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國製度面對面》輔導報告

“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中國製度面對面》輔導報告。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製度面對面》輔導報告

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疫情突發,為什麼舉國上下能夠堅持一盤棋,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夏末秋初洪水來襲,為什麼華夏兒女可以擰成一股繩,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放眼神州大地,從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到令人震撼的中國力量,無不彰顯著中國製度的優勢,折射出中國製度的效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麼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行穩致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收入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這方面論述的三篇重要文章,文中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貫通《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至第三卷,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對於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把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進,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執行高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不久前,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組織撰寫的2020年通俗理論讀物《中國製度面對面》出版發行,從理論闡釋、新聞視角、問題意識、語言特色、歷史縱深、國際視野等維度對這些重大問題作出了深入淺出的解讀,觀點權威準確,語言通俗易懂,文風清新簡潔,形式活潑多樣,有助於進一步堅定廣大幹部群眾的制度自信,把人們的行動和力量凝聚到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上來。

今天,我們從中國製度的內在邏輯、抗疫中彰顯的中國製度優勢、中國製度優勢的世界意義三個方面來共同探討學習.

第一,中國製度的內在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簡稱“中國製度”),是植根中國大地、適應時代潮流、具有深厚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優越制度。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這一重大決定為深入探索中國製度的內在邏輯、充分釋放中國製度的獨特優勢,指明瞭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國製度深蘊“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彰顯制度優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歷史雄辯表明,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為實現黨的初心和使命不懈奮鬥,是近百年來中國一切社會變革的最重要因素和最根本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成邏輯,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邏輯,是中國製度的最大優勢。

中國製度“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深刻體現在這一制度是我們黨在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和首創精神、不斷汲取人民群眾偉大創造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動員群眾、凝聚民心的強大制度優勢。

新中國建立初期,正是由於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工人、農民和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以建立鞏固並發展壯大。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更加鮮明地彰顯了黨的堅強領導與人民群眾主體力量有機統一的內在邏輯。

改革開放實踐表明,中國製度的生機蘊藏在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首創精神之中,中國製度的活力體現在人民群眾自主創造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改革開放中的許多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許多成功,都是“人民群眾發明的”。改革開放從本質意義上說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場偉大革命,這場革命的最鮮明標誌,就是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根據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原則,汲取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活力。

中國製度“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突出體現在這一制度始終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特徵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具有厚重的人民底蘊和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制度優勢。

堅持人民在國家制度中的主體地位,依據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主體意願推進國家建設和治理,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徵。在籌劃新中國成立過程中,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軍隊叫人民解放軍”。新中國成立以來,正是由於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性質,依靠人民的主體力量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才有力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併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礎。

中國製度深蘊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突出體現在:其一,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在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來不斷實現和鞏固。

正是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不斷完善發展中,黨的領導與人民的意志不斷實現了有機統一。其二,中國共產黨一貫高舉人民民主的光輝旗幟,以實現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作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與鞏固的根本基礎,以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作為社會主義制度改革與完善的根本任務,正是在“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奮鬥目標和價值取向上,黨的堅強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不斷實現了有機統一。

在制度建設的一切過程和各個層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價值。這一制度價值取向集中體現在:其一,中國製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二,中國製度堅持以人民為主體,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激發人民主體意識、調動最廣大人民主體積極性作為根本依靠力量;其三,中國製度堅持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價值目標。

(二)中國製度深蘊“改革性”與“定型化”的有機統一,在勇於自我革命中彰顯制度優勢。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鮮明品格,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實現制度逐步定型和優化,是中國製度的突出優勢之一。改革開放在制度創新上的突出貢獻在於,既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則不動搖,又立足中國實際、順應時代要求深入探索制度優越性的有效實現形式,並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逐步實現制度定型化。“改革性”與“定型化”的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蘊的內在邏輯。

正是基於對制度變革的深刻性、長期性和艱鉅性的戰略思考,20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改革開放面臨重大考驗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制度定型論”:“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從南方談話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我們已走過了20年的制度改革和逐步定型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義無反顧地承負起在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中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定型的歷史性重任。

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開啟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向“定型化”更為關鍵的十年新徵程。2019年10月召開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制度改革與定型上作出了重大創新,進一步開啟了新時代實現制度現代化的新徵程。

鮮明提出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實現制度現代化,在繼續完成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的歷史程序中,突出完成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制度現代化的緊迫任務,這既是當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節點,又是充分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現代化歷史程序中的獨特優勢的關鍵所在。

世界現代化歷史程序表明,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域性性、長遠性作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制度改革和定型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生態制度、政黨制度以及各種型別具體制度和體制機制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面臨著一個全面提升現代化水平的歷史性任務。因此,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程序,著力完成制度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三)中國製度深蘊“傳承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在中外文明交融中彰顯制度優勢。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制度是文明程序的結晶。如何處理好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政治文明的關係,堅持制度創新的“傳承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是在新時代征途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亟待深入回答和科學把握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中釋放中國製度的獨特優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聯絡在一起,強調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厚重的文化底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在中國這塊傳統文化積澱深厚、影響深遠的大地上推進制度創新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雖然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程序中逐步形成的,但卻是從歷史深處走來,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歷史生成邏輯。歷史悠久的傳統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礎作用,是今天我們堅定製度自信不可或缺的文化自信底氣。

比如,人文至上的政治理念、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家國一體的政治情懷、追求中和的政治境界、崇尚整體的政治思維,內容博大、思想精深的中華傳統政治文化,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文化奠基作用,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發展具有培根鑄魂的文化源流作用。

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人本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態度積極吸納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優良因素和有益成分,立足中國實踐,順應時代要求,紮實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了強盛的制度活力和厚重的文化底氣,經受住了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成為社會主義新中國巍然屹立的中流砥柱。

在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借鑑人類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成果中釋放中國製度的顯著優勢。當今世界,各種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競爭比較、優勢互補,構成多元共存、多元共進的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資訊化的時代大潮流和發展大趨勢,同時各種逆多極化、全球化思潮和行為也對世界發展大勢構成嚴重挑戰和潛在威脅。我們正面對著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一大變局中,中國製度愈益彰顯著獨特的制度優勢和對世界走向的深遠影響。

中國製度之所以充滿生機活力,之所以更加自信地走在時代前列、引領時代潮流,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人類文明發展大邏輯和大趨勢,勇立時代潮頭,堅持與時俱進,“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從而不斷增進中國製度的現代文明品格。這是我們在面對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和嚴峻風險挑戰中愈加充滿中國製度自信的堅定文化底氣。

第二,抗疫中彰顯的中國製度優勢。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和世界造成一場規模空前的公共衛生危機,考驗著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體系。面對嚴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多次強調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組織各方力量開展防控。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經過艱苦努力並付出犧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不僅最大限度維護了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也為世界各國的防疫贏得了寶貴時間,提供了重要經驗。中國能夠經受住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驗,一個根本原因在於,獨具優勢的政治制度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中國政治制度具有“令出一門”的高質量決策效率。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重大政治決策、重要政策出臺都是基於中國社會的整體利益,因而可以做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令出一門”的效應。在疫情防控中,這一制度優勢得到充分體現。

疫情在武漢暴發後,形勢一度非常嚴峻,1月22日,黨中央果斷要求湖北省對人員外流實施全面嚴格管控。對一個有著1000多萬人口的城市實行這種管控措施,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作出這一決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氣。實踐證明,這是整個抗疫鬥爭至關重要的決策。

中國如此迅速作出以全體人民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重大決策,這在西方政治制度下是難以想象、更無法實現的。西方政治制度中存在多種利益集團,不同利益集團支援的黨派、政客或相互攻訐、相互掣肘,或相互利用、交換利益、黨派分肥,形成了多中心、多層級的決策機制。在這種派閥政治制度下,一方面,加劇了決策的複雜程度,使立法和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集團利益與整體利益衝突,造成國家政策的短期化、功利化趨勢。這一弱點在西方多國的疫情防控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一些聯邦制國家在防控疫情的重大決策中,更是付出了中央與地方政權之間極高的摩擦成本,經常出現中央政府無能為力、地方政府各行其是的狀況,無法形成統一有效的應對策略和政策。

(二)中國政治制度具有上下同心的執行能力。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全面領導是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體現在黨中央對國家政權的領導,也體現在中國各個層級直至基層的各級政權和社會組織之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可以通過黨的各級組織在全社會、在政策實施全過程中得到貫徹和執行。

在疫情剛發生時,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總動員令,他強調:“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決服從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排程,做到令行禁止。”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全國各級各地黨組織以高度責任感擔負起疫情防控的領導職責,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使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得到全面堅決的貫徹執行。

在政策執行力上,中國政治制度與西方政治制度也形成鮮明對比。在西方,行政機關的執行力始終受到三權分立體制和政黨制度以及聯邦制度等錯綜複雜的制約。行政機關政策的實施和執行往往要通過大量的博弈和利益交換才能得以實現,行政效率在制度執行中受到很大損耗。

以美國為例,聯邦政府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州甚至縣、市一級議會和政府的態度。美國一些州政府及負責人公開批評、抵制聯邦政府的政策。在美國疫情暴發的嚴峻時刻,紐約州長怒懟總統成為新聞焦點,加利福尼亞州在戴口罩等重要的防疫措施上與聯邦政府的主張相悖。聯邦政府不得不通過利益交換,來換取地方的支援和配合。

(三)中國政治制度具有統籌全域性的協調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給每一位社會成員的生命健康都帶來嚴重威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環節都帶來巨大影響和衝擊。疫情防控是一場總體戰,需要國家政治制度提供有效的內部協調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這突顯了武漢對全國抗疫的關鍵作用。然而,上千萬人口規模的大城市絕不是一封了之的,這一管控措施意味著大量物資、人員的及時支援和供應,意味著各個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之間的密切配合,意味著外部的大力支援。否則,武漢會成為疫情中的“一葉孤舟”。

中國政治制度把全國人民的利益聯絡在了一起,創造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抗疫壯舉。在黨中央統一指揮協調下,來自全國各地和軍隊的340多支醫療隊,4萬餘名醫護人員迅速集結,各地調集的醫療裝置、防疫物資、生活物資緊急馳援。在一定意義上,中國是靠著“全國一盤棋”的卓越協調能力打贏了武漢保衛戰的。英國劍橋大學高階研究員馬丁·雅克敏銳觀察到中國製度卓越的管理協調能力,他指出:“中國製度所具有的戰略性、全域性性、前瞻性和對全國資源的調動能力,是其他制度無法比擬的。”這一制度優勢也與西方國家疫情防控中“各掃門前雪”、各自為戰的局面形成鮮明對照。

(四)中國政治制度具有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動員能力。中國的抗疫是一場名副其實的人民戰爭。在前線,醫務人員、科技人員、社群工作者、志願者等日夜堅守;在後方,有工廠車間加班加點生產、有社群村莊群防群控,也有十多億人默默地自限於居室住宅所實現的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防疫隔離行動。全民自覺支援配合的背後,是中國政治制度廣泛深入的組織動員能力。

在全國實施嚴格社群封閉和居民防疫隔離期間,依靠廣大社群工作者、志願者、公安幹警、基層幹部、下沉幹部,甚至是每天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中國築起遍及城鄉的嚴密疫情防線,建立起了非常時期服務十多億人口的特殊社會保障和供給體系。應該說,這是公共管理史上的奇蹟,而能創造出這一奇蹟,首先應該歸功於中國政治制度“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原則,凝聚起了全國億萬人民的向心力,形成了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

第三,中國製度優勢的世界意義。

當今世界在生產力條件、人均財富、資訊化程度等各類物質文明水平超出以往的條件下,卻陷入了深刻的發展困境。國際金融危機歷經十年而未消除,反而向深層次發展;難民危機、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呈現複雜化趨勢;“逆全球化”浪潮深刻改變著西方政治生態;國際貿易呈現持續低迷甚至停滯狀態。可以認為,這些狀況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秩序陷入了嚴重危機。

放眼全球,近年來始終保持穩健向好發展勢頭的主要經濟體只有中國。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了鮮明對比,世界局勢的深刻變化愈發彰顯出中國的制度優勢。

(一)西方民主遭遇制度困境。追根溯源,西方民主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不同社會集團之間長期鬥爭與妥協的博弈均衡的產物,並不具有普適性。美國經濟學家曼庫·奧爾森在《國家興衰探源》一書中使用“分利集團”概念分析西方民主的社會基礎。他認為分利集團是現代西方民主中最活躍的組成部分,傾向於在社會總體利益不變的情況下,設法增加自身在其中的份額。

把分利集團理論應用到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可以勾勒出一幅西方民主起源演化的圖景。法國曆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在《15—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中指出,商業的近現代發展主要來自“中間商階層”的擴充套件,即買者(消費者)和賣者(生產者)並不見面,而是通過中間商作為橋樑和紐帶。所謂市場配置資源主要是通過各類交易所等中間環節配置資源,其實質是由中間商群體來定價。

中間商(包括銀行家)不是企業家(生產者),只是中介,他們並非社會財富的生產者,而是分利者。中間商階層15世紀已興起,而企業家階層18世紀之後才開始興起。西方民主起源於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亦即中間商階層對封建領主階層等其他集團的鬥爭。

即使到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時,英格蘭與愛爾蘭也僅有百分之五左右的成年男性有投票權,蘇格蘭二百萬人口中僅約三千人有投票權,而當時資產階級社會亦即中間商階層主導經濟活動的社會早已成型,“改革”只是把投票權擴大到中小中間商範圍。現代西方政治民主發展的歷史,晚於資產階級社會的成型,因而其演進歷史的每一步都貫穿著“中間商倫理”即分利訴求:在經濟活動開始之前即要求談妥利益分配方案。

早於現代政治民主的公司民主,股東投票權早在17世紀即已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出現,堪稱西方民主的早期範型。西方政治民主的發展程序——從部分人的民主開始緩慢擴大投票權範圍,直到普選制在二戰後逐漸實現,本質是模仿股東投票權,讓分利參與範圍逐漸擴大。普選決定著未來數年的執政黨派及其政策取向,其實質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開始之前即要求劃分發展果實。

把分利集團理論應用到當代西方社會,可以看到西方民主走向制度性困境的必然規律。西方民主的演變史,決定了當代西方經濟社會體制的執行建立在“先分利,再發展”基礎上。於是,發展成果要能夠不斷滿足分利期望,社會執行才可持續。成型於20世紀60年代的普選制可以看作全民分利制度,它必然導致政治訴求一味追求高福利,政策短視,沒有長期目標。

沒有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社會執行就需要依賴信用體系來兌現分利期望。為了建立信用體系,經濟社會各環節執行都被會計化進而金融化,就連個人行為都被納入信用體系和社保體系中,從而出現了經濟金融化現象。在經濟金融化的社會中,各種對未來經濟資料的預期都可以被計算、細分、轉移、折現,企業追求“畫大餅”從而實現“高估值”,個人生活被社保基金的投資收益預期所繫結。

於是,整個社會的未來取決於經濟能否持續增長,從而帶來先前分利預期的變現。然而,政治上全民追求分利、經濟上各類中間環節形成多個分利集團相互博弈的社會,必然出現“畫大餅”速度趕不上分利慾望膨脹速度的局面:社會債務規模不可控地膨脹,超過了創新能夠帶來的新增償債能力。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金融危機日益向深層次發展的西方經濟危機,意味著“先分利,再發展”的西方民主必將陷入困境。

(二)重新認識中國製度優勢。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在社會制度的設計上把經濟發展看作一個過程,以過程結束端的成果共享作為初衷,而非以過程開始端的預先瓜分為準則。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一個根本不同。對於西方國家來說,要在金融危機後維繫業已金融化的信用社會體系執行,核心任務是維持其資產體系的高估值。而要維持這種高估值,就需要不斷“釋放流動性”,也就是“印鈔”。然而,“印鈔”的後果就是債務規模的進一步膨脹,債務規模的飛漲也就意味著西方的信用社會體系愈發不可維繫。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制度優勢日益凸顯。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制度設計上首先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為此就要確保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也就是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實際上,定義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性質,擁有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就可以確保發展過程從生產開始,而非從先談妥分利方案開始。由此,中國社會也就不會陷入西方那樣的分利怪圈中去。

在有基本經濟制度保障的情況下,中國能夠不斷貫徹落實五年規劃,使經濟社會發展保持連貫性。放眼世界,“先分利,再發展”的國家往往出現僅執行了數年的大政方針因大選而全盤改變的情況。不少發展中國家不但無法自主開展生產規劃,甚至連“先分利”都無法自主,經濟上乃至政治上受制於人,經常由於外部因素導致內部發展受挫。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得中國社會有凝聚力,使得中國人民能夠團結起來、組織起來、發展生產,在重大問題上進行民主協商、科學決策,集中力量辦大事。放到世界上看,沒有穩定領導核心的國家,就無法有效組織、形成合力、開展生產,就會陷入不同分利集團的撕扯之中。

當今世界,各類物質文明水平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更高,這就需要更復雜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調動社會資本服務於生產的能力。只有像中國這樣“先發展,後共享”的體制,才不會在日益複雜的生產鏈面前迷失,從而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三)塑造經濟全球化新路。近三十年來,全球化程序已使世界各國越來越深地參與到全球價值鏈之中,而全球化的動力也在發生變化。以往,西方跨國公司爭奪更廣闊的全球市場並進行分利,是全球化的主要動力。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道路已深陷泥淖。經過多輪“救市”政策刺激,主要西方國家的生產卻並未重回危機之前的水平,反而由於大量新增貨幣進入全球市場尋求分利導致世界形勢更加脆弱。新的不安全、不穩定因素增加,全球貧富差距加大、地緣衝突頻發、恐怖主義凸顯,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同高失業、高債務、高泡沫等風險交織。

當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貢獻了全球每年新增GDP的六成以上,客觀上成了全球生產力增長的新動力。但應該看到,不少發展中國家依然貧窮,甚至陷入了戰亂或新的經濟危機中。縱觀這些戰亂或新的經濟危機,無一例外均與舊的全球化道路難以為繼有關。近年來新增的地緣衝突熱點,總不乏西方挑起或參與的因素。而發展中國家發生的新經濟危機,也往往源於過度依賴西方而受到西方經濟波動的影響。這些情況說明,以西方為中心的“中心—外圍”格局已無法再提供繁榮與穩定,反而成為不安全、不穩定的根源。

全球化的新道路該怎麼走?這是擺在世介面前的重大問題。與人類歷史上的“大國崛起”不同,中國的發展為世界注入的是新增的“正能量”。“一帶一路”倡議變傳統的“先談判分利規則”的國際經貿合作框架為“從專案合作做起”的“先發展”式合作,成為當今時代國際經濟合作的新正規化,引領世界奏響共同發展的交響樂。在未來的全球發展之中,中國治理將是世界發展經驗中最重要和最具創造性的因素之一。對於陷入“現代化困境”的西方文明而言,中國也提供了對現代化的另一套設想與行動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只要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擘畫的巨集偉藍圖和作出的戰略部署奮發努力,不斷推進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目的就一定會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