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學生論文開題報告五篇

  開題報告,就是當課題確定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批准的選題計劃,開題報告格式。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大學論文開題報告五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大學生論文開題報告五篇

大學生論文開題報告1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職業主角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相關知識的交融滲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學理念的確立和教學方式的運用,為教師供給了一個促其快速成長的平臺;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要求教師擔負起脊樑的中堅作用,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學校課程改革的成敗。然而,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提問:"新教材中一些探究性資料,既沒有給出探究的方法,也沒有給出探究的結論,我們的教學該怎樣辦才好?"這種提問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反思與困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課程的要求不相適應。

  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就是增加了探究性學習,其目的在於經過具體的課程實施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又是建立在教師的專業成長基礎上的,因為僅有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了,才能自覺地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主角,用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教師的專業成長不但需要學校的作用和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師個體堅持不懈的教學實踐與研究,實施"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實踐。

  本課題的國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是根據劉志偉教師在20xx年(第35卷)第5期《生物學教學》中發表的論文《國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探析》中介紹的國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情境引入探究學習鞏固拓展創新發展"

  二、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經過組織引領我校全體生物教師對該課題的研究,擬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1、經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在國中生物教學中"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

  2、經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生物課堂教學中"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經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研究目標

  1、探索並總結出"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2、探索並總結出"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與教學有效性的內在聯絡;

  3、經過"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研究有效促進國中生物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研究資料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資料有4個:

  1、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來應用創新教學模式;

  2、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來優化新教學模式;

  3、生物課堂教學中創新教學模式的課例研究;

  4、研究如何檢測生物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用於研究國中生物教師專業素養的研究;

  調查研究法:用於研究國中生物教師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研究;

  案例研究法:用於教師在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課例研究;

  行動研究法:用於研究在生物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

  六、研究過程與階段(含時間安排)

  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xx6——20xx10月)課題準備論證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課題組導師審定、指導、論證;課題組研究小組的成立;課題開題。

  第二階段:(20xx10——20xx4月)課題實施階段。本階段要組織和引領課題組成員在本課題的指導下,緊密圍繞課題開展研究活動,積累第一手資料。

  第三階段:(20xx5——20xx6月)課題總結驗收階段。

  本階段要對實驗過程材料進行梳理、提升,構成研究成果;發表研究成果。

  七、預期成果

  如果我們的課題得以順利推進並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我們能夠期望,經過我們的課題研究,可能會取得如下幾方面的預期成果:

  1、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報告、論文;

  2、國中生物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中教師專業成長的典型案例;

  3、在研究該課題中的優秀課例;教學反思。

大學生論文開題報告2

  一、論文題目:

  綠色壁壘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及對策

  二、課題來源: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束和WTO的成立,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使國際貿易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思潮開始抬頭。由於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既不合理又不合法,西方國家採用一些新的合理合法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本國利益。其中環保措施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和靈活性,容易受到公眾和世界各國的認同,成為貿易保護最有影響力的措施。發達國家以環境保護和保障人身安全及健康為由,經過立法或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使得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必須限制,對我國農產品,紡織業以及電子製造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鑑於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特點和我國對外貿易的新問題,有必要研究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探討其影響機制並提出打破綠色貿易壁壘,妥善地解決貿易糾紛的途徑,這對於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推動對外貿易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選題背景及意義: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貿易的自由化趨勢,在關稅稅率不斷下降和傳統非關稅壁壘不斷被消除和規範的情景下,綠色壁壘成為了國際農產品貿易的主要阻礙形式。我國作為一個出口大國,尤其是農產品,紡織品,電子產品的出口,出口量巨大,產品價格成本售價低廉,為了打壓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並使這種措施合理化,歐盟,日本,美國等中國出口貿易大國,紛紛採用新的貿易壁壘,異常的顯著的是技術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近幾年來,綠色壁壘的戰爭越演越烈,對中國出口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所以,進取尋找應對綠色壁壘的策略和措施顯得尤為重要。新的貿易戰一旦打響,新的政策措施就必須加以應對。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企業的出口帶來深遠影響和巨大的效益。並對其他企業的發展供給效仿的途徑,使中國經濟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步上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也是加強本國出口產品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使企業在國外市場開啟品牌,做大做強產生進取影響。

  對於我國來說,綠色貿易壁壘的存在更多的表現為我國產品的出口受到了限制。綠色貿易壁壘影響了出口市場及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發達國家憑藉其經濟和技術條件的壟斷優勢,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由,提高國內市場產品的環境標準,使我國出口產品很難在短期內到達發達國家嚴格的環境質量標準,所以對我國的市場準入構成很大的威脅。另外,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豐富可是資本相對貧乏的國家,近年來機電產品出口量比較大,加快發展我國機電產品出口是我國擴大對外貿易,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可是環保法中去多條款涉及機電產品的效能,排汙量限制,可回收率等方面,這些影響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目前,綠色壁壘對我國出口產業已構成嚴重壓力和挑戰。僅1997年我國受限制的商品價值達74億美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和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綠色壁壘近年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其典型代表是日本於20xx5月開始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和歐盟20xx41日起正式生效的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法規(簡稱REACH法規)。

  從綠色貿易發展的趨勢來看,綠色貿易壁壘的實施力度更大,條款規定更加苛刻;貿易管制涉及黨的範圍更廣;測和註冊費用進一步提高;檢測和評估技術要求更加嚴格,貿易保護程度更高。

  五、寫作方式、資料及進度安排:

  1、研究方法

  第一,本文主要採取規範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在借鑑已有文獻的資料、相關定義及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展開。

  第二,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在我們的企業實踐中得以運用;並經過實踐,使我們對理論的認識得到進一步加深鞏固。

  第三,經過了解、收集的相關資料,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綜合評價,分析本公司及本行業當前的出口現狀。以尋找更加貼合企業自身發展需求。

  2、研究的資料:

  (1)、綠色壁壘產生的原因。

  (2)、綠色壁壘發展歷程及特點,以及綠色壁壘在國際貿易領域的新發展。

  (3)、綠色壁壘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

  (4)、應對綠色壁壘的意義以及對策和辦法。

  3、進度安排

  (2)收集論文相關資料20xx319日前

  (3)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完成20xx319日前

  (4)論文初稿完成20xx402日前

  (5)論文二稿完成20xx416日前

  (6)論文定稿20xx426日前

  (7)教師給出成績、評語20xx4月底

  (8)答辯20xx5314

大學生論文開題報告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全面實施新課程以來,課堂教學狀況已悄然發生了變化:教材的編排體系呈現多樣化,版面設計資料豐富多彩,學生的學習興趣日漸濃厚;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意識增強,變得敢於舉手,敢於質疑,敢於發表不一樣見解;同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學資源多元化也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師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擺脫不了知識教學的概念化、系統化,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課堂始終籠罩在傳統講授式、灌輸式的陰影下。

  為使學生學得紮實,教師拼命地細細講評,學生被動地、無奈地聽練”——在課堂上,師生做了很多的無效勞動。總體來說,在實施新課改後,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現狀制約了教學效益和質量的提高。所以,作為一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學工作者,有職責、有義務去進行研究,去探索,去實踐,真正地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終身發展負起職責來,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奉獻力量。

  講效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教學的優劣也應從效益角度來衡量。在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展開的時候,呈此刻我們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學範例。但為何教師學來學去學不像?為何浮華落盡,濤聲依舊?箇中原因有很多,但關鍵是:如何應對各種新課改理念做到融會貫通,逐步構成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如何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景來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我們不禁自問:我們的教學有效嗎?我們的教學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進而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我們需要冷靜地對待新課改,我們的學生需要在情感態度、文化知識、學習本事與習慣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我們需要思考在新課程理念下實施怎樣的有效的教與學。

  據此,我們提出了國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這一課題方案,一是課堂教改的需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一線教師搞教育科研要降低重心,要把重心放在課堂教學上。課堂上,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創造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素質也就能提高。二是針對本校實際並富有實用性。脫離學校的發展,脫離學校的實際而搞的課題是沒有生命力的,選題必須仔細分析學校的內外部條件。

  我校面臨的實際問題有兩個:即如何使課堂教學更有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怎樣才能被真正確立和調動起來?這是主要矛盾。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貼合學校實際,具有實用性。三是課題研究要具有可操作性。我們將著眼於促進學生健康、長遠的發展,促進學生學習本事的生長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分析和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為為抓手,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優化課堂教學的技術策略,從而大面積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消除偏差、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於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實質把握不準,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研究到學生實際和學習水平差異性,使得新課程實驗在推進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情境偏差、學習方式偏差、教學方式偏差、教學組織偏差以及評價偏差等背離課改目標的行為,教學中易出現過分誇大自主而導致課堂教學無序,過分誇大過程忽略結果而導致課堂教學無效,過分誇大學生作用輕視教師作用而導致教學不得法,過分誇大情感目標輕視知識技能目標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

  課堂教學中低效或不講成效的教學現象普遍存在,重複性的、機械性的、填鴨式的教學現象隨處可見,公開課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課堂愈演愈烈,應對這些低效的課堂教學現實,對照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我們迫切期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創新精神以及探究本事的整體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所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認真對待的現實問題。

  2、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是學生髮展的需要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目標,從而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滿足社會的需要。所以,衡量教學是否有效,其確定依據應當是教學活動的結果是否與學生個人發展需要和社會需要相適應,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更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具備較高綜合素質和有較強學習本事的人才,而不是隻能獲得高分的書呆子。良好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經過本課題的研究,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本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驗學習的歡樂,促進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同發展,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3、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

  目前,對當前課堂教學環節中的各種現象和存在的問題需要作深入的瞭解、分析。當前,作為一線的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進取探索和改善現行課堂教學模式,認識和把握學生學習的特點、規律,有效地克服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自覺性、預見性,減少隨意性、盲目性,在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藝術性方面下真功夫。本課題的研究有望對改變當前課堂教學的低效和無效現象及推進今後的教學改革都具有必須的指導意義。

  4、教學有效性研究是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的需要

  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是最核心的因素,課堂教學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師是關鍵。所以,作為教師應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學理念,切實消除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努力提高教學效益,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最有效的發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創新。在科學觀的指導下,經過引領教師圍繞課題學習、思考、探索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讓師生在教學改革中獲得最大的實惠。我們經過不懈地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衝破傳統課堂的藩籬,構成探究、合作、民主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大力提升教師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斷鑄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師團隊,促使學校成為一所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學校。

  三、研究指導思想及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作為教育者,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水平,本來就是每個教師不喊口號,不唱高調的普遍期望,在教學實際中,所有的教師都在同樣地為培養後一代默默無聞的為黨和人民辛勤的工作。但為什麼仍然存不一樣教師的教學效果卻不盡相同呢?除了教師自身的基本素質,知識功底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存在著教育方式上的差異。所以為提高中華民族的基本素質,改變古老的教育方法,尋找最有效的教育途徑,是我們研究本課題的初衷與指導思想。

  經過對教育教學過程的有關要素和環節進行思考和研究,尋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有利於考察教師教學觀念的有效性和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有利於調動教師教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的進取性;有利於合理配置原有的與現有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益。有利於啟用教學活動主體的自主、能動、創新意識,促使其自覺的審視反思,改善教學目標和相應的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髮展為本。有利於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總結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法、途徑,力爭構成特色。

  (三)本課題所涉及的主要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最優化、多元智慧、有效教學和最近發展區等經典教育教學理論是開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這些教育理論的主要觀點如下:

  1、建構主義理論。

  現代建構主義把學習看作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裡表徵的過程,古寧漢(D·J·Cunningham1991)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經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學習要建構關於事物及其過程的表徵,但它並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經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策略)對新資訊進行加工而建構成的。當今的建構主義者更多地強調在具體情景中構成的非正式的經驗背景的作用,即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教學理論實施於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其指導意義。

  2、教學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

  (I)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概念;

  (2)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基礎;

  (3)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原則;

  (4)實施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程式;

  (5)預防和克服學生成績不良而採取的最優化措施;

  (6)對優秀學生實施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途徑。

  認為:要到達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資料,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要到達最優化的關鍵: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資料;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資料、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3、多元智慧理論。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加德納提出了關於智力的新理論——多元智慧理論。他認為,智力是一種本事或一組本事,這種本事或這組本事能夠使個體順利地解決有關問題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創造時尚產品。多元智慧包括這樣七種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語言智力、空間智力、人際智力和個人內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納認為可能還存在其他的智力,如靈感、直覺、幽默感、創造力、烹調本事、嗅覺以及綜合其他智力的本事等。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倡導教師主角、教與學的方式的變革,在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產生了極大影響。美國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提出了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以多元智慧理論為指導的全新的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和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為提高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策略的實施供給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學理論。

  該理論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提高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我的日常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我應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在這一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四、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價值

  (一)有效教學的界定

  一類定義是從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的關係來界定有效教學:

  1、有效教學是有效率的教學。

  2、有效教學是指在必須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

  3、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另一類定義是從學生的學習出發點來界定有效教學:

  1、有效教學就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使學生學好。

  2、有效教學是指成功實現了教學目的學生願意學習和在教學後能夠從事教學前所不能從事的學習的教學。

  有效教學的內涵界定:

  從教學的內涵來看,有效教學是教師教的活動即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從有效來看,有效教學表現為教學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有效果學生的學習提高與發展。

  有效益教學目標是否與特定的社會與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

  有效率單位教學投入內所獲得的產出高。

  (二)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經過對教育教學過程的有關要素和環節進行思考和研究,尋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有利於考察教師教學觀念的有效性和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有利於調動教師教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的進取性;有利於合理配置原有的與現有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益。有利於啟用教學活動主體的自主、能動、創新意識,促使其自覺的審視反思,改善教學目標和相應的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髮展為本。有利於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總結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法、途徑,力爭構成特色。

  教育科學研究本身就是對自身的挑戰,是對常規的挑戰,顯然往往是逆水行舟的,也必須是要歷經險灘的。所以在科學道路上我們不僅僅要能生存,並且還要有克敵制勝與化險為夷的思想,等船過河不如造船架橋過河。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任務。

大學生論文開題報告4

  一、課題名稱:

  對我校20xx級國中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的跟蹤調查————兼談對國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國中歷史教學是提高素質教育的必要部分,是培養學生個人價值觀的關鍵。同時國中課改已進行好幾年了,並且大部分教師都能夠採用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可是,國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卻令人堪憂。本課題試圖經過對國中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的調查和分析,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

  對本校20xx級國中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的跟蹤調查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國中學生對歷史學習、對教材、對教學方法、對考試以及作業佈置的看法,瞭解他們歷史學習的質量以及對歷史教師的要求,並結合自我的教學實踐,力求為我校國中歷史教學和改革實踐提出適合校情和學情的可供參考的依據和提議,並進一步提高我校國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該課題研究的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本課題組成員經過資料查詢和網上搜索,發現對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也有必須的經驗能夠借鑑,但大多隻是理論上的論證,泛泛而談,並且調查範圍也很廣,缺乏實際的操作性和針對性。近些年人們也發現了這方面的問題,開始走校本教研的路子。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本課題貼合當前的教學理論,經過校本教研,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進取推進素質教育,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努力提高我校學生歷史學習的整體水平。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走向獨立,走向終身學習的道路,僅有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被培養起來,學生才有可能走向自覺學習,才能實現教育從傳統教學的三個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向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三個為本(即以學生為本,以本事發展為本,以自主學習為本)的轉變,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的培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樂於學服務。

  五、課題研究目標、主要研究資料、研究方法

  研究目標:

  本課題試圖經過對國中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的調查和分析,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以期使得我校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景來改善自我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研究資料:

  經過調查瞭解學生對歷史學習、對教材、對教學方法、對考試和作業的看法,瞭解他們歷史學習的質量以及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找到具體原因,採取相應的對策,提高教學效果。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從我校20xx級學生歷史學習現狀調查研究入手,廣泛開展問卷調查、典型訪談和專題調研,獲取有效的資訊與分析問題的資料。

  統計分析研究法。即從學生中獲取的很多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並做成統計圖表進行分析,從而獲得解釋性理解的研究結論與改善意見。

  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分析教學現象、教學問題,及時總結實驗的經驗和亮點,及時提出進一步改善和加強課改實驗的工作意見和具體對策。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第一階段:20xx·3~20xx·7

  準備階段:

  搜尋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學習、交流、討論,瞭解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確定研究課題,確立課題組負責人和實驗教師,撰寫實施方案,申報課題。

  第二階段:20xx·8~20xx·2

  實施階段:

  (1)精心製作和完善調查問卷。

  (2)確定每班歷史成績不一樣等次的學生做訪談的物件;

  (3)做好調查問卷的統計和分析。

  (4)做好受訪學生的書面記錄並分析。

  第三階段:20xx·3~20xx·7

  總結、結題階段:

  彙總、整理課題實驗材料,撰寫研究報告,申請結題鑑定。

大學生論文開題報告5

  一、開題活動簡況:

  時間、地點、報告人、評議專家(姓名、單位、職稱,不少於3人)、參與人員等

  二、開題報告要點:

  核心概念界定、國內外相關研究簡況;研究目標、實現目標需研究的問題,針對問題的研究資料和研究方法;研究進度、預期成果、組織分工、經費分配等(3000字以內,可加頁)。

  學科作文:

  以訓練學生語言本事、觀察本事、思維本事、想象本事為重點,以學科知識、學習情景、學習收穫為資料,挖掘學習生活中的素材,關注學生心靈成長曆程,讓學生自覺用文字自由表達他們在學習各學科知識過程中的見聞、心得。

  國內外相關研究述評

  《為學習而寫作——介紹美國的一種寫作實驗方案》一文中介紹: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的教師正在探討一個新的課題——把寫作作為其他課程的學習工具。他們認為:寫作不可是寫作課上的練習,並且是學習其他課程的一種手段。寫作應當成為跨課程的學習工具。寫作是書面上的選擇。(作者使用選擇一詞。意在排除像抄書這樣的書寫活動)包括記錄要點、列出綱目、記下觀察情景、表達感受,它們和寫散文、寫故事等的寫作行為是一樣的。每一個寫作者都用自我的語言來表達他們正在學習的東西,寫作練習實際上是提倡學生進取參與、進取思考的學習方法。

  他們認為:語文教師和各科教師相互配合,只要方法得當,就能成功地運用寫作這一手段去促進學習。前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和聶恰耶娃強調作文訓練與各學科教學的聯絡。他們認為:看圖作文和聽音樂作文是國小階段的重要作文形式。同時,他們還要求讓學生在各個學科中尋找豐富的寫作素材。他們認為:作文不僅僅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本事的工具,並且應當成為加深理解各學科的教學資料,發展學生創造本事的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一樣資料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本事。

  三、專家評議要點:對開題報告進行可行性評估,並提出修改提議(800字以內)

  專家組經過審議開題材料、檢視相關資料、聽取主持人報告、課題組答辯,對課題開題報告進行了可行性評估,構成一致性意見:

  國小學科作文教學研究以訓練學生語言本事、觀察本事、思維本事、想象本事為重點,以學科知識、學習情景、學習收穫為切入點,開闢了新的寫作資源,構成跨學科教學理念,真正體現素質教育內涵。該課題的研究開創了教師教、學生學的新路子,是一個顛覆性的新的教學實驗,指導學生用另一種視角看世界,瞭解世界,提升了學生生命的成長素質。課題主持人從20xx年開始思考學科和作文整合,並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實驗,取得了豐厚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學科作文理念,在國內類似的研究不多,經過中國知網搜尋,僅有兩篇關於學科作文的論文,其中一篇是蓮花國小課題組的文章,該課題從作文的基本特徵出發,從學生的作文困惑入手,貼合新課改精神。該課題採用個案研究、行動研究等方法,恰當適用,課題研究方案切實可行,課題預期研究成果令人期待。

  為了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確保課題順利達成課題目標,專家組提議:

  1、進一步明確學科作文的內涵,從學生、學科、作文三個層面切入,準確定義學科作文的概念。

  2、課題研究目標高了一點,整合各學科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學科整合的方式,構成作文教學的合力這是可行的,但構成大語文、大作文教育思想不是一個實驗週期能夠做到的。課題需解決的問題不能太多,應當少而精。學科作文教學策略研究能夠作為一個專門的課題放到下一個研究週期進行,學科學習策略和作文策略研究更是理論性強,作為國小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容易。

  3、應當加強個案研究,選好個案研究物件,及時收集個案的資訊,不斷分析總結,確保課題實驗資料真實、有效。

  四、重要變更:根據評議專家意見,對課題研究所作的重要調整(可加頁)

  根據專家評議意見,結合課題實際,課題組經過進一步的研究討論,對課題研究作出適當的調整:

  1、關於概念界定:學科作文:以訓練學生語言本事、觀察本事、思維本事、想象本事為重點,以學科知識、學習情景、學習收穫為資料,挖掘學習生活中的素材,關注學生心靈成長曆程,結合語文課標要求的年級作文訓練點,教會學生自覺用文字自由表達他們在學習各學科知識過程中的見聞、心得。

  進一步明確學科作文要結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兼顧學生的作文訓練要求,把作文訓練要求和學科資料結合起來。

  2、關於課題研究目標:第一個目標刪去構成大語文、大作文教育思想。對應的研究問題刪去兩個:

  (1)學科作文教學策略研究;

  (2)學科學習策略和作文策略研究。

  重新調整為:

  研究目標:整合各學科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學科整合的方式,構成作文教學的合力;轉變教師的作文教學理念,強調作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提升教師作文教學的研究本事。

  讓學生逐步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積累學科生活素材,善於把握課堂上精彩資料。能在各科的學習中有意識地把作文作為一種學習的工具,能把各科學習中的見聞、感受、思考、想象、困惑、探索、研究用文字如實記錄,在歡樂作文中提高語言表達本事,提升學習效率。

  實現目標需研究的問題:

  (1)作文教學與學科教學的結合點研究;

  (2)學科作文教學的一般流程研究;

  (3)各學科作文形式研究;

  (4)學科學習和作文關係研究;

  3、研究方法突出個案研究、行動研究,把方法順序重新調整為:個案研究、行動研究、調查問卷、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