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山水遊記感想隨筆

  山水遊記感想隨筆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們一起來到大明湖。上午遊人很少,大明湖顯得有些空曠寂寥,是休閒散心的好機會。原來以為,大明湖就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城市公園。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山水遊記感想隨筆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山水遊記感想隨筆

山水遊記感想隨筆一

濟南大明湖是由眾多泉水彙集而成,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譽。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去濟南軍區調研軍隊企業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情況,工作之餘,軍區後勤部生產管理部企業處臧處長提出:忙了幾天了,不知道你去沒有去過濟南的大明湖,哪裡有山有水,風景秀麗,值得一看。

濟南我去過多次,還真沒有去過大明湖。就這樣,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們一起來到大明湖。上午遊人很少,大明湖顯得有些空曠寂寥,是休閒散心的好機會。原來以為,大明湖就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城市公園,萬萬沒有想到,大明湖的人文古蹟這麼多,歷史文化積澱如此深厚。

在大明湖的入口處,有一個三層六柱的大牌坊,上面鐫刻著“大明湖”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整個牌坊雕樑畫棟,豪華大氣。牌坊旁邊是一池青翠碧綠的荷花,花紅葉綠,擠滿荷塘,翠綠的荷葉叢中,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就像一個個披著薄紗在湖水中沐浴的仙女,容光煥發,含笑而立,嬌羞欲語,惹人喜愛。

由於大明湖人文古蹟眾多,臧處長在大明湖入園處找來一位導遊,負責給我們講解。這位年輕漂亮的女導遊操著一口濃濃的膠東話,一邊走,一邊向我們介紹:大明湖的歷史非常悠久,見諸於文字已有1400多年。早在北魏年間,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濟水注》中便有了“大明湖”的記載。

“這麼悠久的歷史,那時候還沒有濟南城吧?”我問導遊。

“問得好,那時候還真的沒有濟南城,聽當地的老人們講,正因為有了大明湖,人們後來開始圍繞大明湖而居,才漸漸地有了濟南城。”

女導遊繼續解釋說:另有史料記載,那時的大明湖稱為歷水陂,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隋唐時它既名“蓮子湖”,又名“歷水陂”,到了宋代時又有了“西湖”之稱。

年輕漂亮的女導遊一邊走,一邊侃侃而談。大明湖的風景自唐代開始名揚四海,宋時曾鞏賦詩道:“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可見當時的大明湖已是夏日消暑遊憩之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曾鞏任齊州(即今濟南)知州時,為防禦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經年水位恆定,並開始在沿湖修建亭、臺、堤、橋,使之漸成遊覽景觀。

1958年,濟南市政府將大明湖一帶正式闢建為大明湖公園,並疏浚湖底,修砌湖岸,維修古建,廣植花木,美化湖容,恢復重建了名勝古蹟,逐漸發展到了今天的規模。

聽完導遊繪聲繪色的講解,第一感受就是一個大明湖竟然有著如此悠久的歷史,甚至比濟南市的歷史還要早,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

這時候,年輕漂亮的女導遊停下腳步,指著一池清澈見底的大明湖水,非常自豪地說:大明湖水來源於城內珍珠泉、濯纓泉、芙蓉泉、王府池子等諸泉,有“眾泉匯流”之說,水質清冽,天光雲影,水中的游魚清晰可見。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秀麗風景的真實寫照。

是啊,有山有水的地方的確漂亮。眼瞅著大明湖沿岸一排排隨風漂拂的垂柳、大明湖入口處的一池翠綠的荷花,還有大明湖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的湖水,誰又敢說大明湖不漂亮!?更何況,大明湖的與眾不同之處,是它的水源來自濟南眾多的泉眼。濟南自古就有“泉城”的美譽,大明湖水質清冽就是濟南“泉城”的具體見證。

女導遊緊接著說:大明湖一帶歷代建築甚多,素有“一閣、三園、三樓、四祠、六島、七橋、十亭”之說,所有人文古蹟建造精美,各具特色。由於時間關係,今天上午我們只能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人文古蹟看看。我們先去湖心島看看“歷下亭”吧,那個亭子可有些歷史。

我們跟隨導遊,一起乘船來到了大明湖的湖心島。湖心島不大,只是島上綠柳環合,花木扶疏,亭臺軒廊,錯落有致,修竹花卉,點綴其間。特別是在秋日裡,湖水盪漾,荷花飄香,秋風徐吹,賞心悅目。

走上湖心島,遠遠就看見了“歷下亭”, “歷下亭”位於湖心島的中央,紅柱青瓦,八柱矗立,斗拱承託,八角重簷,攢尖寶頂,亭下四周有木製坐欄,可供遊人休憩,二層簷下懸掛著“歷下亭”三個紅底金色大字。

女導遊介紹說:“歷下亭”位於大明湖水面諸島中最大的一個湖心島上,因地處歷山之下而得名。“歷下亭”年代久遠,幾多變遷,唐天寶4年(公元745年),著名詩人杜甫曾與北海太守李邕飲宴於“歷下亭”,寫下了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著名詩句,廣為流傳,讓“歷下亭”由此名揚天下。亭中匾額“歷下亭”三字,為清乾隆皇帝手書,亭北名士軒中,牆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畫像及濟南歷代名人的畫像,門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寫的對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渠秋月一片大明。”沒有想到,一個普普通通的八角亭,竟然引出這麼多的歷史故事。

看完“歷下亭”,我們跟隨導遊一邊沿著湖岸散步,一邊走近位於大明湖北岸的北極閣。北極閣坐落在一個拔地而起、方方正正的高臺上,院內銀杏蔥綠,翠柏碧透,古意頗濃。正殿塑有真武坐像,手持寶劍。兩側侍立金童玉女。神龕前下方分別站有火水龜蛇四將,殿內東西山牆上,繪有《真武大帝武當山傳奇》的壁畫,故事曲折,引人入勝。

我發現,置身於廟臺之上,視野開闊。遠可眺望重巒疊嶂的群山,近可一覽秀麗多姿的大明湖景觀,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是觀景的理想之處。

導遊接著介紹說:北極閣又名北極廟、真武廟,是一座道教廟宇。北極閣建於元17年(公元1280年),明代永樂年間重修。廟宇建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臺上,由前後殿、鐘鼓樓、東西配房組成。正殿內供奉北方水神真武帝君像,像旁有龜蛇二將、四天君塑像,栩栩如生,口目傳神。正殿兩側壁上繪有關於真武修煉成仙的壁畫,具有極高藝術價值。

走出北極閣,導遊告訴我們,來到大明湖北岸,這裡距離“匯波樓”不遠,建議到“匯波樓”看看。

“匯波樓”位於大明湖東北岸北水門之上。登上“匯波樓”,女導遊介紹說:北水門是曾鞏擔任齊州府知州時,於宋神宗熙寧5年(公元1072年)所建,是濟南唯一的北城門,既可設閘洩水,又可通船。明洪武4年(公元1371年)修建新城牆時,在北水門上建了一座兩層高的城樓,因城內諸泉水匯流入大明湖,再經北水門流出城外,故名“匯波樓”。解放前,“匯波樓”毀於戰火,現在的“匯波樓”是1982年市政府在原址上重建的。新樓基本保持原貌,為重簷兩層城樓式建築,氣勢巨集偉。登上“匯波樓”,北可眺望鵲、華兩山秀色,南可俯看大明湖美景,夕陽西下時,還可領略到濟南八景之一“匯波晚照”的壯麗景色。

我們緩緩走下“匯波樓”,跟隨導遊來到了鐵公祠。

鐵公祠坐落在大明湖北岸西端,建於清乾隆57年(公元1792年),是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山東參政鐵鉉而建。明建文帝時,燕王朱棣南下奪權,攻至濟南,鐵鉉率軍民堅守,屢挫燕王。朱棣攻下南京,自立為帝后,鐵鉉終因兵微將寡,被俘犧牲。後人敬其英烈,立祠祀之。鐵公祠是一民族式庭院,祠內楊柳垂蔭,藤蘿攀緣,祠外南臨一湖碧水,北枕幽密松林,環境清幽曠遠,建築古樸典雅。

不得不承認,鐵公祠附近的景色確實不錯。鐵公祠的旁邊就是“小滄浪”園林更是獨具秀色。導遊介紹說:“小滄浪”是一處具有江南風格的小園林,始建於清乾隆57年(公元1792年),由小滄浪亭、曲廊、荷池等組成,因效法蘇州滄浪亭風格修建,且規模較小,故名小滄浪。曲廊沿湖而建,湖水穿渠引入荷池,池邊建有八角形的小滄浪亭,整組建築佈局奇巧新雅,超凡脫俗。

最後,我們跟隨導遊從大明湖的北岸,一路走到了南岸的“遐園”。導遊介紹說:“遐園”坐落在大明湖的南岸,為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山東提學使羅王鈞創辦山東圖書館時所建,原為山東圖書館的一部分,後劃歸大明湖。“遐園”佈局設計均仿照浙江寧波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的格式,四周曲廊相連。建成後因景緻清雅,藏書豐富,在當時頗負盛名,有“南閣(天一閣)北園(遐園)”之譽。園內假山突兀,花木扶疏,山石嶙峋,遊廊迂迴,亭臺巧置,有讀書堂、明漪舫、浩然亭等建築,造型巧妙,古樸典雅,被譽為“濟南第一標準庭院”。

山水遊記感想隨筆二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大山,誰能稱得上是中國的第一山?

毋容置疑,泰山作為中國第一大山當之無愧。其實,用不著我們再做什麼渲染,自古以來泰山就有“五嶽獨尊”“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大山”的美譽和歷代帝王千里迢迢去祭拜泰山,已經足以說明問題。

初識泰山,來自民間對泰山的各種評價:“泰山壓頂不彎腰”,“有眼不識泰山”,“人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等等,說的都是泰山的雄渾、厚重、高大和偉岸。泰山自然而然就成為讓我最為嚮往、崇敬和敬仰的一座大山。

沒有想到的是,第一次登泰山,我竟然是陪同勞模報告團的成員一起上山的。

上世紀80年代初,軍隊對全軍軍需工廠管理體制作出了重大調整,一度下放給各大軍區管理的80多家軍需工廠,重新收回總後勤部統一領導和管理,總後工廠管理部由此更名為總後軍需生產部(後來隨著管理職能調整,又相繼更名為總後軍需生產管理部、總後生產管理部)。

軍需工廠收回總後管理後的大動作之一,就是在1986年召開了軍需生產系統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軍需企業和職工中樹立了一批先進典型。當時我在總後軍需生產部政治部組織處當幹事,有幸參加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事蹟材料的撰寫工作。

這次會議開得很成功,為了擴大影響,會後軍需生產部黨委確定組成兩個勞模報告團,分赴全國各地的軍需工廠作巡迴報告。政治部領導確定第一報告團由嚴時宜擔任團長,負責西北、西南、中南地區軍需工廠的巡迴報告,由我擔任第二勞動模範報告團團長,負責東北、華北、華東地區軍需工廠的巡迴報告。

當時,我帶領的第二勞模報告團在濟南3520工廠做巡迴報告時,3520工廠領導建議,報告團的成員都是來自軍需生產第一線的職工,平時很少有機會外出,既然到了濟南,應該讓他們去爬爬泰山。

畢竟,泰山是天下第一山嘛!

3520工廠領導的建議很有道理,非常人性化,我完全贊成。報告活動結束後,我和3520工廠的廠長書記,陪同勞模報告團的成員們一起登了一次泰山。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東方泛白,晨曦微露,一輛乳白色的麵包車快速駛出了濟南市區,朝著泰安方向一路疾行。當時給我的一個強烈印象,就是山東的公路修得非常好,“要想富,先修路”,在山東這個經濟大省表現得非常充分。不久前我曾去過膠東半島,那裡的公路也修得非常好,堪稱全國一流。

兩個小時後,勞模報告團乘坐的麵包車,來到了泰山腳下的岱宗坊。這是一座有著美麗傳說的古牌樓,造型粗曠簡潔。這裡是從東路攀登泰山的主要門戶。

據說這是攀登泰山的一條經典線路,古代帝王們也是通過這條線路登上泰山的。

考慮到勞模報告團成員平時很少爬山,為防止過度勞累,工廠領導提出從岱宗坊到中天門可以坐汽車上山,到了中天門再爬山。

汽車沿著盤山公路緩慢行駛,第一站到達紅門。紅門又叫一天門,位於岱宗坊北,因西北懸崖上有兩塊紅石形似門扇而得名。紅門有一組廟宇式建築,叫紅門宮,宮前建有三重石坊,宮內分為東西兩院,呈半封閉凹形空間,再加上宮前三重白色石坊、碑碣和紫紅色的宮牆,構成了一組色彩鮮明、錯落有致的古建築群。站在紅門宮舉目回望,泰安風光盡收眼底,朝霞映紅了山峰,景色十分好看。

我們繼續乘車上山,二十多分鐘後來到鬥母宮,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裡的一位女神。鬥母宮位於萬仙樓北,古名“龍泉觀”,是泰山景區一塊較為幽靜的地方。宮內殿閣亭廊,疏密得當,是遊客們上山、下山途中的小憩之處。站在鬥母宮,北看南天門,高掛岱頂,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低山矮峰,盡收眼底。

我們在此做短暫停留後,繼續乘車沿著盤山公路直達中天門。中天門是攀爬泰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也是盤山公路的終點和攀登泰山的必經之地,周圍峻嶺闊谷,景色秀麗。

到了中天門,勞模報告團成員們依次下車,帶上水壺、乾糧,由此開始爬山。站在中天門石坊下面,北望巍巍岱峰,眾山拱立,心曠神怡。

幾位勞模中,除去北京3603工廠廠長王世平、天津3529工廠“女鐵人”任俊霞、西安3507工廠二車間主任趙秀蘭、南京3521工廠工程師楊正榮年齡稍大一點,其他差不多都是年輕人,大家初次來到泰山,一個個精神抖擻,群情激奮,一邊說說笑笑,一邊開始爬山。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攀爬,來到了一個叫做雲步橋的地方,雲步橋原名雪花橋,是一座跨溪流而建的單孔拱形石橋,也是遊人們駐足小憩的天然所在,許多從山底下堅持一路攀爬到這裡的遊客,走到這裡,都會坐下來做稍事休整。

我們在此沒有停歇,繼續爬山。半個小時後來到了昇仙坊,昇仙坊是一座兩柱單門石坊,位於泰山十八盤的起始點上,意味著遊客們爬到這裡,即可升入仙界。舉目遠翹,南天門遙遙在望,直插雲霄。

十八盤是攀登泰山途中最為險要的一段路,也是泰山上一段極具標誌性的山路。道路兩側高山陡立,東為飛龍巖,西為翔鳳嶺,中有一線天,又名石壁谷,陡峭的盤山路鑲嵌在其間,遠遠望去,盤路陡絕,恰似天門雲梯倒掛而下。道路兩側的石壁上,分別鐫刻有“天門長嘯”“層巖空谷”“天門雲梯”“如登天際”等褐底紅色大字,周圍的綠色植被更是青翠碧綠,鬱鬱蔥蔥。

在泰山,自古以來就有“不到十八盤,沒有到泰山”和“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的說法。明代詩人祈承濮更是用“拔地五千尺,沖霄十八盤,徑從窮處見,天向隙中觀” 的詩句來描寫十八盤的雄偉壯麗景色。站在十八盤,回味詩人的詩句,只覺得意境巨集大,高遠,對十八盤的描寫可謂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十八盤的石階路十分陡峭難走,連續爬個四五十個臺階,就會累得人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當我們爬到一半路程的時候,多數人感到有些筋疲力盡,這時候我發現,道路兩側連線在一根根鐵柱上的鐵索鏈非常管用,一些體力不支的人用右手攀扶在鐵鏈上爬山,的確可以節省不少氣力。勞模報告團的幾個女同志,平時哪裡有機會爬過如此陡峭的山路,爬著爬著,一個個就汗流浹背,如果沒有這一根根鐵索鏈,我甚至懷疑她們有沒有力氣登上泰山。不過,勞模報告團的成員不愧是好樣的,他們儘管十分勞累,卻團結互助,相互幫襯,咬緊牙關堅持著,忍耐著,默不作聲地繼續堅持爬山。

據說十八盤共有各種石階1800多個,加上山勢陡峭,爬到三分之二的路程,連我這樣身強力壯的人都感到氣喘吁吁。後來,大家乾脆在石階路的邊上坐下來,就地休息,恢復體力,準備朝南天門做最後的衝刺。

南天門又叫三天門,位於十八盤的頂端,座落在飛龍巖和翔鳳嶺之間的山口之上,是登上泰山頂的必經門戶。南天門是一座城樓式的兩層建築,上鑲“南天門”貼金石匾,從下向上仰視,猶如天上宮闕。

短暫的休整之後,大家站起來繼續爬山,經過一段艱難攀登,南天門終於呈現在眼前,大家拼盡渾身的力氣,一個接一個的登上了南天門。

登上了南天門,第一個感覺就是視野開闊,天際洞開,眼前為之一亮。極目四望,千山萬仞盡收眼底,特別是站在能夠回望到十八盤的地方,眼瞅著稀稀落落堅持登山的人們,一種“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感慨油然而生。是啊,十八盤陡峭難爬,路途遙遠,的確是對一個人體力、毅力的雙重考驗,特別是在體力不支時,咬緊牙,憋足勁,堅持下來,也就有機會登上南天門,畏懼困難,鬆鬆勁,中途放棄,也就會半途而廢。其實,人世間的許多事情何況不是這樣?!堅持下來就是勝利,輕言放棄,勢必半途而廢。

稍事休息後,大家開始向玉皇頂進發。這一段路比較平坦,途中經過天街,道路兩旁零零散散的有一些商鋪,當地山民們在這裡出售自己採摘的各種山貨。十幾分鍾之後,我們來到了南天門的摩崖石刻,這裡巨石林立,怪石嶙峋,石頭正面鐫刻的是歷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時留下的墨寶,還有許多文人墨客的親筆題詞。泰山書法藝術,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展現,仔細看,褐底紅字非常醒目,什麼“五嶽獨尊”“青臂丹堐”“置身霄瀚”“天通地拔”“仰觀俯察”“登峰造極” “壁立萬仞” 等各種書法龍飛鳳舞,筆力蒼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副雄偉高大、洋洋數千言的的“萬丈碑”,青色底,金色字,字跡工整,金光閃閃。

據說在岱頂,現存的摩崖題刻大約有800多處,是難得一見的泰山書法藝術寶庫和石碑書法盛宴。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石刻書法之密集,在國內名山大川中首屈一指,十分罕見,令人歎為觀止。

看完摩崖石刻,大家連續攀登了100多個,來到了“玉皇頂”。“玉皇頂”位於泰山主峰之巔,海拔1532米,因為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廟中央有塊巨石,上面刻有“泰山極頂”四個大字。據說在古代,玉皇廟是帝王們設壇祭天的地方,從秦始皇到清代,先後有13位帝王親自登泰山封禪祭天。“玉皇頂”拔地而起,氣勢雄偉,大氣磅礴,高高在上,傲視群山,自古就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

我們在玉皇頂做短暫停留之後,開始下山。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這一點,在下山過程中讓我有了刻骨銘心的體驗。從南天門到中天門,幾乎全是石階路,下山時一方面身體已經略顯疲憊,另一方面下山途中身體的重量全部壓在兩條腿上,1800多個臺階一個接著一個,繞都繞不開,儘管下山途中沒有什麼明顯感覺,只是回到濟南的當天晚上,勞模報告團的成員包括我自己,腿部不舒逐漸明顯,特別是在第二天早晨下樓梯吃飯時,兩腿的腿肚疼痛難忍,步履維艱,這種症狀一直持續到勞模報告團到達南京三四天以後,才漸漸消失。

第一次攀登泰山,無論是泰山之雄偉、沿途之美景,還是腿部疼痛反應,都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山水遊記感想隨筆三

張家界位於湖南西北部,澧水上中游,地處武陵山腹地,是我國第一個因旅遊建市的城市之一。

去張家界旅遊,純屬一個偶然機會。

上世紀90年代初,總後武漢基地指揮部機關在軍隊新一輪整編中被撤消,各後方基地劃歸有關軍區後勤部管理,企業管理局交由總後生產管理部管理。在企業管理局下面,有一個部隊招待所,就在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第二年夏天,武漢企業管理局領導利用旅遊淡季,邀請總後生產管理部局以上領導,分期分批地去張家界度假旅遊。破天荒,生產管理部第一次組織局以上領導攜帶夫人孩子,分兩批去張家界度假旅遊。

我和經濟貿易局肖兵局長、軍礦局賀振波局長、科教局李合昌局長、政治部吳澤泉主任等安排在第一批。

組織類似活動,最高興的還是孩子們,他們雖然同住一個機關大院,有的從小就在同一個學校上學,但是像這樣每天聚集在一起,集體外出旅遊,還是頭一次。

記憶中,那一天我們剛剛下飛機,就被招待所派到機場的大巴車接走。午飯之後,當我們乘坐的大巴車剛剛進入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就被張家界風格迥異的地形地貌深深地震撼了,無數石峰如戟如劍,順其自然地排列在溝豁之間,猶如千軍列陣,氣勢雄渾,令人遐思無限,不得不驚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就連孩子們一個個也高興得手舞足蹈,在大巴車裡吱哩哇啦地亂叫一氣。

那一次,我們在張家界一住就是4天,招待所的領導採取半天旅遊、半天休息的辦法,讓大家無拘無束、輕輕鬆鬆地遊覽了張家界的幾個主要風景區。

第一天,我們去的是天子山風景區。臨出發前,招待所的同志發給我們每人一條毛巾,當時我有些不甚其解,外出旅遊,發條毛巾幹什麼?到了天子山風景區爬一會兒山,才知道為每人發一條毛巾,是多麼英明正確的決策。張家界的夏天,天氣特別悶熱,烈日炎炎之下,接連走幾個小時的路,每個人幾乎都是汗流浹背,半天下來,每個人手裡的毛巾,被汗水溼得就像從水裡撈出來的一般。

考慮到天子山地勢較高,大家又是第一天旅遊,為了保持體力,大家選擇集體乘坐索道車上山。隨著索道車騰空而起,天子山的絢麗風景盡收眼底。眼前的風景賞心悅目,一望無際的石英砂岩峰林,如戟如劍,如千軍萬馬,順其自然,整裝待發,實在搞不清楚,大自然鬼斧神工,採用什麼辦法,把張家界的山水打造成為這樣一副既風格迥異,又令人賞心悅目的奇特景色。特別是,石英砂岩峰林大多數都是重重疊疊,有些看起來搖搖欲墜,我甚至擔心,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頂端那些搖搖欲墜的石英砂岩會不會在瞬間垮塌下來。

這正是張家界山水最大的特色與亮點,也是一個風景名勝區、一種旅遊產品的生命力、競爭力所在。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有生命力、競爭力,才能脫穎而出,所向披靡。

快到天子山頂,山勢越來越加陡峭,索道車幾乎是貼著山峰直上直下。快到山頂的時候,天氣突然陰沉下來,山頂上烏雲密佈,雲霧瀰漫,遠處的山變得朦朦朧朧,時隱時現,猶如進入了人間仙境。

走下索道車,天空頓時變得一片晴朗,置身於天子山主峰,舉目遠眺,視野遼闊,氣象萬千,層林盡染,方圓百餘里的秀麗景色一覽無餘。在張家界,天子山歷來有“峰林之王”之美譽,因歷史上有土家族領袖向大坤在此山自稱“天子”而得名。據招待所陪同我們爬山的同事介紹:天子山的雲霧為張家界一大奇觀,歷來為國內外遊客所讚歎,尤其是雨過初晴後的天子山,雲霧十分壯觀,上奔下湧的雲霧,在陣陣清風中,波濤滾滾,風起雲湧,波瀾壯闊,多姿多彩。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上山途中,我們坐在索道車裡,已經感受和領略了天子山天氣突變後的雲霧景觀。

站在天子山舉目四望,東西南三面石峰林立,猶如刀削斧劈,怪異嶙峋的峰林或如刀槍戟劍,直刺青天;或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或如人間仙境,縹緲隱約,由此贏得了“不遊天子山,枉到武陵源”和“秀色天下絕,山高人未識”的美譽。

據招待所陪同我們旅遊的同志介紹:天子山的美景,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晨昏午夜景色各異。晨光中的天子山,猶如一幅金碧輝煌、色彩亮麗的油畫;月光下錯落有致的朦朧山峰,構成一幅濃妝淡抹的水墨山水;春天時山花燦爛,依紅偎翠;夏天時天高氣爽,風輕雲淡;秋天裡,五顏六色,五彩斑斕;冬日裡冰雪皚皚,銀裝素裹;乍晴乍雨之時,天子山雲煙繚繞,靜如薄紗籠罩,動則風起雲湧,令人賞心悅目。

在天子山上,我們選擇了幾處有利地形,遠眺了空中田園、點將臺等幾個景點。空中田園坐落在天子山莊右側的一個土家寨旁,下面是萬丈深淵,幽谷之上是高達幾百米的懸崖峭壁,峭壁上端是一塊很大的斜坡梯形良田,四周峰巒疊翠,樹木參天,白雲繚繞,猶如一幅濃妝淡抹的山水畫。點將臺坐落在白霧繚繞的深谷裡,遠遠看去,怪石嶙峋的石頭彷彿一群準備出征的士兵,指揮官正在隊前進行戰前動員,將士們一個個神情專注,肅立靜聽。傳說當年向王“天子”在此曾閱兵點將,故名“點將臺”。還有一處叫仙人橋,當地人把它稱為天下第一橋,仙人橋坐落在一個叫做猴子坡的地方,橫架在兩岸懸崖絕壁之上,巧奪天工,惟妙惟肖。

遠眺上述景點之後,我們開始下山,山路彎彎,十分陡峭,好在山間的旅遊道路修得不錯,可以放心大膽地往下走。沿途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抬滑竿的山民在招攬生意,他們長年累月地出沒在天子山上,跋山涉水很有經驗,同時靠出賣氣力賺些辛苦錢。下到半山腰的時候,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女同志開始有些戰戰兢兢,步履維艱,但是仍然在咬著牙堅持著。最高興的是孩子們,他們似乎不覺得累,一路上都是歡聲笑語,嘰嘰喳喳。

天子山烈日當空,太陽就像一團火辣辣的火球,晒得人汗流浹背,頭暈腦脹。走下一段非常陡峭的山路,軍礦局賀振波局長的夫人終於支撐不住了,她帶頭坐上了滑竿,緊接著又有幾位年齡比較大的局長夫人們也坐上了滑竿。

下山之後,漸漸進入了天子山的另外一個風景區—-十里畫廊。峽谷兩岸林木蔥蘢,野花飄香,奇峰異石,千姿百態,河谷裡的河水奔流不息,一路遠去,河谷兩側鬱鬱蔥蔥的景色,就像一幅巨大的山水畫,懸掛在千仞絕壁之上。

走近河流,許多人紛紛蹲下身子,透透毛巾,洗淨汗漬,擦擦胳膊擦擦臉,享受夏日裡河水帶來的清涼。進入十里畫廊,沿途有轉閣樓、壽星迎賓、採藥老人等許多景點。許多人已經感到累了,對於身邊的美景,往往也是一掠而過。走出十里畫廊,招待所的大巴車已經等在外面,大家集體乘車,返回招待所。

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疲乏的身體頓覺輕鬆了不少。孩子們更是個個精神抖擻。早飯之後,大家集體乘車,經過一段很長的盤山公路,來到了黃龍洞。黃龍洞地處武陵源的核心景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據說是張家界旅遊精品線路之一,享有絕世奇觀之美譽。

下車之後,大家依次走進黃龍洞,一陣習習涼風撲面而來,好清涼,好舒服。我發現,黃龍洞裡,洞中有洞,洞中有河,由石灰質溶液凝結而成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花、石珊瑚等洞穴景觀遍佈其中,在五彩燈光的映照下,琳琅滿目,五彩斑斕,彷彿走進了地下“迷宮”。

在巖洞裡行走,雖然有五彩燈光照耀,但是畢竟不同於野外,大家一個個走得小心翼翼。一圈走下來,印象深刻的有四個景點:一個是龍舞廳,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它雖然是黃龍洞中13個大廳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廳,卻小巧玲瓏,別有洞天。洞內有一處燈火闌珊、石筍林立的地方,叫龍舞臺,相傳是龍王爺當年跳舞的地方。第二個便是“響水河”,“響水河”是黃龍洞第二層的一條陰河,全長約兩公里,水深平均在6米左右,我們依次排隊搭上一條小船,盪舟響水河,沿途都是充滿神祕色彩的地下風景,空谷幽邃,岸危穹高,若明若暗,恍若回到混沌的遠古時代。第三個是花果山,一聽名稱,就知道這是一處孫大聖和徒兒們嘻耍的樂園。洞內眾多石猴或坐或蹲,千姿百態。花果山是黃龍洞內小型滴石發育最好的一個廳堂。滴石是由洞頂的碳酸鈣飽和溶液在滴落過程中沉澱而成,其中自洞頂往下長的叫石鐘乳,從洞底往上長的叫石筍,兩者相向生長連在一起就叫石柱。由大小不等的石筍形成的眾多石猴,個個形象生動,惟妙惟肖,讓人歎為觀止。還有一個就是迷宮,迷宮是黃龍洞裡非常精華的一個景區。迷宮地處黃龍洞底層,洞內鐘乳石種類繁多,景觀集中,潔白晶瑩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捲曲石、石珍珠等玲瓏剔透,密密匝匝,美輪美奐。

走出黃龍洞,天圓地方,視野開闊,洞外生態廣場的民俗表演頗有特色,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