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模板5篇 “探尋地質工程實習的奇幻之旅”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模板是幫助學生們完成實習報告的重要工具。該模板提供了清晰的結構和組織,引導學生合理安排實習報告的格式與內容。通過使用該模板,學生可以更加方便地整理實習期間所學與所見,系統地記錄實習過程中的經驗與成果,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積累寶貴經驗。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模板5篇 “探尋地質工程實習的奇幻之旅”

第1篇

1.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理論聯絡現場實際,再回歸到理論上來,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現場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瞭解礦物和岩石的形成過程、結構、產狀等,掌握野外判斷能力,初步建立對某一種岩石的工程地質評價。

3.參觀工地,瞭解工程地質條件對基坑設計與施工的影響和地質災害與邊坡工程的治理。

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積極主動的優良品質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2、20xx.09.01星期二上午,到中國科學院xx地球化學研究所,參觀礦物、岩石標本及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參觀。

3、20xx.09.02星期三上午,前往xx海岸酒店工地,學習工程地質條件對基坑設計與施工的影響;前往xx學習地質災害與邊坡工程的治理。

4、20xx.09.03星期四上午,前往xx實地學習認識坡積土、殘積土、花崗岩、剪節理、張節理、岩脈,風化地貌、球狀風化等地質現象。

5、20xx.09.04星期五上午,在xx課室進行實習總結,並學習閱讀勘察報告的相關內容,練習沙土液化的計算和等效剪下波速的計算。

上午在xx學院報告廳,首先是宿老師介紹了這次實習的主要內容,強調了在實習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尤其是安全問題。接著張院長為我們的實習致開幕詞。最後胡紅拴研究員做了題為《地學文化的研究和傳播方式》演講。

所謂地學文化,是人類在研究與利用地球資源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人地關係在文化上的反映。地學文化內涵豐富,外延廣闊。如黃山、九寨溝、長江三峽、桂林山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地質旅遊景觀,每年吸引著大批遊客。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的廬山,不但是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源地,而且其濃厚的文化氣息,最終使這個風景名山成了獨一無二的旅遊勝地。20世紀地球科學在認知宇宙和地球重大地質事件、勘查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減災防災、推進社會進步、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地球科學誕生100多年後,附加於其上的巨大文化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地學文化資源既可以表現為有形的地質地貌景觀和人物形象,也可以表現為無形的地學知識、地質災害現象、地學歷史記載等,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表現超大的時間跨度和空間尺度,也可以進入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和難以預知的未來世界。

地學文化的任務是在科學與公眾之間架起橋樑,滿足公眾的科技文化需要,提高公眾的地學文化素養。譬如到xx森林公園實習,我們看到了那些球狀風化了的石頭、剪解理和殘積土,也看到由它們所構成的神奇的大自然輪廓,不禁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無比神力。地學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硬邦邦的科學理論,還有那無限的精神享受。

小結:地學文化的領略也需要人有一定的人文修養,再深一點就是人的綜合素質。例如胡研究員就是一個既能進行科學研究又能進行文化創作的能手,用他的話說就是一個“雜家”。而我也應該在今後的學習中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

早上我們步行至中國科學院xx地化所,展開我們第二天的實習,此站主要目的是認識礦物和岩石,增進我們對礦物和岩石的感性認識,以及通過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瞭解科研人員的科研過程。

我們首先進去科普館參觀,接待我們的是地化所裡的三個研究人員,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參觀裡和他們還有老師一起交流和學習。科普館裡的岩石和礦物琳琅滿目地陳列在展櫃裡,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牆。這裡的岩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裡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於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這裡有常見岩石,如花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輝綠岩、混合巖、大理岩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雲母等。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岩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聽研究員和老師講解關於這些礦物和岩石的結構和構造,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不過這裡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於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後形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科普館裡同樣陳列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在科普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老科研人員在以前搞野外科研的時候所用過得的物品,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去從事科研工作的。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幾十年來為發展地球化學事業做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

一個半小時後,我們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此實驗室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研究室,建立了我國第一代同位素年代學實驗室,開創了我國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主要以同位素地球化學的學科優勢為依託,發展適用各種地質物件的同位素定年和同位素示蹤方法,加強多元同位素體系理論研究,並與當前地球科學前沿領域-大陸動力學和全球變化密切結合;通過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研究,為解決大陸動力學、殼幔演化及其相互作用、資源形成和勘探以及全球變化等重大基礎問題作出具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此實驗室擁有精良配套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儀器和實驗室,不僅可以進行各類地質和環境樣品常規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固體和氣體穩定同位素以及稀有氣體同位素分析,而且大部分儀器還配備了鐳射探針進樣系統,加上最先進的電子探針,還可以進行各類樣品的微區原位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以及圖象分析。

小結:今天的參觀和學習確是拓展了視野,認識了更多的礦物和岩石以及它們的結構和構造。對於同位素實驗室的參觀,雖然沒有深入去了解,也不可能去深入瞭解各個實驗室的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但可以從實驗室裡的那種靜謐的氣氛去感受做科研的嚴謹。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模板5篇 “探尋地質工程實習的奇幻之旅” 第2張

第2篇

蓮花山的構造位置處於加里東運動以來的深斷裂帶上,形成於中生代燕山運動造山期,為一典型的褶皺山系。蓮花山山脈向東北經豐順、梅縣、大埔進入福建的華安南靖一帶;向西南:至海豐、惠東寶安各縣分別於大亞灣、深圳灣如南海,又復出於萬山群島、高欄列島。廣東境內長約500km,寬20至40km,區域性60km。深大斷裂為一條強烈擠壓破碎帶,共有120多條斷層組成,分東西兩斷層束,向東南有13條主幹斷層,向西有14條主幹斷層。此帶動力熱力變質作用強烈(屬低中壓型變質),可尋找到鉛、鋅、銅、鎢、錫等礦藏。是重要的導巖構造,中酸性岩漿發生多次裂隙式多間歇性噴發,深斷裂內,巖體達100多個。為內生金屬礦床成礦帶。

地層:侏羅系上統稱高基坪群(為陸相中酸性火山岩),該群為一套複雜的陸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應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積岩夾層組成,厚度巨大。

早上10左右,我們土木工程專業的幾個班搭著校車到了蓮花山,上山的路比較陡,但沿途的風景不錯,一路鳥語花香,忍不住想快點下車,去好好的欣賞。終於到了山頂,下了車之後,我們就跟著老師,一邊聽著老師的講解,一邊欣賞美麗的風景名勝。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望海觀音,其規模巨集大,氣勢非常壯觀。望海觀音金像高四十多米,這觀音像霞披獅海,光澤南天,據說是目前箔金銅像的世界之最。此時正恰夕陽西斜,觀音像頭頂佛光燦燦。望海觀音右側的就是觀音閣了,是仿古單體建築,三層,面闊七間開,有外廊,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營造,雄偉莊重,氣勢恢巨集,古色古香。於第三層閣頂高處有“蓮花禪寺”之牌匾。大殿門前置大型香案,香客善信們虔誠焚香禮拜,祈求福緣。

沿著石階往下走,就到了獅子巖了,它是傲然挺立的一塊石頭,像頭雄獅,估計是由此得名吧,據說它是蓮花山的標誌之一。這塊石頭是由古代的海潮侵蝕而成的,看來千萬年前這裡是水位還是很高的,石頭的巖性為沉積岩的棕紅色砂岩,層理構造明顯,極容易被風化。

接下來就是飛鷹古道和飛鷹崖了,飛鷹古道是人為開鑿的隧道,隧道洞穴比較寬大,穿透整個岩層,岩層巖性為沉積岩的棕紅色砂岩,層理構造明顯。

我們跟著老師一路走下去,獅子巖對面的就是觀音巖了,它是一塊上部向外凸出,下部向內凹陷的岩石,上面有“觀音巖”三個字,巖性也是沉積岩中的棕紅色砂岩,下面供奉的是一尊觀音像,很多善男信女在頂禮膜拜,還有求姻緣的,雖然我不信這一套,但面對著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我竟然也想去求一支籤,但最後沒有去,而是跟著老師走。接下來就是八仙岩了。八仙岩其實是一個岩石群,板塊形狀不一,但錯落有致,巖性為棕紅色砂岩,岩石層理構造明顯,上部有植物覆蓋,岩石上出現了水平節理,垂直節理,傾斜節理,還有波浪型節理,有的節理幾乎貫穿了整個岩石群。很明顯是岩石受到比較大的拉應力,還有生物風化作用。

在觀賞的過程中,由於人太多,我們走散了,沒有跟上我們班那隊,而是跟錯了另外一個班的老師,我們來到了浴仙池,聽老師說,這是一個由降水和地表水在岩層低窪處積成的小水池,水池經人工處理呈橢圓形狀,在水池靠壁的一側,是一尊用白色石頭雕成的塑像,有點像天龍八部裡的神仙姐姐的雕像,那神仙姐姐在解頭上的髮簪,正準備沐浴,浴仙池有此得名。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發現水池四周的砂質岩石經過長年日晒雨林風吹,野生物生長,其風化程度強烈,部分岩石表面已經出現破碎削落,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風化成粉粒,堆積成土狀,其工程地質性質極差,這種風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築工程的基礎持力層。

我們跟著老師繼續走,走到了蓮池,可惜池裡已經沒有蓮花了,只有魚在游來游去,自由自在的,倒也風流快活,蓮池亭臺軒榭,走廊,小橋與山間岩石相映,在高高的岩石壁上留在一首詩詞“多少樓臺次第成,蓮花燕子紀朦朧。眼前無限獅洋浪,不發千秋水上名”。在蓮花池後面的岩石上豎立著一尊用白玉雕成的觀音像。

再往前走就到燕子巖了,燕子巖由兩片高高的岩石組成,兩片岩石本為一體,經古人採石將下部鑿開,兩片岩石高聳在胡面上。燕子巖頂上還建了個觀光亭,看上去很危險,岩石上有一道傾斜節理,但這兩快岩石卻歷經千年而不倒,實在讓人歎為觀止。與燕子巖相連的就是古採石場了,這個採石場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採石場的懸崖峭壁,奇巖異洞,似乎以鬼斧神工開鑿而成,其以“人工無意奪於天工”的石景奇觀聞名於世,是國內最具旅遊和科研價值的“人工丹霞”奇蹟。古採石場巖體水平層理構造明顯,傾斜節理尤為突出,其寬度大長度長,採石場底下由於地勢低而形成窪地,長年積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以上是我的畢業實習報告。一天的實習就這樣結束了,原本打算把實習當遊山玩水的我卻發現有收穫,這是一個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加強我們對這門課程的瞭解,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看來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還要感謝老師的細心指導。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對要考察的物件要事先做一定的瞭解,事先做好準備,就不至於到時不知所措。

第3篇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實習目的與任務:按照學校的安排我們在本學期學習了《土木工程地質》,緊接著我們就進行了地質野外實習的過程。我們進行這次實習的目的在與:鞏固和加深在課堂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瞭解岩層產狀及其形成過程和發展情況,分析沿途所見的岩石的性質以及該地區的地質發展演變簡史;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通過實習,掌握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瞭解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為學習後續課程、從事專業工作、擴大知識面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礎。實習時間:20xx年6月24日至6月26日實習地點: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天津市北部薊縣山區,屬燕山山脈中段南翼,沿津(天)圍(場)公路東側(薊縣段)呈南北走向,毗鄰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園東面與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隔山相望,黃崖關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橫臥於剖面之上;南面是漁陽古城,縣城東側的翠屏湖是天津市最大的淡水湖和重要的水資源基地;北面是河北省興隆縣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面有京東第一山、全國十五大名山之一的盤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居京(北)、津(天)、唐(山)三市腹心地帶,素有京、津、唐“金三角”之稱.古老的地質構造奠定了現代地貌發育的基本框架和發展方向。地勢北高南低,地質公園北端與興隆縣交界處的九山頂,海拔1078.5米,是天津市的最高峰。而座落在地質公園南端的府君山,海拔只有350米,海拔高度相差728.5米。保護區的地貌型別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寬谷、盆地和坎谷等構成。中、低山主要分佈在長城沿線及其以北地區的石英岩分佈區,山高、坡陡,氣勢磅礴。丘陵主要分佈在縣城以北的石灰岩、白雲岩、砂頁岩分佈區,海拔一般在300、500米。山體渾圓,坡度緩,土層較厚。是我國惟一記錄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質歷史的國家地質公園。其範圍北起九山頂,南至府君山;東至八仙山,西至盤山,分為7個景區:

7、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蹟景區。總面積342.0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240.6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53.6平方公里,北緯40°00′~40°15′,東經117°15′~117°35′。處於京、津、唐交會地帶,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實習物件:河北工業大學交通工程專業07級全體學生(劉焱)實習活動:(如下)6月24日早上我們從西生活區坐大巴一路奔波來到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下車後,我們稍作整頓,然後老師開始介紹地質情況,我們的地址野外實習考察也就開始了。1.礦物、岩石的認識和地質構造的認識實習首先講的是沉積岩。沉積岩是在地表環境中,先前存在的化石(岩漿岩、變質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積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的物質、有機物質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等地址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積岩是地殼表面分佈最廣的一種岩石,雖然它的體積只佔地殼的5%,但是露出面積約佔陸地表面積的75%。沉積岩主要由碎屑物質、粘土礦物、化學沉積物、有機質及生物殘骸等一些物質組成。沉積岩的結構按其組成物質、顆粒大小及形狀等方面的特點,一般分為碎屑結構、泥質結構、結晶結構及生物結構四種。

1)碎屑結構碎屑結構是指岩石中由50%以上的碎屑顆粒被膠結物所膠結的結構,是沉積岩所特有的結構。按碎屑粒徑的大小,碎屑結構可分為:

1)泥質結構該結構由粒徑上發生變化,從會而顯示出成層現象。由於形成層理的條件不同,層理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常見的型別有:水平層理、斜層理、交錯層理和波狀層理。

2)塊狀構造岩石層理不清楚,礦物顆粒排列五一定規律。

3)鮞狀構造具有同心圓狀的圓形或橢圓形顆粒,形似魚籽。鮞狀構造直徑一般在0.5~2mm之間,鮞粒的形成系膠體物質圍繞沙粒、碎屑在淺海淺水環境中沉積而成。

4)層面構造沉積岩岩層面上的特徵如波痕、泥裂、雨痕等,這些特徵同樣反映了沉積岩生成條件和形成環境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古地貌的標誌。其中的波痕特徵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積岩的肉眼鑑定:在鑑定碎屑岩時,除觀察顏色、碎屑成分及含量外,尚需特別注意觀察碎屑的形狀和大小,以及膠結物的成分。在鑑定泥質岩時,則需仔細觀察他們的構造特徵,即看有無頁理等;在鑑定化學巖時,除觀察其物質成分外,還需判別其結構、構造,並輔以簡單的化學試驗,如用冷稀鹽酸滴試,檢驗其是否起泡。接著我們考察了岩漿岩。岩漿岩又叫火成岩,佔地殼總質量的95%,在三大類岩石中,岩漿岩佔有比較重要的位置。岩漿岩是由岩漿冷凝形成的岩石。岩漿岩上升侵入圍巖,在地殼深處結晶形成的岩石,稱為深成岩(形成深度大於3km)。在地面以下較淺處形成的岩石稱為淺成巖(形成深度小雨3km)。兩者統稱為侵入岩。由噴出地面的岩漿凝固形成的岩石成為噴出巖,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岩漿岩的礦物成分岩漿岩主要由sio2、al2o3、fe2o3、mgo等氧化物組成。其中sio2是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它是反應岩漿性質和直接影響岩漿岩礦物成分變化的主要因素。常依sio2的含量,將岩漿岩劃分為不同的型別:超基性岩(65%)。岩漿岩的結構和構造岩漿岩由於形成的環境不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結構和構造。岩漿岩的結構是指岩石中礦物的形態、大小和結晶程度,以及顆粒之間的關係。岩漿岩的構造是指岩石中礦物的空間排列及其填充的方式。瞭解結構和構造可以瞭解岩漿岩的形成環境。如噴出巖由於冷卻快,來不及結晶,形成玻璃質,稱為玻璃質結構。其中一些氣體尚未逸散,形成氣孔構造。岩漿一面流動一面凝固形成許多流紋,做流紋構造。深成岩在地下緩慢結晶,它的顆粒在空間分佈比較均勻,形成塊狀構造;在深處,各種礦物結晶的大小相近,這樣的結構叫做等粒結構。而淺成巖中由於礦物結晶時間不同,造成先結晶的晶體粗大,後結晶的晶體細小,從而形成斑狀結構。岩漿岩的簡易鑑定方法:首先,觀察巖體的產狀等,將定是不是岩漿岩及何種產狀型別。然後觀察岩石的顏色以初步判斷岩石的型別。含深色礦物多、顏色較深的,一般為基性或超基性岩;含深色礦物少、顏色較淺的,一般為運算元那個或中性巖。相同成分的岩石,隱晶質的教顯晶質的顏色要深一些。應注意岩石總體的顏色,並應在岩石的新鮮面上觀察。接著觀察岩石中礦物的成分、組合及特徵。並估計每種礦物的含量,即可初步確定岩石屬何大類。進一步觀察岩石的結構構造特徵,區別是噴出巖還是淺成或深成岩。最後綜合分析,據《土木工程地質學》“岩漿岩分類表”確定岩石的名稱。最後,考察了變質岩。變質岩是指地殼中已存在的岩石,由於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等造成物理化學環境的改變,處在高溫、高壓及其他化學因素作用下,使原來岩石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發生一系列變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石。根據變質作用的地質成因和變質作用因素,將變質作用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變質岩的結構可分為:變餘結構(殘餘結構);變晶結構;碎裂結構。岩石經變質作用後常形成一些新的構造特徵,這是區別於其他兩類岩石的特有標誌,是變質岩的作重要特徵之一。原巖變質後仍殘留有原巖的部分構造特徵者叫變餘構造。通過變質作用形成的新的構造叫變成構造:

a)板狀構造岩石具有平行、較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劈埋面,沿此面岩石易於分裂成板體,原岩基本未重結晶,僅有少量絹雲母或綠泥石。

b)千枚狀結構岩石常呈薄板狀,其中各組分基本已重結晶並呈定向排列,但結晶程度較低而使得肉眼尚不能分辨礦物,僅在岩石的自然破裂面上見有強烈的絲絹光澤,系由絹雲母、綠泥石小鱗片造成。常具撓具和小皺紋。

c)片狀構造在定向盈利的長期作用下,岩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狀、柱狀礦物如雲母、角閃石等,都呈平行定向排列,岩石中各組分全部重結晶,而且肉眼可以看出礦物顆粒。

d)片麻狀結構以石英、長石等礦物為主,期間夾以鱗片狀、柱狀變晶礦物,並呈大致平行的斷續帶狀分佈而成,他們的結晶程度都比較高。

e)塊狀結構岩石中的礦物分佈均勻,結構均一,無定向排列,這是大理石和石英岩常具有的構造。變質岩的簡易鑑定方法:鑑別變質岩時,可先從觀察岩石的構造開始,根據構造,將變質岩區分為片理構造和塊狀構造兩類。然後可進一步根據片理特徵和結構以及主要礦物成分,分析所屬的亞類,確定岩石的名稱。2.水流的地質作用認識實習河流普遍分佈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帶,是改造地表的主要營力之一。河流的地質作用主要有侵蝕作用和搬運作用。1河流的侵蝕作用河流在運動過程中對河谷岩石進行的破壞作用稱為侵蝕作用。其主要通過沖蝕磨蝕和溶蝕三種形式對河底及兩岸進行侵??

1)下蝕作用下蝕作用的強度首先與流速和河水中的泥沙含量有關。此外,還與河床的岩石性質及地質構造有關。下蝕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時又使河流向源頭伸長。分水嶺不斷遭到切割剝蝕,河流的長度不斷增加,以及河流的襲奪現象都是河流溯源侵蝕的結果。

2)側蝕作用河流一攜帶的泥沙為工具,並以自身的動能和溶解力對河床兩岸的岩石進行侵蝕,使河谷加寬的作用稱為側蝕作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平原區的河流,由於河床坡度較為平緩,側蝕作用占主導地位。2河流的搬運作用河流主要通過對碎屑物的懸運躍運和推運三種方式來進行搬運。碎屑物以何種方式被搬運,主要取決於顆粒的沉降速度與上推力的對比情況。

3河流的沉積作用河流搬運物從水中沉積下來的過程稱為沉積作用。4河流沖積土1)河床沉積2)河漫灘沉積3)牛軛湖沉積

4)三角洲沉積5)山區河流沉積土6)由冰川補給的河流沖積土3.風化作用認識實習影響風化作用速度的因素主要有氣候、地形和地質因素。

一、氣候因素:影象風化作用的氣候因素主要指降水量與溫度。降水量豐富且水迴圈快的地區有利於化學風化的進行;而溫度則影象化學反應的速度,水中游離氧的含量和水的離解度隨溫度增高而加大,水中co2含量雖隨溫度增高而減少,但溫度增高十度,反應速度卻加快一倍,因此,氧化作用和水溶液的作用都隨溫度增高而加快,有利於化學風化作用的進行。而且,氣候控制著數量和型別,它們對風化作用產生各不相同的影象。地球氣候的分帶性決定了風化作用速度及其產物型別的分帶性。

二、地形因素:在相對高程很大的中低緯度山區,可以看到不同高程上有不同的氣候帶因而有不同型別的風化作用。地形陡緩的不同,風化作用也不同。陡坡地下水位低,植被稀少,物理風化相對強烈,產物不易保留,未風化岩石不斷暴露接收風化;緩坡平地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相對強烈,礦物分解徹底,風化產物殘留原地,母巖被覆蓋,不利於物理風化,最後形成大量粘土和殘餘礦床。坡向也有影象,中低緯度陽坡晝夜溫差大,冰凍風化比陰坡強烈,以至陽坡比陰坡更凹凸不平。

三、地質因素:主要有岩石的礦物成分、岩石結構構造和構造運動的影響。

不良地質現象認識實習山區公路地質選線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質現象的制約,主要的不良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巖崩、岩溶、巖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土、溼陷性黃土、凍土、水害、採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因此在施工前優選出工程地質條件最好、地質災害最少、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不利影響最小的路線走廊帶,真正貫徹地質選線的原則。對於滑坡、崩塌、巖堆、泥石流、岩溶、軟土、泥沼等嚴重不良地質地段和沙漠、多年凍土等特殊地區,路線應設法繞避。其次,當工作中發現仍有重大的地質病害存在或有潛在的重大地質病害時,必須及時調整線位。對於重大的地質病害應儘量繞避,實在無法繞避的要考慮工程措施的可能性與可靠性,並且應減少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提高工程措施的可靠性和安全度。對地質病害應以防為主,以治為輔,能避當避,即使增加工程造價也是值得的。

實習總結:在3天的實地考察中,我們和老師走在一起,學在一起,老師給我們進行的詳細舉例說明,增強了我們的實踐能力,並且這些都加深了我們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認識,對三大類岩石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讓我知道了書本上的東西都是死的,如果你不和實際聯絡起來的話它只能變成無用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應該儘量多的去實踐。這次實習也讓我認識到團體協作的力量,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一定要注意團隊合作,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在這次實習中我所收穫的這些為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基礎,在我以後的工作中定會給予很大的幫助。在這期間,我們面對烈日當頭曾汗如雨下,汗水浸透了我們的衣服,但是我們堅持了。在堅持一下,在挺一會兒,一切都會過去,等待我們的只有勝利。同時感謝李老師和郭老師不畏酷暑給我們進行的生動講解,而兩位老師的這種敬業精神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尊敬。

第4篇

時間已經是秋天,天氣還是挺熱,作為實習的第一天,首先進行的是實習前的動員,老師簡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實習的內容。下午,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們集體觀看了一些影視資料,瞭解了很多不良地質現象,如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還觀看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等作為課本知識的補充,使我們不用外出就瞭解了各種地質現象發生的原因,經過和後果,還了解了一些預防這些地質現象發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們增強了對地質現象的認識。還有觀看了常見的造岩礦物,岩石的產狀,結構和構造,瞭解它們的工程地質特徵,雖然*不是很清晰,大多是七八十年代拍的,但看完之後還是增進了我們的工程地質專業知識。

今天天氣晴朗,在觀看完*資料,使我們對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之後,開始學習閱讀工程地質圖。為使我們能瞭解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老師詳細講解了水平岩層、傾斜岩層、直立岩層、褶皺構造、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但是人太多,都圍在老師身邊,老師講話的聲音又不是很多,所以聽的不是很清楚,結合實習指導書的內容和聽到的一部分,大致還是學會了從地質圖上閱讀各種地質現象,分析地質現象的分度規律,還掌握了對褶皺、斷層、不整合構造和岩漿岩侵入活動地區地質圖的分析方法,從有地質構造圖的地質圖上繪製示意地質剖面圖的方法,根據地質圖分析區域地質發展史的方法。

為了在野外實習時不至於手足無措,我認真的閱讀了實習指導書,還仔細的看了老師給的課件,初步瞭解了在工程建設中地質勘察之重要以及工程地質勘察中的各種方法和步驟,比較全面的瞭解到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內容。

在選址階段,收集了區域地質、地形地貌、地震、建築材料等資料後,為了解場地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質、地下水作用以及不良地質現象,必須進行野外的實地勘探,所以安排了這次蓮花山實地勘探。

久聞蓮花山的風景名勝,今日終於有機會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廣州番禺蓮花山旅遊風景區,位於番禺區珠江口獅子河畔,距離廣州市區約30公里,是一個融古代粗獷與現代秀美於一身的風景旅遊區。xx年時,蓮花山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4*景區。蓮花山山青水秀,人傑地靈,共分為:蓮花塔景區、蓮花城景區、觀音勝境區以及石景區四大景區。為首的石景區為西漢始創的古採石場遺址,懸崖峭壁,奇巖異洞,鬼斧神工,以“人工無意奪天工”的石景奇觀聞名,是國內僅見的“人工丹霞”奇蹟,蓮花山古採石場開採時間自西漢初年一直延續至清代道光年間,西漢南越王墓石料即採自蓮花山。由大小40餘座丘陵組成,面積30餘萬平方米。蓮花山古採石場以切割式鑿巖法開採,遺留的採石面平均高度為25米,處達40米,最深處在地面下13米。採石場至今仍保留著古代採石時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運走的石料;建於明朝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的蓮花塔,則是蓮花塔景區的代表。蓮花塔又名文昌塔,素有“省會華表”之稱。駐足於塔上,四面秀麗景色可盡收眼底;始建於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蓮花城,原為清政府在珠江口設防之用。歷史的滄桑點點凝結在古意十足的城池之間,令人回首百餘年前的那段往事;觀音勝境之內,蓮花朵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再配以金身的望海觀音像,果然氣魄非凡,令人如入“淨土”,頓生敬畏之感。

蓮花山的構造位置處於加里東運動以來的深斷裂帶上,形成於中生代燕山運動造山期,為一典型的褶皺山系。蓮花山山脈向東北經豐順、梅縣、大埔進入福建的華安南靖一帶;向西南:至海豐、惠東寶安各縣分別於大亞灣、深圳灣如南海,又復出於萬山群島、高欄列島。廣東境內長約500km,寬20至40km,區域性60km。深大斷裂為一條強烈擠壓破碎帶,共有120多條斷層組成,分東西兩斷層束,向東南有13條主幹斷層,向西有14條主幹斷層。此帶動力熱力變質作用強烈(屬低中壓型變質),可尋找到鉛、鋅、銅、鎢、錫等礦藏。是重要的導巖構造,中酸性岩漿發生多次裂隙式多間歇性噴發,深斷裂內,巖體達100多個。為內生金屬礦床成礦帶。

地層:侏羅系上統稱高基坪群(為陸相中酸性火山岩),該群為一套複雜的陸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應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積岩夾層組成,厚度巨大。

早上10左右,我們土木工程專業的幾個班搭著校車到了蓮花山,上山的路比較陡,但沿途的風景不錯,一路鳥語花香,忍不住想快點下車,去好好的欣賞。終於到了山頂,下了車之後,我們就跟著老師,一邊聽著老師的講解,一邊欣賞美麗的風景名勝。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望海觀音,其規模巨集大,氣勢非常壯觀。望海觀音金像高四十多米,這觀音像霞披獅海,光澤南天,據說是目前箔金銅像的世界之最。此時正恰夕陽西斜,觀音像頭頂佛光燦燦。望海觀音右側的就是觀音閣了,是仿古單體建築,三層,面闊七間開,有外廊,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營造,雄偉莊重,氣勢恢巨集,古色古香。於第三層閣頂高處有“蓮花禪寺”之牌匾。大殿門前置大型香案,香客善信們虔誠焚香禮拜,祈求福緣。

沿著石階往下走,就到了獅子巖了,它是傲然挺立的一塊石頭,像頭雄獅,估計是由此得名吧,據說它是蓮花山的標誌之一。這塊石頭是由古代的海潮侵蝕而成的,看來千萬年前這裡是水位還是很高的,石頭的巖性為沉積岩的棕紅色砂岩,層理構造明顯,極容易被風化。

接下來就是飛鷹古道和飛鷹崖了,飛鷹古道是人為開鑿的隧道,隧道洞*比較寬大,穿透整個岩層,岩層巖性為沉積岩的棕紅色砂岩,層理構造明顯。

我們跟著老師一路走下去,獅子巖對面的就是觀音巖了,它是一塊上部向外凸出,下部向內凹陷的岩石,上面有“觀音巖”三個字,巖性也是沉積岩中的棕紅色砂岩,下面供奉的是一尊觀音像,很多善男信女在頂禮膜拜,還有求姻緣的,雖然我不信這一套,但面對著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我竟然也想去求一支籤,但最後沒有去,而是跟著老師走。接下來就是八仙岩了。八仙岩其實是一個岩石群,板塊形狀不一,但錯落有致,巖性為棕紅色砂岩,岩石層理構造明顯,上部有植物覆蓋,岩石上出現了水平節理,垂直節理,傾斜節理,還有波浪型節理,有的節理幾乎貫穿了整個岩石群。很明顯是岩石受到比較大的拉應力,還有生物風化作用。

在觀賞的過程中,由於人太多,我們走散了,沒有跟上我們班那隊,而是跟錯了另外一個班的老師,我們來到了浴仙池,聽老師說,這是一個由降水和地表水在岩層低窪處積成的小水池,水池經人工處理呈橢圓形狀,在水池靠壁的一側,是一尊用白色石頭雕成的塑像,有點像天龍八部裡的神仙姐姐的雕像,那神仙姐姐在解頭上的髮簪,正準備沐浴,浴仙池有此得名。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發現水池四周的砂質岩石經過長年日晒雨林風吹,野生物生長,其風化程度強烈,部分岩石表面已經出現破碎削落,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風化成粉粒,堆積成土狀,其工程地質性質極差,這種風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築工程的基礎持力層。

我們跟著老師繼續走,走到了*池,可惜池裡已經沒有蓮花了,只有魚在游來游去,自由自在的,倒也風流快活,*池亭臺軒榭,走廊,小橋與山間岩石相映,在高高的岩石壁上留在一首詩詞“多少樓臺次第成,蓮花燕子紀朦朧。眼前無限獅洋浪,不發千秋水上名”。在蓮花池後面的岩石上豎立著一尊用白玉雕成的觀音像。

再往前走就到燕子巖了,燕子巖由兩片高高的岩石組成,兩片岩石本為一體,經古人採石將下部鑿開,兩片岩石高聳在胡面上。燕子巖頂上還建了個觀光亭,看上去很危險,岩石上有一道傾斜節理,但這兩快岩石卻歷經千年而不倒,實在讓人歎為觀止。與燕子巖相連的就是古採石場了,這個採石場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採石場的懸崖峭壁,奇巖異洞,似乎以鬼斧神工開鑿而成,其以“人工無意奪於天工”的石景奇觀聞名於世,是國內旅遊和科研價值的“人工丹霞”奇蹟。古採石場巖體水平層理構造明顯,傾斜節理尤為突出,其寬度大長度長,採石場底下由於地勢低而形成窪地,長年積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一天的實習就這樣結束了,原本打算把實習當遊山玩水的我卻發現有收穫,這是一個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加強我們對這門課程的瞭解,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看來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還要感謝老師的細心指導。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對要考察的物件要事先做一定的瞭解,事先做好準備,就不至於到時不知所措。

第5篇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是為了讓我們進一步瞭解該課程的一些實地相關的地質例子,進一步瞭解該專業在實際中的應用。

第一天參觀南京六合區的火山岩形成區的景觀------桂子山石柱林景區是六合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位於六合城北約17公里,與金牛湖景區緊鄰,由六合城區經金江公路即可直達,交通便捷。桂子山石柱林被評列為金陵名勝之一,描述為“上溯萬年,沖天赤焰三千丈;遨遊六合,擲地瓊林十萬株”。從科學的角度講,桂子山石柱林系千萬年前火山爆發時,玄武岩漿噴射到地面冷卻收縮後形成六稜型、五稜型等不同形態的“柱狀節理”。現有的石柱林直觀陡壁高達50餘米,山體巖壁約有5萬餘根熔岩石柱,它們或直立、或傾斜,如修飾性開發後直觀高度可達100米,雄偉壯觀,令人稱奇。

該地區原是一採石廠,1983年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徐克勤在周邊地區作地質考察時,首次發現是比較規則的石柱林,後建議上級政府給予保護,並作為南京大學等高校的地質考察點。該奇蹟被發現後,吸引了國內外地質界的濃厚興趣,1987年被南京市列為金陵四十景之一,1996年8月被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指定為代表考察地點,有義大利、丹麥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地質專家到現場考察,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景區的平面佈局可分為三部分。自金江公路桂子山入口到遊客廣場為引導區,地質博物館為科普教育區,山體部分為奇蹟觀賞區。

引導區有供遊客停車、休息的基本設施,建有“六合國家地質公園”的標誌性建築物門碑,有近5000平方米的園林綠化景觀,鄉土氣息濃烈。

六合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全面展示了地質公園的科學與文化,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館按順序分為6個廳。一是接待和服務廳,為景區工作人員辦公和遊客接待的場所。二是多功能影視廳,有多媒體影像,介紹六合及桂子山景區的地質佈局和特點,讓遊客詳細瞭解六合全區的地質地貌和風土人情。三是模型廳,按照等比例的設計將六合全區各個地質景觀的全貌,用實物反映給遊客,讓遊客落腳桂子山就能對其他的景點有所認識。四是火山與石柱林展廳,通過23塊地質資料展板和部分實物,讓遊客充分了解到世界各地和中國的火山分佈,各地的火山型別及特點,瞭解石柱林的形成過程及特點,增加遊客對火山的感性認識。五是火山爆發演示廳,在圖片介紹火山科學知識的基礎上,製作火山噴發實物模型演示。融合噴發系統、聲光電系統、軟體控制系統、模擬岩漿流演示系統、熱感系統等為一體,演示火山噴發實景,讓遊客有親臨火山噴發現場的真實感覺。六是雨花石與文化展廳,展示南京特產六合雨花石和中國現代民間藝術四合農民畫,在實物和作品展覽的基礎上,安排農民作者現場創作,供遊客觀賞和收藏。

沿著蜿蜒曲折的遊客登山步道,可以登臨桂子山頂,既可俯視近處的農家田園風光,也可遠眺金牛湖和冶山的山湖景色,有心曠神怡之感。從步道下到山腳,石柱參天景觀盡收眼底。熔岩石柱呈五稜或六稜整齊排列,聳立而呈石柱崖,其北側為傾斜石柱。石柱約有5萬餘根,寬40-50cm,每段高達10-35cm,巍然壯觀,備受國內外專家學者讚賞。石柱都呈五邊形或六邊形,這是因為玄武岩漿的分子結構呈五邊形或六邊形。玄武岩中含有的大量鎂、鐵成分,在冷凝和節理過程中,由於受冷均勻,根據“最小作用量”原理,岩石節理成六邊形柱狀結構。

第二天參觀無錫的火山岩熔地區-----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巖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釐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態逼真。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瀰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落地匯成水潭;頂部石乳,倒映潭中,奇異天成。下洞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盪漾其間。出洞處有一座古老的碑亭中聳立著唐代司空李所書的“碧鮮庵”石碑。重建的晉代祝英臺“讀書處”英臺書院,院內秀麗古樸典雅的一組園林建築與怪石林立、竹影搖曳、相互映輝。山上正在恢復的圓通閣,拜斗壇,喜雨亭等景觀,並匹配400米纜車和800米滑道。附近有三國時所立的國山碑稱“江南第一碑”,被列為國家保護文物,雄峙山巔,蔚為壯觀。景區內有五千年善卷洞文史館(愛國主義教育展覽館)及旅遊服務中心,提供陽羨景區一條龍服務。一座三星級涉外賓館“螺巖山莊”坐落在螺巖山腳,與善卷洞交相輝映。善卷洞與比利時之漢人洞、法蘭西之里昂洞稱為世界三大奇洞,也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洞景巧奪天工,素有“萬古靈蹟”、“欲界仙都”之美譽。從古到今,勝景似繡,遊人如織,歷代名賢雅士、文人墨客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絕唱的詩文石刻。

第三天參觀流水侵蝕河岸形成的奇特景觀-----燕子磯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北郊觀音門外,長江三大名磯之一,是巖山東北的一支。海撥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為燕子磯。古代是重要渡口。清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均在此停留。乾隆帝在此書有“燕子磯”碑。“燕磯夕照”為清初金陵48景之一。燕子磯附近有弘濟寺、觀音閣、寺廢陝北秧歌閣等建築。巖山有12洞,為江水衝擊而成,大多是懸崖絕壁。其中以三臺洞最為深廣曲深。鴉片戰爭時,英國軍隊由燕子磯登陸,直逼南京;二戰時,日寇在此江灘處集中屠殺南京同胞數萬人。參觀燕子磯之前,老師介紹了湯山的背斜地質構造,介紹關於背斜在隧道工程的應用及一些相關措施。第四天參觀現場地質勘探隊的現場操作,認識地質勘探的詳細過程及一些細部操作,介紹地區取樣點間距及個數,取樣點的深度取樣層次,記多少米取樣,夯擊多少下等細部過程。

本次地質實習進一步加深對該課程的瞭解,深刻認識到課程對實際建築工程及勘探考察的幫助,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知識,而不是盲目的書本知識不能應用,對以後從事該領域的工作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