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3關於追風箏的人感悟3篇 “翱翔春天,心境自由”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講述人性、友誼、愛情和懺悔的經典小說。小說主人公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情誼和阿米爾內心的掙扎,牽動了很多讀者的心。在故事中,作者以細緻的筆觸勾勒出了阿富汗的風土人情,引領讀者深入瞭解這個飽經動盪的國家。本文將帶大家深入探索2023年對這部經典小說的感悟。

2023關於追風箏的人感悟3篇 “翱翔春天,心境自由”

第1篇

在阿米爾12歲那年,他們一起參加了一場風箏比賽,賽後,阿米爾眼看哈桑受人侮辱卻未出手相救,這件事給阿米爾帶來了自己無法承受的自責和痛苦,為此,他逼走了哈桑。不久,戰爭爆發了,阿米爾跟隨父親逃難美國,而無家可歸的哈桑,則被留在了危機四重的阿富汗。時隔二十年,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的罪行,又回到了阿富汗,卻發現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親弟弟!可那時哈桑已經失去了生命,阿米爾又踏上了拯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贖罪之路。

在這本書中,家庭,友誼,背叛,救贖,無論那個主題都讓我潸然淚下。可阿米爾與哈桑的主線故事固然感人,但整本書裡最讓我震撼的是阿富汗戰亂前後的風土人情和阿富汗人民對於和平的渴望。

書中有一個橋段我印象深刻,那是當阿米爾返回故鄉時所看到的景象:一個為了餵飽孩子的殘疾男人在出售他的義腿。“和平”二字,在我們看來,多麼稀鬆平常,可在當時的阿富汗,和平是多麼昂貴的東西呀!正是因為戰爭,讓阿米爾與哈桑兄弟陰陽兩隔,再也失去了重逢的機會;因為戰爭,無數阿富汗兒童失去了健康長大的機會;因為戰爭,阿富汗人民不得不在生命和尊嚴中嚴酷的選擇;也是因為戰爭,讓阿富汗的天空再不像1975年的風箏節那樣,上百個風箏在肆無禪的飛翔,廝殺。

“和平”二字,在當時的阿富汗,乃至現在仍被控制的阿富汗,讓人可望而不可求。想想阿米爾一家,若不是因為無情的戰火,他們永遠不會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去往一個陌生的國度。

正如譯者李繼巨集說,在這本書中,風箏是有象徵意義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於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成我們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的追。

2023關於追風箏的人感悟3篇 “翱翔春天,心境自由” 第2張

第2篇

說起《追風箏的人》,我已經不是第一次開始看了,前面幾次,每次只讀幾頁,就會被別的事情打擾,故事斷斷續續的看了一些,終究是沒有看完。其實這些年看書,紙質書真正沒有讀過幾本,電子書也是因為坐火車無聊才看的,沒有好好的看過書。這次的讀書跑步活動醞釀了好久,就是想讓自己獲取知識的途經迴歸本源,不再是網路上手機上碎片化的獲取,希望通過活動,促使自己堅持下來。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旅居美國的阿富汗人,作品出版時正值“9.11”恐怖事件發生不久,作者“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塵灰,將背後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小說寫了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一場風箏比賽之後,發生了一些故事,讓兩人從此天各一方。成年後的阿米爾為了贖罪,踏上了離別20多年的故鄉……

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了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的去追。小時候唱風箏歌,是在國中的上學路上跟著一個學長學的,現在依然依稀記得,“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自己能記起來的放風箏就在上技校的第二年,全校去烽火臺放風箏,記得當時汪國真的詩歌流行,放完風箏回來,自己即興寫了一首風箏,只是現在不記得具體的句子了,那時候寫在一個本子上,感覺挺臭美的,後來幾次搬家再也找不著了,因為這首詩發生的故事也都記不清楚了。

看了戰亂裡國家的人顛沛流離,看看現在的敘利亞,我不想說太多這些,其實沒有對比就沒有這些感覺。我沒有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只是幸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這樣我才可以跑步,才可以讀書,還可以跑步又讀書。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追逐我們自己的風箏。

第3篇

許多一般的書在你看後不久便會漸漸地忘卻,但好書不會,好書如一杯香醇的咖啡,充滿香和苦,甜和澀。

令我至今為之震撼的還是《追風箏的人》。這篇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在阿富汗戰爭背景下,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的故事。

這個故事真是五味雜陳。愛,恨,恐懼,懺悔,救贖……都如絲一般,交織於這驚世之作中。

故事中的阿米爾和父親都是兩個痛苦的人。其實,哈桑是父親與僕人阿里的妻子所生的私生子(這件事哈桑到死都不知道),但在阿里帶著哈桑出走時,父親連兒子都不敢認(為了名聲)。他為此深深懺悔。為了達到自我的救贖,他做了許多善事:開設蓄孤院,幫助他人……但最終患肺癌而死。

主人公阿米爾則為他十二歲時那件懦弱的事而懺悔。他看著壞蛋阿塞夫和幾個人在欺凌哈桑卻不敢上前。但為了自我救贖,他做出了比他父親更勇敢的決定,在三十年後,深入“塔利班”恐怖組織,從頭目阿塞夫手中奪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有的人說阿米爾和父親怯弱,但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他們有懺悔,有救贖的勇氣……

哈桑,風箏;父親,風箏;索拉博,風箏。阿米爾便是“追風箏的人”。

他(阿米爾),目睹哈桑被阿塞夫欺凌卻遠遠觀望;他,因犯錯凍結他與父親之間的感情;他,因一些作為失去了索拉博的信任;他,因沒有勇氣,而不敢上前去找索拉婭……阿米爾的一生中要追的風箏實在太多。

在懺悔救贖的路上,阿米爾發現了一個道理:當年你所做所逃避的,在以後肯定是要還,要面對的。他當年所畏懼的“大魔頭”阿塞夫成為了塔利班,出現在他的眼前;當年他念念不忘的哈桑“成為”了索拉博,令阿米爾心痛……阿米爾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居然能怒目瞪著阿塞夫,他也沒想到阿塞夫真成為“獨眼龍”……阿米爾之前的膽小與之後的勇敢不禁令我震悚:救贖的力量竟有這樣強大!

他所追的,還有他的回憶和夢想。這篇小說中有一個細節:阿米爾來到美國之後,見到美國的洋樓斜了一眼:“原來在阿富汗,這都是給僕人住的。”而在他第二次來到阿富汗時,到處都是彈坑。就連阿米爾和父親的大房子也已被塔利班奪去。他的回憶基本不復存在。阿米爾熱愛寫作,他頂著父親的反對,堅持學習寫作。

阿米爾的一生都在“追”,追他的風箏,追他的理想,追他錯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