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中地理說課稿8篇 地理探祕:高中新課標,科學說課啟迪

本文將以“高中地理說課稿”為主題,介紹了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和教學方法。通過對地理學科的獨特魅力和實用價值的探討,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編寫地理說課稿,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地理學科的教學特點,分享一些實用的教學技巧,助力教師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地理說課稿8篇 地理探祕:高中新課標,科學說課啟迪

第1篇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選自中國地圖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

新課程標準中對此節內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來,對於這部分內容從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到學生的分析和運用都不可忽視。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這段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的生產活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開啟地理學原理的一把鑰匙,對於指導人類生產、生活,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有重要意義。本課通過歸納幾種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對其身邊的環境問題產生關注。

(1)知識目標:瞭解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大氣環境問題的原因、後果、分佈、治理措施。

(2)能力目標:採用多種素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學習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地球環境,樹立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重點: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

教法:採用探究式學習與小組合作討論法。一方面,結合課本圖片及文字材料,使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相關資料,討論出現的原因並歸納總結。

學法:要使學生學會探究,即學會如何分析選取有價值的資訊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聯絡實際解決具體地理問題的方法。還要使學生學會合作,小組同學共同完成活動。

1、大家都看到了,在匯入新課時,我使用了一段環境優美的視訊資料作為本課

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與本課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課標分析與教材分析兩個板塊的使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任務。

2、教學新課: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我基於三點來進行設計。

(1)開放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汙染和酸雨等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幾乎每一個問題我都配有相應的文字及視訊資料。(觀看)再加上學生課前準備的材料,就可以進行充分的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危害了。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自己的疏漏與不足而不斷的進行修改、完善。

第二個問題是臭氧層破壞。因為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觀看了南極臭氧空洞的圖片之後以練習題的形勢來使學生鞏固次知識點。

大氣汙染和酸雨這一環境問題,我同樣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讓學生來進行加工整理。

當然,教師應及時補充資訊,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是指網路化、系統化。即重點知識小結。

這個課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觀性較強的文字、圖片、資料、視訊資料。他能使學生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人類所面臨的環境現狀。

本節活動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環境、學以致用。在教學時先由課前探索活動引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危機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課下由教師指導學生組成興趣小組關注並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環境危機。也就是此處的案例探究。學生以“荒漠化”為主題開展了小組探究活動,並在這節課上向大家做了戰士。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最後的漫畫反思將此活動推上了高 潮,可以說這幅漫畫是本節課中心思想的總結與昇華。

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全面和諧培養學生素質,從而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輸灌物件轉變成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小組討論合作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自由而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計算機輔助教學,即利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的一些靜態資訊加工成圖、色、形、聲並茂的動態資訊,形象直觀、快捷、大容量的展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興奮點,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於重難點的突破,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過使用這個課件,我有一點感觸頗深,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你是一個非專業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高中地理說課稿8篇 地理探祕:高中新課標,科學說課啟迪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源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問題研究,該節課主要是要求同學們能夠對於前面知識的運用,能夠結合所學分析住房應考慮的因素,城市化過程中發生的負效應,對於城市化我們應該如何冷靜的分析面對,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理解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含義及特點,能夠分析材料現象。

能力目標:能夠分析自身因素,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情感目標:樹立對於城市化應有的情感態度,結合自身不要隨意的判斷一件事物的好壞。

1、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過對比總結得出結論,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徵解決問題;

課前我讓同學們調查分析了住房選擇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同學們的成果,總結出購房的原則性問題,合理地指導我們購房。

◆設計意圖:直接匯入,開門見山,因為事前已經讓同學們預習調查過了,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都期待展現成果,故直接表現同學們的內心節約時間

課前活動:分成四組,對南京三個住房地段進行調查,新街口夫子廟、板倉、仙林,對住房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該地段的房價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為何要在該地段購買住房,基礎設施設定等等其它與居民購房有關的因素。

◆設計意圖: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瞭解知識來源於社會還能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同學們,不知道你們在調查過程中是否發現一個問題,郊區的房子,特別是別墅,都是些高檔居所,許多有錢人的居住場所,那為什麼會這樣呢?伴隨著城市化程序中居民都往城裡擠,為什麼還會有許多有錢人往郊區搬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逆城市化。

◆設計意圖:承轉過渡知識,從購房選擇因素的學習過渡到郊區化的學習,同時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以啟迪。

第3篇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型別特點及形成條件。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型別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佈範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本節共分為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為例,重點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為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佈特點,這裡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眾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並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鑑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為我國農業服務。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啟發式讀圖分析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通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型別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匯入新課:通過視訊“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瞭解其分佈範圍;然後通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並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後,理論聯絡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採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通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後通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佈圖,瞭解乳蓄業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接著,通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第4篇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節,是在學習過人口、城市之後關於生產活動的第一部分內容,之後是學習工業地域型別,這一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型別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具有鋪墊的作用。另外農業的生產和佈局在大學聯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具有很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瞭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本節課的授課物件是高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雖然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土地資源和農業”一節,但大部分學生對農業的基本知識幾乎沒有瞭解,加上本節課理論性又較強,所以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時間預習課本,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採用目標導學法、例項導思法、引議釋疑法、點撥破難法,力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案例分析及讀圖的能力,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合理進行農業區位選擇;通過具體案例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會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和發展方向的選擇。

3、通過對農業區位知識的學習,理解在發展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思想,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想。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影響農業選擇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

我將採用圖片匯入法。播放“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牧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農業的概念,接著說:“農業在這兩個區位的不同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進而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圖片法利於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之前的知識,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也與本節課聯絡緊密。

在新課講授環節主要包含“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如何進行農業區位選擇、農業區位的變化”四個知識點。

農業區位的含義比較簡單,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後可以知道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絡,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我會順勢提問:那麼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農業的佈局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我會通過具體例子提問,分析影響農業佈局的農業區位因素:

(2)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都比較冷,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型別。【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漢沽區近年出現大面積葡萄園,幾年前卻很少。【市場】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幾年前銷量不佳,現在遠銷海外。【交通】

學生結合生活例項回答完後,我會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學生易於理解,體現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活動探究法】全班學生分為三大活動小組,分別完成課本43頁的三個活動題,討論完成後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巡視指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補充資料)

?學生代表回答】教師給予點評,並與他們一起總結歸納:

(1)水稻主要分佈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的原因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滿足水稻好暖喜溼的條件,而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受市場、價格、需求及政策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區),噴灌(以色列滴灌技術),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類生產為主的城郊農業帶,美國東北部成為專門的乳畜帶,發達的交通和保鮮技術使荷蘭成為著名的鮮花供應國。提問學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後總結】由於人為改變了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使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解決了本課的第四個知識點。

?設計意圖】農業區位的變化屬於一個較為綜合的知識點,放在鞏固提高環節,既可以檢驗學生對於前面知識的學習,也是對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和昇華。

最後我會將課本44頁活動題“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作為作業,學生完成後下節課進行分析討論。

?設計意圖】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第5篇

課程標準: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瞭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情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定下教學目標:

第三章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與本節課可以合併歸類為區域優勢與區域發展問題,學習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學生在學習前面內容時均有進行看圖、用圖能力的訓練。

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並總結歸納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1、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和社會經濟背景。

2、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後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3、運用資料,分析其他流域的開發。如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

通過學習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體會人類如何正確認識自然,進行流域的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害的科學研究精神。

2、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課程標準,得出本課的重難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田納西河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2、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1、由於學生距離學習必修一氣候的時間較長,對氣候相關知識有所遺忘,且對學生而言氣候成因,特點,分佈難以理解和記憶。

難點一定為:分析田納西河流域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田納西河開發的地理條件之一)的成因。

2、基於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以及沒有更多遷移分析的能力訓練的前提下:

難點二定為: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以多媒體為工具採用組織教學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

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路的形成

1、本節課流域與水系概念的獲得是建立在觀察地圖基礎上的。

2、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圖;田納西河氣候的成因特點與其地理位置、地形、氣壓帶、鋒面活動有關,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應圖表;分析水系特徵時需結合氣候特點和水系圖;礦產資源分佈圖。

所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看圖,分析為主。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表輔助指導學生看圖。

在學習完田納西河背景後,學生對田納西河流域有了認識,於是可以採用情景模擬的方法讓學生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產生的效益

(3)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路的形成

第一課時:田納西河流域開發背景與綜合治理措施以及產生的效益

1、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分析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以三峽工程建設為例

1、教師準備:ppt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佈圖;長江三峽流域的背景資料。

2、學生準備:地圖冊p68: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考試圖冊p130,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佈圖;書本;筆記本。

1、匯入:西江洪水圖片匯入,設疑:如何合理進行流域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難,引出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正面例子進入新課。1分半鐘

2、利用準備材料,組織分析流域背景,並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8分鐘

3、創設情境,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效益,並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5分鐘

1、給出長江三峽地區背景材料(氣候、地形、水系、社會經濟等),遷移分析長江三峽的綜合治理。20分鐘

第6篇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課內容。是整個歷史教材中的亮點之一,它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本課內容主要講述古希臘民主政治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產生、發展、輝煌及衰退的過程,給我們展示了一幅不同於中國古代專制政體的另一幅燦爛的政治畫卷,讓我們去親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類政治歷史發展歷程中地位和重要影響。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瞭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本課在整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這一課的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結合歷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價值和意義在於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最值得參照的政體形式,為人類文明中的政治組織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並從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理解民主政治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和意義。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與其地理環境和城邦制度的關係,懂得每個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其國情、經濟發展等因素相關。

過程與方法: 通過展示背景材料,生成問題,讓學生運用歸納、對比、概括、探究等方法來感悟歷史,即感知新知識——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體會歷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地理環境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影響;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輝煌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理解希臘奴隸制度是把雙刃劍的含義;體會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理環境對希臘民主政治的影響;伯利克里改革的內容、作用。

難點: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實質;古希臘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響

高一學生在國中學習九年級上冊歷史時已經對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瞭解。但由於國中階段不重視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因此對相關內容的印象比較模糊,而且學生對政治文明的內涵還不甚明瞭,對古代西方的歷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課涉及內容繁多,知識比較深奧難懂,從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達到課標要求確有難度。因此我們應力求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另外,本課涉及的民主政治話題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產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論,這時就需要我們的正確疏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觀。

新課程的設定,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主動探究式學習。

自主學習:在一定知識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評價,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內在動力支援的有效自主學習的習慣。

合作學習:教師創造寬鬆、和諧、開放的課堂環境,學生共同探究本課問題,開展互助性學習,充分交流,相互借鑑,取長補短。這種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習歷史的效率,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探究學習:懷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帶著質疑走進課堂,帶著對歷史的質疑走進生活,這樣才能獲取知識和技能,發展態度與情感。

1.以高中新課標為依據,主要圍繞“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體現時代精神及素質教育思想。

2.備課活動依靠課標;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課程資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編體例的設計,即注意展示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絡和橫向聯絡,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有機聯絡起來進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編寫原則,即注重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注重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及政治參與意識,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情境設定、角色扮演及撰寫歷史論文,給學生留下大量的學習與想像的空間

1.新課匯入 通過設定一系列的問題引發懸念:“你知道以下這些英語名詞的最初來源嗎?你知道這偉大的雕塑作品產生於何時何地嗎?你知道以下這兩位偉人誕生的地點嗎?他們產生於同一塊土地,同一個時代,他們一起演繹了那個時代的輝煌。那麼,是什麼造就瞭如此輝煌的文明?”讓學生在對即將學習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教師發出召喚:讓我們一起參觀西方文明的搖籃,探尋西方文明之根……

2.問題探究(1)總論: 指出古希臘羅馬文明是歐洲文明之源,被稱為“海洋文明”

一句話概括本單元主要內容:文明表現:從政治文明看,古希臘的奴隸主民主政治和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對世界文明貢獻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義 古希臘語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權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與專制相對立,少少數服從多數的人民(或公民)當家作主的一種政治模式。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

(2)講解民主的形成過程: 首先多媒體展示古希臘地圖,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並解釋古希臘的地理位置。

資料引入:利用圖片和文字立體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程序: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礎;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進入“黃金時代”。

(3)民主政治的特點 情境創設:“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時代的30歲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權利?為什麼?”通過此題,培養學生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並強化學生對民主政治內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報社記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寫出一篇有關希臘民主政治的內容、操作流程及評價的報道,你將會採訪哪些人,提出哪些問題?去參觀哪些地方?採訪後你將會給你的報告擬一個怎麼樣的題目?如果你是被採訪者,你又將如何回答提問,評價希臘民主政治?”完成此題的要點是教師必須指給學生明確的操作程式,並作好示範,如教師分別示範記者與希臘公民,並在最後作好評價。設定此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觀察分析能力以及對歷史現象辯證的評價能力,強化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認識。

最後,在已經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內容的基礎上,分析歸納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這樣,結論顯得水到渠成。

(4)評價民主 通過對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的介紹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講話、陶片放逐法,使學生認識到,雅典的民主在統治階級內部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層次,並促進了希臘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過伯利克里講話、圖片、文字分別講述希臘人重責任感、渴求知識的民族性格,並請學生朗讀有關雅典人生活的有關文字,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情逐漸升溫,引發學生對民主的充分認同及對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無限神往。

3.問題設定:讓學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對後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響。同時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認識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書中的兩段材料分析希臘民主政治的特徵和實質,分析其影響。

5.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首先佈置論文範圍、主題;其次進行舉例;最後提供相關查閱資料的網址。

此題設定的目的,是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與概括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並深化學生對難點的理解。

第7篇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型別特點及形成條件。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型別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佈範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本節共分為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為例,重點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為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佈特點,這裡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眾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並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鑑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為我國農業服務。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啟發式讀圖分析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通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型別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匯入新課:通過視訊“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瞭解其分佈範圍;然後通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並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後,理論聯絡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採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通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後通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佈圖,瞭解乳蓄業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接著,通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第8篇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匯入課,是人類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瞭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祕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 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汙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並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祕的情感。

1、 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程序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 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汙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程序。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程序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為難點。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 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採用webquest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體製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 視訊錄相:通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資訊,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 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利用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來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所講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處。從天文探測的角度來看,人造衛星的發射,標誌著人類活動範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對於本課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程序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我讓學生網上查詢有關宇宙開發的資料,設立專題《宇宙探險》,進入我的部落格全班交流。

對於保護宇宙環境這一難點,我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首先提出問題: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辦法? 然後進行分組討論來解決。通過這種分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和綜合分析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後讓學生回答,教師最後歸納總結並板書。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讓學生讀一讀《神舟鋪路、中國撼天》的專題報道,確立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即“中國航天之路”,讓同學們利用網際網路等手段來完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業餘時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