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見字如面觀後感及心得10篇 字型下的人情味:閱讀即面對,心感即體驗

當今社會,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依賴於電子文件來進行溝通和交流。然而,公文的傳遞往往顯得冰冷與機械。在這個背景下,見字如面的觀後感及心得,為讀者提供了一種以人性化的方式表達情感的途徑。本文將深入探討這種新穎的編輯理念,並分享其帶來的積極影響。

見字如面觀後感及心得10篇 字型下的人情味:閱讀即面對,心感即體驗

第1篇

看了兩期《見字如面》,喜歡得緊。它從眾多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猶如文化界拂過一絲春風,心曠神怡。聽信中內容,也如飲清泉,甘之若飴。

嘉賓老師說,書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載的文化及文明不應該被消亡。它應該轉移到電子媒體和網際網路上去,我們現在就在做這樣的事。

不覺便想到曾經的自己,與家人、好友、筆友通訊的年歲。十月回老家,還將那一盒子儲存完好的一百多封書信翻出來,夜深人靜坐在燈下,通讀了一遍,內心沉浸於對當日情景的回憶中。一邊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邊不禁感慨萬千。

寫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讀信人悵然若失。世事無常,萬物都不足以長久倚賴。

看那時的信,有種純粹的美。在信中聊的盡是些細微的心緒起伏、變化,一種情緒都要寫滿幾頁信箋來表達,好像那樣才完整,擱筆時,竟還有種嬌羞之感。

後來那些與我通訊之人,都失去了訊息,他們曾在我生命裡出現過,而後便漸遠無書,那些不便宣之於口卻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見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歡蕭紅寫給弟弟的信,文字返璞歸真,像是嘮家常一樣,情感並不是吶喊式的濃烈,卻也承載著不可說的手足情深。

我會想念在大學時期,與妹妹通訊的日子。妹妹走上社會較早,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早已懂得世事艱辛,可她從來不與我說。我在學校唸書,住在象牙塔裡,與她說的都是些理想主義的話。於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棄學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援我,每次在信裡無比驕傲的告訴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並以此激勵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實現願望。現在讀來,無比觸動。

印象深刻的是,20__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書畫的公司上班,我去報道的那天,因為行李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時候,老闆開車送妹妹去地鐵口。

在車上,老闆與妹妹嘮家常,閒聊起我時,妹妹很驕傲地說,我姐姐以前成績好,會寫文章。她很厲害的,以前作文還得過獎,常在班上當範文誦讀的。

那時候,我非常不情願她在別人面前如此說,若是有個地洞,當時必定鑽進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臉的,只有妹妹還是一副驕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現在想來,家人以你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愛你啊。

當歸亞蕾讀到蕭紅寫給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後幾句,只覺明天的明天又在哪裡:

雖然我給的你信,你沒有收到,我也沒能看見你,但我不知道為什麼竟很放心,就像見到了你的一樣。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於是我就把你給忘了。

但是從那以後,你的音信一點也沒有。而今已經四年了,你到底沒有信來。

我本來不常想你,不過現在想起你來了,你為什麼不來信。

想象蕭紅獨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來寫這樣一封信,何年何月再與弟弟見面,竟遙遙無期,只嘆,那一別從此永訣。

我又感慨,從前車馬都慢,書信很遠,一別再也不見,也有傷懷,並不盡是“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般美好。

現在通訊發達,智慧時代,想見一個人,幾個小時後就能見到。即便不能當面見,通電話也能聽到聲音,視訊連線還能在螢幕這端見到對方。總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時代的發展,使其一些東西消亡,在某種程度上,也使人類進入更便捷的社會,到底好與不好?

見字如面觀後感及心得10篇 字型下的人情味:閱讀即面對,心感即體驗 第2張

第2篇

前段時間翻看《半月談》,偶然看到一篇題為《書信或逝情懷未老》的文,被這題打動了,認真看了起來。文中開篇便提到《見字如面》第一期演員嘉賓王耀慶讀畫家黃永玉寫給著名劇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馬克白》裡的一句話:“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文中還有這樣一段話:“書信寫作被稱為“最溫柔的藝術”。許多人懷念手寫書信時代,是因為通訊的快樂本身來自兩個層面,一是書寫,二是等待。”

這些就是我認識《見字如面》的經過,接著便一口氣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記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歡聽故事,而書信打開了歷史。一直看到後來,不管是數百數千年前的古韻、英勇就義前的絕命書、名人間的書信還是質樸的家書,我都愛聽。他們把我帶進一個個鮮活的時代場景和人生故事裡,去領會那代人的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因為是很投入的去聽,我的感受有時是熱血沸騰、有時是浪漫少女心、有時是感動極了,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吧!每封書信讀完後會有嘉賓老師去講解書信背後的故事,我們總是感嘆:“他這樣一個人,居然會寫這樣一封信!”的確,我們有一些話不容易說出口,寫下來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達,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吧!

看完《見習如面》後主要的感受有三點。其一,節目的宗旨和意義好,用書信開啟歷史,傳播了正能量。其二,讀信人演繹的好,拆信人解讀的好。對於像我這樣的“歷史文盲”,從來都只靠死記硬背,卻從來知之甚少。我們看完節目後,總歸是漲了點知識,可能中國小生還提高了語文水平,這比玩手機打遊戲會更有營養的。其三,感動的淚流滿面,一塌糊塗之餘,讓人思考,感悟良多。

第3篇

作為一個純粹的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的出現無疑是帶著些冒險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節目中以拆信為表、窺探家庭醜聞為實的做法,《見字》走的是文化爭鳴的路子,它選取的信件遠至公元前223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近至十多年前羅永浩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讀信人不僅有時下熱俏的鮮肉林更新,也有演藝界的泰山北斗張國立、歸亞蕾老師等。

根據撰信者真實身份的不同,讀信人的選擇也兼顧了性格、年齡等考量。另一邊,因著信件年代久遠,節目組還將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準確又保留意蘊的白話翻譯,觀眾理解方便,也更易將思緒沉浸在信件詮釋的過程中。而在第二現場,還有主持人翟毓紅與楊雨、許子東兩位文化嘉賓進行對談,分享信件由來或解讀深層涵義。這麼看,倒有些《鏘鏘三人行》的意思。

說起《鏘鏘》,兒時最愛看竇文濤、樑文道、許子東三大才子指天說地、談笑風生,而今再見許老,脾氣稍斂,但論事更為透徹直接。許是擔心稽核問題,主持人小翟與楊雨總是強加打斷,觀眾與許老皆未能盡興,十分可惜。另一位嘉賓楊雨是百家講壇的常客,對納蘭容若偏愛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學者,解讀時除偶爾掉書袋外,總不免將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於此,有觀眾戲稱道:“楊雨讀了很多書,而許子東讀明白了很多書。”也是見仁見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為主持人的控場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靜深沉的第一讀信講臺,混搭著嘈雜急切的第二抒發現場,總歸顯得突兀。畢竟節目初衷,不過也是為了交待一句:我們總說得太多,卻察覺不到想得太少。

儘管第二現場略有缺憾,但讀信現場卻是誠意滿滿。三期裡,個人最喜歡何冰和歸亞蕾老師的演繹。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國話劇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說,但令我訝異的是,他打動我的並非慷慨激昂的情緒張力,而是在詮釋一封由普通父親撰寫、以表達為子前途擔憂的家書時,那份面對孩子哭笑不得又無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實爸媽也是裝的》,拿捏“裝”,多一分則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讓“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主題顯得並不那麼生硬、悲慼。

三期節目裡,我曾為兩封信落過淚,一封是蕭紅在臨終前寫給弟弟的《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另一封是張曉風作為母親寫給全社會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而兩封信的演繹者,都是歸亞蕾老師。此處,原諒我無法用言語準確形容她聲音的力量,只得擷取她讀張曉風的片段,讓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見字如面》在豆瓣的評分已高達9.3了,但我深知,與其他消費著顏值、笑料、緋聞的節目相比,《見字》註定只能是小眾的狂歡。可我卻期望它能撐得久一點,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願意停下小駐,並被它打動。箋短情長,願迷途未遠,還能追回已逝的時光。

第4篇

19__年,黃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見面是因為蕭乾。當時,黃永玉從香港來到北京探望沈從文,正逢巴金到北京開會,蕭乾就約著巴金、曹禺、沈從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黃永玉一同參加。

19__年,張國立因主演話劇《朱莉小姐》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當時給他頒獎的就是曹禺曹公。對於這臺劇目,曹公非常喜歡,之後還特意邀請張國立到他的家裡暢敘戲劇藝術表演。那次,曹禺為張國立題寫一幅條幅:“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20__年,張國立得以在《見字如面》的舞臺上再續與曹公的前緣,朗讀他回黃永玉的信。因為他的精彩演繹,又得以被邀請到黃永玉家中做客,並又被大師贈與畫作。一見到張國立,黃老就一迭聲地說:“你特別像蕭乾,無論是動作、神態、聲音都特別像。”他還囑咐張國立,不要浪費這先天條件,有機會一定要演下蕭乾。

在黃老脫口而出“你特別像蕭乾”時,冥冥中一個甲子的緣分閉合成了一個圓。這是這個節目無意中促成的特別美好的機緣,毫不刻意,又神來之筆水到渠成。導演和表演嘉賓都是娛樂市場大潮中善於停下來思考的人,謝謝他們,如此純粹地詮釋人們心中對人文關懷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眾,不營銷賣慘。是呀,在或遠或近的時空中,尋找歷史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本來就是人們應有的主流需求。市場不光要有盡興的娛樂,也可以有溫柔細語的感懷、有對文化本身的沉靜思索。

第5篇

今日下午觀賞了《見字如面》,尤在讀聞一多信件時不知覺潸然淚下。節目製作方成功地營造出文學氛圍,讓人確是搭載著信件,穿越時空,對話於古人。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你是理性的經濟學家,也許你是嚴謹的科學家,也許你是隻跟數字說話的程式設計師,但在這個節目中,導演成功地將你拉入一個充滿文學氣息的殿堂。

除卻節目配以優秀的朗誦者、合適的燈光、精挑細選出的信件這些因素,我談談讓我深有感觸的兩點。

一、100%的真實感;唯有當事人親身經歷的、最真實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當事人所寫,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飾塗改,所以顯得真誠厚重。我們發現,當一個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時,他的姿態與表現是令人尷尬的,而這種尷尬斷難使旁人產生共鳴。今年春晚許多人在回憶陳佩斯,有這樣一則評論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演員表演時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內心認同的觀點、現象幽默的表達出來,自然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現在的演員機械式的演繹、生硬的情感切入,脫離了實際,他們現實生活中會是這樣嗎?肯定不是的。”這評論恰是精闢,真實是真人秀的實質,共鳴因它、尷尬也因它。

二、歷史的互動;這樣一封信件,它不是來自於這個時代,它描繪的不是這個時代的物慾縱橫、房價飆升,而是濃縮了那個時代,或是抗日將領的民族大義,或是五四青年的高遠志向,或是三毛的愛情與孤獨……這些信與我們隔了一個時代,或是一段歷史,我們感覺新奇,更甚至,它使我們感覺清醒。活在當下歷史前進步伐當中的你我,通常無法突破時代的限制,因此我們的認知、思維、價值觀都刻上了屬於這個時代的烙印。那麼,同樣的事情,不同時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與選擇呢?因此,這種歷史的互動確是令人陶醉。

下文附上聞一多在五四期間寫給父母的信件《孩兒在此幫忙,絕不會有任何危險》內容節選:

國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強權,無公理,全國人民瞢然如夢,或則敢怨而不敢言,獨一般學生敢冒不韙,起而抗之。雖於事無大濟,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且男在校中,頗稱明大義,僅遇此事,猶不能犧牲,豈足以談愛國。非謂有男國即不亡,乃國家養育學生,歲糜鉅萬,一旦有事,學生尚不出力,更待誰人。

第6篇

從《見字如面》合集第一期,觀眾可以看到,每期60分鐘的時長裡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繹之外,還有文化嘉賓坐陣第二現場,品鑑明星的表揚,並對每封信的來源和背後的故事逐一進行闡釋和解讀。

第一期節目,《見字如面》就如同開出一部時光穿梭專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雲集至此。

8位寫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掃六合軍中的大頭兵黑夫和驚,又有唐代大家韓愈,民國洛神蕭紅,當今藝壇宿將黃永玉、曹禺,寶島歌后鄧麗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灑灑,父母高堂,好友親眷、吃瓜群眾,甚至還有一條鱷魚!

8封信給出情感體驗也非常豐富:黑夫與驚與家人的兒女情長、與他們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蕭紅把對弟弟的思念上升為對抗戰取勝的信念:中國有你們,中國不會亡的;韓愈借罵鱷魚,祭出這篇指桑罵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愛民之心;蔡琴為前夫楊德昌去世致媒體的公開信,呈現出一個女人的深情與失落、痛苦與超脫,更表達了一個女人的大愛;黃永玉與曹禺之間呈現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鐵,披肝瀝膽,見骨見血,而鄧麗君和她亦師亦友的老師莊奴的交往,則呈現了友情的另一面,歡快輕靈,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將上線的節目,從前兩天推出的單曲看既有民國才女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體老爸”劉慈欣用科幻向女兒抒情,真可謂跨度奇偉。這一集,即將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情感巔峰體驗?銷魂蝕骨的愛情?感天動地的親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讓我們拭目以待,洗耳恭聽。

第7篇

“字型”,是人們的第二幅面孔。“字如其人”便是這個道理。漢字莊重穩健,矯若驚龍,方方正正。這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所以,字型直接反映了執筆者的精神面貌。

謝老師要求每位組長把字寫出最高水平。我認為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能力的提升,更是在為其他人做出表率。在提升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向榜樣看齊。

之前的時候,我的字不算美觀。當老師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我就決定要把每一個字寫工整、寫美觀。“一橫一豎見功底,一撇一捺見態度”。只有心正,字才會正;只有心靜,字才會穩重。

“見字如面”中的“面”,並非是人直觀的外表,而是不容易顯現出來的內心世界。也就是說,儘管這個人其貌不揚,但他的字卻很好看,那麼他的內心一定是美的,他的氣質一定是超凡脫俗的。反之,如果一個人再怎麼好看,如果字不好看,那他外表不過是件裝飾品罷了。所以,見到一個人的字就可以判斷出他的內心是否穩重,是否高尚。

想要提高自己,不一定非得去學書法,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平常的一筆一劃開始注意。“提筆即是練字時”。作為中學生,我們必須從每天的隨筆書寫、課堂筆記、各科試卷開始練習,把握好每個字的起筆、行筆、停筆、分寸,既要把每一個字當做開始,又要當做一個結束。所以,在寫字的過程中,“落筆不反悔”也很重要。

字型反應內心,字型反應境界,也反映出了一個人的品行。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內心富有內涵、提高意境,那麼,就從寫好每一個字開始吧!

第8篇

前段時間翻看《半月談》,偶然看到一篇題為《書信或逝情懷未老》的文,被這題打動了,認真看了起來。文中開篇便提到《見字如面》第一期演員嘉賓王耀慶讀畫家黃永玉寫給著名劇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馬克白》裡的一句話:“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文中還有這樣一段話:“書信寫作被稱為“最溫柔的藝術”。許多人懷念手寫書信時代,是因為通訊的快樂本身來自兩個層面,一是書寫,二是等待。”

這些就是我認識《見字如面》的經過,接著便一口氣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記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歡聽故事,而書信打開了歷史。一直看到後來,不管是數百數千年前的古韻、英勇就義前的絕命書、名人間的書信還是質樸的家書,我都愛聽。他們把我帶進一個個鮮活的時代場景和人生故事裡,去領會那代人的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因為是很投入的去聽,我的感受有時是熱血沸騰、有時是浪漫少女心、有時是感動極了,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吧!每封書信讀完後會有嘉賓老師去講解書信背後的故事,我們總是感嘆:“他這樣一個人,居然會寫這樣一封信!”的確,我們有一些話不容易說出口,寫下來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達,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吧!

觀後感有三點。其一,節目的宗旨和意義好,用書信開啟歷史,傳播了正能量。其二,讀信人演繹的好,拆信人解讀的好。對於像我這樣的“歷史文盲”,從來都只靠死記硬背,卻從來知之甚少。我們看完節目後,總歸是漲了點知識,可能中國小生還提高了語文水平,這比玩手機打遊戲會更有營養的。其三,感動的淚流滿面,一塌糊塗之餘,讓人思考,感悟良多。

第9篇

作為一個純粹的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的出現無疑是帶著些冒險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節目中以拆信為表、窺探家庭醜聞為實的做法,《見字》走的是文化爭鳴的路子,它選取的信件遠至公元前223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近至十多年前羅永浩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讀信人不僅有時下熱俏的鮮肉林更新,也有演藝界的泰山北斗張國立、歸亞蕾老師等。

根據撰信者真實身份的不同,讀信人的選擇也兼顧了性格、年齡等考量。另一邊,因著信件年代久遠,節目組還將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準確又保留意蘊的白話翻譯,觀眾理解方便,也更易將思緒沉浸在信件詮釋的過程中。而在第二現場,還有主持人翟毓紅與楊雨、許子東兩位文化嘉賓進行對談,分享信件由來或解讀深層涵義。這麼看,倒有些《鏘鏘三人行》的意思。

說起《鏘鏘》,兒時最愛看竇文濤、樑文道、許子東三大才子指天說地、談笑風生,而今再見許老,脾氣稍斂,但論事更為透徹直接。許是擔心稽核問題,主持人小翟與楊雨總是強加打斷,觀眾與許老皆未能盡興,十分可惜。另一位嘉賓楊雨是百家講壇的常客,對納蘭容若偏愛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學者,解讀時除偶爾掉書袋外,總不免將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於此,有觀眾戲稱道:“楊雨讀了很多書,而許子東讀明白了很多書。”也是見仁見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為主持人的控場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靜深沉的第一讀信講臺,混搭著嘈雜急切的第二抒發現場,總歸顯得突兀。畢竟節目初衷,不過也是為了交待一句:我們總說得太多,卻察覺不到想得太少。

儘管第二現場略有缺憾,但讀信現場卻是誠意滿滿。三期裡,個人最喜歡何冰和歸亞蕾老師的演繹。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國話劇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說,但令我訝異的是,他打動我的並非慷慨激昂的情緒張力,而是在詮釋一封由普通父親撰寫、以表達為子前途擔憂的家書時,那份面對孩子哭笑不得又無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實爸媽也是裝的》,拿捏“裝”,多一分則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讓“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主題顯得並不那麼生硬、悲慼。

三期節目裡,我曾為兩封信落過淚,一封是蕭紅在臨終前寫給弟弟的《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另一封是張曉風作為母親寫給全社會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而兩封信的演繹者,都是歸亞蕾老師。此處,原諒我無法用言語準確形容她聲音的力量,只得擷取她讀張曉風的片段,讓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見字如面》在豆瓣的評分已高達9.3了,但我深知,與其他消費著顏值、笑料、緋聞的節目相比,《見字》註定只能是小眾的狂歡。可我卻期望它能撐得久一點,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願意停下小駐,並被它打動。箋短情長,願迷途未遠,還能追回已逝的時光。

第10篇

1950年,黃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見面是因為蕭乾。當時,黃永玉從香港來到北京探望沈從文,正逢巴金到北京開會,蕭乾就約著巴金、曹禺、沈從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黃永玉一同參加。

1987年,張國立因主演話劇《朱莉小姐》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當時給他頒獎的就是曹禺曹公。對於這臺劇目,曹公非常喜歡,之後還特意邀請張國立到他的家裡暢敘戲劇藝術表演。那次,曹禺為張國立題寫一幅條幅:“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2016年,張國立得以在《見字如面》的舞臺上再續與曹公的前緣,朗讀他回黃永玉的信。因為他的精彩演繹,又得以被邀請到黃永玉家中做客,並又被大師贈與畫作。一見到張國立,黃老就一迭聲地說:“你特別像蕭乾,無論是動作、神態、聲音都特別像。”他還囑咐張國立,不要浪費這先天條件,有機會一定要演下蕭乾。

在黃老脫口而出“你特別像蕭乾”時,冥冥中一個甲子的緣分閉合成了一個圓。這是這個節目無意中促成的特別美好的機緣,毫不刻意,又神來之筆水到渠成。導演和表演嘉賓都是娛樂市場大潮中善於停下來思考的人,謝謝他們,如此純粹地詮釋人們心中對人文關懷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眾,不營銷賣慘。是呀,在或遠或近的時空中,尋找歷史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本來就是人們應有的主流需求。市場不光要有盡興的娛樂,也可以有溫柔細語的感懷、有對文化本身的沉靜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