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列傳讀後感通用5篇

只有加強思考,才能將讀後感寫得更出色,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強我們對書上情感的領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列傳讀後感通用5篇,感謝您的參閱。

列傳讀後感通用5篇

列傳讀後感篇1

?史記》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也是最為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思想深邃、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歷代”正史“開創先河。其豐富的藝術價值被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所傳承並不斷髮展。從魯迅”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高度評價中就可看出它對後世的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中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吳國進攻越國,越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無奈勾踐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吳王的要求。勾踐得在吳國服苦役。三年裡,他忍辱負重,一心復國。回國後,他又艱苦奮鬥,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共苦,最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吞掉吳!“

列傳讀後感篇2

西漢時,有吳楚之亂,有匈奴侵擾,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將,李廣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對他的評語,認為他老實木訥,不善於為自己宣傳,但他忠義還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會說話,然而摘的人很多,還是在樹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讀過《史記-李將軍列傳》之後,對他卻也不那麼佩服。

李廣雖然有名,但沒什麼大的軍功,最有名的事蹟就是一次追敵太深而身犯險境,他讓軍士們有意擺出有恃無恐的樣子,敵兵反怯,於是得而脫險。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這倒很令人懷疑真偽。另外他的箭法不錯,他的名氣一大半與箭法有關,但光是武藝高強並不能算好將領。他自己認為屢站而沒有軍功不能封候是因為沒有機會、命運不好,他去問“望氣”官員,就是觀天象、卜吉凶的官員,官員是相信報應的。

李廣雖然廉,並且愛護手下,但也曾睚眥殺人。他曾因為損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終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帶人晚上騎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攔住,李廣的從人說:“這是過去的李將軍”,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淺,偏不放行,說:“在任的將軍都不能夜行,何況過去的”。沒過多久,匈奴又來了,皇上又讓李廣當了將軍,李廣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這比起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廣顯得太小心眼兒了。

不過李廣雖不讓人很佩服,但作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還頗令人同情。李家人得善終的也少。李廣本人六十多歲還主動請兵,跟著衛青,衛青不給李廣正面對敵的機會,最後還責怪李廣誤了軍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廣要被處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對“刀筆吏”。李廣的堂弟李蔡已經當了丞相了,卻因為侵佔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問罪,不願上公堂,自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因為父親的緣故怨恨衛青,打傷了衛青,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殺了。李廣的孫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敵眾,被捉,卻沒有像他爺爺那樣逃脫,最終降了匈奴,並當了單于的女婿,這樣留在漢的老母、妻子和兒子就都被殺了。李家至此徹底敗落。說是三代培養一個貴族,其實富貴也不過三代。

列傳讀後感篇3

?史記》書中有一篇名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我看了好幾遍,看完後,被廉頗和藺相如顧大局識大體的精神所感動。

這是一個流傳了千百年的動人故事。主要講了藺相如憑藉趙王的重用建立了許多功勞,但大將軍廉頗不服氣、嫉妒藺相如,總想讓藺相如下不了臺。可有一次,藺相如卻說:“你們說秦王厲害我都不怕,何況是廉頗呢?如果我跟廉頗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國家則危”。這話傳到廉頗耳裡後,他覺得非常慚愧,就揹著荊條上門請罪,藺相如也原諒了他。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並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此時我想到了一句話:“團結就是力量”。一個國家的人民只有團結起來,同心協力,這個國家才會興盛強大,不被外敵欺辱,國家才會和諧昌盛。

再看新疆、西藏、昆明的一些分子不但不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建設祖國還和一些國際分子勾結制造混亂恐怖,這給祖國人民造成多大災難呀!

再講國際上,日本政府不但不和我們團結起來進行交流,還在釣魚山問題上和我們糾纏不清,大有重返歷史,大動干戈的可能。這不僅破壞國際秩序,破壞國際團結,還破壞人民美好生活的可能。

頭頂同一片天空,腳踏同一方土地。近年來,習主席、李總理等國家的領導人頻頻出訪世界各國,接待各國來賓來訪,不斷促進國家之間的進步,切實的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瞭解與友誼。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這首歌一直都是這樣唱的。是啊,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幹涸,一個個體只有把他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一起的時候才能更有力量。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和誰鬧彆扭,都不應該去計較。我們應該顧全大局,從集體利益考慮,同心協力,積極化解矛盾,努力讓我們的個體在和諧的集體中變得更優秀,更美好。

力量從團結來,美好從集體來。就讓我們攜起手來團結一致,釋異共濟,一起走向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吧!

列傳讀後感篇4

有一種感情叫愛國,有一種巍峨叫堅守,有一種堅毅叫不屈,有一種永恆叫勇敢。當一個人迷茫,當一群人迷途,當一個民族迷失,來探求將軍李廣,來找尋丟失的民族脊樑,補充堅強的鈣質。

李廣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中有些對李廣近乎神化的描述: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行十餘里,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等等。先不管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是否真正地按照史學家謹嚴負責的態度去記錄李將軍的事蹟,這些事都反映了司馬遷乃至全部民眾對李廣英勇善戰的崇敬。盛唐詩人王昌齡有詩提到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間接反映了飛將軍李廣的勇猛。

細細追究,中國的大地上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十分推崇這種剽悍的民風,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有漢武帝時期西征匈奴,有唐末苻堅破釜沉舟,有滿清木蘭圍場的秋狩,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種精神卻有逐漸淡出人們頭腦的趨勢。想想近代屈辱的近一百年,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次又一次成千上萬兩的賠款,一塊有一塊美麗國土的割劃,一場又一場毫無戰果的戰爭……中華民族在自己的地盤上被欺負,被壓迫,被搶掠,被殺伐,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卻絲毫不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那一點點反抗意識,勇敢堅毅都去哪兒了?

還好,我們有林則徐,有魏源,有吉鴻昌,有孫中山,有毛澤東,有這些人還肩負著重大使命——重新喚起人們心中的希望,勇敢起來,鬥爭起來,中華民族復興起來!

現在,中國仍面臨著國內國際各種嚴峻形勢的挑戰:--分子肆無忌憚地打砸搶燒,南海爭端形勢錯綜複雜。中國人,不能再一味的低頭忍讓了,要團結一心,為了國家發展,為了生活安康,為了仍有尊嚴地活著,要重拾民族勇敢的脊樑。

勇敢,是民族脊樑堅強的鈣質。

列傳讀後感篇5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從《史記》的光華中我們可以看到王朝的興衰,得以窺見世事發展的道理。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一些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用的說法。其文字運用的傳神也令人慾罷不能,如劉邦聽聞韓信死後的反應,用了五個字“且喜且憐之”將劉邦複雜矛盾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這裡有英雄窮途的奮勇,有帝王孤獨的無奈,又復仇者絕望的空虛,也有聖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貴的形式刻下名字。

瞭解完其內容的“雄、深、雅、健”,我們同樣可以關注太史公的寫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記》的。創作《史記》時,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腐刑無論是從身體上還是生理上都對他是極大的摧殘。在這樣的雙重摺磨下,他儘可以宣洩自己的私憤,但他最終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時代,只是從歷史的亂石堆裡擷取最耀眼的碎石來築造一個民族的豐碑。

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溫潤而莊嚴,其中熠熠閃耀的流沙萬千等著我們小心翼翼的擦拭、領會它的光芒。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於聖賢;既讀史,復讀史,則觀書不徒為章句。讀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認識自己和世界,同時更是在傳承中華原汁原味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