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5篇 《揭祕鉛筆:尋找創意靈感的奇幻之旅》

本文以“《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為主題,旨在探討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巧妙利用這篇寓言故事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啟發。通過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將探討如何引導學生從中學會思考生活中的困惑和難題,並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5篇 《揭祕鉛筆:尋找創意靈感的奇幻之旅》

第1篇

上完《鉛筆有多長》後,我的心裡沉沉的,好像壓著一塊石頭,蠻不是滋味,這兩天來課堂中的一些片斷總是在腦海中重複播放著,想著如果能重來一次,也許會做得更好:

其實我們每堂課中總是有那麼幾個“閃光點“,如果能抓住那麼幾個”閃光點“,即使一個也好,也許一堂課下來,教師可以教得很輕鬆,學生也可以學得很輕鬆、愉快,又能給學生一次機會,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的需要,例如,在我這堂課中,我記得在我讓學生觀察尺子,說說發現什麼的時候,班裡有個女同學說:“每個大格中有10個小格。”當時我如果能抓住這個“閃光點”,讓這位女同學來當小老師給其他同學介紹,即給了她一次機會,把她已經掌握的知識教給其他小朋友,又給了自己一次“輕鬆”的機會。

學生的腦中藏著多少問題我們數不清,他們總是很好奇,如果沒有事實擺在眼前,他們總是很堅持自己的看法,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他們沒辦法建立起這個概念,往往很懷疑所學知識的真實性,像認識毫米,實際生活中其實我們很少用到它,因此學生對它可以說是很陌生的,雖然說整堂課中我給予學生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數一數每1釐米間有幾個小格,從而掌握毫米與釐米的關係,不過我的腦海中總記得這樣一幕,如果我當時能給予學生一次動手的機會,可能效果會不一樣:我記得在剛匯入新課時,我問學生數學書及藝術書有1釐米厚嗎?很多學生說有,有的學生不敢肯定,當時我解釋得很費力,到最後學生雖然好像是接受了數學書及藝術書是沒有1釐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種懷疑,如果當時我能讓學生拿起尺子實際測量,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能發現數學書沒有1釐米厚,那麼如何表示就成為他們迫切想知道,認識新的長度單位也就變成了他們迫切需要的,這樣一開始他們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機會能重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們同時也知道機會是不可重來的,我不應在沉浸在這堂課不完美的過程中,而應努力調整自己,讓自身的素質再次提高,把它當成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不讓自己有“如果能重來一次”的機會。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5篇 《揭祕鉛筆:尋找創意靈感的奇幻之旅》 第2張

第2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依據這一理念,利用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我在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以活動為主線,設計了兩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過捏一捏,畫一畫,比一比,找一找讓學生體驗並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長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概念。

我在教學“鉛筆有多長”一課,對“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索。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匯入部分“以疑引學”,新授部分“以探引學”,練習部分“以趣引學”,努力引導學生完成對分米和毫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探索、認知和應用過程。

本節課的新授部分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主探索的機會。由於在教授本節課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測量物體長度的經驗,並在前面的學習中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具有初步的估測意識,因此,教師沒有枯燥地講授1毫米有多長,而是把抽象的數學概念“毫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表象――找1毫米的實際長度,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擴大學生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發現、討論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

?〈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中,我向學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實物:1分硬幣、ic卡、膠帶、鉛筆、橡皮和一些撲克牌等,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於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另外,我創設多種富有實效性的、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情境,為學生髮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資源。設計的匯入部分,教師安排“動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課桌的長度,由此激起學生探尋米、釐米以外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新授部分設計“故事情境”――淘氣與笑笑的爭執,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此外,設計的其他部分,也創設了多種情境。如,活動情境――讓學生找長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體;遊戲情境,手指遊戲,讓學生在快樂的遊戲中鞏固知識,應用知識。

以上這些教學設計,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身感受數學,讓他們體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萌發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學數學”的心理。

?標準》指出,數學學習要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數學資源,來引導學生投身數學實踐,培養數學能力,促進主動發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以教材為本,活用教材,積極開發教材以外的資源。本課的教學設計,教師沒有拘泥於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進行了恰當的加工。例如,在教學分米的認識時,教師活用教材,將教材中的量鉛筆變為量課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複。再如,教材中練一練的第2題是畫線段,而教師將其改為剪綵帶,這樣就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一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中,不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好學,數學真有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餘的喜悅和無窮的求知慾

5、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學中,我始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這一過程,我認為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最大價值。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學時要努力建立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本節課的教學中,由於我在使用多媒體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時,沒有向學生強調說明螢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學生對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概念產生誤解。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保證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儘量做到合理準確

第3篇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釐米和米的基礎上認識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節課最重要的體驗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實際意義,教學中將分米和毫米分為兩部分學習,其中將每個版塊細小的知識點整合成大的活動,使整節課的環節設計簡潔明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具有親和力的教學風格,紮實的教學功底,以及4個活動設計的環環相扣,讓學生的各個感官都參與到認識分米和毫米的學習中,課堂中對“吸管”的運用恰到好處,發展了學生估測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

1、“分米”這個概念揭示的太突兀,與前面環節聯絡的不夠緊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還有待進一步的設計和思考。

2、尋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幾分米,孩子運用1分米長的吸管發現了文具袋的長度大約是2分米,這時候可用文具袋作為估計的標準,讓孩子估一估課桌的高度,培養學生根據不同參照物作為估計標準的估測能力,發展學生的估測意識,最後再進行追問,如果沒有吸管、文具袋、課桌這些估計的參照物,我們還可以找到哪些估計的標準呢?引導學生髮現身體上的“尺子”——一拃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學生對1分米長度的認識。

3、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和米,為什麼還要學習分米和毫米呢?怎麼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機的結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學中將分米、釐米和毫米進行對比認識,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測量不同物體時,使用不同的長度單位,在體驗中讓學生更加明確不同長度單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雖然是首次嘗試該課型,但其中的收穫頗多,對課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成長!

第4篇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並且體會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這一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容易混淆。我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實質,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達到較好的效果。

教學設計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現實的理解水平,在創設情境以及教學過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同時還要注重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去觀察、操作、思考,從而獲取知識。本節課的設計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鉛筆、橡皮、尺子、電話卡等實物入手,通過測量鉛筆、橡皮的長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釐米長的物體,使學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從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間觀念,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源於生活,從而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標準》指出,數學學習要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數學資源,來引導學生投身數學實踐,培養數學能力,促進主動發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以教材為本,活用教材,積極開發教材以外的資源。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沒有拘泥於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進行了恰當的加工。例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我將教材中的量鉛筆變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複。再如,教材中練一練的第1題估一估,量一量,我讓學生在學具中任選兩件自己喜歡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這樣就很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完成的也很積極。

教學中,我始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這一過程,我認為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最大價值。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時要努力建立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第5篇

?鉛筆有多長》這節課是新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測量》的帶頭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米、釐米的基礎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兩個同等重要的知識板塊。整節課的設計,我針對學生平時生活中扔鉛筆這一現象,從情境創設入手,引起學生思考、爭論,使他們自身主動地產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然後引導他們通過估、量、找的方法開展數學活動,注重學生們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受、反思及運用。一節課上下來,我頗有感觸:

在估、量、找三步驟教學時層次清晰,而且結合教材內容把估計貫穿教學始終,從小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了他們的估測能力;通過實際測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另一方面經過量不斷調整學生原來的估計,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意識;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分米、1毫米長的物體,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感受到所學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與米兩個長度單位,他們已經掌握了用米或釐米做單位測量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已經具備一定的估測能力。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調整,先安排學習毫米再學習分米,在引入分米時改變教材從估一估10釐米長的鉛筆入手做法,創設了讓學生用釐米為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度,讓學生在測量過程中認識到在實際測量中必須有一個比釐米大的單位----分米。這樣,讓學生深刻的體驗到新知識的產生來源生活生產活動過程,同時也激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本節課,不管是通過估測、測量產生出新的長度單位,還是在生活中、身邊尋找1分米和1毫米長的東西,至始至終都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知識。在學習毫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直尺,並把觀察結果填入表格中,讓他們自己發現毫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

本節課,由於課前對學生的原有知識瞭解得不夠,對學生的學習困難預測不準,造成課堂上讓學生觀察直尺、填寫表格,這一教學環節讓費了很多有限課時資源。這是,教師今後在備課時要努力做到的。這堂課,在引導學用所學知識(毫米)表示測量結果時,有一個學生用“14.8釐米”表示。這時,教師引導得不夠自然,可以說是一個敗筆。今後,要注意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