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8篇

只有加強思考,才能將讀後感寫得更出色,當我們看完一本書籍後,可以將讀後感寫好,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8篇

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篇1

?史記》這本書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不敢說我真正的讀過它,我只能說我瀏覽過這本書。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有130篇,記載了皇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有著極高的實用價值。《史記》以客觀的角度來記事,“不虛美,不隱惡。”是司馬遷能寫好這本書的關鍵。他敢於用筆寫出漢武帝的迷信鬼神等缺點,是作為一位史官最可貴的精神。

司馬遷受盡折磨,用了二十七年在獄中寫出了《史記》。作為一個普通人,他承受了他人不能承受的痛苦;作為一個史官,他放下自己的情緒,他是一個正直的記錄者;作為一個作家,他寫出經久不衰的絕美好作。

?史記》不是隻有實用價值,《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筆下的人物一個個真實,生動,性格鮮明。比如:《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和聶政,有著刺客的精神;《魏公子列傳》中侯贏和朱亥,表露出市井人才的才智俠義;《陳涉世家》裡陳勝和吳廣,盡顯起義英雄的豪情壯志,書中的帝王將相,市井之民寫得活靈活現,看完之後回想一番,就像是電影一般的展現出來。

書中我最愛看《陳涉世家》,陳涉只是個種地的農民,但他不同於其它的壯丁,他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喚醒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他那種敢於打破陳規,不怕列強的精神讓我佩服。書中司馬遷也給予陳涉高度的讚揚,這是在史記中少見的片段。最後成為了皇帝的漢高祖劉邦也安置了三十戶人家看守陳涉的墳墓,定時殺牲祭祀他。可見,無論在是誰的眼中,陳涉都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史記》是一本充滿文學色彩的史書,它積聚著坐在一生的心血,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篇2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這是描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故事。魯迅先生寫出的是一個“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的長媽媽。也寫了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這篇文章主要圍繞著《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後我對她又有了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

這篇文章一共講了七個小故事:一、我誤認為長媽媽謀死寵物隱鼠。二、長媽媽睡成一個“大”字。三、教我許多煩人的事情。四、新年說恭喜,吃福橘。五、長媽媽有點搬弄是非。六、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讓我有了空前的敬意。七、長媽媽給我買回《山海經》。

文章不同的稱呼代表了長媽媽不同的地位,以及作者對她的不同的感“阿長”稱呼更為合理。而作者寫這篇文章是以四十六歲,以現在的年齡來寫,用阿長更合適,同時“阿”字帶有親暱的語氣。

對於《山海經》這一部分,一個農村婦女,目不識丁,但是又和艱澀難懂的《山海經》聯絡起來,這不禁讓人心生疑惑,迫切的想要到文章中去尋找這二者之間的聯絡。而長媽媽用自己的血汗錢為“我”買來了《山海經》,更能體現出阿長對我的關愛。

這篇文章很好的寫出了長媽媽是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普通勞動婦女,她身上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心、真誠、善良,也沿襲了封建文化的糟粕——粗野、庸俗、愚昧。但不論怎樣,她對作者魯迅的關愛是我們能感受到的,而魯迅也在文章中寄託了對她的思念。

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篇3

昨從小阿姨那拿來了因房屋拆遷而寄存在她家的一袋書,發現了其中有一本《史記》。鑑於現今中國有很多專家教授在研讀《史記·貨殖列傳》,欲從中國史學大家司馬遷那汲取古代中國的商業社會發展經驗。於是我也仔細讀了一遍,深有所感。

士農工商,商排最末,本篇亦可說是排在最後(實際位置是倒數第二,但最後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可見中國作為一個擁有發達農耕文明的國家是如何蔑視商品經濟的。儘管如此,古代中國仍然發現了至今仍是天道的商業文明。“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完全展示了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和市場經濟情形;“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能薄飲食,忍嗜慾,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這些都適用於現今瞬息變化的市場,綜合分析各種資訊,果斷追隨市場脈搏;“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正如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言,行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工作既是修行,什麼事都要用心去做。

在我的上一篇隨感中論及了“富”這一話題,感覺自己多是從心理上去感受生活的滿足感。太史公則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去論述:“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遊閒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真是一針見血,刺破我輩麵皮啊!女的嫁給自己父輩年紀者現如今比比皆是,男的則家無餘財可偏要買車去裝出一副“富貴容”。這一切雖說是病態,到底可能還是符合人性天道的吧。

“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這句話有種《道德經》裡“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的意味。一戶人家生活條件好了,下一代就會貪圖安逸,家境貧寒就會出去闖蕩、去冒險。再加上“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天道,他們就有可能發橫財而變富。歷史的軌跡何嘗不是如此呢?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又有山川、長城阻隔外族侵襲,於是乎與外界不通獨自過上了自給自足、安詳舒適的生活。西歐則地勢平坦,屢遭他族迫害,自身經濟有不好,最後被迫走上了海洋之路,使得現如今英語成了世界語言,蹂躪中國的兒童、少年直至老年人。如果明朝在派出鄭和下西洋時,中國國內有“饑饉之患”,急需海外貿易補貼家用,那麼說不準就是中國發現了美洲大陸,發現地球是圓的。如果中國國內人民無法生存,中國人再去移民他鄉,那麼現在我們出國就像出省一樣講普通話,那該有多好啊!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歷史正隨著我寫下每一個字時循著天道一往無前,不曾回頭……

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篇4

弘斷帛裂,王者的雄風,如長虹利觀貫通塵封的心房,豁然,頓悟。從此,逍遙紅塵,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從那青萍之末,羅襪生塵的翩遷而來。

——題記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先生說過。它是我國曆史文化長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祥實的材料,獨到的見解,優秀的文筆,大放光華於世界之文化之中。它便是——《史記》。

太史公司馬遷用他那酐暢淋漓的筆墨,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讓我們跨越時間的長河,進入那畫卷——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逝去了多少英雄。站在歷史的長河,彷彿看見了項羽在烏江邊,四面楚歌,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後攜刀向頸一揮,拋去了江山社稷和美人,從容倒下、血流烏江。英雄無悔,項羽的軀體與自己的江山融為一體。烏江進入了王者的靈魂,變得洶湧波濤,浪花一朵接又一朵。

再看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當初,楚襄王聽信小人的奸言,將屈原放逐到荒涼之地—

—漢北。去漢北之時,屈原望江而嘆,歌《離騷》,文采飛揚,一氣呵成,甚是悲亢蒼涼,隨著呼嘯的江風,迴盪在江中。楚國亡後,屈原悲憤投江。屈原一生為自己國家著想,死了也要忠烈報國!後人為紀念他,不讓他的身體被魚蝦吃掉,便將粽子投入江中。這就是我國端午節吃棕子的來源。讓我們永遠記住屈原!

想當初,周幽王為了討愛妃一笑,將愛妃帶到烽火臺,點燃烽火,吸引了各諸侯列國前來救駕。等到諸侯們傾全國之力、率王國之兵趕到時,卻沒有看到一個敵軍。愛妃見到諸侯們面面相覷的樣子,終於揚嘴一笑。周幽王見了,甚是開心。只為一博美人一笑,就將江山社稷、國家大事視同兒戲!怎麼不會亡國!到後來,當敵人真的來到,周幽王急忙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時,諸侯見了,以為周幽王又在討愛妃一笑而已,便不發兵。可憐周幽王,誤了命,又誤了國!

……

司馬遷曾說過:“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讓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去尋覓古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人情百態;緬懷曾經的人情往事;愁悵曾經的愛恨糾紛!

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篇5

我看了《史記》這本書,這本書裡有六十六篇歷史故事,分別有:《大禹治水》、《紂王失天下》、《不食周慄》、《周公旦輔政》、《烽火戲諸候》、《掘地見母》、《齊國稱霸》……

?大禹治水》這一篇講的是:在堯執政時,很多地方都發了大水,老百姓生命、財產沒有保障。堯派鯀娶治水,一直到堯逝世都沒有治好水,舜執政以後,便派鯀的兒子去治水,他到了水災嚴重的地方調查,研究水的規律與流向,禹帶領老百姓日夜開鑿河道,帶著測量工具出發了。一天,禹剛好遇到了自己的家,他剛想走進家裡跟他妻子聊天,就擔心地說:“我還沒有治好水呢!”他看了一眼,就走了。為了治水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黃河上游有座龍門山,山很大,擋住了黃河水的去路,禹想:“要把黃河的水引入大海,必須鑿開龍門山,可這工程量很大!”禹帶領大家,用原始的工具在龍門山開山劈嶺,最後治好了水,禹和大家歡呼起來!

?紂王失天下》這一篇講的是:殷商的最後一個首領叫紂王,他養了很多飛禽走獸,紂王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百姓生活痛苦,罵他昏君,誰反對紂王統治,紂王就施以重刑,把他們綁在燒紅的銅管上。姬昌、九候和鄂候是紂王手下的三個部落首領,九候知道紂王喜歡美女,就將美女送去。美女不笑,被紂王殺掉。紂王還下令將九候殺了。鄂候勸紂王,紂王又將鄂候殺了。姬昌最後也被殺了。紂王臨時抽調奴隸匆忙應戰。戰場上奴隸倒戈幫助周武王攻打紂王。紂王大敗,只好自焚。

通過看這本書,我知道了很多成語,我一般般喜歡這本書,因為有些詞語還不是很明白。

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篇6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撰寫的《戰爭與和平》,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鉅著以兒女情長襯托出法俄戰爭,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社會領域,非常值得回味,我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讀了這部著作。

小說描寫的是:俄羅斯的羅斯泰爾伯爵的女兒娜塔沙美若天仙,在一次舞會上和一位年輕的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相愛。可是,不久後法俄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沙場,最終負傷身亡。娜塔沙悲痛欲絕,在別人的勸說下無奈改嫁。此時,在俄國人民的打擊下,法軍潰敗。俄國有恢復了其樂融融的景象。這本書充分地表現出俄國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

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我感觸異常深刻:主人公安德烈忠心報國,最終為國捐軀,他的愛國情懷使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安德烈為了祖國、為了人民,放棄了自己的幸福,終身長眠於九泉之下,守護著自己的祖國。娜塔沙天真善良,十分純潔。彼埃爾善良真誠,憑著繼承的遺產成了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可他並不像其他貴族,堅強與邪惡作鬥爭……這本書真是把那時候的俄國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的淋漓盡致。

讀完這本書,我衷心祝願人世間不在發生戰爭,和諧永在!

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篇7

關注某個遇到困難的行業很久了,問了幾個業內人士對於未來的看法,大家都說看不清。凌通基本上認為一個過分困難的行業未來好轉的確定性極大,雖然現在看不出來。我們一直在思考是等有明確的好轉跡象時再參與,還是在沒有好轉跡象時就參與!一直苦思。

最近閱讀了《史記貨殖列傳》,讀後凌通更強烈地認為危機行業的未來是光明的,而且不需要為它的好轉未來找一個具體的理由,由於它處於極端的低迷中,就是它復甦和好轉的理由,這一思想是在閱讀了《史記貨殖列傳》之後產生的強烈感受。

史記中記錄了古代兩大著名商業家計然和白圭的商業理論和商業活動。“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認為商業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善於觀察變化和利用變化,他主張利用規律性變化獲利,所謂規律性變化就是不要關注引起變化的具體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變化,白圭提出的“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商業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規律性變化,這裡面的規律是,由於有大量的人棄,價格必定就掉下來了,而價格掉下來,就是上漲的理由,上漲的理由具備,上漲就是遲早的事!只要發生大量的拋售,就買入,至於這種拋售是屬於全球金融危機引起的呢?還是鉅額投資虧損造成的呢?還是原料漲價引起的不關注,只要人棄,我就取。

另一位商業家計然提出貴極則賤,賤極則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價格貴到極點,就會返歸於賤;價格賤到極點,就要返歸於貴。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至於是什麼引起的貴賤變化,這些商業家們並不關注。而我們的投資人則長期沉逆於引起價格變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域性,忽視了價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漲的理由的規律。

說來說去凌通最想要說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規律性變化,跌多了就是漲,漲多了就是跌這是基本規律。人們都不敢買的時候,都棄之的時候就是最好的買入機會這也是規律。不要尋求具體的上漲理由和買入理由,一旦有具體的上漲理由和買入理由,實際股票就沒有買入價值了,一旦有上漲的理由的時候,人們就不要拋售了,也就沒有機會了。所以真正的把握機會一定要在完全看不清具體利多的困難階段下手。同時要理解相信價格的變化總是向反方向變的,上漲總會轉化為下跌,反之下跌一定會轉化為上漲!

我們如果在完全看不到利多的情況下,在大家都瘋狂丟擲的情況下買入,一定能買到極好的價格,但是由於沒有具體的利多和上漲的訊息,所以買入後就不可能形成快速的上漲,尋求買入後馬上上漲,永遠不可能買到好價格,甚至永遠也不能掙錢,俗話說的好,財不入急門。在大家都瘋狂丟擲的情況下買入,在人人不看好的情況下,買入之後,一定不會很快上漲。買入之後,必定經過一個時間的推移,因為變化是需要時間的!為了明天的上漲而買入,這不客觀,明天與今天的時間差太短,這中間沒有出現較大積極變化的可能,任何一個積極的變化,總是要跨越較長的`時間。

在這點上,古代商業家計然和白圭分別提供了更偉大的思想,計然指出:天旱資舟,天澇資車(旱時,就要備船以待澇;澇時,就要備車以待旱),這才是商業和經營的規律。在古代商業家的眼裡,所有的商業行動都是為次年或者很多年後所做的準備,等待時間的推移,實現收益。白圭則提出,當貨物過剩低價拋售時,就收購;當貨物不足高價索求時,就出售。穀物成熟時,買進糧食,出售絲、漆;蠶繭結成時,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兩位商業家都不為明天操心,他們的商業行為都不是為明天掙錢做準備,而是為更長久的未來做的準備。

計然和白圭認為經商一定要利用,“時用”關係,“時用”關係指的是,人們需要某個商品的時間和這個商品處於充足的時間不是同一時間,東西多時大家往往不需要,價格就低了,大家需要時東西往往不足,商人們就是利用這個時間差,在供給充足價格下跌是買入,然後隨著時間的變化自然會出現東西少,大家又要用,價格高的情況,這時商人就賣出。凌通認為“時用”變化其本質就是充分利用在不同時間或空間商品的供需關係不一樣,從而導致價格不一樣,來獲取利益。在兩位大商業家眼裡,價差是時間創造出來的,價差是時間的函式,時間是價差之母。

在一個極端的困境中,極端的拋售中,採取人棄我取的策略,然後等待時間的推移,創造出新的供需關係和價格,自然會掙錢。不要試圖在某個低價買入後,次日就獲利,這是不可能的。不要等待什麼具體的利多才買入,那是已經晚了。在極端的困難和極端的悲觀,極端的拋售和極端的利空情況發生時,就是最佳的買入時機,而時間逐步推移之後利多自然會出現。根本就不需要投資人去尋找、去發現、去預測什麼利多,只需要投資人等待!

這是商業和投資的基本規律也是凌通閱讀了《史記貨殖列傳》之後的心得!

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篇8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提到的第一個人物就是太公望,太公望即姜太公。姜太公姓姜名尚,因其先祖曾經擔任四嶽之官,傳說在堯、舜時掌管四時,主持方岳巡守,輔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地,也有封於申的。封於呂的,隨封地姓呂,所以,身為姜氏後人的姜太公又姓呂名尚。傳說姜太公出生後,家道並不好,已經衰敗,所以,為了混口飯吃,他做過屠戶,賣過酒水,大半輩子處於渾渾噩噩,碌碌無為的狀態。史書對此記敘也很簡單。

那麼,司馬遷為何一提到姜太公便稱之為太公望呢?原來,這與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釣魚”的故事有關,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也有所記載。姜太公晚年垂釣於渭水,西伯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外出狩獵前讓人算了一卦,卦辭說“你這次出去狩獵,所獲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而是成就你霸業的輔臣。”於是西伯外出狩獵,果然在渭水河南岸遇到姜尚,經過一番交談,西伯很高興自己遇到了高人,就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squo;定有聖人來周,週會因此興旺。squo;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尚,即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對於姜太公遇文王,《史記》中還有其他法。

有一個說法是說他博聞多學,曾為商紂王做事,因商紂王無道而離開,然後到各國遊說,結果懷才不遇,沒人聽他的治國之道,最終西歸於周西伯,為西伯所用。

還有另一個說法是說姜太公是位隱於海濱的處士,周西伯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時,西伯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尚之名,就召請他。姜尚就言說道:“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西伯,尋找美女奇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1000字寶,獻給紂王,以贖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

雖然姜太公遇文王傳說各異,但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這幾個傳說,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但是,後世的人們更喜歡姜太公釣魚這一說法,並賦予它更多的傳奇色彩。

不管怎麼說,姜太公遇文王,肯定有一番對話。對文王西伯來說,有個識才過程,對姜太公來說有個展示胸中韜略機會的過程。在古兵書《六韜》中可以讀到二人對治國之道和軍事韜略的精彩對話。儘管不少後人對《六韜》是否為姜太公所作提出不少質疑,但在歷史上,姜太公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為建周室王朝立下天大之功是不爭事實,而且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較為記載了他輔佐文王、武王的幾件大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通過“牧野之戰”,幫助武王伐紂,建立了周王朝。

在殷朝紂王時期,西周建立之前,大小諸侯便有八百餘個,周在文王西伯初期還是個不算出名的諸侯國,所以,姜太公何來雄才大略,不管是《呂氏春秋》,還是司馬遷的《史記》,都未做詳細敘述,這也就難怪對武王伐紂以前的歷史記載語焉不詳,多為傳說了。

姜太公因其大功而被封於齊地營丘,為齊國開國君王。為此,《齊太公世家》記載道: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由此可知,姜太公為齊王,定都營丘,在政治上“修政,因其俗,簡其禮。”即根據當地風俗,簡化了繁瑣的舊禮制,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在經濟上“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結果是“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在《貨殖列傳》則進一步詳載到:

“故太公望封與營丘,地瀉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輳,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也就是說,姜太公被封於營丘,當上齊國國君,看到所封之地是鹽鹼地,不能生產什麼糧食,人口稀少而又窮困,他因地制宜,勸女人們紡織刺繡,極盡工藝技巧,同時讓人們販運魚鹽增加收入。正是因為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了人與地域的獨特優勢,各國的人財物都彙集到齊國,“繦至而輻輳”,結果齊國一派繁榮:“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