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陶行知作品讀書心得3篇 行知讀書筆記:智慧融於墨香

陶行知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以其溫和、耐性與勇敢的個性而聞名。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通過娓娓道來的文字,深入人心地反映了社會現實與人生哲理。閱讀陶行知的作品,使我受益良多,深刻理解到教育的重要性、個人修養的重要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下面我將就陶行知的作品進行一番讀書心得的分享。

陶行知作品讀書心得3篇 行知讀書筆記:智慧融於墨香

第1篇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課餘時間,我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非淺。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銳利武器。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教學做合一”從義到特質到具體方法一整套教學理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學做合一”在內的“生活教育”,並使其達到最高水平。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於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的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群眾運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陶行知作品讀書心得3篇 行知讀書筆記:智慧融於墨香 第2張

第2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型現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書中第一篇就是“教學合一”。陶行知認為教學應該合一的第一個理由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指導他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這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的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其性格脾氣、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

最後,陶先生用“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忠告,我們現在處於一個網路資訊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學生可以通過網路獲得許多的知識,作為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就如陶老所說教育的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學習的一本書,我也將於它置於案頭,讓它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

第3篇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

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

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在我的教育裡,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