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作文教學調查報告2篇 揭示國小作文教學的現狀——一份教師調查報告

此次調查針對國小生作文教學情況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校注重學生作文能力培養,開設了多種作文教學課程和活動。然而,也有一些學校存在作文教學資源缺乏和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接下來,我們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解決方案提出。

國小作文教學調查報告2篇 揭示國小作文教學的現狀——一份教師調查報告

第1篇

國小生作文“起步階段”主要是指國小三、四年級的學生,這個階段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這個學段的學生正處在習作的起步階段,部分學生對習作充滿了期待,同時又有部分學生對習作抱有畏難情緒,對此教師均應給予正確的習作指導。為培養學生自主寫作能力,尋求教師有效的作文教學策略,併為以後的作文教學提供依據,我校課題組於20xx年x月份在部分學生中進行了國小生作文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問卷主要是在三年級學生中進行。問卷內容共24小題。分別從學生課外閱讀、日記,觀察、積累四方面著手設計,但又各有側重,較全面地、有層次地針對“起步階段”學生作文學習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

1、調查方法:調查採用集體開卷式,記名問卷的方法。對學生下發2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0份,所有資料全部採用人工統計分析,有效率100%。

2、調查物件: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街辦陳溝國小三年級部分學生。

根據調查結果,瞭解到國小生作文“起步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生課外閱讀及積累主要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2、大部分學生作文能把握結構,但內容不夠豐富,語言不夠優美。

4、少部分學生能夠摘錄好詞佳句,能巧妙地運用的亦較少。

5、學生認為老師對他們的習作幫助最大;部分家長能夠指導學生習作。

調查結果表明:我校三年級學生對於課外閱讀及寫日記興趣程度不同,部分學生在閱讀時不能及時積累,不能將知識技能進行有效的轉化;一些學生雖能觀察生活,但還未能做到細緻,真情實感抒發不出來。以上的分析結果,反映了“起步階段”部分學生習作內容枯燥、了無生氣的根本原因。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有效地提高我校國小生“起步階段” 整體習作及教師教學水平,我們思考對策如下:

1、班級成立圖書角,推薦學生閱讀書目,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2、每週檢查一次讀書摘抄作業。每週根據情況留讀書作業,然後摘抄好詞佳句,並逐步寫出感悟。

3、創造機會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經常在班級裡組織講故事比賽、口頭作文比賽,鼓勵學生把從書本上看到的故事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鍛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4、優化課堂結構,提高寫作水平。將作文指導與每單元的每課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結合進行。

5、注重作文評價方式。對學生習作以表揚和鼓勵為主,激發興趣,多讓學生產生成功體驗。

6、加強家校聯絡。教師將學生每次的習作文章給出評語後,再由學生交給家長,並由家長給出反饋意見,共同促進及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

國小作文教學調查報告2篇 揭示國小作文教學的現狀——一份教師調查報告 第2張

第2篇

寫作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學生的作文應關注現實,關注生活,通過觀察分析自然社會,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受、態度和看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然而長期以來,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條理不清、千篇一律、滿篇大話空話、胡編亂造,這一切提醒我們,作文教學迫切需要改革。為此,我對我班學生的作文現狀作了一番調查,以便在今後的作文教學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尋找作文教學的新路。

1、對作文的態度。2、寫作的動機。3、作文材料來源。

4、寫作中最困難的問題。5、關於觀察。6、關於課後閱讀。

文章是感情的產物,作文的目的是溝通思想、交流情感。但寫作動機調查顯示,認為寫文章是完成功課的需要,是為了得到一個好分數的佔39.7%,認為寫文章是為了將來工作有作用的佔30.5%,想把有趣的事寫下來,想把心裡話告訴大家的佔30%。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分數的高低比自身的發展和交流的需要佔有更高地位。這樣為作文而作文的練習離開了習作的根本目的,使學生只是圍繞著”寫什麼”,“怎樣寫”,失去了獨立人格上的作文權利,難以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文章以大話、空話、假話來搪塞老師就不可避免。

調查資料顯示40%的學生希望老師“放手讓自己用喜愛的方式寫自己想寫的內容”。然而,在現實中,教師過於注重怎麼描寫,如何注意詳略得當,怎樣緊扣中心等表達技巧的訓練。同時一般的作文課有規定的時間、字數、結構、文章體裁等,使學生處於完全被動地位,導致學生難以跳出教師給予的作文框框,不敢標新立異。不是從自身生活體驗出發萌發表達願望,而是帶著教師給的題目要求找合適的材料。調查顯示寫作材料來源中,“找符合題目要求的範文稍為改編”的佔25%,“老師給什麼材料就寫什麼材料”的佔23%,“根據題目要求編人和事”的佔18%。作文不是“情動而辭發”,而是“主題先行”,諸多限制,抑制了學生的創作自由,導致學生失去了作文的內部動力。

學生的“積累”包括語言、作文經驗的積累,更包括學生生活情感體驗的積累,而這些都是學生所缺乏的。首先是生活積累底子薄。調查顯示學生作文素材源於生活積累的僅佔12%,而依賴他人或範文卻佔48%。平時能注意觀察並有興趣的佔21%,觀察時能展開想象並能及時記錄下來的更是寥寥無幾。學生觀察生活、認識生活,醞釀情感沒有進入作文教學基本環節,作文教學只禁錮在封閉狹小的課堂內,與精彩紛呈的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絕。

其次,是語言積累底子薄。第一閱讀量少,調查顯示“學生能自覺閱讀課外讀物”的僅佔24%,這說明學生缺少課外閱讀的條件,更缺少課外閱讀的習慣。另外,語文閱讀也存在重思想內容分析與概括,輕誦讀的狀況,一學期下來就讀二三十篇文章,學生閱讀明顯偏少。第二不重感悟、不重消化。調查顯示學生“閱讀時能自覺寫讀後感”的僅佔12%。而根據教師佈置要求在課外讀物上摘抄優美句段的卻佔24%。這顯示了教師不是讓學生自己從讀中感悟,發現寫作規律,而是“餵給”各種寫作技巧,提供各種“捷徑”,不是“厚積薄發”,而是“急功近利”。這種外不注重拓展觀察和閱讀的空間,內不注重調動已有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的做法,必然導致學生源頭枯竭,表達困難。

正如葉聖陶所說:“寫作是把自己的觀察、經驗、理想、情緒等顯示給人們知道,而且希望越多越好。”但長期以來,學生作文唯一的讀者是教師。但恰恰是教師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表現為重靜態評價,輕動態評價,往往是一個分數、

一個“閱”字或一些空洞的評語應付了事,對教師地批改結果,多數學生往往只看過分數就把作文字塞入課桌。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少交流的時空,學生作文不知道寫給誰看,成了沒有實際物件的“面壁而作”,難以產生那種人與社會,人和人直接交流時的愉悅感和表達衝動。

首先要把握“積累”的本質,不要僅僅把積累等同於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後讀物和背誦名家名篇或摘抄所謂的優美句段。作文是學生生活實踐,情感體驗,思維和語言的統一。所以要特別重視學生生活、情感體驗、語言、作文經驗等多方面的積累。教育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養學生用心去觀察,培養“好眼力”;用心去體驗,培養“感受力”。作文教學應走入精彩紛呈的社會生活和大自然,注重拓展閱讀與觀察的空間,注重感悟和內化,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從大自然中,從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中獲取素材和靈感。作文教學要克服知與行脫節、學與用分離的弊端,要注重加強教、學、做的聯絡,讓學生在“做中學”,即切實加強作文實踐活動。事實證明,“學生在學習中動眼、動心、動腦去實踐,從中體驗感悟”是最有效的積累。

?課標》特別強調學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過多地強調形式,讓學生覺得寫作難,反而使學生對寫作喪失信心和興趣。反之,讓學生自由表達,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有個性化的作文,不僅能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增強寫作的信心,而且會讓學生感到寫作是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學生認識的個體差異,不以教師主觀認識代替學生的認識。其次,提倡作文民主,自由民主的文風是培養學生真實的作文情感的關鍵。作為教師,平時的言談中就要鼓勵學生有話就說,有話就寫,讓他們大膽地寫困惑、寫胸臆、寫思考。鼓勵學生“我筆寫我口,我筆訴我心。”這時學生就會放下思想包袱,從而達到一氣呵成、酣暢淋漓、真情流露的境界。

在作文教學中,應注意創設交流情境,建立交流機制。(1)提供有利於師生交流的話題,讓學生把情感和需要真誠地表達出來。提供的話題要做到與學生思想、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是學生喜歡說,喜歡寫的話題。(2)創設激發學生交流的空間,給學生表達和交流的機會。首先變寫作指導為點撥討論。教師提供交流話題,讓學生思考寫什麼、怎麼寫。接著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構想或點評同學的發言,教師的責任是組織交流與點撥。這樣的討論交流,啟用表達思維,開啟學生思路,豐富寫作題材。其次變教師評價為學生交流閱讀。學生作文完成後,作者先上臺閱讀自己的作文,講講自己作文中的得意之處,然後請同學談談各自的看法與建議。(3)形成師生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鼓勵和更具體的指導。首先要改變以往的作文批閱方式,即將眉批變成點撥指導學生修改的評語,將總批變成與學生交流,表達自己讀後感的評語。其次是教師經常寫“下水文”,與學生進行寫作體會交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寫作“不是為了發表,而是為了教會我的學生使用語言當我的作文或短詩觸動了兒童的心絃時,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拿起筆來,努力表達自己的感情。”師生交流,不僅可以融洽師生感情,形成和諧的寫作氛圍,而且能有效地指導學生作文,激發寫作慾望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