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心得體會5篇 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近年來提出的新理念,它倡導各國之間共同維護地球生態、繁榮發展和同舟共濟的理念。這一思想具有重大意義,是推進人類文明進步和國際合作發展的重要機制,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實踐。

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心得體會5篇 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共同體

第1篇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慼相關,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看到,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安全問題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網路犯罪、跨國有組織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問題愈加難解,安全領域威脅層出不窮,人類面臨著許多共同挑戰。安全問題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就難以順利推進。“促進和平與發展,首先要維護安全穩定;沒有安全穩定,就談不上和平與發展。”對此,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點主張”切中要害,賦予這一時代命題更為豐富和深刻的內涵。“單者易折,眾則難摧。”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商量。

一要堅持合作共建,實現持久安全。安全問題是雙向的、聯動的,各國應該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樹立合作應對安全挑戰的意識,以合作謀安全、謀穩定,以安全促和平、促發展。

二要堅持改革創新,實現共同治理。各國政府和政府間組織要承擔安全治理的主體責任,推動全球安全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發展。

三要堅持法治精神,實現公平正義。國與國之間開展執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兩國各自的法律規定,又要確保國際法平等統一適用,不能搞雙重標準,更不能合則用、不合則棄。

四要堅持互利共贏,實現平衡普惠。各方應該堅定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理念,在謀求自身安全時兼顧他國安全,努力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安全之路。

“實現本國發展是對世界的貢獻,實現本國安全穩定也是對世界的貢獻。”近年來,在不斷推進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程序中,中國政府不斷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嚴厲打擊、嚴密防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全面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當前,中國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這是中國為世界安全穩定作出的貢獻。中國在辦好自己事情的同時,還始終認真履行自己的責任,遵守國際規則,履行國際義務,積極參與並倡導國際執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

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心得體會5篇 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共同體 第2張

第2篇

堅持和衷共濟,為維護世界和平的新局面貢獻力量。和平與發展是世界永恆的主題,中國始終秉持互尊互信、平等相待、開放包容,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基本準則。中國是一個講究道德禮儀的國家,歷來崇尚“以和為貴”“以和邦國”,幾千年來,和平早已流進中華民族的血脈,深入中華兒女的骨髓。_在國內國際多個重要場合強調,中國將始終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_在_告中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年來,我國採取親誠惠容的外交關係,不斷拓展全球夥伴關係網路,以實際行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當前,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中國一如既往站在大國立場,團結一切力量,努力維護世界和平,在全世界樹立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偉大形象。

堅持互利共贏,為打造開放合作的新格局注入活力。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資訊化等複雜多變深入發展,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2013年9月7日上午,_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並將平等互利、開放合作的對外開放政策一以貫之,在國際上構建了全方位的開放新格局,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共建“一帶一路”符合世界各國的根本利益,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了活力,彰顯了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景。_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倡議:要深化核能、航空航天、農業食品、醫療衛生、汽車製造等傳統領域合作,加快推動綠色製造、數字經濟、人工智慧、金融服務、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新興領域合作。中國強烈希望與世界各國緊密聯絡,加強溝通合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

堅持命運與共,為共同營造良好的新環境解決難題。當前,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戰爭,而是極端的氣候,以及突如其來的疾病和自然災害。近些年來,世界各國為了加快工業化程序,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冰川融化、自然災害頻發、疾病接踵而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極大的破壞。2019年7月27日,_在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致辭上向全世界呼籲,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中國在不斷推動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寧要青山綠水不要金山銀山”的理念,採取深入開展藍天保衛戰、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屏障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為地球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解決了很多難題。中國積極為有一個清潔、安全、和平的生態環境,提供中國智慧。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全世界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呵護我們的地球,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地球。我們希望:全世界人民心手相連,守望相助,用勤勞、智慧的雙手不斷建設我們的美麗家園,讓子子孫孫都能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

第3篇

通過此次專題研討活動,讓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一名知識分子,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築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重要性,在講臺上我們傳授的是知識,但更多的是我們的人格,是我們的價值觀,能夠引導學生走向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三尺講臺,連線著萬千學子的成長,更關係著家國命運,教師在傳播知識。立德樹人的同時,也是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後置在學生們的心中。把學習到的有關內容結合到平日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當中,武裝頭腦,認真工作,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民族團結做出自己的貢獻。

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幹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良好發展即是如此,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識自覺、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這離不開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支撐。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命運走向,有助於明確政治方向、匯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歸宿、鞏固國家善治、捍衛民族尊嚴。

有助於明確政治定位,指明行動方向。“沒有方向的船,什麼風都是逆風”。作為_出的重要論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對新時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內的各項工作的具體開展提供政治定位、點亮行動的明燈。在深化改革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更有助於確立民族共識、鞏固集體認同、鑄牢整體意識,激發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建設性與能動性。

有助於匯聚集體智慧,凝聚發展力量。諺語有云,“眾人拾柴火焰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並努力維護共同體的行動舉措,實際上是一個智慧聚集與力量凝聚的過程。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賢能”。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正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發揮中,我們黨和國家才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飛躍。因此,新時代仍需努力鑄牢這種意識,以充分凝聚人心、彙集有效資源、整合進步力量。

第4篇

民族團結是我們從未忽視的'問題。五月的和風伴著我們迎來了自治區第26個民族團結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民族團結從中國上千年的歷史中從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為少數民族打開了向漢族學習的大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歷時十八年,考察了許多國家,把西域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政治、經濟等都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彙報,為漢朝反擊匈奴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相互瞭解與來往。大漠的駝鈴聲記錄著遙遠的文明。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有一批愛國的少數民族為祖國的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們的生命換來了之後千萬同胞們的幸福生活。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所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數民族同胞的權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個民族能夠像一家人一樣相親相愛的生活。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中所展現的民族團結精神深深烙印進了人們心中:忘不了全國各族人民為汶川遇難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樹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忘不了國慶節天安門前那民族團結柱。這是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有血濃於水得親情。

我們學校是一個各民族學生與老師和諧相處的大家園。學校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的同學。學校在學習生活方面也給予少數民族同學很多的關心,而我們也應該用一種團結、友愛的態度來對待學校裡的每一位少數民族同學。只有關係的和諧才能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校園。

無論從哪一方面說,和諧都是發展的前提。如果沒有了團結我們很有可能成為那個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國,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就會成為空談,變成一個遙遙無期的夢想。面對國內外嚴峻的形勢,我們更應做到團結,用一種全新的姿態面對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們防患於未然,能讓我們見證一個蒸蒸日上的新家園!

回望歷史,我們擁有輝煌的華夏文明;我們共同書寫中華的傳奇!展望未來,我們擁有美好的明天,我們共同仰望同一片藍天!

第5篇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統一、團結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一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佔了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個民族人口較少,稱為“少數民族”,比如滿族、回族、傣族、苗族、壯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鮮明特徵。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四個主要的時期,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宋遼金元時期和清代。在中國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著為實現民族解放而奮鬥的共同任務和使命。在長期抵禦外來侵略的鬥爭中,各個民族之間建立的患難與共的關係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識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中央根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佈狀況,制定了民族區域自制制度。這項制度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體現了國家尊重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也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的原則。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穩步發展成就矚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為了進一步改變民族地區的落後狀況,全國打響了脫貧攻堅戰,二零二零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這句話表明,縮小各民族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共同繁榮,共享發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融合發展、共榮共存的歷史。在中國,“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

而在美國,持續發酵的“喬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國家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其實,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義政策。西方的殖民主義史是人類的一部黑歷史。殖民主義是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的根源所在。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國家,因為社會制度、貧富分化等原因,導致有色人種和少數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現在不少西方國家的民眾為了表達對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滿,正在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

相比之下,中國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才有了今天中國的繁榮昌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繼續為維護民族發展和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