國穩定統一的精神力量和倫理道德的支柱。過去,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要趕走侵略者,推倒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需要團結共同抵抗外敵;今天,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需要團結共同為建設祖國而奮鬥。雷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眾人先進才能移山填海”。的確,團結就是力量。在茫茫沙漠中,一棵樹抵擋不住暴風,千棵萬棵樹,才能減少沃土沙漠化,在碩大一個花園,一朵花迎接不來春的使者,百花齊放,才能春滿園,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中,一滴水顯示不出大海的氣魄,一片汪洋才能展現出大海磅礴的氣勢;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一顆星星襯托不出星空的美麗,群星閃爍才能體現出宇宙的浩瀚,星星的璀璨。

讓我們團結起來吧!團結就是力量。

茅以升讀後感2000字篇5

當做一件事情,相對於自我一時的實力來說難度太大,但自我實力的增長快於該事情難度的增長,使得在自我的有生之年或超出自我的生命期限但己方在更遠的未來某個時刻能夠具備完成這件事情的實力或可能性,而且自我不在乎所付出的代價的巨大,是運用持久戰策略的先決條件。只要此先決條件具備,運用此策略能幹成常人所不能的大事。實際上,持久策略是所有一時實力不濟的弱小實體做成大事的根本指導策略。在偉大的事業面前,任何人或團體的實力都不是從來就強大的。這也是做成任何偉大的事業都要經歷較長時光的原因。而做事情的實體正是利用長期的時光實現了實力的積蓄,使自我的實力與事情難度的比較發生了轉化。

我們從事期貨行業,持久策略同樣能給予我們以正確的指導。從虧損走向盈利,到持續盈利的過程,就是一個持久戰的運動過程,是一個由弱到強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速勝論和亡國論。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期貨交易的能人,實際上任何人的任何潛力都是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每一個成功的交易者(其實是每個成功者)都經歷了一個很艱難的潛力成長的過程,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過程中,發揮自我的優點而克服自我的缺點的過程中,逐步修正自我,慢慢地走向成功,而最終用堅持換得實力上的轉化,取得戰鬥地勝利。

我們從事期貨交易的目的在於為了持續的盈利,跟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永久的和平一樣,雖然這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但是必須能實現的目的,只要我們在交易的過程努力增強自我的交易潛力,持之以恆。

在一波行情中我們就應跟隨行情的主流方向去做,而不能逆之而行,就像在抗戰中,我們就應跟在中國人民的後面,而不是認為日本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在一波行情中逆向的力量是很小的,是漸漸的縮小,並且在最後完全被消滅,就像在抗戰中日本是退步的,寡助的一樣。相反順著主流而為是對的,因為它在發展,壯大。也許在一波大的行情中會有很多個小的回撥或反向,但是最終大的方向是順著主流的方向的。也許他的回撥和反向是遇到敵人較為頑強的抵抗或是主力方未來更好的進攻而暫時的勇敢的犧牲,但我們得堅信血不是白流的,它是主力方的一種戰術性的安排,故在做期貨交易時,不要認為主要的趨勢受阻或回撥而錯誤地認為主要趨勢的結束而正在反轉從而慌忙的進入場。在那裡,勇敢的犧牲不是說我們把自我的全部資金犧牲掉,而是指損失在我們能夠承擔的範圍內,通常指止損點以內的犧牲。

戰爭的勝利取決於以下三個條件:內因: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外因: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敵因:日本國內和其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同時這三因素也是戰爭要打多久的條件。同樣我們在決定一個行情是假突破還是真的突破,何時突破,以及其突破後能走多遠,也是如此。在內因上對主要力量方的力量的強弱,以及積聚的速度和趨勢的思考;在外因上,lme銅、現貨、匯率等因素的強弱;在敵因上,對方力量的大小,以及下降的速度和原因,只有我們對戰略因素作出了客觀而全面的決定,才能對行情作出在行動性的反映,對行情有客觀準確的把握。

最後,我想談一下在對具體行動上的感悟。

在做交易的時候,我們會應對不一樣的行情如:折返、突破、折磨行情,對於不一樣的行情我們就應有不一樣的作戰方針。對於折返、突破、折磨行情我認為應用游擊戰的策略為之行動。事先設好要消滅的目標,既要獲得額定利益,當我們入場時並已獲得了自我的目標點之後,要毫不猶豫地出場,因為我們無法抵抗價格反轉之後大兵壓境對自我的小資金的損失,對已突破的行情我們就應用運動戰相對應。在行情快速朝自我設想的方向運作時,我們應主要堅信地跟隨,並運動性地設好自我的止損獲利空間位置,而當行情回撥時要運動性地防禦,在重要的位置設好自我的止損出場點後,同時給予行情較大的發揮空間。

在開盤的時候,是最容易出現多空雙方的爭奪最顯著的時候,此時是我們乘敵之隙而戰爭入場的好機會,但是一旦敵人(行情)醒悟過來後,我們得快速地離開。並客觀存在得市場上重新實現行情得走勢和變化。

在選取入出場點使跟打仗一樣就應時到持續者計劃性、主動性、靈活性。只有我們預先設好入出場點得位置時,才能在行情真正到達時不有準備地行動,而在做計劃和行動時持續很好得主動性,把行情的主動性權把握在自我手中,而不是讓行情牽著自我走,也許在計劃與實際行動間如何做到靈活性時一個很難得事,因為計劃總是與行情不一致的,這是要我們進行調整,持續之行動性的隨機應變的潛力,它是對一個人合潛力在瞬間的測試。如在入場時何時不能追勢,何時能夠,出場時何時行與不行等。

總之,做交易就是一場持久的戰爭,在盈利的目標動力的驅動性下,做好全面性和區域性性的事前思考,並能夠區分不一樣的行情,同時應用不一樣的策略做交易,而在行動中持續主動性和靈活性,並最終勝利。

茅以升讀後感2000字篇6

讀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之後,開始對餘華有點產生興趣,活著讀後感。課間同學還不停的討論著。不知誰說他的小說《活著》很有味道,太好看了。於是我抱著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10月5號下午,本著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著》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裡,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著,甚至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正如作者餘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著,有著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著自己活著的意義,有著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敘述方法,但卻有種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讀越有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並非故事情節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於冰冷的語氣去描述不尋常的事情。而這種沉重以至於難以自拔的感覺就悄悄地潛入我心裡。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說餘華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貴的經歷,即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後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最後,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別人的評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

回到本質,我一直在想《活著》的目的何在。僅僅只是為了寫小說而寫嗎。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說法。有人說他只是為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而還又人說: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

?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裡。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小說的最後寫到過了xx年,兩個老不死的——徐福貴和老牛福貴——居然都沒有死,他們活著。福貴趕著福貴去犁田,在吆喝福貴的時候嘴裡也喊著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好像他們也都是些駕著軛正在埋頭犁田的牛。

其實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來耕作。春天播種自己的苦難,夏天則等待自己的苦難,秋天再慢慢的收穫自己的苦難。冬天用苦難去品味自己的苦難。最後等待來年繼續播種苦難,直到收穫苦難的希望。因為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溼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為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為什麼要分等級?為什麼法律上寫著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著!但它的活著比死更難,活著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為只要你活著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說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氣、才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著!

標籤:讀後感 茅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