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5篇 《鄉愁》教案:怎樣教會學生感受故鄉的情感?

本文將為大家提供一份《鄉愁》教學教案設計,旨在幫助老師們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鄉愁》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過回憶兒時的故鄉和親友,表達了對故鄉的眷戀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本教案將從文字分析、閱讀策略、寫作訓練等方面展開教學。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5篇 《鄉愁》教案:怎樣教會學生感受故鄉的情感?

第1篇

對於國中課本中的鄉愁詩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它設為專題課來講。為了講這節課可以說是做了很多鋪墊工作。我是想把中國臺灣詩人這種鄉愁情結和中國古代文人的思鄉愁緒結合起來。所以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古代思鄉詩,又品讀了餘秋雨的《鄉關何處》和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還藉助貴站的音訊材料,學生學會了《鄉愁四韻》。以下是我的教案,希望各位老師能給予寶貴意見。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在音詩畫的魅力下感悟余光中《鄉愁》的韻律和情感

2培養學生比較鑑賞能力,理解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鄉愁情結

3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陶冶其對詩歌藝術美的感悟力

難 點 通過對余光中《鄉愁》的賞析,將它與席慕容、中國古代詩人的思鄉進行比較,體會其中各異的鄉愁情結。

教學關鍵 使學生能進入詩的情境中,用心靈感悟詩歌的感情脈絡。

1學生蒐集適用於配樂朗誦的樂曲,師生共同篩選整理。

2學生在網上和圖書館查詢到各類鄉愁詩歌或散文,並自己找到有關作家的情況,在課前分組討論,使資源共享。3對這一課題或者與其相關的課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後的時間繼續探討研究,並將結果彙集成文字從網上傳送到老師的信箱

德育滲透 在詩中體會詩人濃厚的思鄉懷國之情,那是他們對中華傳統文眷 戀,對我們華夏民族魂牽夢繞的儒幕之思。

教學方法 藉助多媒體教學用具,以讀詩帶動討論,以優美的樂曲創設意境。課前補充作品 1《鄉關何處》——餘秋雨 2《聽聽那冷雨》——余光中

導語 剛才大家聽到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中國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的詩歌《鄉愁編 曲而成的。“鄉愁”是歷來文人墨客筆下永恆的主題。當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位詩人也就有一千種鄉愁情結。那麼余光中先 生獨特的鄉愁體驗是什麼呢?讓我們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去品味一下 而瞭解一下中國文人的千千鄉愁結。(課間請大家欣賞佟鐵鑫演唱的 《鄉愁》)

一 請同學選取配樂朗誦詩歌,並談一談為什麼會選取這支曲子配樂是上節課 大家選好的,共有二首: 《鄉 音》(二胡)、妝臺秋思(笛子)通過選取樂曲的過程,是學生對歌感情理解融入的過程。

二 剛才大家談理由的時候基本都圍繞一個問題:樂曲的基調必須符合歌 的感情脈絡。而鄉愁詩的感情基調應該是哀傷的。但是詩中的感情線 索卻是不斷流動的,變化的。

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思鄉情又不盡相同 請欣賞falsh動畫,思考余光中的〈鄉愁〉是有幾幅圖畫組成的?然後師生共同探討每一階段的思鄉情感有哪些不同,每一段的特點是什麼。

三 這是余光中先生哀婉深沉的思鄉情結,對“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古人又有怎樣的思緒呢?

3《回鄉偶書》賀知章——回鄉後不被故鄉接納的另一種更深沉的悲哀。

4《客中作》李白——“不知何處是他鄉”那種四海為家豁達豪邁的襟。

聯絡古典詩詞裡面的一些典型的鄉愁情感進行比較。請同學看螢幕讀古詩,品意境,解詩意。

四 古人出門遊學,四海漂泊,人在旅途不如意,何人不起故園情?所以對於古代仕途受阻的詩人的鄉愁情結我們很好理解,可是象余光中這樣在中國臺灣 或 海 外公成名就、生活很穩定的遊子,他們的鄉愁情結到底系在哪裡呢 (讓 我們從於光中自己的詩歌中尋找答案吧)

1“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余光中《十年看山》

2“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聲… …”《五陵少 年》由此可以看到餘先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儒慕之思。(這一點在他 的散文《聽聽那冷雨》中已經涉及到)他的鄉愁是來源於血濃於水的民族情 結。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身為蒙古族人的中國臺灣詩人席慕容 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時為何情不自禁淚流滿面。要知道余光中離開大陸時已經二 十一歲, 而她離開時只有幾歲,根本對家鄉沒有任何印象。可她卻說,“來到這 裡,除了激動以外,還有一種熟悉感,彷彿在夢裡見過。” 下面就請大家帶著這 種情感來品讀席慕容的《鄉愁》,看看它有哪些特點,有哪些詞句讓你 深受感染和啟發。從產生鄉愁根源入手,探討一下現代海外遊子的思鄉源頭是 什麼。首先請同學理解,談談自己的體會。 仍然是配樂朗誦。樂曲有 《明月千里寄相思》、《思鄉曲》。這首詩主要是學生自己談。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的社會變動都會帶來很多人的遷徙和 遠行。那些遊子或義無返顧或悲哀啜泣,或無可奈何。縱使心有千 結,也都無一例外地捲入鄉愁這首無言的史詩當中,哽哽咽咽又蕩氣回 腸。因為我們的祖先早已把所有龍族的一切都烙上了中國印。同學們, 讓我們一同唱著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把這濃濃的鄉情帶入課下,帶 到大家以後的人生歷程中去細細品味

補充:課後很多同學在練筆本上寫下了他們自己的鄉愁詩。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5篇 《鄉愁》教案:怎樣教會學生感受故鄉的情感? 第2張

第2篇

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2、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

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同化愛家愛鄉愛國的意識。

教學重點: 感悟詩的主題,同化愛家愛鄉愛國的意識。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裡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裡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兩首中國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後來定居於中國臺灣。余光中更是在大陸生活有二十餘年。二十年的生活積澱,二十年的故園情深,因而,祖國大陸更是他的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而席慕容,她的故鄉,在她的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於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長大。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絡,故鄉同樣是她的靈魂的歸依。因而,在這兩位詩人的作品中,都瀰漫著無限的鄉愁。

1、flash音樂欣賞, 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

1、隨著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誦,課堂上也瀰漫了濃濃的鄉愁。通過朗誦這首詩,我們可體會到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明確: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麼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後,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到後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線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裡,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如瀑布直落心田,橫溢四處,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詩到這裡,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四個對應物,都顯示了漂泊、隔離、絕別、可望而不可歸的離愁別緒。

1、flash音樂欣賞, 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

這首詩共三節七行,非常短小,但卻別出心裁,詩意雋永。把鄉愁寫得纏綿悱惻,令人感嘆不已,全詩共用了三個畫面來表達鄉愁,請你描繪一下這三個畫面,並說說這三個畫面又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推薦作品欣賞: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鄉愁四韻》,席慕容的《出塞》。

第3篇

經過七八年的正規語文學習,中學生對古詩多少有了一些瞭解。而現代詩歌卻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的形象大於思維,寥寥數語總是承載了詩人滿腔的深情。華麗也罷、平淡也好、文字只是一個載體,學生能通過文字領會詩人的感情,這是一個基礎,但這還遠遠不夠,要真正理解一首詩,必須完成情感的遷移,即在詩歌領悟的過程中,給原有的鄉愁加上學生個體情感因素,把余光中的鄉愁變成學生自己的鄉愁,這首詩才算學會了。

國中語文課本第三冊裡選錄的余光中的《鄉愁》一詩,看起來是一首很簡單的現代詩歌,但是其實它的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短短的十幾行字中蘊涵了中國的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並非易事。要教學生欣賞現代詩,尤其是欣賞《鄉愁》這一類抒情性很強的詩歌,最大的困難就是讓從未曾嘗過背井離鄉之苦的學生進入到詩人所創設的感情環境中去。仔細看余光中的《鄉愁》,從頭至尾無一華麗的詩句,但詩行之間卻充溢著蕩氣迴腸的濃濃的愁緒。而這種濃濃的愁緒,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生領會的東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一切的創新才有實現的可能。所以,我有針對性地設計了課堂。

第一步,我設計了一個有感染力的、能讓學生進入鄉愁情境的匯入。余光中的詩,因在赴美留學期間受了當地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十分注意節奏感,具有較強的音樂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詩作被人選中譜曲演唱,包括《鄉愁》亦是如此。其詩作中有一首堪稱鄉愁的姊妹篇的《鄉愁四韻》,由中國臺灣民謠歌手羅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簡單動聽,音畫的結合將鄉愁的氣氛渲染得極好,令聽者不免愁上心頭,頗有繞樑三日之感。學生在欣賞此曲之後,很自然地進入到濃濃的鄉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這個好的開端就等於為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往美好詩歌世界的大門。

不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無法對詩歌有透徹的瞭解。為了不造成學生思想上的懶惰和依賴的習慣,我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了解余光中,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他們課外自主閱讀的好習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的瞭解。結果在課下,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詳盡的余光中的資料,我在課堂上只作適當的補充,主要側重於餘詩的特點以及終其一生的鄉愁情結。

朗誦朗誦再朗誦,多種形式、反覆地再現詩歌的聲音形象,始終是學生理解詩歌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欣賞詩歌純粹的主體,朗誦的過程,他們是自己在教自己體會詩歌中的感情的過程,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聲音把握詩歌的感情。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把朗讀分為有機組合的幾個階段。初讀階段只注重對詩歌節奏的把握,並從朗讀中得到初步印象。這是最基礎的朗讀。在分析討論主題之後再進行朗讀,就要著重於詩歌中情感的表達,讀出思鄉的韻味。這是對餘詩情感把握後的朗讀。等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把鄉愁的思維發散遷移之後,再進行自由的朗讀,就可以在朗讀中讀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這次朗讀則對餘詩進行了加工,讀出來的就是學生自己的鄉愁。

第一個環節是要學生經過討論找到意象之後,再讓學生們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每個章節所表達的感情,學生完成得十分順利。做好了這一步,再開始拓展遷移,

第二個環節給學生一個模式,讓他們展開聯想,在頭腦中發掘曾經接觸過的擁有類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這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聯想,又可以在“知新”的過程中不忘“溫故”,拓展了詩歌情感的外延。在這個環節裡, 學生舉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詩歌與生活的距離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動情時,有的孩子還掉下了眼淚。

第三個環節則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書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鄉愁》,同樣的題材,詩人相似的經歷,兩首詩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通之處,但又因創作風格迥異,讀起來感受又大相徑庭。這是最好不過的比較閱讀材料,我藉此發展一下學生的求異思維,看看學生們各自喜歡哪一首。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課堂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最後老師再進行了恰當的總結。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明白相同主題的詩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領會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詩句中蘊涵的濃濃懷鄉情。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火花的舞臺,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各自不同的喜好、陳述各自不同的理由的時候,也就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活躍了他們的思維。

在余光中的《鄉愁》之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餘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麼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餘留的想象的空間。這裡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造句就象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如有的學生寫鄉愁是一碗扯不斷的麵條,一鍋紅紅的火鍋,都是很不錯的想法。 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深化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儘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一堂創新的詩歌教學課,少不了一個體現創新意識的課外作業劃一個圓滿的句號,作業設計我們還是從發展學生想象力著手。余光中的《鄉愁》,一個章節就是一場悽美的離別,但這場離別沒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也缺少細緻的場面描寫,給讀者遺留了寬廣的想象空間。我讓我們的學生充當一次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模糊的離別補充清楚,這也是對詩歌鑑賞的延續。

現在,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在一步一步越走越快,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已成為每一個語文老師的面臨的首要任務。現代詩歌文字較為簡單,所以對於現代詩歌教學,我們的確應當大膽放開攙扶的雙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在簡單詩句背後的深刻含義,方能令他們擁有自由出入現代詩世界的本領。

第4篇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國臺灣。席慕蓉1943年出生於重慶,祖籍內蒙古,1949年由南京遷居香港,1954年赴臺。一方面,兩位詩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深情,極其鍾愛,他們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或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創作了不少抒發思鄉之情的詩作。

引用古人和現當代抒發鄉愁之思的詩作,讓學生體會遊子思鄉感情和鄉愁詩的特點,匯入新課。

詩人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深深思鄉之情。

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一長大後的夫妻分離一後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一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正確的朗讀。作到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達到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

◆2.這些用來左比事物,同作者各個年齡段的經歷有什麼關係?有什麼表達效果?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一長大後的船票一後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詩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物件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裡,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後,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後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裡,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表達出來後卻成為具體的事物,變成了具體觸控到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樣,詩人的鄉愁就有了依託。這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技巧:託物寄情,這種方法可以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詩人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我”、“母親”、“大陸”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了對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分小組討論,每組選出代表,整理同學們的發言,準備交流。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第5篇

1、學習現代詩歌朗讀的基本技巧,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3、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培養學生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來表達情感的能力。

藉助畫面及如泣如訴的背景音樂《思鄉曲》讓學生進入思鄉情境,並談談思鄉感受,再過渡到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相隔,更因為政治上人們所共知的原因,長期不能與親人相見,他們的鄉愁又是多麼濃郁、多麼哀痛!讓我們一起來走進中國臺灣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聽聽他發自內心的呼喚吧!

詩歌欣賞三部曲: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我們都知道,朗讀是品味詩歌語言的鑰匙,我們只有對詩歌有感情地反覆朗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進一步體味詩歌憂鬱深沉的感情基調,學生試讀,體味每一節的感情。

小結: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深情朗讀,我們體味到了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

教師小結: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概括了詩人整個人生,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麼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的?

小結:其實,除了這些形象事物之外,還有很多事物能觸動我們心中的痛,觸發我們的情感,引起我們的愁緒。想想看,還有哪些具體形象?你能以句式“鄉愁是___________”再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課文小結:這首詩,詩人藉助四個意象,抒發了自己濃濃的鄉愁,子思母念,鄉愁可人;夫妻愛戀,鄉愁動人;祭母奠土,鄉愁感人;愁緒祖國,著筆驚人!如此動人的鄉愁曲請同學們帶著深情再去讀一讀,並把它背下來。

想象或聯想是詩歌創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下面請同學們模仿《鄉愁》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抽象概念想象方式就下面的詞語任選一個詞語,做一些想象練習。

這堂課,我們通過對詩歌的品析,看得出詩人已經把鄉愁昇華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託。詩人在《從母親到外遇》中寫到:“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魂仍然縈繞著那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不啻於泣血的悲啼,含淚的呼喚!“斷腸人在天涯”的遊子之痛啊,揪扯著我們每個人的心!就讓《故鄉的雲》捎去我們對臺灣同胞、海外遊子深情的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媒體播放歌曲《故鄉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