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狗十三》觀後感3篇 "狗十三:細膩觸動心靈"

《狗十三》是由導演許斌執導的一部感人電影,該片通過一個11歲小男孩和一隻流浪狗之間的故事,展現了人與動物間深厚的情感紐帶。影片以細膩的情感描寫和真實的表演引發觀眾的共鳴,讓人們在觀影過程中深切體會到友情、犧牲和成長的力量。

《狗十三》觀後感3篇

第1篇

其實看海報就大概能夠想象電影說了什麼,關於家庭教育,關於父母對孩子的“為你好”式的試圖掌控。

據說電影最開始叫《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後來改成了《狗十三》,整部電影以狗來命名,但其實是以狗為引子,來講述人的故事。

我打上一段的時候,最初打錯了一個字,打成了“以狗為影子”,唔,結合題目,這麼說也說得過去,以狗寫人。中文太多時候真是有趣。

電影的一開頭,少女李玩在念叨平行世界,由於這次我絲毫沒看劇透,我以為又會是文藝片一貫不說人話的調性,接下來的劇情讓我發現是我想錯了。

一個喜歡物理的女孩子,卻在家長和老師的干預之下,修改了學習小組,選了英語。

這是中國家長和孩子最常見的衝突,此後在電影裡,這樣的類似的衝突不斷出現,讓孩子更改學習小組,讓孩子陪同出席人情飯局,讓孩子懂事一點放棄找狗……

這種衝突不僅僅出現在電影裡,也出現在非常多的家庭裡,而這種家長和孩子的價值觀衝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貫穿整個生活的,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幾乎每一項決定裡,幾乎都有著這樣的衝突。

螢幕上李玩在浴缸裡哭的時候,我在螢幕外的電影院裡淚流滿面,和她一樣不停落淚卻又無聲無息。

有朋友說,要不是旁邊有人我也哭了。人有很多時候,是不願意在人前放悲聲的,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的流淚都是無聲的,一個人躲在被子裡,一個人蹲在地上,一個人在黑暗裡。然後擦乾眼淚,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

還好我這些年,開始能夠把這樣的難過傾訴出來,不能夠讓a知道,但可以說給b聽。好在我運氣足夠好,有足夠多的朋友願意聽我絮絮叨叨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不開心和難過。

但是李玩顯然還不是能夠完全傾吐情緒的年齡階段,所以在她吃下紅燒狗肉說謝謝叔叔的時候,也許家裡人看到了她變得“懂事”了,但是其實她的內心只是更加壓抑和絕望了。

我有的時候覺得在這種時刻不知道該說家長悲哀,還是孩子悲哀,分明每次孩子所謂的“懂事”,都不過是ta又有一部分真實的情緒隱藏起來不再會讓家長知悉了,家長卻將這種疏遠當作一種勳章,驕傲得讚美出來。

李玩拿到物理大獎的那一天,英語演講磕磕巴巴最後棄權,爺爺奶奶爸爸姐姐在為她高興為她慶祝的時候,有沒有人想到,當初這個姑娘被逼著改去選了英語學習小組。而說服她選擇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兩個得獎升學名額。

這樣的諷刺點有很多,一邊說自己一定帶孩子看展覽,一邊因為人情酒場而失約;質問誰讓你喝酒,得到了一句“你不是也讓我喝酒”的回嗆。

電影結束後,上廁所的時候聽到兩個媽媽聊天,說這是從孩子的角度,而如果電影視角轉換,變成家長的角度,就會變得可以理解。他們也覺得自己沒有做錯,甚至會委屈。

所以李玩在遇到愛因斯坦之後鬆口氣說,幸好它沒有認出我。

電影最後近乎是戛然而止,有很多讓人不解的地方都沒有交代。

為什麼李玩爸爸即便有了新的妻兒還在接到前妻電話之後淚流滿面。

我更加傾向於認為,導演根本就沒有打算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他更像是截取了生活的一個片段,把現實生活的一部分選取出來給大家看。生活還在繼續,所以無法有一個通常的電影式結局,就像高遠說的那句話,以後這樣的事還多著呢。

國中選擇學習小組會有矛盾,大學聯考選哪個大學也會有。

就像我最開始說的,這樣的家庭細碎的衝突是一貫的,是恆久的。

每一個家庭成員之間互相的愛是真的,但是每一個人帶給別人的傷害也是真的。

這些細節會讓你在雞飛狗跳的劇情裡不出戲,確信這是真實存在和發生的。

有朋友說,如果有人看不懂這個電影,應該為他們感到幸運。

如果有人能覺得這只是一部電影,也應當為他們感到幸運。

最後說句題外話,我在《狗十三》上映前嘆息過,有時候不得不說人各有命。很多電影電視劇的壓檔,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如果《秦始皇》沒有延期七年,翁斐然會不會繼續在娛樂圈;如果《無問西東》沒有壓檔,陳楚生會不會再次翻紅;如果《狗十三》沒有壓檔,張雪迎被大眾熟知應該就不會是胡辣湯吧。

《狗十三》觀後感3篇

第2篇

?狗十三》這部電影的故事起因源於一條狗,結尾也落到狗,狗推動了情節發展,也包含了許多內在的含義。據說這部電影一開始的名字叫狗b,髒話當然過不了審,不過“狗十三”同樣能讓人意會,並且更豐富了電影的表達。許多人說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了教育對個性的扼殺,也看到了成長的傷痛,許多人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這倒並非無病呻吟,而是電影故事太生活化,李玩經歷過的許多事情我們也經歷過,李玩做到的事情我們想做卻又不敢做,她是個縮影,包含了無數個我們的青春。

電影圍繞的家庭是中國常見的三代同堂,爺爺奶奶善良守舊,爸爸和後媽重組家庭另育一子,女兒被寄養在爺爺奶奶家,因為這樣的人物設定我們得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同時,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迴圈,那就是:最終,我們都會成為電影中的爸爸和爺爺。

昭昭是爸爸跟後媽生的,在中國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下,昭昭一出生就被除了李玩之外的全家人溺愛不止,他從椅子上摔下來後哭著重複一句話:“打椅子!打姐姐!”相信很多年輕的媽媽看到這裡都會無奈地笑笑,這就是我們的父母從上一輩傳承下來的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時候不小心磕磕碰碰,爺爺奶奶就會教他打地、打牆,打一切害他寶貝孫子磕到碰到的東西,讓孩子從小養成了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的習慣。爺爺遛狗不栓繩子,狗丟了也不及時找,李玩著急找狗的時候他即使心有愧疚,但嘴上絕對不承認,只會怨李玩不重視他,腿摔傷以後他就更理直氣壯了,因為爺爺也是像昭昭一樣被這麼教育大的,他習慣了推卸責任。

李玩又何嘗不是被溺愛大的呢?因為父母離異,爸爸對李玩總是小心翼翼的,想方設法補償她,為了老師口中的重點高中強硬地改了李玩的興趣小組志願,但過後立馬又是賠笑臉又是給零花錢,還買了條狗送給李玩。狗走丟之後全家人開會商量,每個人都要看李玩的臉色,還費盡心機又買了條一樣的狗回來,可以說,長輩們做到了他們能做到的一切,唯獨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就是道歉。李玩說她也不是非要條狗,她就是要爺爺認錯,要大人們承認這狗不是愛因斯坦,但大人們怎麼能認錯呢?那是他們作為大人的尊嚴。

李堂看得很明白,她知道要維護大人的尊嚴,所以立馬改口認下了愛因斯坦,換來了李玩對她的厭惡和抗拒。如果說李玩是個還在對抗世界的十三歲少女的話,李堂就是一個更溫和的更懂事的李玩。懂事,是懂人情世故,遵循規則,李堂早戀、喝酒,但不妨礙她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因為她分得清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李玩的後媽送她一個包,她就能立刻笑臉相迎,是因為她知道別人付出了是想得到回報,那麼她就應該給她。她是活得更輕鬆的李玩,不再那麼擰巴非要爭出個對錯,她明白了這個世界的對錯都是相對的,相對論不只是告訴她宇宙不唯一,真理也是不唯一的,今天的錯誤或許明天就對了也說不定。電影中李玩喝牛奶,一喝就吐,但之後堂姐男友遞給她牛奶,她喝了也沒什麼異常的反應,電影用喝牛奶這件小事來告訴我們,李玩變了,或者說,成長了。

成長這件事,在兒時看來是多麼的遙不可及,當它真正發生時卻又是那麼的猝不及防。

因為一條狗的依賴,李玩對周圍的人都變得溫暖柔和,也因為狗的走失,李玩開始對抗規則,抗拒成長,但成長總會如期而至,它讓你看到這是個複雜的成人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充滿了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帶,它讓你看清了每個人都戴著的面具,這些面具如此相似,如此氾濫,而當你發現戴上它之後會感到如此的安全,你就不想再摘掉它了。李玩一點點戴起了面具,成為大人們眼中懂事的孩子,她慢慢變得跟李堂一樣,知道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在大人的酒桌上賠笑,也許再過十多年,她會長成那個一臉精明的後媽,再過二三十年,會變成那個在酒桌上八面玲瓏但喝酒之後會忍不住默默哭泣的爸爸。

電影結尾前,用了不小的篇幅展現了昭昭學溜冰的場景,昭昭站在隊伍裡,在教練的盯梢下喝一口牛奶,低頭就吐了出來。他總是摔倒,哭著說他學不會,請求教練幫他,但教練依然逼著他自己站起來。這一段內容與李玩的成長過程相呼應,它告訴我們,每一個被疼愛的孩子,都要在一次次的摔倒和哭泣中站起來,去學習如何面對這個世界。青春素來如此,人生亦復迴圈。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發網友熱議,倒不是說電影拍得有多牛逼,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也很瑣碎,編劇完全可以把它編成一部三十集的電視劇,但也正因為它真正關注了最生活最平常的事情,才讓我們能夠沉下心來去回味自己的青春,去思考這平常之下的所有無奈和悲傷,以及,我們能夠做點什麼去改變它。

第3篇

這個一部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影評已經很多了,只想寫下自己的一些觀感。

沒明白為什麼評分這麼高,排片卻這麼少,很多電影院只有一兩場。片子很平淡很細膩,但反應出了中國家庭絕大多數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李玩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住一起,爸爸買了一條狗給她,她給它取名愛因斯坦。爺爺買菜遛狗的時候把狗弄丟了,後媽另買了一條,說是丟了的狗,但它並不是愛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而後狗咬傷了弟弟,被送走。李玩也逐漸變成了一個懂事聽話的大孩子。但懂事真的這麼重要嗎?一條狗對於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麼嘛?

“你怎麼一點都不懂事?!”“娃長大了,懂事了”。這兩句話,反覆在電影中爸爸和爺爺奶奶的口中出現,當李玩和家長的意願衝突時,就是不懂事,而當李玩考了全年級第一,拿了全市物理獎的時候,就是懂事了。很諷刺的是,每當懂事的時候,總會有些事會發生。拿了年級第一,正好趕上弟弟生日;拿了獎狀,第二隻愛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麼?真的這麼重要嗎?還是說懂事只是家長想要減輕自己負擔的一個說辭?家長在外工作這麼辛苦,回來你還不懂事?!那所謂的懂事和真正的長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罵,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這兩套標準,就是讓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嗎?其實我們自己長大的過程也就是這樣的,當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實施,但父母得知,總會跟你說不行,不現實幼稚。可能確實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們有錯嗎?他們沒錯,只是不適合成年人世界的規則罷了。那就應該去澆滅他們的想法,強行安排上覺得正確的事情嗎?

“你到底要什麼?你說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給你去摘!你要啥?!你說嘛!”這是當愛因斯坦走丟之後,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歸喝酒,奶奶出門尋找迷路回來後,李玩的爸爸情緒激動,問李玩的話。孩子到底要什麼?喜歡什麼?很多家長其實並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僅搞錯了展覽的時間,也因為酒局使得李玩錯過了展覽;到底是不是愛因斯坦,沒有人在乎,只不過是一隻狗罷了,為什麼你還要“無理取鬧”?!李玩強行喝了牛奶,吐了,為了不讓爸爸難堪,吃了狗肉。小孩揹負的不夠多嗎?家長覺得自己工作壓力大,揹負著一家的生計,孩子的未來。可是孩子揹負了什麼,想要什麼,又有幾個家長會在乎?李玩要的不是愛因斯坦這條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並不是真的在意愛因斯坦是不是會回來,而是你們找都沒有找就告訴我,愛因斯坦沒有了,沒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隻不過是一條狗,再買一隻一樣的不就行了,又有什麼區別?可是對於李玩,它的意義不一樣,愛因斯坦是她用拌飯喂大的,走丟的不是一條狗,還是她的寄託,而家長先是用旱冰鞋轉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條長得一樣的狗,妄圖平息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氣的真正原因。而在她決定接受第二隻狗狗後,因為弟弟被咬傷,又被送走,多麼的悲哀。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錯了時間,又因為酒局而錯過了最後的觀展時間,她內心的失落失望,也沒有人在乎,不過就是一個展覽,沒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過是一件小事罷了。

看似溫馨的家庭,小孩的內心確實無比的寂寞。李玩雖然是電影的主角,但卻感覺她是如此的沒有存在感。爺爺奶奶把她當小孩寵著她,只要三餐吃飽。爸爸只要她成績好,什麼都可以滿足她,但她卻只想知道狗的下落。李堂作為她的閨蜜,卻也只是看大人眼色,並不會和她站在同一戰線。愛因斯坦丟了,沒人在乎;買來的不是愛因斯坦,沒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時,她就像一個局外人,沒人在乎;她愛看的展覽,沒人在乎;她準備的演講,沒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沒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沒有吃飽吃好,你成績好不好,家裡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來那條狗。

反過來說,大人也有大人的無奈和心酸,李玩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認識的?”爸爸泣不成聲,並且不想讓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個好爸爸”,大人又何嘗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無力,無可奈何。所以總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擔他們的壓力,希望他們不要鬧騰,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鬧心。我們已經從小孩變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懂事,變得不讓人操心,也逐漸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這種事以後還多著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無奈的一句話。只是告訴你,你就慢慢習慣吧,畢竟你也改變不了什麼,就受著吧,忍著忍著就習慣了。畢竟人世間有太多你無力改變的事情,漸漸的你也就變得冷漠,變得和大人一樣了。

李玩在電影中一直提到的平行宇宙理論,其實是她覺得自己遺憾的一個彌補,她覺得在另一個宇宙中的李玩會過得更好。她問“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她和父親說的“不該用一個謊言去彌補另一個謊言”她和父親說“應該讓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實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現,不懂得偽善不懂得忍一時風平浪靜。而生活漸漸的也就磨平了她的稜角,當她最後看著弟弟昭昭的時候,也許她也懂得怎麼做一個大人了。

片中還有青春的荷爾蒙,躁動,不羈,和懵懂的愛情。李玩可能比別人更冷靜,更快的成長了。與其說是青春片,不如說是一部家庭片。那在看電影的我們,是不是也“長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這個世界中,你長大的慢一些,快樂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