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刀鋒》的讀後感7篇 文字隱刃

《刀鋒》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說,作者以犀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充滿挑戰和冒險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面臨著無數困難與選擇,而讀者也在跟隨他的腳步中思考人性、道德與正義的邊界。這本書令人不禁思考自己的立場和處事方式,而讀後感也將成為我們對這個獨特故事的深入探索。

《刀鋒》的讀後感7篇 文字隱刃

第1篇

毛姆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能把人性寫的那麼透徹,我太喜歡他的書了。

這裡面每位人物都活出了自己的色彩,艾略特成為社交名流;伊莎貝爾憑著鉅額財產,活躍於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輕鬆賺錢的穩定工作,每日朝九晚六;蘇姍·魯維耶的生活無虞;蘇菲求得一死;拉里獲得幸福之道。

多好啊,世界的存在就是有這樣的多樣性,只要不做傷天害理,違揹人倫道德的事情。追求任何事情都是內心的驅動,無論是金錢,財富,權利,愛情,奉獻,犧牲……當然惡的事情存在,善良的事情亦能存在。

只要追求到了就是幸福呀,我不是聖人,也不是惡人,我也是這個世界最普通的凡夫俗子。突然想到當年明月說的一句剛好挺符合的':成功,就是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活完一生。

關於拉里和伊莎貝爾,兩個三觀不和的人是沒法在一起,拉里:“我向你建議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實得多。我真希望能夠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麼令人興奮”,而伊莎貝爾的訴求是如此簡單:“你難道看不出你在要求我做一件我不感興趣的事情嗎?我只是一個正常的女孩子,我現在二十幾,再過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時行樂。”

什麼是苦,相對於什麼苦?相對於糖,還是對於苦瓜。哈哈,人生真有意思。

《刀鋒》的讀後感7篇 文字隱刃 第2張

第2篇

第一次讀毛姆的書,本來想讀成名作《月亮與六便士》,沒借到,所以拿了這本。

讀的很慢,斷斷續續,後半段才深入其中,毛姆的作品確實有獨到之處,平淡敘述之中總有能牽動你的東西,總有你意料之外的環節,讓你精神一震,牽著你讀下去。

拉里,參加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戰爭中親眼目睹了死亡,對人生心存迷茫,戰爭結束後,他渴望尋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選擇了一條不被身邊所有人理解的一條道路:遊遍全世界。或者用他的話說:“閒逛”。他放棄了在別人看來有著光明前景的仕途之路,開始自己探求人生意義的歷程;在礦區當過曠工,在農場打過工,最後在印度宗教中頓悟,返回美國,散盡為數不多的財產,登上一條貨輪做水手。在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之中得到了真正的幸福與自由。結尾一句深入我心:抱無我無求之態度,走盡善盡美之路。

拉里是自我救贖成功的.為數不到的人,現實生活中,拉里的迷茫可以說人人都有,可他尋求渴望找到答案的勇氣不是人人都有。畢竟要一個人幾乎完全放棄物質上的追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拉里不光是作者的理想夢,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由此可見,毛姆的作品大多數應該都是追求人生意義這一主題。這是個永恆的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只要自己滿意那就是你的最佳答案。不必統一。

第3篇

艾略特在社交界光彩奪目;伊莎貝爾憑藉財產在活躍而有文化的社群站穩了腳跟;格雷擁有一份穩定且賺錢的工作,每天在辦公室過著朝九晚六的生活;蘇珊娜·魯維埃的生活有了保障;索菲以死亡為解脫;拉里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個人似乎都過上了該過的生活,每個人也都得到了最應該得到的。在美國的實功主義下與拉里的探索讓人深思。或許就像作者說的`,在這紛雜利益矛盾的人海里,迷失卻又渴望超越自我,篤定卻彷徨,善良又殘忍。

對於其他人的設定或者單獨的故事來說,我是十分滿意的,只是對於拉里一開始這個不確定的人,對於我的衝擊式是十分的大,混日子,對於平常人來說,都會被嫌棄,但是對於拉里來說是那麼優雅和自然,外界對他的接納,當然是士兵的榮譽加身,但是如此早地去尋找人生的意義,追求於哲學,如此純粹令人懷疑。但是對於他的生活和對於金錢的世界觀人生觀可能在去過印度之後就變得看不懂。或許這就是不可及的原因和平庸的原因吧,只能觀望。

對於伊莎貝爾來說,或許知道拉里和自己不是一個世界後,放手保持理性或許也是一種成功,或許是乏味的,但是是確定的,因為是別人走過的,顯得可靠,也無趣,就像拉里對於這裡的評價是,你不可能給與無法欣賞的人自己欣賞的場景。對於別人是諷刺,但是又顯得可愛或許也是毛姆的特點吧。

第4篇

之前看了毛姆的好多作品了,比如《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今天我又讀了他的作品《刀鋒》。

?刀鋒》講述的是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軍隊中,拉里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這人平時是那樣一個生龍活虎般的置生死於度外的飛行員,但在一次遭遇戰中,因為救拉里而中彈犧牲在拉里的懷抱中。拉里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麼有惡和不幸,拉里開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轉變。

他開始思索世界與生命的本質問題。為了尋找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他放棄了那羨煞旁人的青梅竹馬,年輕漂亮同時也是賢良淑德的未婚妻,逃離了上層社會物慾橫流的生活,一個人的跑到巴黎“晃膀子”。他開始自己漫長的讀書求知生活,在別人眼中,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不思進取、遊手好閒的社會青年。

他沉浸於大學圖書館中,不亦樂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時,他盡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們,幫助其擺脫精神和身體的疾苦。

時下年輕人流行說希望有一天可以拋下生活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最好就是周遊列國、環遊世界。《刀鋒》中的.主人公拉里大概會讓他們有所共鳴。

一面是優渥安逸的生活,有體面的工作和社會地位、有愛他願相伴一生的妻子;另外一面是無拘無束、隨遇而安的樸素生活。面對這兩種生活,想必大家都會思想掙扎一番。但我覺得大多數人喜歡後者的只是一時,說到一輩子的選擇還是嚮往前者。

在現在這個以金錢衡量成功的年代裡,找一份精密,獲得一份心靈的解脫,確實是不容易的。我要積極面對生活做好自己,平衡感情和生活。

第5篇

除去宗教和尋找終極答案的部分,看到拉里就好像看到我的大千本人。怪,自由,真誠,從不把外在眼光當回事。討厭包裝自己,不費力迎合他人的喜歡。作為一名普通人,拋不下虛榮心的伊莎貝爾沒有和拉里結婚是必然的,往後的大半生裡她卻仍然苦戀也是必然的。而我認為還有一件必然的事是,伊莎貝爾從未真正瞭解過拉里的內心。所以她未曾真正擁有過他。拉里願意娶放逐自己的蘇菲為妻,慍怒的伊莎貝爾因而用盡了惡劣的言語詆譭她,貶低她,耍心機手段攔截她的幸福。我毫不意外。也更加明白為什麼可憐的伊莎貝爾配不上拉里的靈魂。

另一位值得感慨的是艾略特。辛苦一生躋身名流社會,當作這輩子最高的priority,和最後臨終時的孤獨形成了好不心酸的對比。毛姆在闡述這個人物事蹟時的客觀讓我由衷欽佩。非但沒有讓讀者對艾略特的.人生價值觀形成偏見,還甚至能從他精心維護的奢靡生活中看到此人很多可愛的閃光點。臨終時他回邀請函上寫道,“甚感遺憾,事先與天主有約。”事先與天主有約,這份和他離世前physical condition極其相對立的優雅又怎麼不讓人佩服和難過呢。如果他年輕時料想到自己將孤苦伶仃得離去,還會奮力追求這樣的一生嗎?會的。他還是會的。

很久以前有一次我自言自語了很多煩惱,大千說,那就讀書吧,你所有的煩惱早就在前人的書裡有了答案。我當然不敢對每本書都帶著功利主義去讀,指望讀了就能解決我某部分難題。但無疑毛姆這本確實給心裡帶來了清風。最後,我很喜歡他留給蘇菲的那句詩。

第6篇

沒想到我能看完這本書,這本書已擱置許久,曾經看過幾頁,不知道什麼原因,那段時間沒能堅持看完,想來,可能看書也要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書吧。

美國,拉里,一個笑起來惹人愛又溫暖有教養的孩子,二次大戰時做了兩年的飛行員,有一個彼此相愛的女朋友,伊莎貝爾,那是個聰慧、陽光、開朗的孩子。伊莎貝爾家境殷實,生活在美國上層社會,社交廣泛,而伊莎貝爾對這一切很滿足並打算一直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拉里在飛行的時候親眼看到戰友為了救他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用他的話說:人死了可以這麼的死。回來後,像變了一個人,雖然大體上還以前表面上變化不大,但內心已改變了很多,這邊從他拒絕格雷安排的工作就看得出,他和伊莎貝爾約定,他去法國巴黎這個世外桃源的地方去“晃膀子”兩年,如果兩年之後他願意回到美國,那麼兩人結婚,如果兩年之後,他還是希望繼續“晃膀子”,那麼,他只能過他想要的生活,而伊莎貝爾也會按照她想要的生活方式以及她父母要求的那樣重新開始她的生活。

拉里,用了兩年學習看了很多關於哲學的書,想弄清楚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之後,走了很多國家,靠自己的體力和那點前期原因留下的固定收入,最後在印度,精神得到了昇華。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稱像是在做一次心靈路程,各色人物盡在其中,最後因為性格、觀念、追求的東西不一樣便有了各自的人生,可悲的是有個女人因為生活不順遭受了打擊而選擇了自暴自棄,最後下場很慘,被人殺掉仍到海里,警察聯絡上毛姆和拉里,幫她做了安葬。

“毛姆的文章常在譏諷中潛藏對人性的憐憫與同情”,《刀鋒》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

第7篇

我真的無比羨慕拉里的生活,不求錢財的多少,只為追尋內心的幸福之道,而且實際行動能力很強。可是,我們如果要做到這些,該有多難啊!我無數次地幻想過逃離現在的生活,哪怕是去遠方一個非常偏僻的庵裡也好,只要能夠遠離這些俗事,我自己付出多大的代價都是值得的。可是,我們不像拉里一樣,我們有父母兄弟,有自己特別在乎的親人,對於他們寄於我們成材的.期望,我們如何能夠辜負呢?只要有自己放不下的人,我是指家人,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所顧忌,我們無法放下所有的一切去追尋自己的自由。其次,我們也不像拉里一樣有固定的收入,即使有,我們既要滿足自己的日常消費,同時有的還上有老下有小的,自己那些收入只會覺得越來越微不足道,所以就會不停地想賺更多的錢。最後,我們並沒有親身經歷過生死,或者親眼目睹親友的死亡,我想我們目前還沒有到達拉里那種超脫的態度。其實本質來說,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想逃脫責任的人,我有些時候特別討厭所有一切的人際關係,那時我會把手機設定成完全靜音,把所有社交軟體通通關閉,甚至想把手機藏起來,然後一個人默默地看書,練字,寫作業或者睡覺。總之,我不想被任何人打擾,我不想有任何的聯絡。

文中拉里一直在尋找真正的信仰,一直在找心中的答案,當然最後作者也說他是找到了,可以說他是相當幸福了!我想,如果未來的某一天,我可以一個人在偏僻的山林中擁有一棟小房子,每天在裡面看看書,練練字,學學中國的樂器,聽聽歌。累了就去山林間走一走,看看花草樹木,欣賞日出日落,偶爾爬爬山,跑跑步,餘生若能如此,此世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