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八年級數學教案模板4篇 高效編寫八年級數學教案的模板指南

本文為八年級數學教案模板,為教師提供參考,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詳細要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豐富教學內容,落實素質教育。

八年級數學教案模板4篇 高效編寫八年級數學教案的模板指南

第1篇

1、會根據頻數分佈表求加權平均數,從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組中值的定義:上限與下限之間的中點數值稱為組中值,它是各組上下限數值的簡單平均,即組中值=(上限+上限)/2.

因為在根據頻數分佈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過程中要用到組中值去代替一組資料中的每個資料的值,所以有必要在這裡複習組中值定義.

應給學生介紹為什麼可以利用組中值代替一組資料中的每個資料的值,以及這樣代替的好處、不妨舉一個例子,在一組中如果資料分佈較為均勻時,比如教材p140探究問題的表格中的第三組資料,它的範圍是41≤x≤61,共有20個數據,若分佈較為平均,41、42、43、44…60個出現1次,那麼這組資料的和為41+42+…+60=1010.而用組中值51去乘以頻數20恰好為1020≈1010,即當資料分佈較為平均時組中值恰好近似等於它的平均數.所以利用組中值x頻數去代替這組資料的和還是比較合理的,而且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簡化了計算量.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近似計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讓學生去讀統計表,體會表格的實際意義.

①、主要是想引出根據頻數分佈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的計算方法.

②、加深了對“權”意義的理解:當利用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組資料中的平均值時,頻數恰好反映這組資料的輕重程度,即權.

這個探究欄目也可以幫助學生去回憶、複習七年級下的關於頻數分佈表的一些內容,比如組、組中值及頻數在表中的具體意義.

①、使學生通過思考這兩個問題過程中體會利用統計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②、幫助學生理解表中所表達出來的資訊,培養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

這部分篇幅較小,與傳統教材那種詳細介紹計算器使用方法產生明顯對比.一則由於學校中學生使用計算器不同,其操作過程有差別亦不同,再者,各種計算器的使用說明書都有詳盡介紹,同時也說明在今後會考趨勢仍是不允許使用計算器.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不是利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確實可以運算變得簡單.統計中一些資料較大、較多的計算也變得容易些了.

要使學生掌握在哪些情況下需要通過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方法來獲得對總體的認識;一是所要考察的物件很多,二是考察本身帶有破壞性;教材p142例3,這個例子就屬於考察本身帶有破壞性的情況.

八年級數學教案模板4篇 高效編寫八年級數學教案的模板指南 第2張

第2篇

定理:如果一組平行線在一條直線上截得的線段相等,那麼在其他需直線上截得的線段也相等。

注意事項:定理中的平行線組是指每相鄰的兩條距離都相等的特殊的平行線組;它是由三條或三條以上的平行線組成。

定理的作用:可以用來證明同一直線上的線段相等;可以等分線段。

推論1:經過梯形一腰的中點與底平行的直線,必平分另一腰。

推論2:經過三角形一邊的中點與另一邊平行的直線,必平分第三邊。

推論的用途:(1)平分已知線段;(2)證明線段的倍分。

本節的重點是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因為它不僅是推證三角形、梯形中位線定理的基礎,而且是第五章中“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基礎。

本節的難點也是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到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在認識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加上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的兩個推論以及各種變式,學生難免會有應接不暇的感覺,往往會有感覺新鮮有趣但掌握不深的情況發生,教師在教學中要加以注意。

生活中有許多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的例子,並不陌生,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的引入可從下面幾個角度考慮:

①從生活例項引入,如刻度尺、作業本、柵欄、等等;

②可用問題式引入,開始時設計一系列與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概念相關的問題由學生進行思考、研究,然後給出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和推論。

2、能夠利用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任意等分一條已知線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3、通過定理的變式圖形,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本節學習,體會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和諧美

教師複習引入,學生畫圖探索;師生共同歸納結論;教師示範作圖,學生板演練習

由學生動手做一實驗:每個同學拿一張橫格紙,首先觀察橫線之間有什麼關係?(橫線是互相平等的,並且它們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然後在橫格紙上畫一條垂直於橫線的直線 ,看看這條直線被相鄰橫線截成的各線段有什麼關係?(相等,為什麼?)這時在橫格紙上再任畫一條與橫線相交的直線 ,測量它被相鄰橫線截得的線段是否也相等?

(引導學生把做實驗的條件和得到的結論寫成一個命題,教師總結,由此得到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

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如果一組平行線在一條直線上掛得的線段相等,那麼在其他直線上截得的線段也相等。

注意:定理中的“一組平行線”指的是一組具有特殊條件的平行線,即每相鄰兩條平行線間的距離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線組,這一點必須使學生明確。

下面我們以三條平行線為例來證明這個定理(由學生口述已知,求證)。

分析1:如圖把已知相等的線段平移,與要求證的兩條線段組成三角形(也可應用平行線間的平行線段相等得 ),通過全等三角形性質,即可得到要證的結論。

分析2:要證的兩條線段分別是梯形的腰,我們藉助於前面常用的輔助線,把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然後再利用這些熟悉的知識即可證得 。

為使學生對定理加深理解和掌握,把知識學活,可讓學生認識幾種定理的變式圖形,如圖(用計算機動態演示)。

引導學生觀察下圖,在梯形 中, , ,則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論 1。

推論1:經過梯形一腰的中點與底平行的直線,必平分另一腰。

再引導學生觀察下圖,在 中, , ,則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論2。

推論2:經過三角形一邊的中點與另一邊平行的直線必平分第三邊。

注意:推論1和推論2也都是很重要的定理,在今後的論證和計算中經常用到,因此,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好。

接下來講如何利用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來任意等分一條線段。

④過點 。 、 、 分別作 的平行線 、 、 、 ,分別交 於點 、 、 、 。

(2)定理的證明只取三條平行線,是在較簡單的情況下證明的,對於多於三條的平行線的情況,也可用同樣方法證明。

(3)定理中的“平行線組”,是指每相鄰兩條平行線間的距離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線組。

第3篇

一、平移: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沿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平移。

2.平移的性質:⑴經過平移,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平行且相等;⑵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角相等。⑶平移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只改變圖形的位置)。(4)平移後的圖形與原圖形全等。

⑴需要原圖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離或一個對應點的位置。

⑴找出關鍵點;⑵作出這些點平移後的對應點;⑶將所作的對應點按原來方式順次連線,所得的;

二、旋轉: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這個定點稱為旋轉中心,轉動的角稱為旋轉角。

⑴旋轉變化前後,對應線段,對應角分別相等,圖形的大小,形狀都不改變(只改變圖形的位置)。

⑵旋轉過程中,圖形上每一個點都繞旋轉中心沿相同方向轉動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對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都是旋轉角,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⑴已知原圖,旋轉中心和一對對應點,求作旋轉後的圖形。

⑵已知原圖,旋轉中心和一對對應線段,求作旋轉後的圖形。

⑶已知原圖,旋轉中心和旋轉角,求作旋轉後的圖形。

③探索該圖案的形成過程,型別有:⑴平移變換;⑵旋轉變換;⑶軸對稱變換;⑷旋轉變換與平移變換的組合;

⑸旋轉變換與軸對稱變換的組合;⑹軸對稱變換與平移變換的組合。

第4篇

(2)掌握邊邊邊公理,能用邊邊邊公理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

(2)通過公理的初步應用,初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sss公理、靈活地應用學過的各種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學難點:如何根據題目條件和求證的結論,靈活地選擇四種判定方法中最適當的方法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

問題:有一塊三角形玻璃窗戶破碎了,要去配一塊新的,你最少要對窗框測量哪幾個資料?如果你手頭沒有測量角度的儀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證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嗎?

這個問題讓學生議論後回答,他們的答案或許只是一種感覺。於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三角形的三個元素――三條邊。

問:通過上面問題的分析,滿足什麼條件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讓學生粗略地概括出邊邊邊的公理。然後和學生一起畫圖做實驗,根據三角形全等定義對公理進行驗證。(這裡用尺規畫圖法)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兩個三角形中證全等;再按公理順序列出三個條件,並用括號把它們括在一起;寫出結論。

(2)、在應用時,怎樣尋找已知條件:已知條件包含兩部分,一是已知中給出的,二時圖形中隱含的(如公共邊)

(4)、三角形的穩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穩定性與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在演示中,其實可以去掉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條,以顯示三角形條件不可減少,這也為下面總結“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獨立的條件”做好了準備,進行了溝通。

(1) 講解例1。學生分析完成,教師注重完成後的點評。

例1 如圖△abc是一個鋼架,ab=acad是連線點a與bc中點d的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