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8篇 "小螺號,大啟示:反思歌曲教學的重要性"

近日,備受矚目的歌曲小螺號教學視訊在網路上廣泛傳播,引發網友熱議。然而,該視訊背後的反思卻鮮為人知。本文將就此展開探討。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20__年12月15日,我參加了濟寧市語文教學能手比賽。13日的下午抽籤確定上課的內容。我抽到的上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21課《圓明園的毀滅》,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一天多的時間,既要熟悉教材,設計教案,又要製作課件,那緊張是可想而知的。雖說有近25年教學經驗,但也不敢輕視。若說連做夢都是圓明園,那是毫不誇張的。歷經潛心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設計教案,心地製作課件,於15日那天成功執教了此課。至於成績如何,且不評說。就執教的過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一堂課,經過反思才能促進教學。一堂展示課,更需要反思,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成長自我。為此,我對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進行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所以,圓明園這一毀滅的悲劇,更能激起學生的痛心與仇恨。文章前後內容為圓明園的輝煌和圓明園的毀滅,這兩者緊密聯絡,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通過閱讀感悟,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這就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其昔日輝煌景觀是教學的難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本課教學設計緊扣以人為本以學定教,以讀為本以讀促情,以情為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主線,以教材為主源的原則。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思,在閱讀中有所悟,在閱讀中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落實這一理念,讓學生歷經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愛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閱讀中飛揚。

上課伊始,開門見山地板書圓明園三字,齊讀後,讓學生就瞭解圓明園的有關資訊作以簡單的介紹。而後,教師補充相關資料。特別針對圓明園佔地5200餘畝與當時上課的多媒體教室進行比較(我臨時速算出多媒體約200平方米):圓明園佔地面積是多媒體教室的1700倍。就是如此,學生也不可能立刻建立圓明園佔地多大的概念。我就先讓學生在頭腦中思考多媒體教室的10倍有多大,然後依次思考100倍,1000倍,10000倍,17000倍,最終,讓學生對圓明園佔地面積之大有初步的概念。

學生對圓明園有了初步瞭解後,我深情感嘆道:同學們,就這樣一座被世人稱為squo;萬園之園squo;的squo;圓明園squo;,在1860年10月,被兩個強盜的一把大火squo;毀滅squo;了。感嘆的同時板書的毀滅三個字。至此課題目板書完畢。再讓學生齊讀課題,並強調毀滅要讀得低沉、哀緩。

而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交流初讀課文後的感受。辭動而情發。學生愛 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發,已引導學生走近了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並作簡單的批註。教師巡視點撥後,開始引領學生走進圓明園。

首先,讀悟第2自然段。讓學生在文字的對話中,在課件演示中理解眾星拱月之獨具匠心的佈局特點。

其次,品讀第3自然段。品讀中,引導學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一系列的關聯詞,理解圓明園中的景觀眾多;品讀中,引導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築及景觀之風格各異的特點,在學生的頭腦中初具映象。為進一步激發對圓明園景緻的讚美之情,通過課件欣賞民族建築西洋景觀相關圖片,同時,教師隨機補充有關資料,如適時簡介買賣街山鄉村野 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萊瑤臺武陵春色西洋樓……

為讓學生對圓明園建立整體美,課件播放圓明園復原視訊,教師隨課件聲情並茂地解說:圓明園被譽為萬圓之園,它是我國無數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園中著名景觀達145處,風格各異,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至此,教師引領學生跟隨作者走進圓明園,盡情地飽覽了恍若月宮的奇景。

再次,品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什麼說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後,課件出示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和奇珍異寶的典型圖片,讓學生對當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而讚歎。

最後,引導學生迴歸朗讀第2、3、4自然段,讀出欣賞、自豪、讚美之情。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文字載體的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教師悲憤地說:但是,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已灰飛湮滅。華麗的殿堂樓閣已成一片廢墟,讓人流連的美景人們心酸的回憶。園內的奇珍異寶,有的被毀壞,有的流落他鄉陳列在別人的博物館裡。這是為什麼?是誰毀滅了美?是誰毀滅了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圓明園?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憤慨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東西,一個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引導學生自讀第5自然段,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然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猶如走進圓明園,目睹了英法兩個強盜的無恥行經,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發聯軍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教師過渡語:圓明園就這樣化為灰燼,就這樣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就這樣只能浮現在我們的夢中。圓明園的毀滅僅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損失嗎?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兩個不可估量重點領悟。

教師蕩氣迴腸地總結:這把火,燒燬了園林藝術的瑰寶;這把火,燒燬了建築藝術的精華:這把火,燒燬了耗資5億3千萬兩白銀、歷時151年才建成的萬園之園。但是,這把火,燒不毀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燒不燬炎黃子孫的刻骨仇恨,更燒不毀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引出)落後——就要捱打!此時,學生會感慨萬千:對強盜的刻骨之恨,對祖國的深切之愛。在老師的激情下,讓學生拿起筆將內心的話語記寫下來。寫後,讓學生帶著或讚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讀一讀自己的感慨或抒懷。教室裡想響起的陣陣掌聲,將課堂推向高潮。

此刻,螢幕上出現八個大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的預案是讓學生齊讀而昇華情感。然而,我的靈感頓生:讓學生全體起立,舉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聲音迴盪在氣宇軒昂的教室裡,這聲音迴盪在情緒激揚的每個學生的心頭!

一堂課結束了,這是一堂愛與恨的課,這是一堂讚美與憤恨的課。一堂課結束了,可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卻飛揚起來。

總之,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字為依託,以情感為紐帶,以現代技術為手段,以學生髮展為目的,力求著眼於自主閱讀,致力於課堂優化,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組織教學和引導,我有以下幾點初淺的感受: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 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 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說些什麼?最後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視訊,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同學們帶著自己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給學生時間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

在學生、教師、文字間經歷了一番深刻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於“掠走的資料”和關於“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後說說心裡、是什麼滋味?由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1.“想象園中的美景進行說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想象過於蒼白。

2.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第3篇

當悅耳動聽的音樂鈴在耳邊盪漾開去的時候,我與我的學生都在心底鬆了一口氣:終於,《二泉映月》欣賞完了,也欣賞懂了!面對著一張張因收穫而快樂的臉龐,注視著一雙雙因興奮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為本這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聚焦於學生的探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要使學生在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今天,當我與我的學生感受著《二泉映月》那優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時,震撼著阿炳堅強又正直的人格美時,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可以更美的!

新課程告訴我們:課堂上,學生是主體,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我欣賞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飛揚,那是自信、智慧的湧動,那是主體能動性的張揚。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生個性飛揚的舞臺呢?以往,我的備課本中對於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寫得極盡詳細,初看頗有針對性,實質卻完全是我的朗讀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學生,把我的感情強加於學生,學生只是我的朗讀工具。他們也許不懂課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讀課文;他們也許不明白為何要這樣讀,卻依然讀得有聲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蘊藏於文字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傾聽孩子的聲音,腦海中飛快地閃過這一新課程亮點。我精神一振:為何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傾訴自己的感情呢?聽聽他們是怎樣欣賞《二泉映月》的?於是,我在備課本上寫下了這樣一番設計:第一教時,先以音樂匯入,在優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幫助學生奠定感情基調——對曲子創作者的敬佩。然後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在敬佩與好奇的情感驅使下,必然會興趣昂然地開始自己的朗讀。學生準備充分之後進行首次朗讀反饋。只要求學生讀,而不需要談為什麼這樣讀。接著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確定學生理解的難點,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 第二教時,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之後再次清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次應告訴大家為什麼這樣讀。兩次朗讀,各有側重,且逐層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點,後者則是理解後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開始上課,下課時卻欣喜萬分:初次朗讀首先成為學生的興趣時,他們大膽嘗試,敢於思索,通過自己獨特的朗讀表達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的也許讀得不夠流利,但那份認真卻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許還不夠深入,但自信卻可見一斑……隨著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徹,學生對於阿炳知道得更多,對於《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於是再次朗讀便成為了學生表達情感的需要。他們通過朗讀演繹著內心深處對課文的欣賞,對阿炳的崇敬,對曲子的喜愛……於是乎,有的同學配樂朗讀,聲情並茂;有的同學小組合作,情感共鳴;有的則激情昂揚,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聲有色地朗誦,使人震撼…….看著這個性飛揚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國小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為了真正還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我作了一番大膽嘗試:嘗試讓學生自己走近阿炳,嘗試讓學生與阿炳對話,與文字對話,嘗試讓學生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嘗試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時便有了這樣的構思:

學生輕輕地自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讀懂了什麼,讀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畫出來,然後交流理解。

1.引讀有關課文:聽著,聽著,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過——,把——情懷,傾吐給——。

當我終於把這設計定稿時,我很是擔心:學生會質疑嗎?他們能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嗎?合作研究能解決問題嗎?這一連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懸了起來。終於到了關鍵性的時刻:引讀第五自然段的開頭後,我靜待著同學們提出該研究的問題。阿炳怎樣通過琴聲來傾吐自己的情懷?我驚喜啊,這不正是課文的重點嗎?學生能一下子點出來,多棒呀。阿炳想通過琴聲傾吐自己怎樣的情懷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悅的笑容。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這節課理解的難點,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讀懂了整篇文章。學生果然也急於解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於是,小組合作研究,通過讀課文,聽音樂,看資料,津津有味地討論交流。最後,大部分同學都明白了阿炳通過琴聲曲調的變化起伏抒發了他內心對音樂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表達了對命運的抗爭,更傾訴了對生活、家鄉、大自然的熱愛……此時,我心中的石頭完全落了地,被驚喜籠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來是這樣美麗!

一直以來,黑板是教師的專用地。教師可以在上面指點江山,學生面對的完全是教師的藍圖,他們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被動地理解,即使教師漂亮的板書是對課文最簡潔的概括,生動的板畫是對課文最形象的再現,學生也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面對神聖的板書,他們不敢思索,也不能質疑。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假如真還給學生自主,那麼這一塊歷來被學生視為聖地的黑板是否也應該成為 學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時的後半部分設計讓我領略到了學生無窮的智慧。黑板上書寫著不僅僅是他們智慧的見解,更是一顆顆閃亮的童心。

課堂已接近尾聲,學生已順利地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在樂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讀課文。這一次,他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讀的,那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著對樂曲的欣賞,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著對阿炳的崇敬。看著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我激動極了:這麼美的景色,這麼美的旋律,這麼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動了我。我相信:同學們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傑出的音樂才華和頑強的奮鬥精神所感動!此時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請你在黑板上傾訴你對阿炳的崇敬,寫出阿炳最令你感動的品質或精神吧!剎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猶豫不決,而是躍躍欲試,小手林立,因為他們內心的情感澎湃著,激動湧流著,他們願意通過板書來傾吐這種感動。於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顆顆閃閃的童心,一份份純潔的童真。

第4篇

今天課上講《鄧稼先》,險些把自己講哭了,總感覺找不到太到位的語言能把內心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於是,就一遍一遍地讓孩子們讀其中的段落,希望孩子們能在楊振寧深情的敘述中體會到鄧稼先的精神品質,讓那種影響無形之中滲透到靈魂深處。

雖說自己是70後,遭逢到了翻天覆地的意識變更,但自小所受的教育確是純粹的,分明的,我崇敬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無私奉獻的人,對於所謂的 科學無國界始終懷有一絲保留。楊振寧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是對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偉人,然而,與鄧稼先相比,我更為敬重鄧稼先的一腔愛國情,一顆赤子心。

鄧稼先在美取得博士學位僅九天就毅然謝絕了恩師和好友的挽留回到了百廢待舉的祖國,這一舉動意味著他選擇了艱苦和磨難,放棄了舒適和良機;選擇了奉獻,放棄了獲得;選擇了隻手撐天,放棄了名利地位。但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在他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過的選擇,我看到過鄧稼先的照片,正如楊振寧的評價,是一個最具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人,他沒有過多的語言,有的是行動,他的一生始終朝著一個方向,他的心中始終存著一個目的,那就是中國的前途,中國的振興,中國的富強。他的工作環境是惡劣的,工作是危險的,肩負的使命是重大的,然而,他確是無怨無悔的,義無反顧的,甚而是主動請纓,至死不懈的。

我不懂他的工作,但我看到這一段文字時,心仍禁不住抖索起來:粗估引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鄧稼先從事的是一項怎樣的工作啊,他要具備怎樣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去應對這一切呢?

第5篇

這是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它位於日本東京市中心,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內部安裝有100多臺電腦,設計師是東京大學教授阪村健。它展現了21世紀科技的飛速發展,讓人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是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篇課文。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獨立閱讀課文,在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中的哪些設施那裡的電腦有什麼功能怎樣工作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如,填寫表格,將電腦住宅的具體設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內容以表格形式展示出來。如此一來,學生對電腦住宅就有一個整體清晰的印象了。另外,我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控究的形式,按課文的講述順序畫出電腦住宅的示意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的畫面。

我知道學生對電腦比較感興趣,於是我讓學生再讀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鼓勵學生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參觀者"介紹電腦住宅,以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和語言,並能重新組織語言,準確地介紹電腦住宅中各項設施的佈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以後,我再讓學生展開想象,圍繞"如果我是一名設計師,我會怎樣設計電腦住宅"進行交流,討論。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有的說把牆壁造成玻璃的,可以吸收熱能,然後通過電腦控制家裡的電器裝置,隨時供電;有的說把床設計成電腦按摩床,這樣,對主人的健康有利……我還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設計智慧化的教室,學校,商場……並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

整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但是由於本課是略讀課,教學時間只有一課時,在一節課的時間裡較難把學生的想象力充分地發揮出來,因此本課的一些問題講述不夠深入。

第6篇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二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第二個片段換了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又形成了一個愛的鏈子。學生積極參與此次活動,都能抓住主要內容完成練習,填得很好。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第7篇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以詩歌“三美”為軸心,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又瞭解詩歌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主線是清晰的,詩歌知識點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卻存在著一些不足。一、未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流於形式,往往由教師回答了事。學生從詩歌中找韻腳時,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只讓學生回答押“an”韻,而未能讓學生具體找出押韻的字;教師自己回答了幾個韻腳,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韻的知識,無從得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問自答的時間明顯多於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的時間。由於這樣,學生的參與性不強,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課堂氣氛不活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沒有落到實處

教師講得好,學生也應該學得好,這才是成功的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好,學生學不好,課堂教學便失去了意義。在分析詩歌的繪畫美時,學生未能清晰的找出體現繪畫美的地方,教師也沒有強調指出。這種繪畫美學生究竟體會到了沒有,教師無從把握。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從詩歌具體的物象中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詩歌繪畫美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三、在誦讀過程中,未能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本詩寫得明快雄健、音節洪亮,隔二、三句押韻,形成自然和諧的韻律。由於詩歌的寫作時代背景與現在不同,學生缺乏對寫作時代背景的瞭解,未能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就需要教師講明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光未然創作《黃河頌》的經過;教師應該給學生示範誦讀(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節奏感來。

第8篇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感受身邊的數學。現代課程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只是被動地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際全面地理解課程標準,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將課堂內外緊密結合,使教學內容更具有真實性,更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對班級教學形式的補充和改進。它的實質不僅是要解決班級教學條件下學生兩極分化的問題,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機會少的問題,更是立足於現代教學的高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條件。本課無論在進行新課還是在練習過程中,教師都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合作與交流,採用小組活動的形式,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強化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讓小組成員通過討論來提出、發現並解決問題,然後再彙總各組的資訊,溝通他們所學的東西,讓大家共同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

三、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向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這節課我採取了實地拍攝,將教學樓的各種資訊拍攝成畫面作為本節課新授內容的豐富素材,面對熟悉的教學樓畫面,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