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狗十三觀後感4篇 《狗十三》:一部觸動心靈的電影記憶

電影《狗十三》自上映以來備受關注,既感動人心又引發爭議。本片是導演許鞍華在金馬獎獲獎作品《黃金時代》後的又一力作,故事直擊現實,通過尋找失蹤的寵物狗狗展現出人與社會的真實面貌。本文將分享觀後感,為讀者剖析這部電影的意義。

狗十三觀後感4篇 《狗十三》:一部觸動心靈的電影記憶

第1篇

這個影片圍繞著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少女講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爺爺買菜把狗丟了,然後女孩子瘋狂找狗未果,家人為了平息這件事買了一條狗說是原狗,女孩經過爸爸的教訓接受了這個事實,再和另一條狗培養出感情後,因為弟弟的挑逗狗,導致狗的反擊,從而第二條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終狗絕食而亡,還有一件事就是爸爸為了酒會而失信女兒沒有去天文館。

女孩一直不懂大人的世界,卻一直被要求在大人世界的規則中選擇妥協。最終,女孩在路上見到了她的原來丟的狗,卻沒有再去相認找回,因為她知道,她無力保護著它,帶走可能是更大的傷害。全劇大人一直不懂的,原來有的東西,是不能被替代的,他們總以為狗就是狗,丟了買一條回來就好了,反正就只是一條狗,所以在劇的最後,第二條狗絕食死亡後說再買一條狗,就足夠說明了這一切。孩子要的也不僅僅只是一條狗,還有那一個感情,所以才會在第二條狗來的時候要把狗送出去。全劇一系列的衝突細膩的體現了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認知衝突。

有時候就在想,大人們都是從孩提時光過來的,為什麼不能理解孩子們的想法。我們的家長,老師們,他們都是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為什麼他們就不能理解,或者說不能去感受孩子們的感受,我們等大了總會對我們的小孩或者說別人的小孩說,我們也是從孩子時代走過來的,你們所做的一切我們都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人的記憶啊,總是容易丟失的,我們只記得自己從那個時候長大,卻忘記了我們那時的思想和感受,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代溝,我們只記得我們從前是個孩子,卻忘記了我們孩子時期的模樣。還是說,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的在殺死從前的自己。

狗十三觀後感4篇 《狗十三》:一部觸動心靈的電影記憶 第2張

第2篇

我是一個特別愛看電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評分特別高時,就特意去看了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國中女生的平凡故事,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齡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媽媽離異,一直被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爸爸也為她找了一個繼母,她擁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沒有告訴她,並且為她買了一隻金毛狗陪伴她,讓她不是那樣孤獨。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在於電影裡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苦惱。劇中女孩在生活裡也有自己的特長學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項學科英語。大人們總是逼她學自己不愛的東西,離異後的父母也沒有時間陪她。當狗走丟之後,大人們都沒有去尋找,都認為一隻狗不值得大動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會迷路,也會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價值。

電影裡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說爺爺奶奶在知道孫女一直沒日沒夜地找狗的時候,說“你是要逼死我嗎”。爸爸總是對她說:“弟弟還小,要讓著他”。家人都認為一個科技展覽會不如一個生意飯局重要。只有女孩守護著內心的聲音。小王子曾經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記得”。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團團員員,可以相互陪伴著對方,願所有人乘風破浪後歸來仍少年,像電影中的女孩學習,守護自己在意的真情。

第3篇

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後女孩共鳴的電影。女主角“陳玩”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爸爸忙於工作,她從小讓爺爺奶奶帶大,身邊很少有人關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電視。

女主角“陳玩”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縮影。父母給了她充足的物質生活,卻很少耐心地對待過她的感受。“陳玩”最喜歡的小狗丟了,一家人面面相覷,卻連找都沒幫她找;“陳玩”父親為了和領導喝酒,耽誤了陪“陳玩”去看天文展的時間,結果她心心念唸的天文展沒看成;“陳玩”父親為了在領導面前有面子,讓不會喝酒的女兒給領導敬酒······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的作風,他們只管你吃飽穿暖,不管你心裡是開心還是委屈,而且還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陳玩“最後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麼讓爸媽開心,可是她自己卻開心不起來了,因為她失去了最真實的自己。所以最後當她看見自己最喜歡的狗“愛因斯坦”時,她不想去觸碰了,因為她的心裡再也不是敢於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夠委屈求全的“大人”。

“陳玩”所謂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這並非真的長大了。當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被人重視時,我們就會把真實感受隱藏起來,轉換成讓別人能接納的態度來面對別人,這樣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煩了別人,卻委屈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不敢對別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長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過程,我們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讓我們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陳玩”的討好型人格,但是我們不能就這麼放棄自己。我們應該在意識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後努力去糾正,學會照顧自己的感受,學會向別人提合理的要求,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大人”。

第4篇

人生就是不斷的跌倒了,再爬起來笑笑,說一句,沒什麼大不了。

電影的最後停留在李玩的弟弟在學滑冰,不斷的跌倒,不斷的爬起,他想要尋求幫助,可最終還是自己爬了起來。

整篇電影講述了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在他的成長當中有一條叫愛因斯坦的狗,故事的情節不想多說,給我的感觸很深,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沒有什麼特效,僅僅就是“真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流浪狗收容所沒有找到愛因斯坦的時候她對爸爸說了一句“謝謝”。一句謝謝代表了她接受了現實。

最後在酒桌上父親的客戶給她夾了一塊狗肉,當她把那塊狗肉放到嘴裡的時候也說了一句“謝謝叔叔”,這一句謝謝代表了她妥協了。

看到這裡我的心裡真的很難受,想到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最後都不得不妥協,因為只有妥協了才能成長,因為只有妥協了你才能繼續往下走。

成長其實都是痛苦的',無一例外,只是每一個人的痛苦可能不一樣,就像電影中接完前妻的電話。女兒問了一句,“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開始的?”問完之後,七尺男兒捂住了女兒的雙眼,他早已淚流滿面……

作為父親,他何嘗不知道女兒的接受、女兒的妥協,他也沒有辦法,面對這個社會他也要去接受,也要去妥協。也許就是在女兒問到前妻他倆是如何開始的時候,他回憶起了以前的一點點的單純和美好,回憶起了自己一路的接受和妥協,終於沒有忍住,淚流滿面。

既然每一個人都一樣,雖然經歷的痛苦不一樣,但我們走過的路是一樣的,因為我們都活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在這個社會中。所以即使不斷的接受,即使不斷的妥協,也讓我們在接受和妥協中心存一點點的美好留給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