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望嶽》教學設計6篇 《望嶽》:課堂之外的自然教育體驗

《望嶽》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經典之作,向岳陽樓望江而作。這篇詩以其獨特的意境與寫法,受到文學愛好者的廣泛關注與喜愛。本文以《望嶽》為主題,為您精心設計了一份教學計劃,幫助您更好地理解這首不朽之作。

《望嶽》教學設計6篇 《望嶽》:課堂之外的自然教育體驗

第1篇

1、指名簡介作者。師補充要點:杜甫人稱“詩聖”;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重點:“岱宗”、“夫如何”、“夫”、“齊魯”、“青”、“未了”。

●字詞:“造化”、“神秀”、“鍾”、“陰”、“陽”、“割”。

1、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產生了一個願望。杜甫的願望是什麼?——一覽眾山小。

討論後明確: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1、完成填空: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思想感情。

討論後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不怕困難、勇攀高峰的精神和遠大抱負。

《望嶽》教學設計6篇 《望嶽》:課堂之外的自然教育體驗 第2張

第2篇

2、朗讀詩歌,瞭解大意,領會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

3、討論詩歌,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1、我們的祖國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山大川不計其數。要說山,最有名的當然是“五嶽”了。那麼,請問,“五嶽”分別指那幾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嶽”之首呢?

2、從古到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讚美泰山的詩句,其中唐代的大詩人所寫的一首詩被譽為吟誦泰山的壓卷之作。那麼,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作者如何描繪和讚美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呢?現在,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首詩。

3、板書課題,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題,明白作者近嶽而望,並沒有登山。

1、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知識。天寶三年,25歲的杜甫科舉不第。當時,他的父親在山東做官,杜甫借省親之機去山東遊歷,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覺得他是一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在這首詩中,你能看出科舉失敗後消極、頹廢的情緒嗎?如果沒有,那麼,這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1)學生默讀詩歌,老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如“岱”、“夫”、“眥”等。

(2)學生劃分詩歌停頓的節奏,同桌互讀,指名讀,老師總結並評價後,集體朗讀詩歌。

3、再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逐句理解,小組內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詩句含義。老師逐句朗讀詩歌,學生集體複述句義,再讀詩歌。

(1)詩題是《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實有虛。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區別。

(2)試以兩句為一組,學生分組討論哪些詩句是寫景?前六句詩具體描寫了泰山景色的什麼特點?老師指導點撥,學生髮言。

5、討論詩歌最後兩句,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1)討論作者從想象登山的過程和登頂俯視中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豪邁之情)

(2)由情入理,引導學生討論詩歌蘊含的哲理。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適時點撥。(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6、品味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總結掌握學習詩歌的方法。

(1)學生討論回答: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那麼,這首詩什麼地方最吸引你,為什麼?

(明確:寫景抒情;虛實相生;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課堂小結:如何學習古詩?(解題讀詩——釋義悟情——明理誦詩)

(2)佈置作業:比較這首詩與杜甫的另一首詩《春望》的不同風格。

這首詩的教學環節井然有序,體現了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層次性,符合學生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教學中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師生學習中的平等對話。既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又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逐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標。

美中不足的是,由於部分學生基礎差,水平參差不齊,加之本人能力所限,還存在如下需要改進之處:

1、明視訊記憶體在單一性。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體現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還有,設計問題的程式化,為保證教學任務按時按量完成,所有問題都是老師預設,學生討論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各抒己見。

2、課堂結構上的缺陷。一節課前鬆後緊,教學過程時間多,檢測時間所剩無幾,顯得虎頭蛇尾。

第3篇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年的古詩學習,能夠比較準確的朗讀和把握節奏,但是我們以前接觸的杜甫憂國憂民的形象比較熟悉,青年的杜甫形象不是多見,通過本文學習我們要體會杜甫的不怕困難、敢於挑戰的豪情壯志。

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人生哲理。感受青年作者的豪情壯志。

柳宗元帶我們領略了小石潭的淒寒幽靜,吳功正帶我們欣賞了阿里山的靜謐神奇,馬信德帶我們遊覽了威尼斯的瑰麗奇特。今天我們再請古代的一位詩人帶我們去一個地方。

(二)圍繞“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裡呀?你從何得知? 泰山。 從 “嶽”“岱宗”“齊魯”得知

?望嶽》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們一起透過杜甫的一個動作“望”來欣賞泰山的景色。請同學們先一起大聲朗讀詩歌,思考杜甫從第一句實際上一直望到哪裡。

3、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們任選一聯說一說。

(1)首聯:望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蔥鬱的景象。這是遠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這是近望。

“鍾”:聚集,寵愛、鍾愛,既寫出神奇秀麗,又寫出詩人的喜愛讚歎之情。

“割”:陰暗對照之明顯,陽光像一把刀一樣有力地把陰暗隔開,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雲湧雲翻的壯闊景象和鳥兒歸巢的傍晚景象。這是細望。“層雲生而蕩胸,鳥兒歸而入眼”

1、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產生了一個願望。杜甫的願望是什麼?我還沒有登上山頂景色就如此神奇美麗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覽眾山小。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絕頂眼界變寬了,心胸開闊了,登上絕頂才能欣賞到絕美的風景,這是身在低處的人永遠無法體驗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東山就認為魯國很小,登上泰山胸懷竟然博大得認為天下都很小。林則徐更說過“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4、這句話中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啟示?它告訴我們: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不但望得遠,而且可以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望到一個什麼樣的杜甫?豪情勃發,壯志凌雲,樂觀向上,滿懷建功立業,意氣風發,信心滿?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越,詩才橫溢,因此意氣風發,信心滿懷,渴望著建功立業。

3、過了二十年左右,47歲的杜甫在首都長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敗,荒涼,蕭條

4、我們望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中年杜甫?愁苦,焦慮 憂國憂民,流淚的,感傷的,飽經風霜的。

5、國家的苦難,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艱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氣風發,磨掉杜甫的驕狂,使他的詩歌風格由雄豪而變沉鬱,卻始終磨不掉青年時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頓至極的他竟然能發出使人震撼的呼喊,這就是被後人尊奉為詩中聖人的杜甫。

第4篇

2.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詩歌中蘊涵的哲學道理。讀好詩句,整體把握,誦讀賞析,領悟情感,拓展延伸。

3.體會詩人在詩歌中所流露出的強烈情感。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視訊匯入,讓學生了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更可以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使他們接受不同的觀點,擴充套件他們的視野,促進思維的發展讓他們團結協作,鍛鍊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點講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相關知識點學習。通過拓展,讓學生閱讀水平進一步提高

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於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

全班分6個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將討論結果寫在大卡上。

2.詩句研讀: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詩句中的“獨”該怎麼理解?

3.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說說這首詩大概講了什麼?

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大卡,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結果點講以上問題,並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那種欣喜驚歎仰慕的情形,非常傳神。“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這是近望泰山所見的景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這顯然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

(2)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後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

第5篇

1、知識與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理解詩的意境,背誦此詩。

3、情感與價值觀: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同學們,你們登過泰山嗎?站在泰山之巔,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詩人杜甫卻另有一種感受。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他的佳作《望嶽》。

三、齊讀本詩二遍(要求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

1、這兩聯望的角度有什麼不同?詩人是怎樣表現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裡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巨集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裡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2、這兩聯望的角度又有什麼不同?詩人是怎樣抒發情感的?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裡,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詩中的對偶句,分析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模仿著寫兩組對偶的句子。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第6篇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德育目標:提高審美情趣。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在眾多景物之中,中國人對山是情有獨鍾。而群山之首當屬五嶽。古人曾說“王嶽歸來不看山”。

師:你知道五嶽指哪五座山?(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師:五嶽之首呢?泰山

的確,我國自漢代確立“五嶽”之說以來,泰山就以它五嶽之首的獨有風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無數經典傳說和美詞佳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望嶽》。

1、杜甫共寫過三首《望嶽》,一首是詠東嶽泰山,一首是詠西嶽華山,還有一首是詠南嶽衡山。今天我們學的這首《望嶽》是詠東嶽泰山的。

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氣。題解:什麼是嶽?(高大的山)標題是“遙望泰山”之意。作者簡介:(螢幕)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師:要理解一首詩,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怎麼來讀呢?大家一定還記得:“凡讀書必須要做到字字響亮,不可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全詩。指導學生朗讀。教師範讀全詩。

“詩聯賞析法”來品析這首詩。它需要以下幾個步驟:(螢幕)

第一步:解說註釋(藉助書下注釋,無註釋的補充資料。字典等工具書)第二步:描述詩聯(將零散的字詞解釋連成一句通順的話)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個字用的好,用的準,寫出了什麼,表現了什麼)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詩表現作者什麼思想感情)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兩部分內容

7、賞析:師:杜甫被稱為“詩聖”。“聖”乃極至也。無人能敵。中國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聖。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在這首詩中,你覺得哪些詞句超乎尋常?讓你感受與眾不同?再讀:

讀出期盼之意——最後一聯詩人都是站在什麼角度來望的呢?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願望。點明題旨,氣勢不凡,意境深遠。表達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詩句中我們並未看出他科舉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給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給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這句成為千古名句。

“詩出於人,有子美之人,而後有子美之詩”。人們常說心中有筆下才有。透過這些詩句,你看到了怎樣的杜甫?

鬥志,渴望,志向遠大。(登了山頂不僅僅是他的志向,對人生充滿遠大志向)可見寫此詩時的杜甫正是充滿人生豪情的年輕時期。也正是想要實現遠大抱負躊躇滿志的時期。

他的遠大抱負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也有濟世蒼生的情懷。杜甫一生各種求官之道都試圖找過。他曾給當時的尚書左丞前後的韋濟寫過兩首詩以求他的援引,韋濟雖然賞識杜甫的詩才,但沒能給他以實際的幫助。此時他已在長安求功名三年,結果處處砸壁,素志難伸。他一生最大的官就是左拾遺。才一年左右。(武則天時設的,是對皇帝進行規諫並薦舉人才的。白居易也做過左拾遺) (螢幕)杜甫人生四個時期

總結:今天我們再讀望嶽,不僅感受的是對泰山美景的讚揚,更是一種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過去了,《望嶽》以及詩歌體現的精神與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譽為寫泰山詩的絕唱,以後很多人寫泰山詩卻無人能敵。明代有位詩人寫到:“齊魯至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詩在上頭之感。

全詩讓我們感受到的是自然美與人格美合二而一的優美境界。讓我們再讀全詩。體會作者是鬥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