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丁丁和牽牛花教學反思3篇 "探究教學之道:從丁丁和牽牛花的故事中獲得的反思"

本文以“丁丁和牽牛花教學反思”為主題,深入探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何處入手,如何引導學生去學習,以及如何使學生真正地掌握知識。同時,文章還探討了如何進行有效的評估和反思,以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丁丁和牽牛花教學反思3篇

第1篇

我一直認為語文教學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不能搞花架子,低年級階段應以字,詞、句的訓練為主,所以我在識字教學中重視擴詞,造句的練習,對於學生說的比較好的詞句,要給予鼓勵表揚,調動其積極性。在學習課文中穿插相應的句型練習,本堂課我通過兩個句型的訓練讓學生接觸祈使句型。會說這種句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孩子說:“小雨點,請你快快落下來,讓花更紅,草更綠,小蘑菇快快撐開小傘吧。”有的孩子說:“給我一對翅膀吧,我可以飛到天上去看看地球到底有多大,有多美”。我感覺孩子們的思緒在飛揚,心在激動,語言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訓練。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堂課的教學之中我還重視了朗讀,範讀,自由讀,比較讀,集體齊讀。重視了讀後的評價,每讀一遍,都有一遍的收穫,學生在讀中識字,學句,明理,悟情。

生活即語文,語文離不開生活。低年級語文更離不開生活,空洞的說教脫離實際,會讓學生雲中摸月。在兩個句型練習中,我不是一味地讓學生模仿,我啟發學生聯絡生活想象,仿照丁丁對牽牛花說的話,你想對小雨點說些什麼?還想對誰說些什麼?想像我們見到的牽牛花,除了攀著竹竿往上爬,還可以攀著什麼往上爬?最後兩個環節我除了引導學生讀以外,更多的讓他們說,聯絡生活實際說,我們是農村國小,大多數學生父母在外,跟隨爺爺,奶奶,農村老人的辛苦孩子們看得見,但卻很少體會的到。因為他們畢竟才七,八歲。我引導他們發現爺爺奶奶的辛苦,啟發他們說話該怎麼做呢?對孩子們進行尊敬長輩,孝敬老人的人文教育。實實在在教語文,潛移默化教做人。真正做到了學文與育人地有機結合。

丁丁和牽牛花教學反思3篇

第2篇

這位年輕老師執教的是一年級的《丁丁和牽牛花》。從整節課上老師的表現來看,在教學內容的把握和教學環節的過渡上顯得輕鬆自然,遊刃有餘,而與學生的對話也顯得駕輕就熟,富有親和力。

作為一節研討課,我覺得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一、閱讀教學總離不開“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學習內容和目標。那麼,就一篇具體文章而言,“讀什麼”和“怎麼讀”是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讀什麼?當然是讀文章的重點,讀文章中作值得體會、體驗和感悟的文字,讀文章中飽含著作者情感的文字。所以,這位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丁丁和牽牛花》的課堂上,讓學生讀丁丁表達願望的句子,選擇是對的,但只選擇這部分文字,又不合適。因為文中描寫牽牛花的句子是文章表達美好情感的更值得品味的文字。怎麼讀?當然是在充分會文、理解內容和體會情感的基礎上讀。要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讀書過程。首先是讀懂,接著是聯絡全文的理解,再就是設身處地地體會,在探求了文字背後的故事和思想的基礎上才能讀出感情來。所以,課堂上必須有一個讀書思考的過程,要有一個科學引導的過程。

二、在如今閱讀課堂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熱鬧景象下,教師似乎更多地關注教學方法的運用,尤其在公開課上,喜歡在教學的形式上做文章,而對“雙基”的重視顯得不足。這節課也有這方面的不足。例如,教師過於關注讓學生從技巧上讀好丁丁表達願望的句子,過於關注“創新”思維的培養(要學生思考有沒有別的方法讓牽牛花攀上去),卻忽視了重點詞句的理解。“雙基”是什麼?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我們強調語文學習的目標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試想,失去了“基礎”的和“基本”的,語文素養怎麼可能得到提高?

三、現在,我們談到語文教育,總離不開“創新”一詞。因此,許多教師教學每一篇課文都要鑽進文中找到那麼一個或幾個“創新點”。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創新”,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是每一節課都要做的事。閱讀的任務包括收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是人與外部世界溝通,幫助人融入社會,溝通人與人的心靈,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和發展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和審美能力的一種生命活動。比如,這節課中,老師要學生想出別的方法讓牽牛花攀上王奶奶家的陽臺,就是一種脫離了文字的創新教育。如果一定要進行創新教育,最好是與文字的價值取向一致,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還有什麼好辦法幫助王奶奶嗎?

第3篇

選這篇文章的初衷緣於我們班的孩子放在教室窗臺上的由他們親手種植的一棵棵綠油油的小苗,活力四射,孩子們分外呵護,特別關注。《丁丁和牽牛花》也正是在寫丁丁種植牽牛花的過程。這一篇與孩子們的生活體驗緊密聯絡的課文,最能撥動起孩子的心絃。

本次教學呈現的是第二課時的學習活動。教學活動分為三個環節:生活話題,匯入新課;融入體驗,理解感悟,深情朗讀;帶著餘溫,書寫練習。我力圖在第一個環節中找準文字與生活的聯絡,在孩子們熟知喜愛的`圖片欣賞中喚發熱情,在理清種植的變化脈絡中,找到切入口,自然地過渡到文字的學習中。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告訴我們:“教育應該較少致力於傳遞和貯存知識,而應該致力於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因此在第二個環節的設計中力圖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聯絡生活實際理解法、聯絡上下文理解法、看圖理解法以及勾畫法和朗讀表現法。同時在多種情境的創設中點燃孩子積極主動學習的熱情。第三個環節的設計力圖體現根據漢字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側重點進行學習,同時結合字詞的特點,融入情感來進行書寫,讓生字喚發生命的活力。

在教學的現場,教學活動順利地推進中,偶爾也有意料之外的情境出現,生成了一朵朵精彩的“浪花”。回顧課堂過程,,究其課的效果,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剖析:

1.多次找準與生活的切入點進行文字與生活的對話,讓學習變得輕鬆而有意思。讓理解更具個性化。

2.學習方法在無聲中浸潤心田。(勾畫、理解詞語方法)

3.媒體的恰如其分地運用,給課堂注入了新鮮氧氣。(音樂、圖片、牽牛花卡片)

4.抓住文字各自然段的特點,分設不同的處理點,預設不同的活動,避免了單調乏味的注入式學習方式。

5.多種方式的朗讀,讓朗讀活動變得有滋有味起來。(引讀、自由讀、配樂讀、抽讀、同桌互讀、挑戰讀、表演讀、範讀)

6.快樂的識字遊戲,與學習內容緊密結合,識出快樂音符一串串。

7.學習習慣的培養:聽得認真、讀得仔細、說得完整清楚。8.集體評價方式也與課文內容緊密相聯:滴滴答,滴滴答,就是“竿”。

生成亮點二:沒有預約的精彩,隨機應變

1.點幾次幻燈片才出現該出現的那張,教師靈機一動:我的真誠,感動了它,終於把它給請出來了。

2.學生的個性解讀:如果是你一個人呆在家裡不能下樓玩耍,你會感覺怎樣?孩子們的歧義在我的預料之外,不過我馬上接過話題把思路給轉了過來:你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不過最有發言權的是王奶奶的鄰居丁丁,常期與王奶奶想處,自然就瞭解王奶奶的心情,他知道王奶奶很孤單,很寂寞,於是替她所急,才要來實現一個願望的。

3.在朗讀環節中,進行“1+1”評價時,評價者說:李佳藝讀得很有感情,如果能讀得再大聲一點就更好啦。李佳藝為自己解釋道:我感冒了,所以今天聲音有點小。為鼓勵更多的孩子勇敢表現自我,老師說:真不錯,我們李佳藝感冒了也讀得這麼好,來,我們為她的堅強而鼓掌!人文的關懷,呵護了她的心,也給了她繼續努力的信心和勇氣。

1.“願望”在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時,不妨把字形的學習切入進去,這樣記字形更有效。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裡面充滿了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教學的過程才能比較輕鬆。”

2.在看圖片時把牽牛花的另外的名字及其他知識介紹給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