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語言的禮儀2篇 言行舉止中的語言禮儀:讓你成為更優雅的交際達人

語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禮儀是社交的基本規範。在語言交流中,我們需要注意使用得體的措辭和表達方式,以展現自己的素質和尊重他人。本文將探討語言禮儀的重要性及相關標準。

關於語言的禮儀2篇 言行舉止中的語言禮儀:讓你成為更優雅的交際達人

第1篇

一忌誤讀。一般表現為唸錯被稱呼者的姓名。[]有些姓氏是多音字,不知道的人很容易犯下錯誤,引起不必要的尷尬。比如“芮”、“查”、“蓋”、“單”等,這些姓氏就極易弄錯。要避免犯此錯誤,就一定要作好先期準備,必要時不恥下問,虛心請教。

二忌誤會。是指對被稱呼人的年紀、輩分、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係作出了錯誤判斷。比如,將未婚婦女稱為“夫人”,就屬於誤會,會讓對方很不高興。

三忌過時。比如在大多數場合,稱“師傅”、“夥計”等都是不合宜的。稱呼應該根據場合和人的職務本身而論。

四忌俗氣。在正式交際場合,某些稱呼不宜使用,如“兄弟”、“朋友”、“哥們兒”、“姐們兒”、“瓷器”、“死黨”、“鐵哥們兒”,等等。這些稱呼讓人感覺很浮誇,當然,在私下裡某些輕鬆的場合是可以的。

五忌不敬。例如,以“柺子”、“禿子”、“麻桿兒”等綽號稱呼人,有失尊重。

稱呼朋友、熟人,應親切、友好,才能不失敬意。對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稱代詞“你”、“您”相稱。以“您”稱呼他人,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對長輩、平輩,可稱其為“您”;對待晚輩,可稱為“你”。對有身份的人或年紀大的人,應稱“先生”。對文藝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有身份的人,稱“老師”。對德高望重的人,稱“公”或“老”。平輩的朋友、熟人,彼此之間可以直呼其姓名;長輩對晚輩也可以這樣做,但晚輩對長輩卻不能這樣。為表示親切,可免稱其名,在被稱呼者的姓前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稱,如“老趙”、“小錢”等。

對關係極為親密的同性的朋友、熟人,可不稱其姓,直呼其名,但對異性一般不宜這樣稱呼,只有其家人或戀人才允許這樣稱呼。對於鄰居、至交,可用令人感到信任、親切的稱呼,如“爺爺”、“奶奶”、“大爺”、“大媽”、“叔叔”、“阿姨”等類似血緣關係的稱呼。也可以在這類稱呼前加上姓氏,如:“毛爺爺”、“宋奶奶”、“曹叔叔”、“王阿姨”等。

工作場合的`禮儀稱呼是最值得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職務性稱呼,如“老闆”、“經理”等。也可加上姓,稱“王老闆”、“李經理”。二是職稱性稱呼,直接以對方的職稱相稱,如“教授”、“主編”等,也可在前面冠以其姓,如“王教授”、“李主編”等。某些正式場合,也可在職稱前冠上全名,以免與同姓者混淆。

稱呼普通人也應注意一般的禮儀。對於普通人,一般以“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等相稱。在非工作場合,也可稱“大伯”、“大媽”、“大姐”、“大哥”等。對普通人,職務性和職稱性稱呼也同樣適用。如“劉博士”、“李總工”、“王醫生”等。

2、身體前傾——看起來有挑釁的意味。應該換一個更中立的姿勢。

3、眼神接觸時間太短——會使你看起來不可信或過度緊張。應保持稍長時間的眼神接觸,特別是在握手的時候。

4、點頭太頻繁——會讓你看起來像一個點頭玩偶!即使你同意對方所說的,點一次頭並試著保持靜止就可以了。

5、打斷別人說話或用手指著對方——會看起來很挑釁。

6、交叉手臂——讓你顯得自我防禦,尤其是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儘量保持你的雙臂在身體的兩側。

7、很多小動作——瞬間就能顯示你有多麼的緊張不安。盡一切所能避免這種情況。

8、把手放在身後(或緊緊地攥在口袋裡)——看起來會死板僵硬。換一個自然的,雙手保持在身體兩旁的姿勢。

9、向上看或到處張望——這是一個說謊或違心的暗示。儘量保持穩定的眼神交流。

10、目不轉睛地瞪著別人——這有可能會解讀為有侵略性的眼神。保持眼神接觸和瞪大眼睛的區別只有一線之差。

11、缺少笑容——會讓別人感覺不舒服,並且會猜想你是否真的願意逗留在這裡。嘗試給別人一個真誠的微笑吧,特別是在與他人初次見面的時候。

12、在詢問決定的時候身體向後退——傳遞著驚恐和不確定的資訊。腳踏實地,或者甚至可以堅定地向前踏一小步。

13、指尖向上或手心朝上——看起來像是一個乞求的姿勢,傳遞著軟弱的資訊。

14、站著的時候雙手放在臀部上——這是一個好鬥的姿勢,就像一隻小鳥或小狗鼓吹聲勢讓自己看起來更強大的樣子。

15、檢視手機或手錶——意味著你想離開這裡到別的地方。再者,這是不禮貌的動作。

關於語言的禮儀2篇 言行舉止中的語言禮儀:讓你成為更優雅的交際達人 第2張

第2篇

體態語在說話過程中具有特殊的表達功能。但是,它畢竟只是完成表達任務的手段,而不是說話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對於口才來說,體態語並沒有獨立價值,而只有輔助價值,在談話過程中處於從屬地位。正是這種從屬地位決定了體態語的設計和運用必須由表達的內容、情緒、物件等因素的特點來決定。體態語的設計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要服從內容表達的需要。這是體態語設計的根本宗旨。美國曆史上有個叫雷布斯的政治家,他在倫敦作《關於勞工問題》的演說時,中途突然停了下來,取出懷錶,站在那裡望著聽眾足足有一分多鐘。聽眾都覺得奇怪:怎麼回事?難道忘了說辭?就在大家猜疑之際,他突然大聲說道:“諸位,方才大家都感到侷促不安的72秒鐘的時間,就是一個普通工人砌一塊磚頭所需要的時間。”大家恍然大悟。雷布斯的中途停頓動作的設計,既新穎別緻,又生動深刻地表達了他在“勞工問題”上的思想和見解。

二要服從情緒表現的需要。任何表情動作都是人的內在情緒和感情的體現。體態語的設計必須合著感情的脈搏,服從情緒的支配,該哭則哭,該笑則笑,該怒則怒,該怨則怨,所有動作須隨著說話情感的起伏自然而然地發出,切不可故作姿態,裝模作樣。

三要服從物件、場合的需要。無論表情、動作、姿態、衣飾都須考慮和適應特定的物件和場合。跟情人約會與會見同事時的衣著打扮和神態應該是有區別的;參加喜慶活動與參加悼念活動時的舉止、儀態也應該不同。

四要服從審美的需要。體態動作直接作用於人們的視覺器官,美則令人悅目賞心,醜則令人反感厭惡。因而無論何時何地、坐著站著,一顰一笑、一招一式,都要注意造型美,以適應人們愛美的心理。一般來說,男尚陽剛,女尚溫柔。在設計體態動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體現出性別特徵和個性特徵。男人要有男人的氣質和風度:剛勁、強健、粗獷、瀟灑;女人要有女人的柔情和風姿:溫柔、細膩、嫻靜、典雅。陰陽怪氣、不男不女以及輕佻的姿態、猥褻的神色、放蕩的舉止、粗痞下流動作、不合時宜或低階趣味的打扮等等,都是口才和審美的死敵。美是口才的形象,也是口才的境界。因而你的談吐,舉止,都須服從審美的需要。

體態語的設計旨在協助有聲語言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必須做到:

自然。自然是對體態語的第一位要求。動作要自然,自然見真淳。有的.人說話時,動作生硬、刻板如木偶;有的人則刻意表演,動作和姿態總是那樣做作,像在“背臺詞”。這都使人覺得彆扭、不真實、缺乏誠意。孫中山曾這樣告誡人們,“處處出於自然,”即使“有時詞者嚴重”,也“不可故作驚人模樣”,這樣才能博得人們的信賴。因此有人說,寧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的乖巧。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簡潔明瞭。動作要大眾化,舉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習慣,簡潔明瞭,易於被人們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繁瑣複雜,拖泥帶水,不要齜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戲劇。否則,不僅會喧賓奪主,妨礙有聲語言的正常表達,也叫聽的人眼花繚亂,不知所以。要注意克服不良的習慣動作,無意義的多餘的手勢務必去掉。

適度適宜。所謂適度,即要求動作要適量,以不影響聽者對你說話的注意力為度,不要用得過多。

有的人做的動作比說的話還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

所謂適宜,即要求動作必須與說話的內容、情緒、氣氛協調一致,不要故作姿態、故弄玄虛甚至手口不一。據說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一次招待會上舉起雙手招呼記者們站起來,嘴上卻說:“大家請坐。”使記者們大惑不解。於是,這一說話時動作與內容的不協調成了軼聞。

富有變化。說話時,適當的重複動作是完全必要的,它往往能重現或強調原來的情緒。但不要老重複一種姿勢,如果一種表情、一種手勢到底,則單調乏味,呆鈍死板。因此,要善於隨著內容、情緒的變化適當地變換動作和姿態,以期生動活潑、富有朝氣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