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13 廉頗藺相如列傳5篇 《德才兼備:廉頗藺相如列傳》

本文主要探討了中國歷史上兩位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他忠誠無私,為國家保家衛國,卻遭受了背叛。藺相如則是楚國的重臣,他以智勇雙全的才華為楚國立下赫赫戰功。兩人的傳記敘述了他們的付出、忠誠和智慧,也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

13 廉頗藺相如列傳5篇 《德才兼備: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1篇

知識與能力繼續積累文言常用詞,繼續培養文言文語感。

過程與方法體會善於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及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與價值觀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機智勇敢的品質和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點重點學習課文中的一些文言多義詞和詞類活用現象。教學難點在學習小說技巧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其特徵,借鑑寫法。

教師手記(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為預見及對策等)一、課前背誦1.逐層練習背誦。①相如拜為上卿(提示:“位在廉頗之右”為此層核心句。)②廉頗“宣言”(提示:由兩段話組成,前一段說原因,重在比功勞;後一段說行動,這是此層的核心句。)③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稱病”不朝和“引車避匿”兩件事,由此引出舍人進諫。)④相如答舍人諫(提示:這一層是重點,要結合誦讀進一步理解內容,要讀出語氣。以下各點可供參考:a舍人的話乃世俗之見;b相如問“孰與秦王”,使人反思;c“顧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臨下,使人歎服,真乃字字金玉,擲地有聲;d要比較下面兩組句子的語氣: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反問中包含遞升∕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反問兼感嘆)⑤廉頗“負荊”(提示:核心是“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這一句,要表現自責很深的語氣。)2.貫穿背誦。二、匯入新課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前人所言不虛,那麼,我們學習《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除了文言知識之外,又應該學些什麼呢?三、選材及佈局研究

??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⑴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⑵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複。試據文章佈局的道理給予反駁。明確:不可刪的理由有二:⑴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並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⑵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瞭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後“負荊”的深刻意義。㈡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敘述完畢,為什麼作者在它後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明確:這兩句話在全文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騙局,肯定了趙反欺騙鬥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致對趙採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㈢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①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b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②a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b於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明確: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於薦舍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失去所本。㈣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畿,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於閼與下。”說說這段話在文章中的作用。明確:這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廉藺交歡”後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面讚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在軍事上產生了積極的結果。四、研討探究㈠你認為藺相如的成功背後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明確:①繆賢的慧眼識才,②趙王的大膽用人,③廉頗的軍事保障及勇於改過,④秦王的貪婪、怕死、沽名釣譽等。⑤當時的社會形勢是秦王。“欲與趙為好”,而不想真正與趙翻臉。㈡你欣賞廉頗嗎?他有什麼特點?明確:廉頗在赴澠池前訣別中的寥寥數語表現出的深謀遠慮以及在負荊請罪中表現出的非凡勇氣。㈢用對聯分別概括廉頗、藺相如的特點。1.章臺會,無足智神勇何求保玉璧;將相和,非大度廣懷怎言安邦國。★此問有利於引導學生髮現文字中細節問題。學生往往羨慕藺相如的成功,且把成功歸為他大勇大智大德等主觀因素,而忽視了文字中其他交代。以此不僅訓練學生的篩選歸納資訊的能力,更訓練了學生思維能力。★此問相對簡單,學生不難總結出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勇於改錯特點,但有兩個難點,可能挖掘不出來,對此要做點撥。2.宰相深謀遠慮留名青史,將軍坦蕩如砥威震古今。五、作業佈置

※2.明人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認為,“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武安君(秦將白起)十萬眾壓邯鄲(趙都),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你同意這個觀點嗎?★為了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對聯,可給學生提供了兩個範例,通過這兩個範例,講清擬寫對聯時的內容要求和形式要求。

⒈完趙璧,會澠池,千古辭令,誰可縱橫捭闔,有他相如丞相;破齊兵,取陽晉,古今戰場,何人橫刀立馬,是我廉大將軍。⒉負荊請罪,能伸能屈方顯英雄本色;完璧歸趙,有智有勇大展謀士風流。⒊將軍背上可負荊,宰相肚裡能撐船。⒋有智有謀,完璧歸趙顯神勇;知恥知羞,負荊請罪見高風。⒌完璧歸趙,以神勇勝秦;將相和歡,憑德厚傳世。⒍完璧歸趙觀相如之智勇;負荊請罪察廉頗之謙虛。⒎會澠池,少足智怎得秦王擊口入趙史;避廉頗,乏曠懷何留將相和歡傳後人。⒏完璧歸趙相如顯神威,負荊請罪廉頗亦大勇。⒐智勇雙全,完璧歸趙贊相如;心胸坦蕩,負荊請罪歌廉頗。⒑相如捨己,文將比武將,終能完璧歸趙;廉頗愛國,官場如戰場,遂成刎頸之交。⒒丞相有勇有謀完璧歸趙,名垂青史;將軍能伸能屈負荊請罪,萬古流芳。⒓將相和而安家邦,文武並而治天下。⒔完璧歸趙,神勇蓋世,威震千古;負荊請罪,心胸坦蕩,名揚九州。⒕澠池勝歸,幕後英雄憑誰屬?負荊請罪,心繫祖國胸何寬!⒖智勇雙全,留完璧歸趙美譽;虛懷若谷,傳將相和歡佳話。⒗無足智神勇,怎能完璧歸趙護國威;非胸懷坦蕩,何言負荊請罪將相和。⒘外鬥強秦完璧歸趙,內和良將保家衛國。⒙敢拼敢搏,威震諸侯;能忍能讓,德澤後世。

13 廉頗藺相如列傳5篇 《德才兼備: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2張

第2篇

課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歌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維護團結的精神,以及廉頗勇於改過的可貴品質。

文章先對比鮮明地介紹廉、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為下文兩人矛盾的產生埋下伏筆。接著寫藺相如奉璧出使前分析形勢,提出對策,並自告奮勇接受出使秦國的重任;寫藺相如奉璧出使與秦王鬥爭的經過:獻璧取璧,歸璧於趙,廷斥秦王。藺相如功成加官,秦趙兩國的矛盾暫時緩和。然後是澠池之會,分別寫了會前計議、會上鬥爭、鬥爭結果。最後寫廉頗居功自傲,藺相如退讓迴避,後來廉頗悔過,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原傳全文記敘了戰國時代趙國的四個重要人物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的事蹟。課文節選的是第一部分。

繆賢(miào)澠池(miǎn)秦王不懌(yì)傳舍(zhuàn)

設九賓禮於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②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先:以……為先;以……為後)

拜為上卿(古義:授予官職。今義:表示敬意的禮節。)

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古義:憂慮,擔心。今義:禍患。)

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古義:向人敬酒或獻禮。今義:祝壽。)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古義:離開。今義:往。)(親戚:古義:近親及姻親。今義:姻親。)

請指示王(古義:指給……看。今義:上級的命令、號召。)

於是相如前進缶(古義:上前進獻。今義:向前行進。)

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古義:揚言,到處說。今義:重要公告。)

完璧歸趙:後用“完璧歸趙”比喻將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負荊請罪:負荊,揹負荊條,甘願受杖。後以“負荊請罪”為向人賠禮道歉。

1.司馬遷(前145~前87?),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繼其父為太史令,因替降將李陵辯護,慘遭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憤著述。前93年,完成鉅著《史記》。

2.《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后期長達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130篇,內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以寫人物為中心,形象地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魯迅曾給《史記》以很高的評價,說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1.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剖析:寫藺相如向趙王分析強弱形勢,權衡曲直利害,提出“寧許以負秦曲”的對策,可以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這幾句的難點有:曲——理虧;均之二策——權衡這兩種對策,之,這裡是指示代詞“這”;負秦曲——使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全句譯為:秦國用城來換璧,要是趙國不答應,理虧在趙國;趙國給了璧,要是秦國不給趙國城,理虧在秦國。權衡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他,而讓秦國擔負理虧的責任。

2.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剖析:這裡描摹藺相如的神態,十分逼真,寫藺相如發現秦王“無意償趙城”之後的智勇行為。假託“壁有瑕”要回和氏璧,是智,敢於怒斥秦王,“怒髮上衝冠”,是勇。這幾句的難點有: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指示,是兩個詞,“指而示之”,指出來給……看;因指“於是”;卻,退後;上,名詞活用為動詞,向上豎起。“怒髮上衝冠”是典型的細節描寫,把藺相如的勇氣、壯氣表現得惟妙惟肖。

3.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剖析:藺相如的口才真好!他兩句話就揭示了秦王“無意償趙王城邑”的內心活動,為自己“復取璧”找到了理由。這幾句的難點有:列觀,偏殿,觀,讀guàn;倨,傲慢;以戲弄臣,把它拿在弄臣的手中把玩,“戲弄”,不是一個詞,全句補充省略成分後應該是“以之戲於弄臣”,弄臣,古時供國君遊戲娛樂的地位低下的臣子。

剖析:“相視而嘻”,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嘻”聲。以秦王之赫赫聲威,竟然被藺相如玩弄於股掌之中,這是多麼今人懊喪而又無可奈何的事!作者通過兩個動作細節把複雜的思想情緒形象地表現出來,司馬遷的善於寫人物,可見一斑。這幾句的難點有:引,拉。“引”的義項很多,例如上文的“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的“引”是“邀請”的意思。

5.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剖析:這無疑是說秦國國君歷來都是賴皮!揭人之短,甚至揭人祖宗之短,是多麼激怒人的行為!難道藺相如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嗎?不會。之所以敢於這麼做,只有一個解釋:藺相如把準了秦王的心理脈搏。後來秦王說的“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即是證明——當時秦王還沒有做好與趙國攤牌的準備。這幾句的難點有:繆,通“穆”;堅明約束,堅守約定,守信用;間,本義是小路,這裡是名詞作狀語,從小路。

剖析:通過藺相如的語言表現他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尚品質。“先”“後”對比,揭示藺相如步步忍讓的根本原因。此句中的“所以”,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虛詞,譯作“……的原因”。與“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和“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的“所以”相同。(“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所以”用來表示憑藉條件,譯作“是用來……的”。)

1.“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至“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剖析: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是本文揭示人物性格特徵的重要手段。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這段話,先說出了趙群臣開始時對秦索璧的看法,“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一針見血地揭出秦王的欺詐行為;接著說出當時自己的看法,“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實質是諷刺秦王的言而無信;接著又對比了趙王送璧時的隆重儀式和秦王受璧時傲慢的神態、輕率的動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詐跡象;最後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詐的決心。這一段話,真是剛柔相濟,充分寫出了“能言善辯”的戰國時期外交家的風度。

2.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剖析:讀到這裡,讀者眼前立刻出現一個傲慢莽撞而心直口快的武將形象,活脫脫如見其滿面憤怒和鄙夷不屑的神色,這是作者借人物語言傳其神韻的作用。讀到這裡,讀者也一定會回想到文章開頭“廉頗者,趙之良將也……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的介紹,佩服作者前後照應功夫之妙。讀到這裡,讀者更會把廉頗的無禮和藺相如的忍讓作比較,明白作者巧妙對比的匠心。

1.課文通過記敘“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藺相如熱愛國家、不畏強暴、機智多謀、胸襟開闊的外交家和政治家的形象,同時也讚揚了廉頗忠心報國、勇於改過的精神。

2.本文熱情讚頌了廉頗、藺相如兩人的品德與才幹,突出了他們身系趙國安危的歷史作用,頌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刻畫了藺相如大智大勇的愛國主義者的英雄形象。

富有特徵的細節描寫,對於重大事件來說,猶如人體之血肉對於骨骼,能使人物形象顯得更加豐滿。如“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的“視”,雖是細節,卻寫出了藺相如善於觀察情勢、分析情況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運用誇張的手法,寫了藺相如的幾個利落的動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態,突出了藺相如的“智”“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描摹藺相如的神態,十分逼真,突出了藺相如的“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也突出了藺相如臨危不懼的“勇”。這些細節描寫,能使讀者對於藺相如的“智”“勇”認識得更具體更深刻。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徵的重要手段。如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那段話,先說出了趙群臣開始時對秦索璧的看法,“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一針見血地揭露出秦王的欺詐行為;接著說出當時自己的看法,“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實質是諷刺秦王的言而無信;接著又對比了趙王送璧時的隆重儀式和秦王受璧時傲慢的神態、輕率的動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詐跡象;最後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詐的決心。這一段話,真是剛柔相濟,充分寫出了“能言善辯”的戰國時期外交家的形象與“知死必勇”的策士風度。再如藺相如二上秦廷怒斥秦王的一段話也是如此。

問題:《廉頗藺相如列傳》全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構成。作者對藺相如的“智勇”和他的顧全大局、不計私仇的精神,作了充分肯定;對於廉頗的戰功和作用以及他的勇於認錯、負荊請罪也予以表彰。但是,有許多後人對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上的做法表示懷疑,認為他的做法並沒有給趙國帶來任何好處,只是逞匹夫之勇,揚一己之名而已。你是怎樣認識這個問題的?藺相如為什麼要這樣做?請就此問題做一番探究。

導思:這道探究題能使我們進一步理解文字內容,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無論探究的結果如何,對藺相如的做法是贊同還是反對,都能達到這個目的。

探究:(1)認真閱讀文字內容,特別是“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細節,瞭解故事的前因後果,體會當時的人物言行,設身處地地從人物自身的角度分析人物,評判事件。

(2)查閱有關對藺相如做法表示懷疑的文章,認真閱讀並作出自己的分析,看看這些人為什麼認為藺相如的做法不妥,把握住作者分析問題、提出觀點的依據。

(3)評判歷史人物,我們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既不能不論當時的形勢和事件的後果,也不能一味地苛求古人,求全責備。要一分為二,客觀求是。

(4)也可以對藺相如的做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要說出自己這樣認識的原因。最好能寫成一篇小論文。

第3篇

6、脩敬: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⑶請以咸陽為趙王壽- ⑷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⑼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⑽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⑾且相如素賤人—— ⑿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趙城——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譯:想給秦國(和氏璧),秦國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了;想不給,就擔心秦軍攻來。

2、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譯:(秦五)拿城來換和氏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在趙國;趙國給秦國和氏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在秦國。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秦國的要求)而讓它承擔理虧(的責任)。

譯:秦國從繆公以來(經歷了)二十多個國君,從來沒有堅守信約的.

譯:終於在朝堂上(設九賓之禮)接見相如,完成各項禮節讓他回去.

譯: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譯:我之所以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譯: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侵犯趙國,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

譯: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後啊!

譯: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第4篇

1.本篇課文較長,要在基本崐弄清課文內容的同時,掌握課文學崐習要點.

司馬遷(b145?-b90崐),字子長,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崐史學家和文學家/思想家.主要作崐品是史記

2.<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崐傳體通史,有委高的文學價值和史崐學價值.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崐,無韻之離騷".<史記>記載了崐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崐初四年共三千年的歷史,分12本崐紀,30世家,72列傳,10書崐8表共130篇,50餘萬字,作崐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記>是第崐一部.

1.課文所寫事件發生在戰國崐後期,當時秦/楚/齊/趙等廿國崐紛爭,以秦力量最為強大,它要統崐一中國,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對崐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東北的趙崐國實力比秦稍弱,仁比其它四國要崐強.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會時崐,秦的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崐它對趙國雖也虎視耽耽,但還抽不崐出時間和力量來進攻.這就是藺相崐如進行外交鬥爭取得勝利的客觀有崐利條件.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崐--利用有利的形勢,機智勇敢地崐進行鬥爭也是委重要的.

課文可分為三部分,即完崐璧歸趙 澠池之會 將相交歡0

三.引導學生弄清課文意思,崐掌握課文有關文言知識.具體內容崐如下:

⑹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崐約束者也--繆=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崐家之急而後麼仇也--因為

⑷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崐去,離開;親戚,近親及姻親.

⑺宣言曰:事見相職必辱之-崐-宣言,揚言,到處說

②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先崐,以...為先;後,以...為崐後

第5篇

2、《史記》中的小說因素齊備。體會課文善於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2、在學習小說技巧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其特徵,借鑑寫法。

司馬遷一生經歷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為恥辱的腐刑後,“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他曾想過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猶豫了,因為他把事業、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寶貴,他思想昇華了,毅然活下來,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才會出現那麼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藺相如在虎狼成群、險象橫生的環境中,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國家利益至上,憑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由學生介紹課文故事發生時的戰國形式、歷史條件,教師補充。

合縱連橫:戰國時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戰國後期,秦最強大。合縱指齊、楚、燕、趙、魏、韓等國聯合抗秦;連衡是指這些國家中的某些國跟著秦國進攻其他國家。

戰國末期,當時秦、楚、齊、趙、韓、魏、燕等七國中,以秦力量最為強大,它要統一中國,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西北的趙國,實力比秦稍弱。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會時,秦的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它對趙國雖也虎視耽耽,但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進攻.這就是藺相如進行外交鬥爭取得勝利的客觀有利條件.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勢,機智勇敢地進行鬥爭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寫了三個故事,以藺相如為主,以廉頗為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1、學生對照註釋看課文,將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註釋寫到原文中。

4、品讀“完璧歸趙”的故事,分析藺相如如何“使不辱於諸侯”。

秦國不合禮數有三:章臺不是接見外臣的場所;美人不是禮待外臣的人員;“左右皆呼萬歲”,左右侍從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禮節。

d、秦王“以詐佯為予趙城”後,藺相如又如何對策?

①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乾脆說明璧已經歸趙:“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②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說明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璧來”。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與群臣熟計議之”,暗示秦王殺使者不是好辦法。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兩國僵持,進入對立狀態。

g、概括:寫“完璧歸趙”,著重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現方法:①直接描寫(如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鬥爭藝術。

3、研讀、討論“澠池之會”。(會前計議:相如主行並從,廉送至境與訣;會上鬥爭:迫使秦王擊破缶,反請咸陽為壽;鬥爭結果:會上終不勝趙,會後秦不敢動。)

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試圖在外交上以勢壓倒對方,逼迫對方投降,免去或減少動用武力的代價。

②秦王怎樣侮辱趙王?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藺相如是怎樣針鋒相對的?

“秦王飲酒酣”中的一個“酣”字寫出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令趙王鼓瑟”中的“令”寫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且要寫進史冊。

藺相如:首先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其次“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再次“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計未成,又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的無理要求,藺相如如何對策?

藺相如針鋒相對,以攻為守,提出同樣要求:“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咸陽是秦的都城,其價值在趙十五城之上。

①廉頗藺相如之間的矛盾起因是什麼?廉頗的心理狀態有何變化?是由哪些語言體現出來的?

②藺相如是怎樣處理這一矛盾的?從而顯示出藺相如怎樣的性格特徵?他們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什麼?

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鑑:

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

2、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併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於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為和好,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二、結合課後資料《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看有什麼新的研究體會。

2、王世貞“對這種稱道”提出質疑,他的疑點何在?

秦王設九賓,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這就使秦有了理,有藉口攻趙索璧。這就是挑其怒,對強權不能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個疑點並不能否定此傳,還需史實旁證,但這裡提出的矛盾性細節足以構成了疑點,疑點可成立。

質疑的內容要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實的價值。《石鐘山記》也是質疑,就有研究命名邏輯的價值,惜之,蘇軾沒能,也不可能把這一邏輯方法問題徹底解決。但是引發人們探究的慾念,還是有價值的。

提出質疑,就要有辯駁,要駁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處,進行反駁,反駁的理由要充分,這也要合乎邏輯和事實,最後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三、歸納整理本文的語言現象,進一步進行考點知識梳理。

⑶拜書送於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⑸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麼仇也--因為

⑷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離開;親戚,近親及姻親.

⑺宣言曰:事見相職必辱之--宣言,揚言,到處說

②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先,以...為先;後,以...為後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們都稱讚他。但我不敢認為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國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騙趙國,並且用威脅的態度企圖攫取它的和氏璧。這時說秦國想要得到璧是實情,但不是要趁此機會窺伺趙國的呀。趙國知道這個真實的情況就不給它,不知道這個真實的情況就給它;知道這個真實情況而懼怕秦國就給它,知道這個真實情況而不懼怕秦國就不給它。這隻要兩句話就能解決的啊,為什麼既懼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