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草船借箭》探究性學習教案6篇 探究性學習教案:《草船借箭》案例分析

本教案以中國古代典籍《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為主題,通過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旨在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對於文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提升整體學習效能。

《草船借箭》探究性學習教案6篇 探究性學習教案:《草船借箭》案例分析

第1篇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弄清借箭的經過,認識借箭成功的原因,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弄清借箭的經過。

?教學難點】認識借箭成功的原因,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師: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連續劇《三國演義》,誰知道“三國”指的是哪三國?

師:魏、蜀、吳三國並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為什麼是三國鼎立?看老師畫圖。(師邊畫邊講) 

師:曹操剛打敗劉備,又要進攻孫權。因此,孫劉兩家聯手要抗擊曹兵。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奉命來東吳幫助作戰,遇到大將周瑜。周瑜對諸葛亮是什麼態度呢?誰知道?

師:諸葛亮草船借箭(板書課題)挫敗了周瑜的暗算,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那麼諸葛亮找誰借箭?怎麼借箭?結果如何呢?請大家開啟課本。

(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自學生字、新詞,瞭解大意。)

師:齊讀這一段,注意“挺”和“很”這兩個詞要讀得語氣重一些。(生齊讀)

師:周瑜是怎樣提出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事的?諸葛亮是怎樣做的?默讀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滿口答應,並立下軍令狀。)

師:這部分寫商議軍事,接受任務幾乎全寫的是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除了一處寫周瑜很高興外,沒有再對他倆的神態、語氣作任何細緻的描寫,該怎樣讀才好呢?

小結:1、2自然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箭十萬支”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師:當諸葛亮接受任務後,周瑜、諸葛亮各自是怎麼做的?

3、默讀6~9自然段,用“——”劃出出發時間,草船借箭的有關語句:

師:諸葛亮為什麼選在第三天四更行動?行動的目標是什麼?經過怎樣?結果怎樣?

(師出示電腦動畫,配合錄音範讀,讓學生觀看諸葛亮是怎樣在大霧漫天的環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經過。)

師: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霧,而他選擇這一天行動恰好江面上有大霧,這是巧合嗎?

(生聯絡上下文討論出:這一切都是諸葛亮預料到的。)

師:周瑜看到諸葛亮完成了任務,他的陰謀失敗,他是怎樣表現的?

小結: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萬,挫敗了周瑜的陰謀。

《草船借箭》探究性學習教案6篇 探究性學習教案:《草船借箭》案例分析 第2張

第2篇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弄清借箭的經過。

?教學難點】認識借箭成功的原因,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師: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連續劇《三國演義》,誰知道“三國”指的是哪三國?

師:魏、蜀、吳三國並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為什麼是三國鼎立?看老師畫圖。(師邊畫邊講)

師:曹操剛打敗劉備,又要進攻孫權。因此,孫劉兩家聯手要抗擊曹兵。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奉命來東吳幫助作戰,遇到大將周瑜。周瑜對諸葛亮是什麼態度呢?誰知道?

師:諸葛亮草船借箭(板書課題)挫敗了周瑜的暗算,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那麼諸葛亮找誰借箭?怎麼借箭?結果如何呢?

師:齊讀這一段,注意“挺”和“很”這兩個詞要讀得語氣重一些。(生齊讀)

師:周瑜是怎樣提出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事的?諸葛亮是怎樣做的?默讀第2自然段。

小結:1、2自然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箭十萬支”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師:當諸葛亮接受任務後,周瑜、諸葛亮各自是怎麼做的?

3、默讀6~9自然段,用“——”劃出出發時間,草船借箭的有關語句。

師:諸葛亮為什麼選在第三天四更行動?行動的目標是什麼?經過怎樣?結果怎樣?

(師出示電腦動畫,配合錄音範讀,讓學生觀看諸葛亮是怎樣在大霧漫天的環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經過。)

師:周瑜看到諸葛亮完成了任務,他的陰謀失敗,是怎樣表現的?

小結: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萬,挫敗了周瑜的陰謀。

第3篇

1、 認知目標: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借

助網路等資訊手段,初步瞭解有關三國的知識(人物)

3、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關心中國的歷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乙方一方,稱魏、蜀、吳三國。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課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背景下發生的。孫權手下的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陷害他,就設了一個計謀,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結果,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萬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確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在整個事件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都表現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

這篇文章不同於一般的講讀課文,因為它有很深厚的歷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識面特別廣,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課文內的知識,而應跳出書本,採集各方面的資訊來豐富學習內容。

根據國小生具有直觀形象思維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主動探索中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上網瀏覽的能力和一定的文書處理能力。網際網路豐富的資訊資源以及超文字結構特別適合於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學習,這種學習模式能徹底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從而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造性。讓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動口中自己閱讀、思考、質疑達到獲知、探索問題之目的。

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以探求問題來引導學生在自主中學習,思考質疑,運用多媒體引導創新。原來基於歸納或演繹的講解式教學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的全新形式。有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

操作過程是:輔以視聽,創設氛圍——網路支援,把握人物——動畫演示,突破難關——圖文呈現,鞏固強化 ——網上衝浪,拓展視野

我採用這種多種資訊科技整合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上的學生既能主動獲取知識,又能主動探索思考;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高了他們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整個這節課貫穿著網路的連結和搜尋,以“蒙泰瑤光”編著軟體和“powerpoint”為互動主線。其中“蒙泰瑤光”作為教師授課的引導工具,本節課中,我分別在匯入新課,突破重、難點,課後練習和拓展聯絡中運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於引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時,提供參考網址時使用。

同學們,今天讓我們再一次穿越時光的隧道,去探尋1700多年前那場智慧與膽略的經典之作《三國演義》之《草船借箭》。

1、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收穫,同時質疑。教師巡視指導。

2、各組選派代表運用各種手段交流(語言表達、電腦展示、 學生表演、圖片講解等)彙報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找出最能表現諸葛亮因神機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話讀一讀。

1、電腦配圖出示一個小故事《死諸葛嚇走活仲達》,讓學生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2、據你所知,還有哪些三國故事也體現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利用網際網路瞭解更多的《三國演義》的人物和事件,學生邊瀏覽邊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剪下編輯,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諸葛亮病危期間,先向姜維傳給他自己的兵書,又交代了軍事安排。他吩咐楊儀,我死後不能發喪,做一個假諸葛亮木像放在車上,一切事務照常進行。

楊儀、姜維和費一按照諸葛亮的囑託,暫時扣壓丞相病故的訊息,有次序地撤退人馬。

諸葛亮的遺體裝在靈車上的一個龕裡,由三百多精心挑選的將士護送,要運回成都。

司馬懿催動大軍追趕蜀兵,以為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猶豫了,會不會又中了諸葛亮的詭計!這時夏侯霸帶著探子來報,五丈原蜀營已空無一人。司馬懿聽說後,半信半疑,率兵開向五丈原,果然蜀營空空。他唯恐蜀軍撤走,趕緊帶領人馬向前追殺而去。忽然間蜀軍掉頭殺了回來,一面大帥旗上寫著: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只見中軍“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大旗飄動,四輪車上坐著一位活生生的諸葛亮!這可嚇壞了司馬懿,以為又中了諸葛亮的計了。於是勒馬往回逃,魏軍兵將丟盔棄甲,自相踐踏。魏軍一直逃跑了五十多裡地。兩個魏將趕了來,叫司馬懿不要驚謊。司馬懿停下來急問:“我的腦袋還在嗎?”知道蜀兵已遠去,他才放心了,與夏侯霸、夏侯惠向魏營走去。司馬懿到處探聽蜀軍的去向,而蜀軍早已不見蹤影。

後來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確實死了,蜀軍已全部退回漢中。司馬懿遇見的諸葛亮僅僅是木像而已,他這才後悔不迭。司馬懿十分感嘆:“我不能料到諸葛亮的死啊!”

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條諺語:“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

司馬懿再次引兵追趕蜀軍,但已晚了。他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確實是一代奇才。司馬懿無可奈何,只得帶領隊伍回營了。

在這個故事中,又有哪些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第4篇

1.瞭解本課的情節,使學生認識到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他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2.認識學習以記事為主的課文,必須抓住事情發展的線索,理清它的起因、經過及結果,並領會事件的本質意義。

3.學習本課“妒、督、魯”等ll個生字,以及妒忌、商議、推卻、探聽等8個詞語,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並會用“推卻、輕易”造句。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

師:我們已經學過一個《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戰》,那個故事是以周瑜、黃蓋為主的。今天我們又學一篇以諸葛亮與周瑜為主的課文。

出示:誰草船借箭?為什麼要草船借箭?怎麼樣草船借箭的?最後借到了箭沒有?

1.這些問題實際上要我們回答什麼?請用陳述句表達。

2.我們把草船借箭的經過看成借箭前的準備和借箭的過程。

的經過借箭的過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駛向南岸

4.據此提綱給文章分段:一(l、2節)、二(3--5節)、三(6-9節)、四(10)

什麼叫“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2.從第二節的人物對話中我們能看出周瑜對諸葛亮的“妒忌”嗎?

(2)每一輪對話中,都能看出周瑜對諸葛亮的妒忌。讓我們再來看看,周瑜在與諸葛亮對話時,心中是怎麼想的吧。

(1)齊讀,邊讀邊根據老師提的問題想想周瑜是怎麼想的。

師問:周瑜是大都督,難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問。

(2)那周瑜這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呢?兩人一組討論。

交流:2人一組,一人讀周瑜說的話,一個說周瑜的心理活動

(3)過渡:顯然,周瑜正在設計想陷害諸葛亮,那他怎樣一步一步進行下去的呢?

(1)指名2人讀對話,師在其間提問讓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動。

“公事”是什麼意思?“推卻”又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推卻?

(1)分四組討論~六輪對話,學著剛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對話,再說說周瑜的心理活動。

6. 小結,我們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緊逼,把諸葛亮圈入了他設定的圈套。從每一次對話中,我們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讓周瑜計劃得逞了。真的是這樣嗎?

(諸葛亮其實已識破了周瑜的計劃,但他以國家大計為重,為水戰勝利考慮,不顧個人恩怨,答應三天造十萬枝箭。)

分組分角色,指名一生讀旁白,朗讀第1、2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周瑜想害諸葛亮,而諸葛亮更是立下軍令狀,那麼事情又是怎麼發展的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1.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文章分了四段。並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諸葛亮,用10天造十萬枝箭的命令來設計暗算諸葛亮,而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就造十萬枝箭。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師:課文開頭就點明瞭原因,齊讀此句。

3.課文二—四段中也有一處直接寫出了諸葛亮有才幹,快速默讀二—四段,找出這句話。(全文末尾一句。)

1.全文末尾這句話與開頭處的句子什麼關係?指名2人對讀。(首尾呼應。)

出示: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於估計客觀情勢,決定策略。

3.默讀課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寫諸葛亮神機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劃下。

(3)魯肅……回來見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諾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裡。

1.默讀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來表達句子的意思。

因為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幹會從中阻撓,所以諸葛亮要魯肅不要告訴周瑜這件事。

3.諸葛亮要魯肅辦什麼事?指名讀句:“希望你能借……船的兩邊。”

希望你借給我一些船,“每隻船上要有軍士與許多草把子。

第一句用了具體數字,寫出了諸葛亮對船的具體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現了諸葛殼對計劃早已成竹在胸。

師:這排的一千多個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1)“顯然”是什麼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實與所說或所科的相符。)

(2)“事實”是什麼?“所說或所料”又是誰所料的什麼?用上“果然”有什麼作用?(事實是魯肅沒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諸葛讓魯肅不要提此事。)

問:相符嗎?(相符)用上“果然”表現事實與諸葛亮所預料完全相符。

3.師介紹:魯肅是東吳的一員大將,他為人忠實、守信,正因為諸葛亮知道魯肅的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會把此事告訴周瑜。用上“果然”一詞也表現了諸葛亮——板:知魯肅人

4.到現在,借箭的計劃已有條不紊地準備就緒。齊讀第二段體會。

1.師:(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諸葛亮曾擔保三天管保有十萬枝箭,可第一天沒有動靜,第二天仍不見動靜,直到(引讀)——

2.指名讀6-7節,說說諸葛亮為什麼選在第三天四更時候出發?

(2)這時候江上大多瀰漫到了什麼程度?(引)——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3.有了這樣的大霧會有什麼結果呢?與借箭又有什麼關係?

出示:因為江上大霧瀰漫,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讀6、7節,然後四人一組討論用多種方法來補充完整句子。

4.顯然,大霧瀰漫這一氣候的變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也是諸葛亮選擇第三天四更時分出發的原因。

(1)諸葛亮是什麼時候決定這一時間出發的?(三天前立軍令狀時。)為什麼?

(2)早在三天前,諸葛亮就預測到三天後有一場漫天大霧,這要歸功於他識天象,瞭解天氣變化情況。

(3)齊讀小黑板上第①、④句,體會諸葛亮識天象的神機妙算。

5.正因為江上大霧瀰漫,諸葛亮在天還沒亮時,把船靠近曹軍水寨,並怎樣布船?引讀書中有關句子。(船頭超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

(2)引讀,可這樣布船,船隊離曹太近了,魯肅不禁吃驚他說:(引)“……”,可諸葛亮卻笑著說:(引)“……”。

1.這是諸葛亮的預料,事實又是怎樣的呢?引讀——(曹操在營寨裡……箭好像下雨一樣。)

“虛”與“實”是一對反義詞,“虛實”表示內部的實際情況。

3.這樣少的兵士,船上又沒有什麼武器,曹操絲毫不用害怕,可他為什麼不敢派兵?口頭完成填空。

曹操之所以不敢輕易出動,是因為(江上大霧瀰漫,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別人還也許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絕不會派兵的,因為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

4.現在你們看事實與諸葛亮的預料又一一相符,這就可用上剛才我們學的一個詞?(果然)請根據這一內容用“果然”造句。

5.諸葛亮能預料得如此之準,就是因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指名一人讀曹操的句子,大家齊讀諸葛亮的句子,配合讀第8節。

師:這時諸葛亮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是為什麼?(一邊受滿了箭,讓另一邊再來受箭。)

這不禁使我們想到諸葛亮向魯肅借草船時說:“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

排在兩邊的草把,更利於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著,讓敵人看不清虛實……

1.過渡:當曹軍一萬多個弓弩手,一齊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時,諸葛亮和魯肅正在船中飲酒取樂。因為諸葛亮這樣說——(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諸葛亮的船隊是怎麼回去的呢?默讀第9節,找出一個詞來概括。板:順風順水

(1)根據“順風順水”這個詞再次默讀第9節,想想水往哪個方向流,當時的風向又是怎樣的?(請學生在示意圖上用箭頭表示。)→

(2)師介紹:長江江水正是由西向東流,正是趁著順風順水的時刻,二十條船像飛一樣放回二十多裡,曹操追也來不及了。

1.學習了借箭經過,我們看到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魯肅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預料四更時刻大霧瀰漫,應稱是識天象;他更會利用順風順水應贊為曉地利,從這三方面看,諸葛亮其無傀為“神機妙算”,難怪周瑜最後也自嘆不如。

你能不能以“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啊”為中心句把二—四段進行簡要複述?四人一組討論準備。

今天我們學習了課文,知道了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他知人心、識天象、曉地利,按事物的規律辦事,他的神機妙算也就表現於此。

1、(1-2)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以3天內造好0萬枝箭的命令,企圖暗算諸葛亮。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魯肅瞭解諸葛亮造箭的情況,還給諸葛亮設定造箭的障礙;諸葛亮請魯肅幫忙,暗暗作好借箭的準備。

3、(6-9)諸葛亮善於識別天象,正確估計曹操的行動,利用大霧的掩護,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萬枝箭。

4、(10)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的才幹,自嘆不如諸葛亮。

1.全文用什麼形式來到劃人物的性格?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個怎樣的人?而諸葛亮呢?

第5篇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教師進修學校國小語文教研員 範超

“大語文”教學觀提倡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教《草船借箭》這課,教師不讀《三國演義》,特別是第42回至第46回,就很難把課文講清。而如果教師不僅自己讀,還組織學生讀,教學就會事半功倍,收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2.周瑜為什麼妒忌諸葛亮?他說過哪些要加害諸葛亮的話?

3.草船借箭是在什麼季節進行的?經過是怎樣的?(季節對於草船借箭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1.讀全文,將草船借箭這一事件分為幾個部分,然後用自己的話複述。(以學生自己分段、自列段意為主,不強求統一,但要注意糾錯,激勵學生創造。教師選取其一作為教例。)

1.找出這幾段的特點。(以對話形式出現,且無提示語。)

2.根據人物對話內容,揣摩人物思想狀況、性格特點,自加提示語。

3.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讀出語氣,探究人物特點。(通過感情朗讀,感受人物形象。)

1.先說經過。出示示意圖(圖略),自己讀書,自己畫圖,說明理由(也就是因果關係。)

(2)船的作用。(草人——霧中似人;相連——空隙較小,易於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僅不輕易出動,令弓弩手射箭,不調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吶喊,虛造聲勢,引敵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風,使船回去時“順風順水”。這時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軍發覺時,船已飛一樣駛出二十多裡。)

總結: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諸葛亮都考慮到了,基於這些周全的考慮,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叫——“神機妙算”。而周瑜都沒想到,當他知道這一切時,一定是——“自嘆不如”。

按系統論的觀點,開放系統是與外界有能量、資訊和物質交換的系統。本案以“大語文”觀為指導,把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第42至第46回)結合起來,實行“大閱讀”策略,是很有教學價值的設計。這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草船借箭》的理解,而且從根本上激發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愛好,開拓了閱讀視界,使他們終身獲益。(週一貫評點)

第6篇

[幕啟。東吳大都督周瑜軍帳中,周瑜坐主帥位,諸葛亮、魯肅一旁坐陪議事。]

周瑜 諸葛軍師,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了,你看水上交戰,用什麼武器最好?

周瑜 對!先生跟我想到一起來了。可是,現在軍中缺箭,我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箭。這是公事,望先生不要推卻。

諸葛亮 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要用?

諸葛亮 我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願受罰。(寫軍令狀,交付。)

周瑜 擺上酒來,我要同諸葛軍師、魯大夫痛飲一番!哈哈哈哈……

諸葛亮 大都督,到第三天,請派五百軍士到江邊搬箭。亮告辭。

魯肅 都督,十萬支箭,三天怎麼能造得出來呢?諸葛亮不是在說假話吧?

周瑜 這是他自己說的,我又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還有什麼話說。你去探聽探聽,來回報我。

諸葛亮 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你可要幫我的忙嘍!

魯肅 (不解地)都是先生自己惹的,我怎麼幫得了你呢?

諸葛亮 其實,我也不要你幫什麼大忙,只不過向你借二十條船,每條船上二十個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人,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用。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不過,請你不要讓都督知道就是了。

魯肅 這一切,按先生吩咐的照辦,保證不讓都督知道。

(畫外音:第三天。天未亮,江上大霧瀰漫,對面什麼也看不清。)

(畫外音:船上軍士把船用鐵索連線起來,向江北曹營開去,擂起戰鼓,發出進攻吶喊……把船頭向西,一字兒擺開……)

魯肅 (吃驚地)諸葛先生,你這是叫我同你一起送死去?這樣,曹軍殺過來,怎麼得了?!

諸葛亮 江上霧這麼大,曹軍一定不敢出來。來,來,我們飲酒。(魯肅戰戰兢兢。)

(畫外音:曹丞相有令:江上霧大,敵人突然來攻,其必有詐。我軍看不清虛實,不得輕舉妄動,弓弩手們一起向敵船射箭,不讓敵軍近前!)

諸葛亮 軍士們,這邊箭已滿了,掉轉船頭,繼續擂鼓、吶喊……

(畫外音:天漸漸亮了,霧還沒全消,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

諸葛亮 魯大夫,有勞您大駕!(令軍士)向曹營喊話:謝謝曹丞相的箭!

[畫外音:(周瑜)諸葛亮神機妙算,豈吾可比哉!]

根據人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第12冊《草船借箭》改寫而成。周瑜忌妒諸葛亮的才能,想借造箭一事治諸葛亮的罪,不料諸葛孔明神機妙算,巧妙地借回十萬支箭,圓滿地完成任務。

要想演好這個劇,首先要吃透每個人的性格。諸葛亮料事如神,魯肅待人忠厚,周瑜心胸狹窄、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