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企業人才培養方案3篇 精準培養,成就嶄新未來

企業人才培養方案是企業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員工素質、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措施。該方案通常包括培訓課程、崗位輪崗、階段性考核和激勵機制等多種培訓方式,能夠提高員工的專業技能、管理經驗和領導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企業人才培養方案3篇 精準培養,成就嶄新未來

第1篇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核心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必須以實踐教學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全面素質教育為目標,建立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特徵的教學體系。在教學體系建設中,必須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建立體現職業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工學結合為特徵,設計貫穿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以企業資源為補充,建設滿足職業教育特徵的教學資源,以實現專業與企業崗位對接。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校企合作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是學校特色建設的關鍵。職業教育既然作為一個型別存在於高等教育的叢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備與其他型別的高等教育有凸顯特徵的改革方向。擺脫學科教育的職業教育雛形影響,以特色專業建設與改革為核心,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以培養社會急需高階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建設適合社會進步的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使得高職院校定位準確、安於其位、辦出特色,才能實現職業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工作水平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建立工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直接面向企業生產一線,直接面對社會就業崗位的選擇,而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用人標準和素質要求,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因此,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僅需要遵循教學規律,更重要的是要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發展的需要。所以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必須引入企業的參與,進行社會人才需求分析,堅持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並通過企業專家的認證。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和修訂過程中必須滿足以下原則: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起源於人才市場需求分析。通過對生源的知識水平分析,尋求專業人才培養的起點。通過深入地市場調研,跟蹤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明確專業的職業面向(主要就業單位、部門和崗位)。依據生源的`知識水平和就業崗位主要工作任務對專業培養目標(知識、能力、素質目標)準確定位,並確定應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和等級,明確專業學生畢業標準,從而為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提供依據。

按照專業培養目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形成支撐目標實現的課程,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重點在於主幹課程及教學要求的設定,主要職業技能訓練及教學要求的設計,專業教學程序表的編制,各類課程的學時與學分安排。從而形成以能力為核心,以素質為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通過分析相同專業在不同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專業基礎平臺上的不同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養,確定支撐特定能力培養的課程設定,滿足企業崗位能力需求。

核心課程的設定,關鍵在於廣泛深入地社會調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特別要關注本專業領域技術的發展趨勢。將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專業能力結合崗位所對應的職業資格要求,依據工作頻率分析法,歸納出專業培養的若干個行動領域,並轉換成相應的專業教學的核心課程。以核心課程為中心設計職業課程鏈,把企業的崗位技術標準與課程教學標準相銜接,將證書考試大綱與課程教學大綱相融合,將職業資格鑑定考核與課程考核相貫通,以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正確處理好德育與智育、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正確處理好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者之間的關係。發揮學分制的特點,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重視學生個性發展。逐步推進課程的整合與改造,適度減少必修課比重,加大選修課的開發力度,提供學生自我發展的選擇空間,實施實驗實訓基地的開放管理,將學生綜合素質考核納入學分制管理,實施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一體化,將學生日常管理納入到學分制管理體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高職學院學分制相適應的、面向全校學生的內力培養的系列課程,全面覆蓋整個專業教學過程。

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實踐,素質的形成依託實踐。建立適合專業培養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將能力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體現著專業課程結構的職業教育特徵。因此要設計以校內實驗、訓練、實習為重點,校外實習、綜合實訓為延伸,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為基礎,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為方向,企業技術人員為實訓教學主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比重,淡化課堂教學的學科痕跡,減少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注重生產性、工藝性、綜合性實訓,使學生更好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技能。

二、以崗位需求為特徵,設計貫穿能力培養的專業教學體系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是教學體系的設計。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以崗位群應具備的能力分析為依據,建立起一個適合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所以,在教學體系的建設中,必須打破學科教學的約束,建立起以工學結合為特徵,貫穿能力培養、體現崗位需求的教學體系。也就是以就業為導向,通過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工學結合途徑,以掌握專業技術和專業能力為主體,建設基於工作過程獲得能力遞升的專業課程體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質量。

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分析結論,體現企業需求和學生自我發展選擇,設計支撐專業培養的課程體系。按照通識課、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術課、職業方向課和職業素質課的課程體系,按照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設計學分課程構架,設計專案教學模組,以完成專案教學模組為學期劃分,從而實現多學期分段式的教學組織模式改革。各專業課程體系中,要依據職業技能資格取證的工種,強化核心課程和實訓專案的開發。加大適合社會需求和學生自我發展的素質拓展選修課程,實施學生素質教育課程三年期間的全覆蓋。從而確保學院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實現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目標,以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職業教育的重點在於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體系的關鍵在於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根據專業培養能力不同階段的任務區別,將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設計為若干階段:以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適應社會能力階段;培養大類專業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階段;培養滿足專業面向需求的技術技能階段;培養滿足專業方向的核心技能階段;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綜合技能階段等等。通過實驗訓練、實習實訓等教學手段,實現不同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同一性和相異性的統一,同一專業不同就業崗位群的實踐教學方向分枝,使得學生能力的培養具有專業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以專案導向為指導,設計“工學交替”的專業教學體系

專業教學體系是專業培養理念與途徑的體現,影響著教學內容與途徑的先程序度,實施“工學交替”,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學生第一學年在學校學習必須的專業基礎知識,融入基本技能訓練;第二學年主要以針對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術知識實施教學,專業技能實訓主要依託在企業進行生產性實習;第三學年在學校完成職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後,選擇相應就業崗位群,在校內進行核心技能專項實訓;安排在就業頂崗實習單位進行畢業前的綜合技能實訓,並在完成畢業編寫後返校答辯。全過程覆蓋的適應社會能力的教育與訓練按照地點不同,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這樣,通過學校—企業—學校—企業—學校的閉環教學途徑,並結合以專案導向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形成專業“工學交替”的專業教學體系,使培養的學生更加貼近企業的需求,實施的專業教學更加貼近生產一線。

畢業綜合實訓(頂崗實習)是學生上崗前的實戰演習,是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關鍵環節,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評價依據。為此學校必須建設“頂崗實習教學管理平臺”,搭建頂崗實習網路教學全過程管理與監控,暢通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資訊通道。學生處應協助企業做好學生的日常管理,教務處協助企業做好教學安排,專業系部協助企業做好教學的實施,企業負責學生實習教學與考核,企業參與學生的畢業指導和答辯,督導室適時安排人員前往現場進行教學進度檢查,瞭解企業對學生評價。為了加大學生畢業答辯工作的指導,學院每年應根據學生實習單位的變化,對答辯工作指導委員會成員進行調整,並指導各專業答辯工作組完成答辯任務,從而確保畢業綜合實訓(頂崗實習)期間的教學監控。

三、以企業資源為補充,建設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

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是企業發展與進步,職業教育教學體系的實施依託於企業的合作。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經驗給我們以啟迪,沒有企業作為職業學校的支撐,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品牌專業,也就不可能實現學生的高質量就業。那麼與企業的合作,就不僅需要企業全過程的參與學校教學,更需要的是企業有效資源的投入,以彌補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資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動互惠、效益良好的長效機制,共同完成現代職業教育的質量跨越。

職業學院實行董事會指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是一種模式創新,學院董事會主要成員單位引入企業,以便把握學院教學建設與發展重大事項的決策。學院成立由企業專家介入的專家委員會是一項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論證學院教學改革和學院建設的具體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以實現校企合作的常態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吸收企業技術骨幹參與專業建設與改革,以實現校企合作專案具體實施,構建專業特色,實現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學校與企業相結合,不僅體現在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及實習計劃,共同承擔教學及教材編寫,更要注重對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制定的參與,以體現專業教學與產業生產的對接。通過企業人員介入課程教學與考核、實訓環節指導與考核、畢業指導與考核等,來拓展學生技能水平評價的外延,充實學生通過現場經歷充實技能教學的內涵,從而促進技能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藉助於企業的資源彌補目前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資金困境。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參與專案建設和提供技術及裝置支援,建設和完善“校中廠”實訓基地,為課程學習情境的設計提供支撐。並由企業技術人員擔當實訓課程主講教師,以提高校內實訓實習專案開出率和實踐教學水平。利用企業優質的人力、技術和裝置資源,建立“廠中校”實訓基地,以實現技術含量高、裝置投資大和生產環境難以模擬的實訓專案教學,滿足專業現場實習需要,為完成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高質量的基地拓展,確保實踐教學計劃落實。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校企聯手共建師資隊伍的模式;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決定了專兼職教師隊伍的成員構成;職業教育的教學特徵決定了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必須與企業合作。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xx]82號文中,對高職院校建設教學團隊提出建設目標,“雙師”結構的團隊主要由學校專任教師和來自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組成,以專業(群)建設作為開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臺,開發、設計和實施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因此,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大“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是聘用企業技術骨幹擔當兼職專業帶頭人;二是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擔任兼職教師;三是調整校內有現場工作經歷的教師擔任實驗實訓教師;四是加快雙師素質教師的培訓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業兼職教授參與學校教學改革與建設的決策,舉辦體現現場先進技術、先進裝置及先進管理理念的講座。通過校企聯手塑造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商品生產的現代化,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衡量標準也在發生轉變,更加看好學生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工學結合、能力遞升為主線,加大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實現職業教育的質量跨越,培養高階技能型的企業一線員工主力,為提高企業人才密度提供人力資源和智力保障。

企業人才培養方案3篇 精準培養,成就嶄新未來 第2張

第2篇

學校以財經類專業為主體,開設會計、金融事務、商務外語、計算機及應用、電子商務、國際商務、工藝美術等七個專業,為了貫徹落實全國和全省《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使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符合職業教育辦學規律,人才培養規格符合中等職業教育要求,根據湖南省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專案評審辦法,制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目前企業和勞動力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中職會計專業應以服務經濟建設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學生的會計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為宗旨,建立以崗位能力為基礎的多元化、靈活性與選擇性相統一的教學機制。通過專業基礎理論的教學和具體的崗位職業技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指導學生把所學到的會計專業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幫助學生積累崗位經驗,為步入社會工作打下基礎。本專業人才培養應體現以下原則:

1、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形成產教結合的新的人才培養機制

在專業建設和辦學過程中,要根據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結合社會對會計人才市場的需求,積極尋求校企合作,為企業培養輸送合格的會計專業人才和懂會計知識的商業、服務業基層管理者,形成產教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在課程設定方面,可根據長沙市的實際需求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學校可邀請企業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探索和建立以會計領域用人為導向校企共同實施的人才培養機制。

2、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組織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技能興趣,結合會計領域對人才需求的特點和變化,實行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並根據會計人才市場的需求適時調整方案。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既要有務實的思想,又要有戰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專業教學體系。

3、以突出職業技能培養為特色,實行“多證制”教育

會計人才的培養要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要以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及管理軟體操作能力為本位構建培養方案,對崗位進行能力分解,根據會計專業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較紮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為核心,形成會計專業領域的實訓教學體系,並以獲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為主體,實行“多證制”制度,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4、以職業道德培養為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樂觀的勞動態度,使學生充分認識職業道德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向社會推薦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進入新世紀,國家對職業教育確立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發展思路。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對職業教育所培養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教育部職業教育專項研究課題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的界定是: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職業能力、創業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在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工作的實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按照這一表述,中職學校應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培養人才,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一定科學文化素養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長沙市區社會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提供合格人才。學校教學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態度)應符合這一培養目標。

我校會計專業定位於生產服務一線技能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處於會計教育系列的初級層次,主要培養適應新時期經濟建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綜合職業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在基層企業事業單位從事會計核算與會計事務管理工作以及商業及服務企業收銀、統計、營銷、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中職辦學層次,適應長沙市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企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應掌握本專業所必要的文化基礎和經濟理論知識,有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專業知識主要包括會計基礎、財務會計、商業會計、計算機應用、點鈔、會計實務、會計電算化、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等;實際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計算機處理會計業務的操作技能等,並且通過參加全省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此外,還需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心理素質,如普通話、口才、禮儀等。

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職業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現在:政策和法律意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體健康等方面。職業能力:要求學生具有愛崗敬業、遵紀守法、謹慎誠信的職業道德,具有不斷探索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場、競爭、風險等觀念,具有組織和管理能力,合作與協調能力。具體能力要求有:

a、點鈔和小鍵盤數字錄入。能識別鈔票真假,並快速準確點鈔,能快速準確的通過小鍵盤進行數字錄入。

b、記賬、算賬、報賬、理財。能熟練運用會計知識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能為有關各方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資訊,能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

c、計算機操作。能熟練運用計算機收集和處理資訊,進行出納、電算會計處理,開展電子商務、電子結算等工作。

d、市場營銷。能針對中小工商企業及金融市場的特點開展市場調查與分析,推銷各種產品和服務。

e、交往合作能力。善於協調關係,協同他人工作,富有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具有社會活動、處理交際事務以及運用語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還應有執行政策的能力,能夠及時學習理解和掌握國家有關的財經法規和財稅金融政策,並能運用於工作中。

學校堅持校企合作,堅持產學結合,大力推進工學交替的訂單式培養模式。學校建立了以行業企業專家為主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會成員中包括市商業銀行支行行長及人事處長、商業企業財務經理及主管會計、高校教師和本校領導及會計專業骨幹教師。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參與會計專業建設全過程,與專業教師一起共同討論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我校每年召開一次用人單位專家骨幹座談會,溝通訊息,瞭解企業實際需要,共同確定人才培養規格、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實習實訓大綱與方案等;為完善會計專業的建設,學校從20xx年5月起組織有關教師多次到相關企業、銀行進行了調查研究,寫出了調查論證報告。根據職業崗位知識、能力、態度特點,充分考慮學生職業生涯的需要,確定本專業的課程和課程結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每年調研交流一次,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設定的研究工作。

根據財政部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及操作標準或崗位職責,制定會計專業課程標準(包括職業能力和職業態度),課程中體現新方法、新規範和地方行業特色。積極開展市場需求調研。學校會計專業設定建立在良好的市場就業基礎之上,畢業生有明確的實習就業崗位和指向。學校每年召開一次用人單位管理及專業技術人員座談會,每年要求教師利用寒暑假進行一次人才市場調研和本校畢業生就業追蹤調查,寫出調查報告交教務處,交流情況,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保證畢業生有較強的市場適應性和崗位針對性。建設好會計、金融事務兩個校級精品專業,力爭把會計專業在20xx年建設成為省級精品專業。

根據會計專業人才市場的需求和我校畢業生就業的實際,學校將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增加培養商業及服務業基層管理者的目標,並將實施校企結合工學交替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到企業頂崗實習交替進行,我校與湖南千惠商貿連鎖有限公司達成“校企聯合共同培養商業零售業中層管理人才”的合作辦學意向,計劃在市場營銷、會計專業試點,從20xx年秋季開始招生。具體做法是,將整個學習階段劃分為6個週期,第一個週期的前五個月在學校學習,後一個月到企業實習,第二、三、四個週期的前三個月(即3—5月和9—11月)在學校學習,後三個月(即6—8月和12—次年2月)到企業輪換崗位、輪換門店實習,第五、六個週期的前兩個月在學校學習,後四個月到企業門店管理崗位見習、頂崗實習,學生學習、實習時間分配大體上各佔50%。學生實習的崗位由營業員、收銀員、理貨員、收貨員、防損員等到商品分析員、促銷員、統計員、會計員、報單員再到主管、店長助理、店長、區域督導等,既讓學生學以致用、檢驗動手能力、找出存在的差距、進行多崗鍛鍊,更是一個提前感受競爭、適應社會的機會,有助於儘早實現角色的轉變,早日成長成才,也有利於企業從基層培養選拔人才。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制定產學結合的培養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共同編寫校本教材。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採取分階段模組化教學,到企業實習期間突出崗位技能訓練,進行輪換工作崗位多崗鍛鍊,既保證“工學交替”試點工作的正常開展,又保證“工學交替”試點工作的質量。

1、形成以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科學地確定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教學內容和課時比例。按照行業企業標準和職業資格認證要求,特別是根據財政部新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調整教學內容,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形成以任務、專案及職業崗位作業流程為導向的教學模組,實行模組式教學。積極開設選修課,每個學期開設30門以上。建設好《會計基礎》、《財務會計技能訓練教程》、《財務會計》等校級精品課程,將《會計基礎》作為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專案。課程架構注重與全省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標準相銜接,實施雙證書教育,將全省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課程《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初級會計電算化》作為專業課程的重要內容。

會計專業主要課程有:會計基礎、財務會計、商業會計、會計電算化、銀行會計、會計模擬實習、財經法規與職業指導,廣泛開設選修課。形成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的以職業崗位作業流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實踐性教學內容達到40%以上。

2、積極探索會計專業模組式課程體系的改革,優化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以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為主線,打破了傳統課程的界限,重點教育學生在會計專業崗位應該做些什麼、怎樣做(而不在於是什麼和為什麼)。在講技能的同時講知識,如第一學期學習會計課程時就對學生進行會計專業技能訓練,包括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等,每個學期都要對學生進行會計實務達標。會計教師每年到企業對口實踐,一方面是指導學生實習,邊指導邊學習,或到已畢業學生工作單位瞭解業務流程和會計處理方法; 另一方面開展市場調研,深入用人單位瞭解其對會計專業人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並及時向教務處反饋,教務處據此調整和改革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同時積極推進“多證書”制度,努力提高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如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普通話、英語、計算機職業能力等級證)的獲證率,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課程納入正常的專業教學課程中。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我校科學合理地確立了會計專業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的教學內容和課時比例,確定了公共模組、專業模組和崗位模組三大模組。

模組一、公共模組 為會計基本知識與技能模組(包括會計原理、金融知識、統計知識、稅收知識、財經法規、小鍵盤數字錄入、點鈔、會計記賬技術、計算機操作、普通話、書法、禮儀等)。

模組二、專業模組 按行業或崗位群設定(包括流通業會計、製造業會計、金融業會計、服務業會計等),不同的專業方向體現不同的模組內容,教學中突出本專業模組(作為必修課),兼顧其他專業模組(作限選課或任選課)。我校畢業生和在校生中流通業會計、金融業會計、製造業會計專業方向的學生較多,所以這三個模組又是專業模組中的重點,這三個模組中,對於基本的共同的業務處理內容建立財務會計共同模組,分專業再確定特殊業務處理的相應模組。

模組三、崗位模組 以具體的製造業、商業企業、金融業、服務業等職業崗位流程為導向,分別設定貨幣資金核算、往來款項、材料物資、固定資產、成本費用、工資核算、商品流通、一線櫃員、主管櫃員、出納、總賬報表等操作崗位,每個崗位明確崗位目標和要求,知識和技能以“夠用、實用”為原則,力求反映實際工作崗位要求和業務流程,避免教學和

實際脫節的缺陷。各崗位模組的課程內容要遵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學習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能瞭解不同崗位業務操作內容,以便畢業後能更快更好適應崗位要求。

從模組的數量來看,公共模組有1個,專業模組有3個,崗位模組有10多個;從三大模組的關係看,公共模組為各種會計專門化方向都必需掌握的知識技能,是其他教學模組的基礎;公共模組和專業模組中的公共崗位模組和實習崗位模組為必選模組;領域崗位模組為可選模組,學生可根據市場需求、個人興趣和社會資源等因素選擇學習。

根據會計專業特點,分別採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探究式、啟發式教學等教學方式。對會計基礎、財務會計加強技能訓練和案例教學,對電算會計和電子商務都在計算機房進行教學,對金融基礎、證券基礎、市場營銷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積極推進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課堂教學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課時比例達到60%以上。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會計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會計基礎模擬實訓、財務會計模擬實訓、電算會計模擬實訓,其他還有出納崗位、資產核算崗位、往來核算崗位、收入費用核算崗位、總賬報表核算崗位等單項模擬實訓。第一學期學習會計基礎時,就對學生進行會計專業技能訓練,包括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每個學期都要進行會計實務達標,第五學期要在校內統一進行會計模擬實習,然後再開展畢業實習。制定完善學生畢業實踐方案,專業實踐課的授課時數不低於專業課授課時數的50%。專業教學方法堅持“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根據會計專業課程特點,採用現場教學(如奧鏗特會計實習)、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探究式、啟發式教學等方法,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以案例或真實的任務來設計專業綜合實訓專案。

為了配合本專業課程體系的實施,我們形成符合職業能力培養要求的全面的專業考核體系和評價機制:

①主要課程建立符合能力培養要求的考核標準,並向學生公佈,使學生知道各門課程對其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

②根據專業特點與不同課程型別採取靈活的考核形式,並在專業能力考核上有所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a.必修課課堂教學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筆試為主,並且試題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實務操作題目。課內實訓成績以平時成績(如填制的記賬憑證)的方式計入期末成績。

b.選修課課堂教學部分的考核採取靈活的方式。對部分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採取筆試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而對實踐性較強的部分課程,則採取以實踐性考核方式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門課程隨課程結束進行考查考核,評定成績,著重實際操作能力(動手、動口、操作、作業、心得體會、論文、考試等形式均可),考查可採用百分制,也可採用等級制(優、良、中、及格、不及格)。

c.會計模擬實訓課程的考核,要求學生必須完成全部會計業務實訓流程,在適當考慮實訓中學生表現及考勤記錄的基礎上,主要依據學生所完成實訓作品(憑證、賬簿、報表)的檔次及實訓報告評定其課程成績。

d.對參加省會計從業資格等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的課程,只要通過認證考試的,其成績界定以認證的級別或成績為依據。對參加省、市會計專業技能考試競賽活動取得優異成績的,給予獎勵學分。

③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實驗、上機、專業認同實習、手工會計模擬實習、電算會計訓練、畢業實習、畢業總結、勤工儉學、軍訓、課外創新實踐(講座、競賽、社團活動)等,各個環節考核合格,均有相應學分。

會計專業課程設定分為公共課(包括德育課和文化基礎課)、專業課(分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和實踐課(含技能訓練課)三大類,每大類的課程及學分分別為:9科60學分,15科75學分,8科35學分,畢業總學分170分以上,入學教育、軍訓、技能訓練達標(約14個專案)均計算相應學分(15學分)。各學期課程按先易後難、先基礎後綜合、先文化課後專業課的順序安排,每個學期同時開設實踐課和選修課,每個學期都進行技能訓練專案達標,構成一個科學合理適用的知識體系。

第3篇

根據《江蘇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工作實施意見》和《江蘇省“百校千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過實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以下簡稱“十校百企”工程),推進院校和企業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政府搭臺、校企互動、產學結合、資源共享、校企雙贏的校企合作新機制,為加快培養適應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急需的緊缺型高技能人才、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1、全面推行緊密型的校企合作機制。省級重點技工院校要和不少於10個企業開展緊密型合作,國家級以上重點技工院校要和不少於20個企業開展緊密型合作,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方案,並有效執行。每個高階工班、技師(含預備技師)班專業均要與2家以上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培養協議,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方案,並有效執行。

2、努力擴大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規模。技師學院的高階班、技師(預備技師)班在校生的比例達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階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訓500人以上;高階技工學校高階班在校生比例達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400人以上;國家級重點技校高階班在校生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200人以上。

3、著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訓質量。在夯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通過校企合作著力提高分析、解決生產實際難題的能力,確保高階工、技師(預備技師)考評合格率80%以上,對口就業率90%以上,用人企業認可滿意度80%以上。

實施“十校百企”工程,關鍵要找準企業和院校的對接點,注重在載體、途徑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斷推動校企合作深入發展,院校和有關企業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積極探索多種模式和靈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對接平臺。

1、畢業生供求資訊對接平臺。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將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畢業生供求資訊對接平臺,為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資訊服務。各企業要積極為“平臺建設”提供人才需求資訊,為技工院校畢業生提供豐富的就業崗位資訊;各技工院校要及時提供畢業生就業資訊,實現畢業生就業資訊與企業需求資訊緊密對接,拓寬畢業生和企業方便快捷的雙向選擇渠道。

2、人才交流對接平臺。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掛職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實踐,參與產學研活動,系統掌握相關業務技術流程,積累教學所需的職業技能、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以提高實踐教學技能,建立企業優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職制度,聘請優秀企業家、能工巧匠和專業技術人員,作為特聘教師到院校授課,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機制。

3、課程改革對接平臺。建立院校專業設定、課程內容改革與企業發展聯動的促進機制。校企共同研究一體化教學內容、教材和課程體系,根據企業人才層次和數量需求變化,引導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推動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實現專業設定與用工需求零距離、課程裝置與職業活動零距離、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零距離,增強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緊密性和有效性。

4、物質交流對接平臺。加快校內校外基地建設,大力推行“學校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與“企業在學校建立生產車間”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質交流平臺。選擇一批優秀企業、行業協會和產業叢集,分類建立學生實習基地,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5、技術交流對接平臺。充分發揮企業和院校各自優勢,校企聯合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或“名師工作室”,共同研發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與新產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術交流平臺,不斷提升技工院校的辦學水平,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

1、加強領導。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和指導、督查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各項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推動工作的展開。各院校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本單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方案並推動組織實施。 組織機構由學校領導和教學骨幹,有關行業、企業的領導,人力資源部門和技術骨幹組成,其中行業、企業代表要佔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將充分發揮部門綜合協調與指導服務的職能,建立協調共推的協作機制,共同推動技工院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協調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進校企合作健康發展。

3、強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實施方案抓緊建立機構、制定規劃和實施方案,確定具體的工作進度,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上見實效。市經信委將“十校百企”工程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建立現代職工培訓制度的重要內容進行部署和安排,並將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為對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業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統計、檢查評估、考核和通報制度,並將“十校百企”工程納入技工院校“十專案標”考核指標體系每年年終進行考核評比。

4、表彰激勵。建立激勵機制,根據行業企業和技工院校培養緊缺型職業(工種)高技能人才數量和工作績效,按照政府購買培訓成果辦法給予適當補助。對“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顯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業,給予表彰或獎勵。

5、跟蹤服務。擬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會,圍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題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關工作,組織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校企合作調研、技術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動,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機制的有效辦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評估指標體系,對校企雙方進行監控和考核評估,推動“十校百企”工程順利開展。

1、組織發動。5月中旬制訂《常州市“十校百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適時召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進會,部署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2、建立機構。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領導小組,各技工院校根據本實施方案,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本單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方案。

3、校企對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關企業根據本實施方案開展校企對接活動,確定對接專案,簽訂合作協議;籌辦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會,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課題開題報告,力爭8月結題;搭建畢業生供求資訊對接平臺,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訓選單,企業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資訊,在常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上實現畢業生供求資訊對接。

4、開展督查。6月下旬,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情況進行一次督查,並將督查彙總上報省人社廳。

5、考核評比。12月,將“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納入全市技工院校“十專案標”考核指標體系進行考核評比。

6、總結交流。**年1月召開“十校百企”工程經驗交流會,總結經驗,表揚先進,抓好典型,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