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4篇 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展望未來,奮進新時代!

《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是武漢市政府年度工作總結和未來發展規劃的重要檔案。報告涵蓋了市政府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工作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未來一年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通過閱讀該報告,可以瞭解到武漢市政府在促進經濟增長、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4篇 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展望未來,奮進新時代!

第1篇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武漢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全市人民砥礪奮進、共克時艱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和影響,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紮實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認真落實中央巨集觀經濟政策,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把保增長與調結構、增功能、促改革、惠民生結合起來,危中求機、迎難而上,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專案標任務。

——“兩型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總體方案獲國家發改委批准。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工作通過國家驗收。中心城區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比上年提高個百分點。新建、改建6座遠城區汙水處理廠,實現了每個遠城區都有1座以上汙水處理廠執行。全市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以上,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和%。

——武漢進入“高鐵時代”。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億元,增長%,規模、增幅創歷史新高。武漢火車站投入使用,武漢至上海、廣州客運專線開通,武漢成為全國高速鐵路樞紐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凸顯。

——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7161元,增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增加到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增加到平方米。 ——主要經濟指標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預期目標。在2008年人均生產總值、全口徑財政收入提前完成規劃預期目標的基礎上,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5項主要指標,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預期目標。

紮實開展服務企業年活動。建立重點企業直通車制度、領導對口聯絡企業制度和定期與企業對話會制度,先後4次出臺支援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力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努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新增中小企業貸款460億元,市、區兩級擔保機構實現中小企業融資擔保102億元。支援企業上市融資。加大本地名優產品和自主創新產品的政府採購力度,組織企業參與境內外展會,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全面落實國家增值稅轉型、出口退稅、取消和停止100項行政性收費以及工商“兩費”等政策,減免企業稅金億元,減輕企業負擔億元。基本完成市屬8戶困難國有企業和61戶集體企業改制工作。

強化投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01億元,增長%。發揮重大專案支撐帶動作用。完善重大專案審批“綠色通道”制度,31個部門行政審批時限壓縮50%以上。建立“市區聯動、以區為主、業主盡責”的拆遷工作機制,著力化解重大專案建設面臨的徵地拆遷矛盾。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多渠道、多元化解決專案建設融資難題。新組建4家市級專業投融資平臺和12家區級投融資平臺,投融資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新開工專案2117個,增長%。404個市級重點專案完成投資億元,增長45%。多措並舉,增加城鄉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全面落實減免汽車購置稅、汽車以舊換新、家電下鄉、促進普通商品住房消費等各項政策。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4億元,增長17%。 發揮國家級開發區對全市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支援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加快發展光電子資訊、生物、新能源、環保、消費電子五大特色優勢產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全面展開。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25%以上的快速增長。支援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汽車城。與東風汽車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支援東風汽車公司武漢基地4年內實現產銷規模超過100萬輛。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億元,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突破千億元的開發區。

調整振興支柱骨幹產業。制訂《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出臺鼓勵製造業投資及重點產業鏈優化整合政策,促進鋼鐵、汽車、石化、裝備製造等八個主導產業上規模、上水平。加快推進重大產業專案建設,武鋼三矽鋼、東風本田、神龍二廠、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南車集團武漢生產基地等59個重大專案竣工投產,80萬噸乙烯、武石化擴能改造、武鍋和武重搬遷改造等53個重大專案加快推進。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56億元,增長%。全市產值過500億元的產業從3個增加到6個,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由6個增加到8個。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5戶,增長%。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制訂出臺加快半導體及大規模積體電路、節能環保裝備、新材料等15個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和指導意見。組建武漢新能源研究院、武漢生物研究院,大力實施十大科技專項和科技創新行動工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2055億元,增長%。武漢獲批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出臺支援總部經濟發展和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政策意見。組建武漢農村商業銀行。漢口銀行跨省設立分行。新引進7家境內外金融機構。16家全國性金融機構在光谷金融港興建後臺服務中心。新成立12家小額貸款公司。“光城計劃”和“無線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陽邏港口物流園區、天河航空物流園區等一批現代物流專案建設加快推進。旅遊業逆勢上揚,全年接待國內和海外遊客人次分別增長%、%,實現旅遊總收入億元,增長%。東湖歡樂谷主題公園、世茂嘉年華、巴登城等一批投資50億元以上的重大旅遊專案開工建設。商貿業提檔升級步伐加快,武商摩爾城、漢口北大市場等15個投資超10億元的商貿類重大專案進展順利。第三產業增加值23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

努力擴大對外開放。組織參加環渤海、鄂港粵、臺灣周等招商引資活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3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增長14%。優化外貿結構,船舶、軟體外包、光電裝置等產品出口逆勢增長,武漢成為國家首批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大幅提高。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封關執行。積極參與武漢城市圈建設和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外事、僑務、臺灣事務工作取得新成績。

加快樞紐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亞洲第一的武漢北編組站建成投入使用,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武漢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石武客運專線武漢段、漢宜鐵路武漢段等專案建設進展順利,4條城際鐵路開工建設。武漢新港建設全面提速,陽邏港集裝箱二期、金口重件碼頭等專案加快推進。恢復陽邏港至洋山港、新開通楊泗港至洋山港“江海直達”航線,武漢成為中西部地區最快捷的“水上門戶”。7條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全部建成。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三期擴建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第二通道開工建設。武漢獲批全國首個綜合交通樞紐研究試點城市。

加強市內交通建設。城市骨幹路網建設加速。二環線漢口段全面開工建設,武昌段建設積極推進;三環線南段基本建成,東北段加快推進,東段開工建設。武漢大道、白沙洲大道、八一路延長線、江北快速路、沙湖大橋開工建設。卓刀泉立交橋、新墩跨鐵路立交橋建成通車。過江通道建設力度加大。二七長江大橋建設加快。鸚鵡洲長江大橋前期工作取得重要進展。軌道交通建設步伐加快。1號線二期主體結構基本完成,2號線一期、4號線一期工程加快推進,3號線一期、4號線二期開工建設,消除漢陽地區軌道交通建設的空白。 推進重點功能區建設。調整完善王家墩商務區、武漢新區建設管理體制。推進武昌古城及首義文化區、漢口沿江商務區、武昌濱江商務區開發建設。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華中第一高樓——武漢中心建設全面展開。

加速城中村和舊城改造。制定實施《關於進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設工作的意見》,全年完成17個村的整村拆遷任務,其中4個村全面完成綜合改造任務。7箇中心城區分別啟動實施1-2箇舊城改造專案。矛盾集中、影響較大的花樓南二片等片區拆遷工作圓滿完成。

強化城市綜合管理。加強規劃管理,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年)被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授予“全球傑出貢獻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通過國土資源部審查。組織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年”活動,加強違法建設、違章佔道、暴露垃圾、渣土汙染等專項整治。推進建立市容環境達標街道、市民滿意路、文明建設工地。實施“景觀燈光提檔升級工程”。武昌、青山、洪山三區“插花地”問題妥善解決。取消全市所有普通公路收費站。

探索建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新機制。完善汙染監管機制,實行重點汙染源“飛行監測制度”,新建155套汙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開通全國首個重點汙染源排汙資訊網上釋出平臺。探索建立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開展主要汙染物排放權交易和綠色信貸試點,在一批大型企業探索實施企業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制度。健全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機制。建立全市統一的土地市場。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

加快發展迴圈經濟。青山、東西湖國家級迴圈經濟試驗區和陽邏省級迴圈經濟試驗區建設順利推進。構建迴圈經濟產業鏈,武鋼燃氣蒸汽聯合迴圈發電機組等一批迴圈經濟專案進展順利。建成農業迴圈經濟示範點14個,核心示範區面積萬畝。強化迴圈經濟發展的資金和技術支撐,設立迴圈經濟發展專項引導資金,成立迴圈經濟重點實驗室。 實施“碧水藍天”工程。中心城區16個湖泊水質提檔升級,劣Ⅴ類湖泊減少9個。中心城區和遠城區日汙水處理能力分別新增萬噸、18萬噸。成功舉辦第13屆世界湖泊大會,發表了《武漢宣言》。實施城市清潔空氣工程,完成291臺燃煤鍋爐改造、794家餐飲單位油煙汙染治理,開展機動車排氣汙染專項治理工作。長山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建成啟用。全年新增綠地萬平方米,建成37個小森林、小遊園、小綠地。人工造林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

大力倡導綠色消費。實施綠色照明工程,開展“十城萬盞”試點工作,推進節能新光源在社群、道路等公共場所的規模化應用,對居民購買使用節能燈具給予50%的價格補貼。推廣綠色建築,嚴格執行新建建築節能50%的設計標準,在新建12層以下建築統一建設太陽能熱水系統。倡導綠色出行,開展“十城千輛”試點工作;設定816個便民自行車服務點,投放 萬輛自行車供市民免費使用。完善廢舊電池回收網路,累計回收廢舊電池500餘噸。我市被列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兩型社會”沿江集中展示區建設初具規模。“兩型”社群、機關、學校、村鎮等建立活動積極推進。

積極推進遠城區新型工業化。制定遠城區工業發展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發揮市級財政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超過30億元。全市遠城區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058億元,增長%。

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新建優勢農產品正規化基地10萬畝。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區17個、面積30萬畝。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達548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800億元,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70億元。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67家。農業產業化農戶覆蓋率達%。鄉村休閒旅遊實現綜合收入億元,增長%。 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加速推進,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3萬畝。設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交易金額達億元。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農業政策性保險範圍不斷擴大。漢南區城鄉一體化試點積極推進。

著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城市機關、單位與農村建制村實現“城鄉互聯、結對共建”全覆蓋。新解決農村6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3903戶遠城區農村無力自建房戶的危房改造任務全面完成。450個建制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建立任務圓滿完成。新建通自然村灣水泥路1200公里。完成2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1處大型排澇泵站和56處中型骨幹排灌泵站更新改造。

深入推進全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努力穩定和擴大就業。新建創業基地面積104萬平方米。發放小額擔保貸款億元,增長%。扶持勞動者自主創業成功萬人,直接帶動萬人就業。全年新增企業萬戶、個體工商戶萬戶。採取社會保險費“緩、降、補”等手段為企業減輕負擔,促進企業穩定就業崗位。實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城鎮困難群體就業幫扶,落實社保、職介、培訓、崗位補貼億元。城鎮新增就業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萬人,幫扶困難群體就業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萬人。

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分別新增參保萬人、21萬人、萬人、萬人和萬人。82萬名在漢大學生納入居民醫保。萬名關閉破產國有企業、困難集體企業退休人員納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5萬名農民納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萬名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30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年度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10萬元。中心城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248元提高到300元,遠城區從186元提高到240元。“城中村”村改居人員養老標準每人每月提高6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萬人,參合率達到%。落實企業退休職工計劃生育獎勵政策萬人。

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調整保障性住房管理體制和政策,完善《武漢市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和《武漢市廉租住房保障辦法》。竣工經濟適用房萬平方米,銷售套。配房租賃廉租住房7500戶,實現廉租住房租金補貼“應保盡保”。青山棚戶區改造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建成安置房萬平方米。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51所國中標準化學校和29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全面完成,優質高中建設工程進展順利。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教科書費、住宿費全部免除。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改革。組織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系列活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遠城區10個綜合文化站和450個村多功能文化活動室建成投入使用。文化藝術進一步繁榮,兒童劇《古丟丟》等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琴臺音樂廳建成投入使用。光谷國際動漫節、“德中同行—走進湖北武漢”等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成效明顯。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部醫療服務中心建設工作積極推進。七個中心城區和兩個遠城區啟動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善社群衛生服務體系,社群衛生服務機構門診量達萬人次,增長%。400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任務全面完成。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不斷加強。第八屆武漢市運動會成功舉辦。“健康武漢、活力江城”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

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建立“警民關係最和諧城市”取得初步成效。命案破案率達到%,“兩搶一盜”刑事警情持續下降,社會治安總體平穩。英雄特警譚紀雄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榮譽稱號。和諧社群建設成效明顯,中心城區5個區、6個街道、8個社群,分別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和諧社群建設示範區、示範街道、示範社群稱號。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不斷加強,11個區被評為國家、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深入開展領導幹部接待信訪群眾、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等信訪穩定工作。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不斷加強。安全生產態勢保持平穩。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進一步增強。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和雙擁工作成效明顯。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步。國家安全、人防、消防、仲裁、保密、參事、氣象工作積極推進,文史、檔案、地方誌、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強,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工作取得新進步。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市級行政機構由56個減為46個,具有行政職能的市級事業機構由12個減為9個。完善公共服務職能,49個部門向社會公開作出254項服務承諾,民政、供水、供電、供氣、出入境管理等14類公共服務視窗延長服務時間,雙休日照常辦公,方便企業和市民辦事。電子政務系統不斷完善。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主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聯絡溝通。辦理市人大議案、建議和市政協建議案、提案1415件,回覆率達100%。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7件,制定、修訂政府規章和重要規範性檔案23件。全面清理規範性檔案,建立規範性檔案有效期制度。強化行政執法責任制,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

加強勤政廉政建設。組織全市1690個基層站所開展建立“群眾滿意基層站所”活動。加大行政監察力度,開展工程建設、土地執法、保障性住房等領域專項執法監察,探索對行政處罰實行電子監察。注重發揮審計監督的建設性作用。嚴肅查處經濟適用住房“六連號”、套牌“黑的”等違法違紀案件。堅持厲行節約,嚴格財政開支,市級行政機關公用經費壓減5%,專案支出壓減3%。

回首過去的一年,我們走過的道路很不平坦,取得這樣的成績極其不易。在嚴重的危機和困難面前,武漢人民沒有畏縮不前,更加奮發有為;武漢的發展沒有停滯不前,愈加生機勃勃;武漢的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城市地位日益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充分證明了中央應對金融危機的決策完全正確,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凝聚著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得益於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全體市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援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漢部隊和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援武漢改革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工作與全市人民的期待還有不小的差距,前進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國際金融危機還未消除,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任務艱鉅;資源環境約束比較突出,產業結構不優、重大產業專案不多等問題依然存在;遠城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後,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牢固;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就業、醫療、住房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需要加快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比較突出,城市規範化管理亟待加強;政府行政效能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少數政府工作人員不作為、亂作為行為時有發生,經濟適用住房“六連號”、套牌“黑的”等事件的出現,對政府公信力和城市形象造成了嚴重損害。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之年,是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起步之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創新任務相當艱鉅和繁重。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抓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推進“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的各專案標任務,為加快建設中部地區龍頭城市、全國重要中心城市,為“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全市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約束指標建議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增長1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削減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

(一)紮實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對於我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城市,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我們將舉全市之力推進示範區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促進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創新成為武漢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明確目標任務,制訂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成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統籌研究解決重大問題。組建高層次專家指導委員會,為示範區建設提供全方位諮詢指導。高起點、高水平編制示範區建設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及年度推進計劃。制定出臺《關於全力推進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決定》,全面賦予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修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條例》,創新開發區管理體制,促進開發區二次創業。支援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發揮創新資源優勢,培養和聚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研發和轉化一批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建設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型研究機構,全面提高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

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著眼於從根本上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加快形成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體制機制,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支援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開展科技金融、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等改革試點。加強技術與資本高效對接,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基金,探索設立光谷“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基金”;拓展科技信用貸款、科技金融保險、智慧財產權質押等特色融資業務。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市場體系,建立智慧財產權交易所、技術交易所。完善人力資源、會計、法律、行業協會等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獎勵等多種形式的激勵,對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獎勵。對獲得自主智慧財產權、標準制訂的企業給予獎勵或補貼。通過首購、訂購、實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和示範專案等措施,推廣應用自主創新產品,支援企業自主創新。

發揮智力密集優勢,強化技術人才支撐。充分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大型儀器裝置共享網等公共科技資源,整合形成面向社會開放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爭取在數字裝備、電動汽車、光纖感測、網路接入等領域新建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支援武漢生物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和迴圈經濟研究院開展相關領域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整合創新資源,新組建一批新興產業研究院。深入實施“人才特區”戰略,著力推進“3551人才計劃”,加快建設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聚集一批科學家、一批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突出特色重點,突破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認真落實15個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和指導意見。整合使用全市各類財政專項資金,支援新興產業發展。改革資金分配辦法,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不分規模大小、不分所有制形式,通過網上申報平等獲得政府支援。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發揮武漢地區院士資源優勢,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大力推進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重點支援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加快發展五大優勢產業,推進富士康二期、代tft、美國輝瑞武漢研發中心、藤倉烽火光纖預製棒等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專案建設。力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中心

推動老工業基地、傳統商貿重鎮向先進製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轉型,是我市的既定政策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時代要求。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擴大工業投資規模,調整振興支柱骨幹產業。全面落實《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做大做強汽車、鋼鐵、裝備製造、石化等主導產業。鼓勵東風汽車公司做大做強武漢基地。依託整車生產,大力發展汽車零部件,切實提高汽車產業配套能力。力爭汽車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支援武鋼優化產品結構,加快建設全國冷軋矽鋼片、汽車板和高效能結構鋼等精品鋼材生產基地,延伸產業鏈。實現鋼鐵工業總產值830億元。發揮裝備製造業優勢,支援武船等“武字頭”企業建設新基地,提升製造水平,擴大產業規模。實現裝備製造業工業總產值800億元以上。完善武漢化學工業區配套基礎設施,支援中石化建設80萬噸乙烯主體工程。加快武煙新基地建設步伐,儘快實現投產達產。

進一步明確責任,強化措施,切實解決我市工業投資不夠的問題。以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化學工業區和遠城區政府為責任主體,以各開發區為主要載體,採取更加積極的政策,促進企業加大投入。重點抓好投資過億元的100項重大工業專案,組織實施30項重大技改示範專案,確保工業投資增長30%以上。繼續實施工業企業“小進規”工程。重點推進210戶以上企業進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行列。把實施科技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與武漢民營科技企業“百星工程”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中心城市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現代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創新更多金融產品。支援地方金融機構改善股權結構,擴大資產規模,加快異地發展步伐。推進光谷金融港建設,加快建設全國性金融後臺服務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務中心。突出發展現代物流、旅遊、會展、資訊服務、創意設計等現代服務業。整合物流資源,加快物流園區建設,培育引進大型物流企業,提高物流業資訊化、標準化水平。支援東湖歡樂谷主題公園、世茂嘉年華等專案建設,提升旅遊景區品質,打造旅遊精品,促進旅遊業快速發展。建成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展覽館,培育知名會展品牌。大力實施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建設,促進“三網融合”,推進“光城計劃”,推動資訊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工程勘察設計等產業,著力打造工程設計之都。加快資訊科技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流通業步伐。加速漢正街提檔升級,積極推進武商摩爾城、宜家銷品茂等重大專案建設。支援江漢區爭創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

(三)深入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增強發展動力與活力

堅持以改革破解發展難題,突出抓好“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著力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構建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與環境。

創新節能環保機制,打造低碳、生態城市。探索市場化節能減排新途徑。擴大主要汙染物排放權交易、企業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和綠色信貸試點規模,探索碳排放控制和交易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能源儲備、排程機制,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根據能源狀況調整優化產業政策,強化需求側管理,保障煤電油氣等生產要素供應。加強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充分發揮全市統一的土地市場作用。健全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交易制度,拓展交易品種,擴大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規模。

實施“碧水藍天”工程。加快實施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重點開展沙湖、水果湖、廟湖、楊春湖全面治理及沿線綜合改造,打造“一湖一景”。基本完成漢陽“六湖連通”和金銀湖水環境整治工程。繼續實施湖泊水質提檔升級工程。全面啟動中心城區湖泊生態修復工作和遠城區湖泊保護行動計劃。實現20個湖泊水質提檔升級,大力減少劣Ⅴ類湖泊。加快汙水處理設施和汙水管網系統建設,基本實現中心城區汙水全收集全處理。完善遠城區汙水處理專項規劃和建設計劃,城關鎮汙水管網覆蓋率達到50%以上。實施清潔空氣工程。加大機動車排氣汙染治理力度。加強油煙汙染綜合整治。狠抓渣土運輸及建設工地管理,切實防治揚塵汙染。加快三環線以內化工企業搬遷整治。

推進綠色生產、綠色消費。著力推進青山、東西湖、陽邏等迴圈經濟試驗區建設,構建跨區域的大迴圈經濟示範區。新建立15家迴圈型企業和清潔生產示範企業,新建10個農業迴圈經濟示範點。推廣綠色照明,加快公共照明節能改造步伐。發展綠色交通,推廣應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行綠色建築,推進王家墩商務區和國際博覽中心綠色建築示範工程建設。拓展廢舊電池回收網路,啟動廢舊電器回收超市建設。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和社群建設中水回用系統。加快建設“兩型社會”沿江集中展示區。

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國有出資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探索建立外派監事會制度,解決所有者不到位問題。完善國有出資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和薪酬管理辦法,調動企業經營者積極性。支援武重、武商聯等國有控股集團公司做大做強。全面完成困難國有企業改制。建立投融資平臺執行監管機制,創新融資產品,拓寬融資渠道,防範融資風險。

紮實推進全民創業,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夯實創業平臺,加快各類創業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積極打造大學生創業園、下崗職工創業基地等特色創業載體。完善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三位一體”的全民創業幫扶工作機制,在場地、資金、技術、資訊等方面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和支援,著力打造創業之城。制定並實施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意見,營造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重點在招投標、政府採購等方面,提供同等政策待遇,保障民營經濟公平的市場參與權;在金融、財稅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援力度,更好地為民營經濟發展服務。突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擴大擔保風險補償和擔保業務補貼資金規模,組建中小企業擔保再擔保基金。推動設立村鎮銀行和10家以上小額貸款公司,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集合信託,支援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繼續落實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和創業者貸款的獎勵政策。力爭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0%以上。

高起點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精心策劃招商專案,有效開展漢港經貿洽談會、武漢臺灣周等大型招商活動。圍繞優勢產業,實施產業鏈招商,大力引進支撐型專案和上下游配套專案。加大城建專案策劃和招商力度,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突出面向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招商,密切聯絡、積極吸引大型央企和國內外500強企業在漢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進一步優化外貿結構,繼續穩定和擴大出口。加快推進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服務外包基地、武漢出口加工區建設,努力擴大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大力發展軟體外包等服務貿易。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發展空間。加強鐵路、水路、公路、航空口岸以及電子口岸建設。拓展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功能,實現與天河機場、武漢新港、開發區聯動,爭取設立綜合保稅區。積極參與武漢城市圈建設和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

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4篇 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展望未來,奮進新時代! 第2張

第2篇

200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們迎來了“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重大機遇,經歷了一些難以預料、歷史罕見的重大挑戰和考驗。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克難奮進,沉著應對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和衝擊,適時調整工作重點和部署,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深化改革開放,切實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專案標任務,全市經濟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價格回穩、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市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全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3960億元,比上年增長%。完成財政收入億元,增長%,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2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50億元,增長%,增幅創12年新高。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開局良好。制定《武漢市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和三年行動計劃。啟動12項重點工作專項,迴圈經濟加快發展,“兩型”社群、企業、機關和學校建立活動進展良好,全市初步形成建設“兩型社會”的濃厚氛圍。

——城市建設大規模提速。總投資達311億元,增長33%,規模、增幅創新高。鐵路、航空、港口、公路、橋樑、隧道等樞紐型、功能性、網路化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完成500個行政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建立任務。解決7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比上年提高個百分點。新增、改善基本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萬畝。新建農村通灣道路2114公里。農村生產生活設施進一步改善。

——全民創業成效明顯。全市登記註冊私營企業11萬戶,增長18%;登記註冊個體工商戶37萬戶,增長16%。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6戶,是上年新增戶數的倍。非公有制經濟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4元,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349元,增長%,增幅均創12年來最好水平。

過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嚴峻的考驗。面對百年一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動員全市人民保供應、保暢通,千方百計保障群眾生活,保持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面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全市人民心繫災區,緊急動員,克服困難,圓滿完成了支援四川抗震救災的各項任務。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部分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重大經濟形勢變化,沉著應對,積極進取,保持了全市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沉著應對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密切關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把握時機,及時調整政策和措施。在抗擊自然災害中,堅持一手抓抗災救災、一手抓經濟發展。著力化解電煤供應不足、資金瓶頸制約等困難,保持經濟正常執行。特別是全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在落實中央巨集觀調控政策中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及時出臺加大投資擴大內需、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激勵銀行擴大信貸規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時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急企業所急,憂企業所憂,幫助企業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出臺優化政府服務促進企業發展的措施。牢牢抓住重大專案,積極爭取國家支援,努力擴大投資,110個市級重點專案完成投資702億元,增長%。多措並舉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家庭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加快工業發展步伐。推進工業強市,加快發展鋼鐵及鋼材深加工、汽車及零部件、石油化工、船舶製造等產業鏈,支援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引導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開展協作配套,推動產業叢集發展。加快推進重大產業專案建設,武鋼三矽鋼、武石化煉油改造一期、武漢新芯公司12英寸晶片、富士康科技園一期等專案竣工投產,南車集團武漢生產基地、80萬噸乙烯、神龍二廠、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等專案建設進展順利。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88億元,增長%。產值過500億元的產業從2個增加到3個,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由6個增加到7個。

促進服務業升級。出臺加快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取得新突破。武漢商業銀行更名為漢口銀行,實現跨區域經營。市農村信用社已經國家批准組建武漢農村商業銀行。天風證券公司總部入駐武漢。推進金融後臺服務中心建設,9家金融機構在漢建立全國性後臺服務中心。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國家稻米交易中心、陽邏港口物流園區等一批現代物流專案建設積極推進。著力提升商貿業層次和水平,建成漢正街電子商務平臺,以連鎖經營為主導的流通新業態加快發展。努力打造服務業聚集區,王家墩中央商務區、武漢新區建設步伐加快,臨空經濟區、臨港經濟區積極推進。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科技投入,市科技三項經費支出億元,增長15%。加強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建設,武漢科技資訊共享服務平臺中心站開通執行,重大裝置、軟體開發等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完善。創新科技投融資體制,設立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保險試點企業達到50家。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開展了首屆武漢傑出人才評選活動。加快實施十大科技專項和科技創新行動工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734億元,比上年增長%。

啟動重點領域的改革試驗。把發展迴圈經濟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突破口,編制發展迴圈經濟專項實施方案,建立迴圈經濟重大專案庫。青山、東西湖國家級迴圈經濟試點園區建設加快推進,陽邏開發區成為省級迴圈經濟試點園區。按新機制組建迴圈經濟研究院。制定促進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推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加強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保護,“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重大啟動專案,漢陽“六湖連通”生態水網構建工程積極推進,中心城區63個湖泊排汙口實現截汙。大力倡導綠色消費。引導推動居民廣泛使用節能光源,實施城市路燈照明節能改造示範工程。全市設定3000多個廢舊電池回收點。大力推行綠色出行,完成4500輛公交、計程車“油改氣”工作,開展投放免費自行車試點。

切實加強節能減排。突出抓好65戶重點高耗能企業節能降耗。組織實施156項節能技改專案,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新裝置、新工藝、新技術。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工作力度,關停小火電機組9臺、小水泥企業4家、小造紙企業10家。全市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實施汙染減排重點專案,完成武鋼焦化廢水處理改造等工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和%。啟動明渠綜合治理工程。加大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中心城區汙水集中處理率%,比上年提高個百分點。實施“城市環保清潔空氣工程”,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比上年提高個百分點。完成全市汙染源普查,國控、省控汙染源全部實現線上監控。啟動農村面源汙染治理,新建畜禽養殖小區大中型沼氣示範工程30處。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突出抓好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和戰略重組,組建成立武漢重工集團。武漢商貿控股公司兼併重慶肉聯廠,成為全國最大規模冷鏈物流企業。大力推進困難企業改革,65戶困難企業實現改制,全市困難企業改制面達到88%。市屬26家國有出資企業實現淨利潤億元,同比增長%。

努力擴大對外開放。突出抓好招商引資,成功舉辦中博會、機博會等大型經貿活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增長%。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深度推進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服務外包基地建設,擴大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外貿出口68億美元,增長%。著力提升開放功能。美國駐武漢總領事館開館。武漢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b型)獲國家批准,成為中部地區首家。開通武漢至臺北直航,成為中部地區首個對臺直航城市。外事、僑務、臺灣事務等工作取得新成績。積極參與武漢城市圈建設,區域經濟協作進一步加強。 (三)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新增優勢農產品正規化基地萬畝,推廣生態農業迴圈模式種養殖面積10萬畝。新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60億元。全市農業產業化農戶覆蓋率達到%。中部地區首個“臺灣農民創業園”落戶武漢。加快農業多功能開發,鄉村休閒旅遊實現綜合收入億元。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府環河、舉水乾堤和35座病險水庫整險加固,更新改造骨幹泵站78處。啟動飲水安全、汙水治理、垃圾處置、廢棄物利用、清潔能源、湖泊保護等農村環境保護“六大工程”。基本實現建制村資訊網路和鄉鎮圖書館全覆蓋。

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新增土地流轉面積萬畝。遠城區開展了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權工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國有農場改革全面展開。啟動漢南區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驗。

強化規劃龍頭作用。完成主城區和新城組群分割槽規劃編制、92個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和武漢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工作。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主城區用地建設強度和建築高度分割槽的規劃管理。在全國率先開展“三維地圖”建設。堅持重大規劃國內外招標制度,不斷提高規劃水平。

全面推進城市建設。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武昌火車站改擴建及市政配套工程完工,武合鐵路建成通車,漢口火車站改擴建、漢宜鐵路、武漢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等工程開工建設,武廣客運專線武漢段、武漢火車站、武漢北編組站等專案建設進展順利。天河國際機場第二航站樓啟用。武漢新港建設全面啟動,楊泗港集裝箱改擴建二期主體工程竣工。城市高速出口路建設加快推進。過江交通建設取得新突破,武漢長江隧道建成通車,天興洲長江大橋主體結構工程完工,二七長江大橋順利開工。地鐵建設和軌道交通1號線二期建設全面提速。二環線以內“30分鐘暢通工程”進展加快,三環線西段建成通車。岳家嘴等立交橋基本建成。重要連通道、城市新區和重要產業基地配套交通建設積極推進。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完成67條道路綠化改造,新建46個小森林、小遊園、小綠地。繼續推進“兩江四岸”防洪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武昌江灘四期建成開園。新改建綠地267萬平方米。

切實加強城市管理。加強城鄉結合部、背街小巷環境治理,集中開展違法佔道等專項整治。推進城市立面景觀建設,對水岸、重要場館、重點工程周邊和214棟樓宇進行亮化,建成景觀燈光監控中心江南分中心。開工建設3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建成15座環保型垃圾轉運站。免費開放公共廁所。穩步推進徵地拆遷工作。制定出臺《武漢市控制和查處違法建設辦法》,在全市開展為期4個月的“大拆違”行動,全年拆除違法建築139萬平方米,存量違法建築不斷減少,新增違法建築得到有效遏制。

搭建創業平臺。建設市級全民創業示範基地15家,新增創業基地面積122萬平方米。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創業社群建設,培育發展中小科技企業。全年新增民營科技企業734家。支援遠城區省級開發區和中心城區都市工業園區建設。

緩解創業融資難。設立創業扶持專項資金,資助創業專案。建立擔保機構資本補充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擴大小額擔保貸款範圍,全年新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億元,是前5年的總和。支援企業股權出資,累計落實融資億元。舉辦中小企業融資對接會,落實簽約金額億元。減輕創業者負擔,為個體工商戶減免各項稅費億元。

完善創業服務體系。組建市、區兩級全民創業服務機構,成立全民創業服務指導中心,開通武漢創業網。加強中小企業管理諮詢、財會、法律、技術和資訊保障服務。積極開展免費創業培訓,建設一批創業培訓基地。全年累計培訓創業人員萬人。

強化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落實完善就業再就業政策,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城鎮新增就業14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萬人,幫扶困難群體再就業萬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萬人。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分別新增參保萬人、萬人、萬人、萬人和萬人。萬名市屬國有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納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範圍。萬名被徵地農民納入基本生活保障。萬名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增加108元。完善城鄉低保制度,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健全困難群體價格補貼機制,對低保家庭實施價格補貼億元。

切實加強住房保障工作。開工建設經濟適用住房萬平方米,配售套。加快青山老工業區安居房建設,5800戶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改善。對符合條件的家庭實施廉租住房保障,發放租金補貼8190萬元,完成廉租住房實物配租1505戶。為進城務工人員建設標準化簡易住房21萬平方米。

紮實推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工作。62所國中標準化學校和44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全面完成。全市城鄉義務教育實現免收學雜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舞臺藝術進一步繁榮,京劇《吉慶街生活秀》、雜技《飛人》等6項作品榮獲國家級重要文藝獎項。木蘭傳說、漢繡等7項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直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健全社群衛生服務網路,社群衛生服務機構門診量達到594萬人次,增長1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萬人,參合率%。完成44家鄉鎮衛生院和523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不斷加強。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成功組織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火炬武漢傳遞活動。在北京殘奧會上,我市選手榮獲3枚金牌。成功舉辦“ief2008國際數字娛樂嘉年華國際總決賽”、“第八屆中國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和“第六屆中國武漢國際賽馬節”。

全面加強社會管理。大力推進文明城市建立工作。積極推進“五五”普法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命案破案率達到%,連續6年超過90%,“兩搶一盜”刑事警情持續下降。深入推進社群建設,中心城區107個社群完成連片提檔升級,新建成30個街道社群服務中心和340個“一門式”社群服務站。出臺《武漢市拾得遺失物管理規定》,恢復市失物招領處,在公共場所建立450個失物招領點,免費為群眾提供失物招領服務。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妥善做好乳製品受三聚氰胺汙染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安全生產態勢保持平穩。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進一步增強。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雙擁”、國防教育和國防動員工作成效明顯。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步。國家安全、人防、仲裁、保密、參事、氣象、防震工作積極推進,文史、檔案、地方誌、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強。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健康發展。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落實《關於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若干意見》。出臺《關於圍繞“兩型社會”建設完善城市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和實施細則,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體制,向區下放投資、城市建設管理等8類、35項審批許可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級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精簡為185項。

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法規5件,制定釋出規章和規範性檔案25件。深入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嚴格落實行政過錯責任追究,查辦行政過錯案件51件。發揮審計監督建設性作用。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共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建議案、提案1609件,回覆率達100%。

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全面推行企業註冊登記和基本建設專案並聯審批。13個區和2個國家級開發區建立了網上行政審批系統。加強行政審批電子監察,對萬件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辦理件進行了線上監察。加強電子政務建設,中心城區網格化管理平臺初步建成。將各部門的64條公共服務熱線整合進市長專線,及時辦理市民投訴,有效地提高了市長專線的服務水平。加強資訊公開,大力推進政務公開。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拼搏的結果,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全體市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援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漢部隊和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援武漢改革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工作與全市人民的期待還有不小的差距,前進中還面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突出的是: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和國際國內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我市經濟平穩執行的壓力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形勢趨向嚴峻;經濟發展不夠、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不強等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在金融危機衝擊下更顯突出;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持續,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任務更加艱鉅;城市建設進入高峰期,徵地拆遷、資金籌措、交通組織等任務更加繁重;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社保、教育、醫療、住房、治安、農民增收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行政效能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也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分析當前形勢,我們面對的挑戰前所未有,面臨的機遇也前所未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09年可能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從去年10月份開始,我市主要經濟指標出現下滑,經濟發展面臨嚴重困難和巨大挑戰,保增長、保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任務。同時,我們也面臨許多有利條件和重大機遇。我市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並未改變,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較好;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顯著成就,為我們應對挑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全面推進,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中央擴大內需的一系列巨集觀經濟政策,為我們擴大投資、加快發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新機遇。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面臨的嚴重困難和巨大挑戰,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感,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應對措施考慮得更周密一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紮實一些,防止因估計不足和準備不夠而陷於被動。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面臨的有利條件和重大機遇,切實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和進取意識,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從容應對、克難奮進,繼續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把擴大內需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著力點,著力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根據這一總體要求,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強民生作為今年工作的主題,把抓改革、促開放作為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動力源泉。工作中重點把握以下五點:

一是更加重視工業強市。這一輪金融危機,受影響最深的是企業,受衝擊最大的是工業。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從沿海向內地傳導的時間差,更加積極地承接境內外產業轉移;充分利用經濟調整時期兼併重組成本較低的有利時機,促進企業併購、重組和產業整合。把搶抓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重大歷史機遇與主動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結合起來,壯大先進製造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企業自主創新,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和產業核心競爭力。

二是更加重視專案興市。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建設和發展,是國家增加投資、擴大內需政策傾斜的重點。把國家擴大內需與我市專案興市結合起來,發揮內陸市場腹地優勢,加強投資和專案工作,把中央的部署和我市的發展思路變成一個個具體措施,把措施變成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專案,進一步增強投資拉動作用,通過大專案、大投入,實現新一輪大發展。

三是更加重視“兩型社會”建設。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是保增長、擴內需的主攻方向。把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要求與推進武漢“兩型社會”建設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敢為人先的武漢精神,用足用活先行先試的改革政策,著力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率先突破,加快構建符合"兩型社會"要求的現代產業體系,真正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切實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是更加重視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在經濟調整時期大規模推進基礎建設,既是全球通行的做法,也是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重要體現。圍繞加快構建現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進一步強化交通樞紐功能,拓展公共服務功能,提升現代商務服務功能,彰顯生態宜居功能,努力建設中部經濟中心、交通中心、公共服務中心,提高武漢集聚資源、輻射周邊的綜合能力。

五是更加重視全民創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以創業帶動就業,下大力氣解決群眾投資興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深化全民創業,不斷增加市民財產性收入;把保企業、促就業和強民生結合起來,加大服務企業力度,支援企業渡過難關,增強全市抵禦風險能力。努力把發展成果體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全市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約束指標建議為: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財政收入增長13%,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以上,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

面對外部需求減少、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把保增長的立足點放到增加投資、擴大內需上來。堅持專案興市,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和消費需求,著力提高重點產業、重點企業抗風險能力,全力維護經濟穩定增長。

千方百計加大投資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更多資金投入和專案支援,努力整中地方財政投入,強力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00億元以上,比上年增長25%以上。強化重大專案的支撐作用,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民生工程、自主創新、重大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等領域專案的推進力度。繼續做好專案策劃,積極爭取更多的重大專案納入國家和省規劃。強化重大專案工作責任制,出臺新的《武漢市重大專案管理辦法》,健全綠色通道制度,積極落實規劃、土地、環保等相關條件,更多地用改革的辦法、市場的辦法破解重大專案啟動和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融資、供地、拆遷等突出問題。

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努力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著力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增加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提高優撫物件生活補助標準,建立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穩定收入預期。切實改善消費環境,發展和完善消費信貸,加強消費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實施“便利消費進社群,便民服務進家庭”的城市社群“雙進工程”,滿足居民多層次消費需求。推進“老字號”振興工程。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完善農村現代流通網路,發展鄉鎮連鎖超市,加快建設一批農資超市和便利店。做好“家電下鄉”補貼工作。採取更加有效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加快推進消費結構升級,穩定發展住房、汽車、通訊消費,加快培育文化、旅遊、健身等新的消費熱點。

全力支援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發展。針對當前企業困難,深入開展大走訪活動,建立市領導聯絡重點企業制度,深入開展“服務企業年”活動,密切跟蹤分析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的執行態勢,幫助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強企業周邊社會治安管理和水、電、路、氣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生產經營的困難和問題。加大落實國家增值稅轉型、出口退稅、減免房地產交易稅力度,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實施扶持本地企業和產品的政府採購政策,建立財政性資金採購自主創新產品制度。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振興規劃,研究出臺具體措施,支援鋼鐵、汽車、石化企業穩定發展。鼓勵優勢企業聯合重組,做大做強鋼鐵、汽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 切實保障資源要素供給。加強經濟執行排程,幫助企業做好煤炭、油、燃氣、電力、自來水等各類生產要素的供應。抓住國家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機遇,引導商業銀行努力擴大信貸規模。發揮融資平臺的作用,建立健全信用擔保體系,增強企業和銀行信心,幫助企業擴大融資渠道,創新融資產品。加大存量建設用地的挖潛力度,保障重點專案土地供給。

經濟調整時期,是結構優化的有利時機。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把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作為實現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堅持工業強市,大力發展“兩型產業”,注重通過專案建設和投資增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強化工業對促進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研究出臺支援工業加快發展的措施意見,認真做好千億產業規劃編制和組織實施。重點抓好新開工和續建過億元的工業專案100個,投資完成280億元以上,進一步提高工業投資比重,力爭工業投資增幅高於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兩個百分點。推動武鋼三矽鋼和三冷軋、神龍二廠、南車集團武漢生產基地等專案儘快投產。加快推進東風本田擴產、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武石化擴能改造等專案建設。開工建設武船陽邏基地、武煙異地搬遷改造等一批重點專案。大力推進80萬噸乙烯及其配套工程建設。研究制定鼓勵重點產業鏈優化整合政策,重點建設15條產業鏈,促進鋼鐵、汽車、石化、電子資訊、船舶、橋樑鋼結構、裝備製造和能源環保等產業上規模上檔次。支援企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促進產業升級。

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進一步完善支援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爭取國家級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加快會展中心、商務中心、高檔酒店及其他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現代商務服務功能。著眼於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大力推進武漢金融港建設,加快建設金融後臺服務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務中心,積極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來漢設立區域總部。爭取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培育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建立金融租賃公司。推動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展成為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依託保稅物流中心和武漢新港,加快陽邏港口物流園區、天河航空物流園區和國家稻米交易中心建設,積極培育和引進一批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高度重視培育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努力建設中部地區創意產業基地,打造工程設計之都。提高城市資訊化水平,大力推進“光城計劃”和“無線城市”建設。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打造一批會展品牌。鞏固提升傳統商貿業優勢地位,大力發展流通新業態。加快推進宜家銷品茂、武商摩爾商城等15個投資超10億元的商貿類重大專案建設。積極推進光谷步行街、漢口北市場群等一批特色流通設施建設。整合旅遊資源,注重文化內涵,培育旅遊品牌和旅遊產品,促進旅遊產業快速發展。

切實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的先導作用。推進科技資源、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援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戰略聯盟和產業聯盟,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完善科技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爭取在數字裝備、電動汽車、光纖感測、網路接入等領域建設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深入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繼續實施十大科技專項,推進一批關鍵技術攻關和共性技術推廣。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重點構建10大科技創業孵化示範基地。推進產業鏈向高階聚集,大力發展積體電路及配套產業,繼續推進富士康武漢基地、武鋼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加快12英寸晶片、第代tft、紅光nvd、半導體照明等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建設,大力支援3g通訊網路建設和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重點抓好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生物產業基地、資訊產業基地建設,積極申報國家綜合性的高技術產業基地。

調整優化區域空間佈局與發展結構。科學確定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和產業分工,優化生產力佈局,推進千億板塊建設。促進中心城區錯位發展、差異競爭,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服務業,加快服務業聚集區建設。完善遠城區工業發展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研究制定促進遠城區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升遠城區工業化水平。加大國家級開發區與省級開發區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推進產業與專案的空間積聚,引導製造業向園區集中。沿三環線和繞城公路展開工業佈局,建設環城工業帶。

牢牢抓住國家巨集觀政策調整的機遇,推進新一輪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建設以規劃為先導,以解決交通難點為重點,把寶貴財力集中投入到加快推進樞紐型、功能性、網路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配套進行園林綠化、沿線開發和綜合整治,改善空間佈局和功能分割槽,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強化規劃先導作用。全面啟動“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明確今後一段時期武漢發展的戰略定位、戰略重點和戰略措施。全面深化城市總體規劃工作,擴大市民對規劃編制的參與度,促進規劃工作民主化、法制化、科學化。做好中心城區和新城組群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工作,深化地下空間專項規劃、農業生態區城鄉建設統籌專項規劃等工作。完善城鄉規劃管理“一張圖”系統,加強規劃管理執法。全面加強重點地段城市設計工作,著力提升城市品質。

全力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全力支援鐵路建設,完成漢口站改擴建、武漢站、武漢北編組站、天興洲長江大橋及鐵路引線、武廣客運專線、武合鐵路等專案,加快建設武漢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石武客運專線和漢宜鐵路武漢段,開工建設武漢至黃石等城際鐵路。開工建設天河國際機場第三航站樓、第二跑道和第二通道,改造第一航站樓。大力推進武漢新港建設,加快建設陽邏港集裝箱二期、金口重件碼頭及80萬噸乙烯、國家稻米交易中心配套碼頭,整治長江和漢江航道。積極推進高速公路網建設。促進鐵、水、公、空相互銜接,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千方百計破解交通擁堵難題。加強市內交通、城市環線與對外交通的銜接,暢通一環,建設二環,貫通三環。開工建設二環線漢口段,積極推進二環線武昌段建設,做好二環線漢陽段前期工作;建成三環線南段、北段,開工建設三環線東段。開工建設漢口至陽邏快速路。加大過江通道建設力度,建成天興洲長江大橋,加快建設二七長江大橋,繼續完善長江隧道進出通道,開工建設沙湖大橋,完成鸚鵡洲長江大橋前期工作。大力實施二環以內“30分鐘暢通工程”,加快打通瓶頸路、斷頭路。深化城市交通系統研究,重點研究解決水果湖地區、武珞路、武鹹路、新華路等交通擁堵問題,開工建設八一路東延線。繼續推進城市新區、重要產業基地、重點功能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交通組織,優化城市公交線路,加快建設城市智慧交通系統。加快軌道交通發展步伐,加快建設軌道交通1號線二期、2號線一期、4號線一期工程,抓緊軌道交通建設規劃調整和3號線前期工作,力爭武漢體育中心至武漢火車站軌道交通建設儘早開工。

保障城市能源安全穩定。加快電網建設與改造,加大電源建設力度,開工建設青山熱電廠改擴建工程、林四房煤炭戰略儲備配送基地。加快天然氣輸供氣工程建設。加大氣源落實力度,努力增強儲氣調峰能力。加快熱電聯產電廠改造步伐,集中建設城市供熱系統,大力推進“冬暖夏涼”工程。

大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完善城市重點功能區體制,加快武漢新區、東湖生態風景區、武漢化學工業區、漢口和武昌沿江商務區、王家墩商務區、武漢新港、臨空經濟區建設,集中打造城市區域建設亮點。建立以區為主的舊城改造機制,支援各區搭建融資平臺,參與土地儲備與開發,儘早啟動試點專案,改造提升武昌古城、漢口租界歷史風貌區等歷史街區和城市舊城,傳承城市文脈,彰顯城市個性,提升城市品質。妥善解決“插花地”問題。加快二環線內56個“城中村”改造步伐,推進城市重點路段和破損街區綜合整治。突出城市濱江濱湖特色,加強生態溼地保護和建設,努力將“兩江四岸”和東湖生態風景區打造成武漢最亮麗的城市名片。

切實加強城市綜合管理。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建立集約節約用地指標評價考核體系。進一步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城市管理體制,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健全信訪制度,嚴格落實維穩工作責任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平安武漢”。完善應急管理體系。依法、科學、精細、長效管理城市,推進環衛作業規範化、水域環境潔淨化、燈光景觀特色化,改善市容市貌。強化市政設施、建築工地、道路交通和地名管理,綜合整治違法建設,專項整治佔道經營、亂貼亂放,聯合治理渣土汙染,加強重點工程、城鄉結合部環境整治和背街小巷管理,切實提升城市環境整體水平。

(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形勢越困難,越需要改革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突破,需要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堅持用深化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把思想大解放作為推進全市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抓住時機推出有利於實現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改革措施,積極承接境內外產業轉移。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價格體制、投融資體制、財稅體制等專項改革措施。抓住當前物價漲勢趨緩有利時機,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創新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加快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模式多樣化。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建立投資專案後評價、重大專案公示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投資專案核准制和備案制,縮減核准範圍,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收支兩條線和政府採購制度改革。加大財政資金對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社會事業的支援力度。整合財政專項資金,改變資金投放方式,建設統一的專項資金網上申報稽核平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積極做好增值稅轉型和燃油稅改革的實施工作。推進金融創新,加強金融協調服務。支援金融機構結合武漢實際創新金融產品。支援漢口銀行、武漢農村商業銀行改革發展,大力發展為中小企業和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小額貸款公司。

增強國有企業綜合實力。以提高國有企業整體競爭力為目標,繼續支援中央在漢企業做強主業、兼併重組、規模擴張、主輔分離。繼續深化“武字頭”企業改革。加快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完善企業的股權結構,培育大型國有集團公司。鼓勵支援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推動國有優質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各類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基本完成全市困難國有企業改革改制任務,全面推進集體企業改革改制。

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瞄準國際知名公司和龍頭企業,大力引進產業帶動強、科技含量高、投資強度大、資源消耗低的專案。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在我市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營運中心、採購中心和結算中心。引導外商以收購兼併、控股、參股等形式參與我市企業改革重組,鼓勵外資參與我市“兩型社會”建設。精心策劃和組織重大招商活動。切實改善投資者投資和生活環境,繼續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開放氛圍。完善招商引資責任體系、考評激勵機制和重點專案服務機制,切實提高招商專案履約率、資金到位率和專案開工率。重視國際人才資源,進一步做好引進國外智力工作。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抓住國際分工調整機遇,深入實施科技興貿和品牌興貿戰略,繼續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的出口拳頭產品,積極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加快出口貿易結構調整,推動加工貿易從簡單加工製造逐步向研發、銷售環節延伸。做大做強服務貿易,加快建設服務外包基地。鼓勵企業進口先進技術裝置、節能環保裝置、關鍵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支援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穩妥實施“走出去”戰略。

加強開放平臺建設。爭取武漢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b型)儘早封關執行,促進保稅物流中心與出口加工區、物流園區、港區互聯互通,加快發展培育武漢綜合保稅區。加快電子口岸建設,完善“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和“直通式放行”等便捷通關模式。儘快恢復陽邏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達航線。爭取開通更多的航班號共享國際航線和國際貨運包機航線。爭取更多國家到武漢設立領事館,提升外經外事開放功能。積極參與武漢城市圈建設,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 (五)重視三農,統籌城鄉,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擴大內需,最大的潛力在農村。更加重視“三農”工作,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面貌持續改善,加快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把推進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改善城鄉結構的兩個重要抓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在城鄉規劃、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做好漢南區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推進“遷村騰地”,調整優化村鎮佈局。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長江、漢江堤防、連江支堤整治,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完成2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56座骨幹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實施“農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完成450個村建立任務。

加快發展現代都市農業。重點推進優勢農產品基地、畜牧生態養殖小區建設,新增優勢農產品基地10萬畝,建設完善50個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加強種子種苗工程建設,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應用,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以12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全面實施“淨菜上市”工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完善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繼續增加“三農”投入,積極推進中心城區、開發區和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等支援新農村建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支援商業銀行為三農服務,積極發展村鎮銀行,發展農村小額信貸,健全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大規模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大力發展鄉村休閒遊。積極引導農民工有序轉移,加強就業能力培訓,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萬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6萬人。進一步做好農村扶貧工作。

(六)抓住重點,攻克難點,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加快“兩型社會”建設,是國家的重託,是時代的要求,是人民的願望。按照我市實施方案和三年行動計劃,以迴圈經濟為突破口,加快推進10項重點工程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性進展。

實施迴圈經濟示範工程。重點建設東西湖和青山國家迴圈經濟試點園區,加快陽邏省級迴圈經濟試點園區建設。積極推進市級迴圈經濟試點工作,對2個國家級開發區、13個省級開發區按迴圈經濟理念實施改造。完善發展迴圈經濟激勵與約束機制,推廣應用迴圈經濟技術,積極培育清潔生產企業和迴圈經濟產業鏈。

實施重點汙染源減排提速工程。全面推行重點汙染源飛行監測制度,新增100套重點汙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全面完成電廠脫硫改造專案和內環線燃煤鍋爐改造工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力爭用兩年時間基本淘汰“九小”企業。

實施湖泊水質提檔升級工程。以修復水生態、提升水景觀、保護水環境為重點,加快實施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漢陽六湖連通生態修復、金銀湖生態保護綜合整治等工程。基本完成尚未截汙的93個排汙口截汙工作,儘快實現中心城區38個湖泊全部截汙。加快城市明渠、明港綜合治理。完善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綜合治理機制,啟動以區為主的湖泊提檔升級工程,力爭湖泊水質有明顯改善。

實施汙水收集處理系統工程。加快中心城區汙水處理廠改擴建,完成在建遠城區汙水處理廠建設,實現每個遠城區均有一座汙水處理廠。以中心城區雨汙分離、“城中村”配套管網為重點,加快汙水管網收集系統建設,力爭用兩年時間實現中心城區汙水全收集全處理。加強節約用水,開展國家節水型城市試點,在大型企業、賓館酒店、黨政機關、大型新建居民區等建設一批中水回用示範工程。

實施垃圾收集處理工程。建設以垃圾焚燒發電為主、填埋為輔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加快鍋頂山等5座垃圾焚燒發電廠、長山口等2座垃圾填埋場建設,建成環保型垃圾轉運站28座。擴大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實施餐廚垃圾和建築垃圾集中處理。完善廢舊電池回收系統,新增100個回收網點。

實施綠色城市空間構建工程。全面推進城市綠色建築示範,健全綠色建築標準體系,推廣應用新型綠色建築材料,開展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熱泵技術系統的規模應用。做好國家“十城千輛”示範工作,積極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大力發展綠色公共交通,加快天然氣加氣站和汽車改裝燃氣步伐。推進綠色照明,實施道路、社群照明環境改造和路燈節能裝置改造工程。推進城市綠化,實施公園綠化、道路綠化和森林景觀提升工程,新增綠地300萬平方米,植樹50萬株,積極申辦國際園林博覽會,全面開展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工作。

實施農村生態清潔工程。編制完成農村環境衛生專項規劃,按照先試點、後推廣的要求,探索“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分類實施農村汙水處理,各遠城區集中連片建設汙水處理示範點,探索構建村鎮和農村社群汙水收集處理系統。完成59個畜禽養殖小區汙染治理。繼續推進農村太陽能、沼氣、秸稈等資源綜合利用。 實施“兩型社會”建立示範工程。完成漢口江灘綠色照明示範工程,建設“兩型社會”集中展示區。深化城市社群提檔升級、農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農村生態清潔工程建設,加大“兩型社群”和“兩型村鎮”建立力度。全面開展“兩型機關”、“兩型學校”建立活動,各區人民政府機關全部建成“兩型機關”,各區分別建立三所“兩型學校”。

實施“兩型產業”發展對接工程。加快建設環保與新能源產業基地、節能環保服務基地、兩型技術創新基地,著力提高城市資訊化水平,加快構建“兩型產業”體系。

實施政策引導助推工程。強化規劃先導作用,創新城鄉土地管理體制,創新兩型財稅金融政策,創新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產業合理佈局。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方向。充分發揮武漢科教、醫療、文體等公共服務資源豐富的優勢,強化資源整合,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增強區域公共服務能力。

打造中部公共服務中心。完善部市共建高校機制,支援在漢高等院校加快發展,支援武大、華科大等大學建設國際一流學府,進一步提升科教在全國的競爭優勢,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支援在城市新區和重要功能區建設新的高等級醫院,支援同濟、協和等大醫院發展,培養名醫、名科、名院,建立更多一流醫療品牌,努力建設中部地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積極培育文體市場,充分發揮現有大型文體設施作用,推進首義文化區、月湖文化藝術中心、中國光學科技館、辛亥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山艦博物館等新型文體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辛亥首義、漢口租界等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努力建設中部地區文化體育娛樂中心。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各類各級教育均衡協調優質發展。加快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完成25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任務。完成第三批50所國中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優質高中建設。做好武漢西藏中學異地重建工作。完成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化解工作。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抓好15個示範性職業學校和30個特色化職業學校的建立工作。妥善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問題。推行“陽光收費”,堅決治理中國小亂收費、亂辦班和亂補課。

積極發展群眾性文化體育事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社群和鄉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鼓勵漢派文化創新。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規範各類文娛活動經營行為。繼續做好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社會科學、文物文史、圖書檔案、地方誌等工作。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辦好第八屆武漢市運動會。

建設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加強遠城區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所)、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服務設施建設。構建以社群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小病到社群,大病到醫院”的醫療服務格局。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業應急機制,加強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提高農民的受益面和受惠水平。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深化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爭創國家衛生城市。

協調發展其他各類社會事業。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做好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不斷提高市民科學文化素質。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快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在東湖開發區建設“人才特區”。切實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加強民兵預備役和國防動員工作,做好“雙擁”和優撫安置工作,切實為駐軍辦實事。進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僑務等工作。

(八)全民創業,改善民生,保障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越是困難時刻,越要高度關注民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加大財政支出向民生領域的傾斜力度,加大以創業帶動就業和促進增長的力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打造創業之城,推進和諧武漢建設。

深入推進全民創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全面落實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等政策,鼓勵和扶持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重點支援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和返鄉農民工創業,鼓勵各類人員創業興業。開展創業培訓,擴大創業培訓範圍,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健全創業服務體系,組織開展專案開發、方案設計、風險評估、融資服務等創業服務。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補充市屬國有擔保機構資本金,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信用擔保市場,促進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貸款,支援優質中小企業境內外上市融資。大力實施“民營科技企業百星工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滾動抓好100戶民營科技企業和100戶重點中小工業企業。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推進“三年千戶小進規”計劃。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壓力,擴大就業扶持政策覆蓋範圍,加大對靈活就業人員和吸納困難就業人員就業企業的社會保險補貼力度,將靈活就業人員先繳後補的補貼方式改為直補。全面開展創充分就業社群、再就業援助月等活動,對困難群體中有就業願望和能力的求職者,保證10個工作日內推薦上崗,消除“零就業家庭”,確保“4050”、一戶多人下崗、喪偶離異、享受低保等四類困難群體實現再就業。完善殘疾人就業保護政策,積極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萬人次。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3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萬人,幫扶困難群眾再就業萬人。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分別淨增參保人員6萬、8萬、6萬、10萬和5萬人。適當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做好破產、改制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關係續接工作。完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做好睏難企業職工和退休人員的參保工作。加大居民醫保擴面工作力度,完善居民醫保體系。加大高危行業、高危人群工傷保險覆蓋力度,重點做好農民工參保工作。積極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完善政策措施,繼續做好被徵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

1、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用2年時間完成符合條件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設任務,今年完成廉租住房配房租賃5000戶,實現廉租住房租金補貼“應保盡保”。經濟適用住房竣工160萬平方米,銷售萬套。新建住房3900套,基本消除遠城區農村無力自建房戶的危房。加快青山老工業區安居工程建設。加大舊城區危房改造力度。

2、改善市民出行條件。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適當降低普通專線車票價,並實行刷卡優惠;更新公交車1000輛;改造公交車站200個,新建公交電子站牌200個;新闢電車線路1條;向中心城區周邊新建小區、單位、企業開闢公交線路10條。投放2萬輛自行車、設定800個服務點,初步建成中心城區自行車免費服務網路。在主要路口、路段新建智慧交通誘導顯示屏200處,新建、改造人行訊號燈200處,基本實現中心城區智慧交通誘導、人行訊號燈全覆蓋。規範中心城區路牌、交通指示牌,在主要路口及偏遠路段補設路牌500個。

3、推進食品安全工程。對全市130家大中型超市商場、10家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實行重點監控。對豆製品和熱乾麵、米粉生產分別推行國家、地方標準,對相關加工企業抽查覆蓋率達到100%。在中心城區新增放心早餐車300輛,放心早餐點衛生監督覆蓋率達到100%。

4、緩解市民“游泳難”。在漢江、東湖、月湖等符合條件水域闢建4萬平方米的天然游泳場。在漢陽、青山江灘新建露天游泳池。鼓勵支援住戶1000戶以上的新建小區興建游泳池(館)。扶持100個單位、小區游泳池(館)向社會開放。

5、推行老城區社群物業管理服務。在全市700多個老城區社群推行物業管理服務,為社群居民提供公共基礎設施裝置維護、綠化養護、保潔、秩序維護、車輛管理等服務,基本消除老城區社群物業管理空白點。 6、建設平安社群。新建300個示範警務室和100個流動警務室。在全市農村設立2300個治安中心戶,完善農村治安防控機制。完善全市1262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站建設。在全市163個街鄉鎮深化社群矯正,大力推進社群戒毒康復工作。

7、改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受教育條件。對農村義務教育困難家庭寄宿生提供生活費補助;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寄宿生住宿費,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教科書費、住宿費全免。改善100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圖書室條件;改造農村216所義務教育學校廁所,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廁所全部達標。在新建住宅區新建、續建16所義務教育學校,進一步緩解新建住宅區學生“入學難”。

8、實施空氣清潔工程。對禁燃區內280臺燃煤鍋爐、窯爐實施改用清潔能源綜合整治,基本完成禁燃區內高汙染燃料設施改燃工作。繼續實施建設工地、拆遷工地防塵降塵。加強機動車尾氣汙染、餐飲油煙擾民綜合整治。力爭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進一步提高。

9、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新建600公里通自然村灣水泥路,村灣水泥路農村人口覆蓋率達到70%以上。解決農村6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安全普及率達到85%以上。新建522個農家書屋。新建260個“農家店”,覆蓋全市50%以上的農村行政村。

10、關愛殘疾人、老年人生活。增設盲人過街音響提示系統200套,基本覆蓋中心城區主要路口、路段;完成中心城區社群公共場所坡道、廁所的無障礙設施及盲人集中居住區盲道改造;再扶持1000戶有生產能力的農村貧困殘疾人發展種養殖生產。對全市獨居、70歲以上、長期臥床不起的低收入老年人,提供365小時的免費護理服務;為中心城區獨居、70歲以上、月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老人提供購買護理服務費補貼。

(九)轉變職能,提高效率,進一步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

受金融危機影響首當其衝的是企業,政府要圍繞企業改進工作,改善投資環境,與企業、與市民、與社會共渡時艱。

轉變政府職能。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強化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體制,強化區級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區級政府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推進政企、政資、政事和政府與社會中介組織分開。探索實施政府公共服務外包制。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服務質量。著眼於高效便民,大力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務手段,實現一站式、跟蹤式服務,做到服務程式“鏈條化”、服務方式“人性化”,積極構築方便企業、方便市民的便捷通道。推廣“馬上就辦、有請必復”的辦事理念和機關文化,定下來的事雷厲風行,看準了的事一抓到底。以服務企業、服務市民、服務基層的實績檢驗政府行政效能。 嚴格依法行政。推進綜合執法改革,深入實施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行政執法程式,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嚴格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堅決糾正和處理違法行政行為。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重視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建議案、提案。

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堅持厲行節約,倡導勤儉辦一切事情,節約辦一切活動。嚴格控制行政開支,完善零基預算,硬化預算約束。今年公務購車用車、會議經費、公務接待費用以及黨政機關出國(境)經費等支出“零增長”。健全公務員崗位責任制、績效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和懲戒機制。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定。深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各位代表,武漢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建設“兩型社會”、實現率先崛起,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待,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拼搏,開拓進取,為實現武漢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而努力奮鬥,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60週年!

第3篇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查,並請縣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2009年,是渠縣經濟社會發展砥礪奮進、嶄新跨越、再創輝煌的一年。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援下,縣政府緊緊圍繞“四大奮鬥目標”,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準確把握了時代前行的潮流和機遇,成功迎戰了奮進途中的困難和風險,圓滿完成了縣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專案標任務。

一、致力科學發展,強化骨幹支撐,縣域經濟全面提升

經濟實力顯著提高。全縣生產總值完成萬元,同比增長%,其中:

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萬元、萬元、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萬元,同比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萬元,同比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萬元,同比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萬元,同比增長%;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萬元,同比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萬元、貸款餘額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15元,同比增加35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加1401元。

工業經濟強勢增長。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發展到49戶,實現稅收萬元,完成技改投入萬元。華新水泥順利投產,龍門峽北礦快速推進,220kv輸變電站帶電運營。川東水泥技改如期投產,川東鑄石異地擴能全面完成。南陽灘、石佛灘等技改擴能順利實施。舵石鼓右岸電站擴建工程快速推進,潤乾萬噸火腿、宕府王萬噸黃花(呷酒)生產線開工建設。強力整合煤礦資源,10個煤礦技改擴能全面開工。工業園區全面完成水電氣和通訊遷改鋪設,基本結束場地平整和安置房a區建設。宕府王、潤乾實業、濛山天

一、蓉生血漿相繼“入園”。適時推出工業止滑提速“八條措施”,多次召開銀企懇談會,累計融資億元,有力推進了中小企業快速發展。

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全縣糧食播面達171萬畝,榮獲全省糧食生產“豐收杯”獎。充分發揮特色優勢,種植柑桔萬畝、黃花6萬畝、花椒3萬畝、藥材萬畝,糧經結構調整為:。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發展專合組織19個,建成“一村一品”專業村16個。注重提升龍頭企業檔次,12家省市龍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億元,實現利潤8570萬元。科學建設農業園區,成功引進7家業主,規模經營土地1000餘畝,輻射帶動產業發展20萬畝。切實壯大畜牧產業,規模養殖場達到1109個,畜牧經濟總產值億元,佔農業總產值%。做大做強農業品牌,“宕府王”、“渠縣黃花”、“渠縣柑桔”、“綠明大米”分別榮獲“四川著名商標”、“無公害農產品”、“優勢特色效益農業”等殊榮。狠抓勞動技能培訓,拓寬農民務工渠道,全年共培訓農村勞動力萬人,輸轉農村勞動力萬人,實現勞務收入億元。

第三產業繁榮興旺。全年新發展私營企業166戶、個體工商戶1484戶,實現個體私營稅收7723萬元。紮實推進“萬村千鄉”工程,新建農家店126個,改建集貿市場3個,食品、化肥、農藥等配送率實現100%。建立“家電下鄉”銷售網點274個,銷售“下鄉機”臺,發放補貼1076萬元。引資建成巨集帛購物中心。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培育省市“重守”企業12家,建立省部級著名產品5個、著名商標4件、知名商標13件。“渠縣黃花”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其證明商標獲工商總局批准註冊。“濛山牌”、“漢碑牌”再次榮獲“四川老字號”,“三匯牌”六個系列被認定為國家級“綠色食品”。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全年接待遊客10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億元。龍潭aaaa風景區建立步伐明顯加快,老龍洞至大坡旅遊專線公路全面完成。萬興大酒店正式投入使用,旅遊接待能力不斷提高。

二、致力統籌發展,強化基礎建設,城鄉面貌明顯改觀

交通建設成效顯著。整合資金萬元,再掀農村公路建設新高潮,建成通鄉油路145公里、通村水泥路623公里。國道318線渠縣段大修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南樑”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強化縣鄉路網規劃,98公里斷頭路、聯網路全面完成工程招標。如期完成鄉鎮危橋整治5座,三匯公路大橋維修加固工程竣工通車。積極改善城鄉客運條件,中心汽車客運站主體工程全面完工,4個鄉鎮汽車客運站基本建成,25個村級客運招呼站投入使用。支援配合鐵路複線建設,襄渝二線、達成複線如期實現提速運營。

人居環境日益改善。全面完成東區3平方公里修詳規劃,認真實施鄉鎮總規修編和新農村試點村莊規劃。積極啟動86個行政村4000個居民點鄉村風貌規劃,基本完成2500個居民點選址任務。加快城市重點工程建設,渠江二橋累計完成工程總量48%。西岸堤防二期工程進度加快,城市汙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全面完工。逐步提升城市生活品位,馬鞍山公園建設方案基本形成。紮實開展“安居行動”,全面完成346戶安居房建設任務。強力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大力實施“五化”工程,紮實開展“七進”活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渠城整體形象有效提升,榮獲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一等獎,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渠縣經驗”在全省得到推廣。

農業基礎逐步夯實。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紮實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強力確保全縣耕地萬公頃不動搖。整體推進18個鄉鎮29個行政村新農村建設,全力打造中灘鄉天山村、屏西鄉湯家村等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新建機耕道70公里,硬化村道329公里;完成戶辦工程戶,新改建房屋1709戶。大力推進“低改、林防、水保”和“金土地”工程,積極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全面完成劉家拱橋水庫前期工作,整治病險水庫8座,修復水毀工程236處,維修整治山坪塘238口,治理水土流失37平方公里,改造中低產田土萬畝,完成渠系配套115公里,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再次榮獲全省水利建設先進縣。

三、致力創新發展,強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更加強勁

專案建設卓有成效。紮實開展“專案攻堅年”活動,積極推進“四個一批”重點專案。編制完成了“重大投資專案、中央投資專案、招商引資專案”等專案儲備庫,涉及基礎設施、優勢產業、民生工程、環保節能等重大專案158個。實施超1000萬元專案36個,完成投資21億元;新開工重大專案13個,實現年度投資億元。一大批改善民生、優化環境的重點專案紮實推進,專案拉動作用更加凸顯,對經濟的貢獻率達86%以上。整合部門力量,“打捆”爭取國家投資專案119個,獲得各類專項資金億元。成功列入“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縣、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強縣、小型農田水利專案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取得了專案和資金爭取全市第一的優異成績。

各項改革縱深推進。積極推行事業單位崗位設定,全面完成機構和人員實名制管理。穩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深入推進“兩集中、兩到位”,精簡行政審批事項170項。新修政務服務中心,全面建成60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切實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全面兌現公務員津補貼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創新開展城市管理集中執法,城市行政執法局順利獲批組建。積極支援地方金融體制改革,達州市商業銀行渠縣支行順利揭牌。充分兼顧“農民、集體、國家”三方利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體工程全面完成。強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先後完成13家國有企業改制任務。

對外開放不斷拓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努力擴大對外開放。制定出臺《招商引資獎勵辦法》、《招商引資績效管理》等政策措施,進一步激發了幹部群眾招商引資的熱情。組團參加西博會、渝洽會、烏洽會、廈洽會、珠洽會、秦交會等重要招商活動,新簽約專案38個,到位資金億元,招商領域不斷拓展,引資力度不斷提升。積極拓寬外貿“綠色通道”,新增出口獲權企業3戶,全縣累計發展到18戶,自營出口創匯889萬美元。積極開發海外勞務市場,全年共外派勞務620人次。

四、致力協調發展,強化民生改善,社會事業同步推進

社保體系日趨完善。五大社保體系相繼完善,參保人數達24萬人。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012個,2088名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嚴格養老金髮放標準,名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全部按時足額發放。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人。城鄉低保覆蓋面穩步擴大,低保人數達人。全面兌現“五保”政策,新建6所省一級標準敬老院,“五保”供養總數達人。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及時兌現各類糧食直補資金9017萬元。完善義務教育保障機制,投入資金1720萬元使名寄宿生和4235名中職學生相繼受益。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繼續推行“報賬直通車”,共向萬人次發放補助金9055萬元。適時開展醫療救助,先後向人次發放救助資金1386萬元。創新推行“限額醫療制度”,從嚴控制住院費用,群眾“看病貴”問題初步得到緩解。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注重扶持科技攻關,培育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3家,申報省級科技支撐專案6項。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累計申請科技專利25件。統籌推進“三教”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2009年全縣大學聯考本科上線2635人,本科上線率居全市前列。紮實開展“9+3”藏區學生免費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學校危改力度,完成國家新增投資和災後重建專案57個,竣工面積平方米。全面完成青絲學校整體搬遷,啟動實施渠縣中學東校區規劃。如期竣工2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順利實施18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基本完成80個“農家書屋”建設任務。深度挖掘“宕渠文化”,成功命名為“中國漢闕之鄉”。積極繁榮本土文藝創作,《渠縣誌》(1986-2005)成功出版。廣泛開展文體活動,先後舉辦迎春燈會、職工運動會和第二屆農民運動會。廣電事業持續發展,新增使用者5793戶,完成“村村通”工程6100戶。積極改善城鄉醫療條件,縣醫院急門診綜合大樓、縣婦幼保健院改建專案和11個鄉鎮衛生院建設專案快速推進。強化公共衛生安全監管,圓滿完成“甲流”防控任務。嚴格規範計劃生育秩序,全面落實計生獎優政策,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全年共出生人口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4%,人口自然增長率‰。

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大力推進生態示範縣建設,精心編制生態建設規劃。紮實開展造林綠化工程,完成天保工程萬畝,退耕還林萬畝,義務植樹300餘萬株。積極打造生態亮點工程,渠江鎮等10個鄉鎮成功建立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認真開展飲用水源地保護,48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全部達到iii類水質標準。狠抓落後產能淘汰,依法關停華電3#、4#機組,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ii類標準。強化重點工程減排整治,垃圾處理廠滲漏液處理專案進展順利,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基本完成,各項環保節能減排指標均達到預期效果。

五、致力和諧發展,強化自身建設,社會環境持續穩定

民主法治深入推進。自覺接受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89件代表建議和145件委員提案全部辦結。嚴格規範行政審批,認真執行“兩集中、兩到位”,全面兌現“按時辦結率、現場辦結率、承諾件提前辦結率”三個100%。推行人事招考“陽光作業”,公開、公平、公正地招聘了250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完善政府入口網站,推進政府資訊公開,政務公開不斷深化。積極開展僑務工作,榮獲全國僑務工作先進集體。成功建立為省雙擁模範縣,軍政軍民關係更加密切。全面實施“五五”普法,紮實推進法律“六進”活動,全民法制意識明顯增強。積極構建“大調解”體系,一大批群眾糾紛得到妥善化解。深入開展“掃黑除惡”等專項行動,有效防範和處置“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打掉各類犯罪團伙36個,有力促進了“平安渠縣”建立。

廉政建設紮實開展。著力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不斷強化對土地出讓、礦產開發、政府採購、國資轉讓、工程建設等領域的監督管理。嚴格工程建設招投標管理,全年工程建設招投標68個,招標金額萬元,節約資金772萬元。強化政府性投資專案審計,累計為政府節約資金萬元。健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制度,掛牌拍賣出讓國有土地490宗120公頃,政府收益億元。嚴格規範政府採購行為,開展集中採購107次,節約資金 268萬元。強化行政效能監察,嚴肅整頓政風政紀,全年政府系統共立案查處各類案件30件38人,有力確保了政府各級公務員廉潔從政。

社會秩序更加穩定。落實安全生產“兩個責任”,強化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有效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全年共發生各類傷亡事故67起、死亡27人,同比下降%、%,全縣安全生產總體態勢持續平穩。暢通“縣長熱線”和縣長資訊手機,完善信訪接待中心功能。認真開展“大接訪”活動,縣級領導共接待來訪群眾415批476人次,包案處理122件,辦結112件,信訪結案率為92%,息訴息訪率達87%,一批信訪老案、積案得到有效化解,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信訪工作先進集體。

檔案、統計、物價、外事、法制、兵役、人防、保密、民族、宗教、對臺、老齡、殘疾人、婦幼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在奮進中加快發展、在發展中謀求跨越、在跨越中凝聚人心!一年的發展實踐,最讓我們感到可喜的是渠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態勢開始顯現;最讓我們感受深刻的是渠縣基層一線幹部的思想更加解放、眼光更加開闊、作風更加務實;最讓我們感知難忘的是渠縣廣大人民群眾精誠團結、苦幹實幹、攻堅克難的氛圍更加濃厚;最讓我們感悟振奮的是渠縣未來幾年的發展思路是完全正確的、發展措施是完全可行的、發展目標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各位代表,一年的拼搏難以忘懷、一年的經驗彌足珍貴、一年的成就催人奮進!這所有成績的取得,是縣委統攬全域性、科學決策的結果,是人大政協有力監督、鼎力支援的結果,是各級幹部任勞任怨、真抓實幹的結果,是全縣上下積極參與、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人民,向駐渠部隊、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幹警、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謝並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跨越的成就與收穫讓我們倍感振奮,奮戰的艱辛與困苦讓我們異常清醒!回顧一年的政府工作,審視一年的發展歷程,我們主要有五點體會:

——必須堅持解放思想,用科學理念統領發展全域性。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家巨集觀調控等特殊因素影響,我們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域性,堅定跨越發展信心不動搖,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堅定不移推進“三產”同步發展,全面完成了全年各專案標任務。

——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用創新舉措破解發展難題。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類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我們始終堅持用開拓的思維、改革的辦法、創新的舉措予以破解,推動了城市建設的強勢發展,掀起了交通事業的創業高潮,實現了招商引資的重大突破。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用真情關注促進社會和諧。面對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問題,我們始終堅持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大力實施“八大民生工程”,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與支援,黨群幹群關係更加融洽、社情民情氛圍更加和諧。

——必須堅持依法行政,用良好環境維護公平正義。面對市場經濟秩序不夠規範、現代經濟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我們始終堅持強化政府自身建設,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嚴格落實依法行政,深入開展“八類專項”整治,規範了經濟秩序,維護了公平正義,樹立了政府形象,贏得了群眾好評。

——必須堅持求真務實,用真抓實幹推動跨越發展。面對日益繁重的發展任務,我們始終堅持把主要精力放在狠抓落實上,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強化工作督促檢查、嚴格工作績效問責,持之以恆抓落實、真抓實幹強推動,真正確保了政府各項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績。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展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但鞏固和延伸這一勢頭的壓力仍然很大。發展速度不快、發展水平不高、發展優勢不強的現象依然突出,發展的競爭將會愈發激烈,發展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二是發展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但影響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縣域經濟缺乏大專案、大企業支撐,骨幹專案建設仍然比較滯後;由於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的現狀短期內仍然難以改變。三是發展成為了幹部群眾的廣泛共識,但創新實幹抓落實的氛圍仍然不濃。一些幹部的創新意識、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還不完全適應;一些幹部開拓進取的勁頭還不足,工作中不敢碰硬、畏難怕進的情況時有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域性工作的順利開展。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推進跨越發展,構建和諧渠縣”的關鍵之年,更是實現“四大奮鬥目標”的突破之年。縱觀渠縣的發展,我們正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嚴峻的壓力和挑戰:既要統籌推進“科學、和諧、跨越”三大發展,又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大關係,還要積極面對“優化調整、加快發展、改善民生”三大任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中,我們將著力抓好五個方面:

——突出又好又快,樹立發展新理念。積極有為地落實中央巨集觀調控的新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政策調控的組合效應,力保經濟發展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持續健康。以園區建設為突破、鏈式發展為途徑、基礎建設為重點,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好中求快、好中求大、好中求強。

——突出改革創新,增添發展新動力。用更大的力度推進改革、用更強的措施培育市場、用更好的方式調控要素,不斷促進經濟發展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社會管理由行政手段向法制手段轉變。加速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強力實施重點領域改革,放手讓百姓創家業、能人創實業、幹部創事業。

——突出對外開放,打造發展新優勢。主動融入環渝經濟區塊,以引進戰略投資者為主攻方向,有針對性地開展“點對點”招商、“靶向性”招商,努力在“產業轉移、差異競爭”中尋找機遇。對優勢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和科學利用,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產業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使縣域經濟潛力得到激發、活力得到增強、實力得到提升。

——突出以人為本,順應人民新期待。在經濟較快發展、財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把更多的財力向民生傾斜、把更多的利益向群眾惠及,真正做到經濟發展不忘社會進步、財力增長不欠民生民計、開放開發不損百姓利益。始終把親民、富民、惠民、安民作為政府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把改革開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實處。

——突出統籌兼顧,推進社會新進步。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產業化“三化互動”,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以工業化富裕農民、以城鎮化改變農村。統籌區域發展,加速先進地區產業升級,支援落後鄉鎮資源轉換,形成“各展優勢、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統籌社會發展,實施“六創聯動”,爭創全國環保模範縣、雙擁模範縣、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和生態示範區。

2010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扣“鞏固回升、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按照“推進專案保增長、資源轉化興產業、惠民富民促和諧、創新黨建強保障”的總體要求,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突出專案建設主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培育壯大支柱產業,促進社會消費需求,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奮力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2010年主要指標建議安排為:全縣生產總值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 %,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72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311元以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到31億元。

一、著力推進專案建設,不斷拓展跨越發展的廣闊空間

強化專案引領、注重專案篩選、加速專案實施,努力實現儲備專案有增加、開工專案有形象、竣工專案有成效。

強化專案包裝儲備。緊盯中央巨集觀政策走向,啟動編制“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準確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緊緊圍繞結構調整、資源開發、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等重要領域,策劃、疏理、篩選、論證一批專案,儘快建立和完善重大專案儲備庫、政府投資專案庫和招商引資專案庫。強化專案前期準備,抓好供地、環評、安評等重點環節,形成開工一批、續建一批、投產一批、儲備一批的良好專案機制,確保專案建設順利進行和後續專案不斷增加。同時,重點抓好華電600mw迴圈硫化床機組、鹽業資源開發、東區二期開發、渠城東區供水廠、渠中東校區等一批事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的重大專案的包裝、儲備和推介工作,為確保“十二五”開工建設一批重大專案奠定基礎。

強化專案爭取引進。堅持“輻射發展”思路,融入環渝經濟區塊,主動“承接轉移、借力發展”,積極“服務都市、形成基地”,努力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力。繼續做好向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銜接彙報,積極爭取上級對我縣專案的資金支援。強化“銀政、銀企”合作,搭建政策性融資平臺,引導信貸資金向重大專案傾斜。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把引進外資和產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培育相結合,積極開展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和網上招商,突出抓好重點專案、重點企業、重點區域的招商引資,不斷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同時,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凡是為專案出臺的政策政府都將全部落實,凡是為專案給予的優惠政府都將全部到位,凡是為專案做出的承諾政府都將全部兌現,努力在全縣營造出優惠透明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強化專案實施建設。堅持領導和技術向專案集中、資金和政策向專案傾斜、工作和服務向專案排程、宣傳和輿論向專案聚焦,努力形成“多上、快上、大上、好上”專案的良好局面。繼續深化“一把手抓專案”制度,強化工程質量,嚴格資金監管,精心組織實施,不斷加快專案進度。科學排程,統籌力量,全力推進50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專案開工建設,確保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億元。重點抓好龍門峽北礦、東區一期、西岸二期堤防、渠江二橋、石佛灘電站、工業園、縣中心客運站等重點在建專案建設,確保早日建成發揮效益;新開工劉家拱橋水庫、南陽灘電站、濛山天一酒業、渠城雨汙分流工程、龍潭aaaa風景區建設、縣醫院外科大樓等重點專案,確保專案梯次推進,增強發展後勁。

二、著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夯實跨越發展的堅實基礎

突出基礎地位、依託優勢資源、加快產業發展,努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業綜合能力、提高農民人均收入。

積極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緊扣農業“四區”建設,科學制定示範規劃,整合農業專案資金,打造丘陵地區現代農業示範視窗。以農業示範園區為依託,有序推進土地流轉,鼓勵業主合理開發,促進產業規模經營。繼續堅持“一村一品”的發展方向,培育壯大黃花、柑桔、花椒、藥材、薯類、粉葛、蔬菜等優勢特色農業基地,逐步形成區域特色農業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專合組織,拓寬農業融資渠道,壯大一批競爭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的優勢龍頭企業,力促八仙橋、宕府王、華升食品、綠明食品成為農業龍頭企業的“領頭雁”。

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糧油高產建立工程,確保糧食播面174萬畝、油菜種植22萬畝。著力打好黃花、柑桔、生豬“三張牌”,力爭黃花種植達萬畝、柑桔種植達萬畝、花椒種植達5萬畝。強力推進動物防疫和品種改良,規劃建設現代畜牧業養殖小區100個,力爭出欄生豬135萬頭,實現畜牧經濟總產值31億元。不斷提高勞務開發水平,大力開展農民工培訓,力爭培訓農民工2萬人以上,輸轉農村勞動力40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億元。

積極推進農業基礎建設。按照“六新”要求和“123”標準,縱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實施病險水庫整治,紮實開展水毀工程修復,不斷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開工建設劉家拱橋水庫,加緊實施柏林水庫、龍潭堰、冷水河等中型灌區渠系配套改造,全面完成“省級小型農田水利專案縣”建設任務。繼續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力爭解決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繼續推進林權制度改革,紮實抓好“天保工程”,有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認真實施農村沼氣池建設,綜合開發改造中低產田土,力爭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

三、著力培育骨幹工業,不斷構建跨越發展的強力支撐

以產業集聚為方向、以園區建設為平臺、以培育骨幹為抓手,努力實現工業結構優化調整、支撐專案率先突破、龍頭企業壯大發展。

切實壯大工業規模。強化煤電、建材、鹽化、農產品加工、文化旅遊五大產業支撐,做大做強13條產業鏈,培育“龍頭”、做粗“龍身”、延伸“龍體”,力爭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家。強力推進龍門峽北礦開發建設,全面完成全縣所有煤礦技改擴能。加快濛山天一酒業建設步伐,大力扶持天渠鹽化、三匯醋廠、綠明食品等企業技改擴能。繼續堅持重點優先原則,強化工業執行排程,強力保障華電、華新水泥、川東水泥、川東鑄石、富源礦產、通達能源等重點企業生產經營。

切實發展園區經濟。更新工業發展理念,打造工業發展平臺。全面完成園區一期基礎建設,啟動實施園區二期建設工程,初步形成園區發展骨幹支架。依託本地產業優勢,儘快形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三大分割槽,努力凸顯產業特色和比較優勢。結合園區產業定位,開展特色專案招商,力爭新引企入園2家,實現投資1億元。加快推進入駐企業發展,全力促進潤乾食品、宕府王、蓉生血漿順利投產,力爭漢碑酒業、龍強建材儘早開工,確保園區企業實現產值1億元。

切實深化國企改革。堅持“早改求主動、徹改求效益”的思路,搶抓企業改制的最後時機,千方百計籌集改制資金,堅定不移地推進國企改革。緊扣企業產權改革核心,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確保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充分調動“部門、企業、職工”三方積極性,按照產權、機制、身份“三轉同步”的原則,消除部門利益“壁壘”,形成企業改制合力,提高企業改制效率,力爭全面完成14戶縣屬國有企業改制任務。

切實扶持民營經濟。強化“發展民營經濟就是發展縣域經濟”的理念,認真落實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各項措施,切實保障民營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吸引更多銀行資金、民間資金和各類資本支援民營經濟發展。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和融資擔保體系,搭建銀企交流合作平臺,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靈活企業參股形式,合理配置優勢資源,以更加有力的政策舉措,推進民營經濟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

四、著力繁榮商貿流通,不斷增添跨越發展的新生力量

發揮城區輻射作用、拓展市場消費空間、擴大商貿覆蓋領域,努力促進城鄉市場同步繁榮、群眾生活品質提升、新興產業較快發展。

努力抓好市場建設。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工程,不斷完善城鄉商業網點。認真實施“雙百工程”改造專案,大力抓好“農超對接”專案建設。培育新增規模以上流通企業1個,鞏固億元以上專業市場1個。全面實施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新建標準“農家店”150個、特色商業街1條、特色美食街1條。紮實抓好“菜籃子”工程,不斷豐富城鎮居民餐飲需求,力爭西區農貿市場儘快投入使用。鼓勵巨集帛購物中心做大做強,打造渠縣本土商業“王府井”。支援零售業規模發展,引導德惠、重客隆、家美福、凱歌等超市走規模化、多元化經營道路。

努力繁榮商貿流通。積極培育汽車、住房、通訊、文化、體育等新的消費熱點,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亮點。繼續開展“家電下鄉”活動,完善農村商貿流通網路,拓展農村集鎮消費市場。支援物流產業壯大發展,完善永盛物流服務功能,培育現代一流物流企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積極申報“天之椒”商標註冊,努力做大“三匯醋”、做靚“濛山酒”、做響“宕府王”、做強“八仙橋”、做壯“琦鑫花”等地方品牌。

努力推進開放合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市場空間等比較優勢,緊緊抓住國家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營造全民招商氛圍。積極推進優勢資源轉化,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努力促使渠縣成為“環渝經濟”區塊的“大後方”。積極壯大外貿企業隊伍,促進更多“渠縣製造”走入國際市場,力爭新增出口獲權企業2家、實現出口創匯900萬美元。切實抓好外派勞務基地建設,儘快形成外派勞務特色,力爭實現外派勞務收入1600萬元。

努力培植旅遊產業。全面完成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傾力打造“古色、紅色、綠色”旅遊品牌。圍繞“古賨國都、黃花之鄉、龍潭風光”主題,重點包裝“龍潭風景”、“黃花觀光”、“漢闕文廟”等地方特色專案,全力辦好達州市第五屆鄉村旅遊節暨渠縣首屆賨人文化節,確保龍潭成功建立為aaaa風景區。進一步完善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加快發展酒店住宿和餐飲服務業,力爭實現旅遊收入6億元。

強化財政資金監管。以深化改革為主線,以培植財源為抓手,努力提升財政保障水平。積極夯實財源基礎,不斷強化財稅徵管,堅決做到應收盡收。切實優化支出結構,從嚴控制經費支出,逐步化解政府性債務,切忌出現鄉鎮新增債務。擴大政府採購範圍,規範政府採購行為,全面實現陽光作業、透明操作、節約高效。強化專案資金評審,探索政府投資專案市場化運作模式,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逐步健全公共財政體系。

五、著力加快城市建設,不斷提升跨越發展的承載能力

加速新區開發、提升城市品位、滿足人居需求,努力加快“環境優美、人居適宜、生態和諧”現代濱江縣城建設步伐。

積極完善城鄉規劃。立足“東進西擴、南延北展”的城市發展戰略,突出縣城核心地位,完善城市人居功能。深度挖掘賨人文化,充分彰顯川東特色,主動融入現代理念,全力打造“一路一景觀、一村一特色”的鄉村風貌。強化城鄉規劃統籌協調,加快小城鎮規劃編制,分期分批修編重點鄉鎮建設規劃,全面完成16個鄉鎮總規和60個鄉鎮建設規劃。嚴格規劃執法監管,依法打擊違法建設,確保城鄉規劃落到實處。

積極加快城鄉建設。凸顯山水、人文的自然和諧,全面推進東區一期、西區二期建設。積極啟動東區

二、三期和西區三期開發,加快推進渠江二橋建設,全面完成西岸堤防二期工程。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儘快實施馬鞍山公園基礎建設。開工建設城市雨汙分流工程,竣工投產城市汙水處理廠。全面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改善低收入困難家庭居住條件。縱深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切實抓好“五十百千”示範工程,大力開展“七進”活動,向“治理標準化、城鄉一體化、機制長效化、管理常態化”的更高目標邁進,確保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力度不減弱、標準不降低、效果不退化。

積極完善交通路網。提升幹線公路通暢能力,完成國省幹線公路改建公里。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力爭改造縣鄉公路公里,硬化通村公路200公里。強化公路環線建設,開工建設“斷頭路”、“聯網路”。完善農村公共交通設施,新建鄉鎮客運站2個、客運碼頭1個,建成中心汽車客運站並投入使用。強化城市公共交通建設,儘快開通城市公交車。全面完成國道318線渠縣段大修二期工程和省道204線整治工程,力爭下半年開工建設“南樑”高速公路。積極支援“達巴”鐵路專案建設,傾力打造川東北地區交通樞紐。

六、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斷強化跨越發展的民生保障

挖掘傳承巴渠文化、優先發展素質教育、縱深推進衛生改革,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同步推進、協調發展、互建共享。

大力發展科教事業。強化科技專案的申報、立項、實施和成果管理,力爭申報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科技支撐專案3項。完善農村義務教育機制,不斷深化素質教育改革,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科學佈局農村中國小校。注重教育示範引領作用,啟動實施渠中東校區建設和三小擴建工程。大力發展特色職業教育,開工建設職專實訓樓工程。強化民辦教育扶持力度,積極改善民辦教育條件,嚴格規範民辦教育管理。繼續抓好“9+3”藏區學生免費職業教育。切實強化“師德”建設,大力實施“三名工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大力提高衛生水平。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鞏固完善新農合醫療制度,繼續推行“出院即報制”和“限額醫療制”,確保新農合服務更加快捷、監管更加完善。開工建設縣醫院外科大樓及東區急門診綜合大樓,如期完成縣婦幼保健院改建工程和11個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強化公共衛生執法監管,提升突發衛生事件應對能力,抓好各類傳染病防控。依法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適度提高社會撫養費徵收標準,堅決遏制違法生育,確保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以內。

大力推進文體廣電。注重文化遺產保護,全面完成文廟三期恢復工程。完善城鄉文體公共設施,如期建成15個鄉鎮文化站。切實推進“農家書屋”建設,大力繁榮鄉土文藝創作,鼓勵渠縣作家多出精品。積極發展文化體育產業,認真開展文體惠民行動,免費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備戰省十一運會。加快發展廣電事業,穩步推進電影體制改革。擴大無線數字覆蓋範圍,全面完成有線電視網路改造,試點建立“戶戶通”鄉鎮。

七、著力建設和諧渠縣,不斷優化跨越發展的社會環境

堅持民生為要、突出公共服務、強化社會管理,努力營造“民和、民安、民富”的良好局面。

強化社會保障力度。切實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努力完善城鄉低保動態管理。認真落實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確保企業職工退休金、失業保險金、城鄉低保金、農村五保金按時足額發放。整合各類就業培訓,不斷促進就業再就業,努力消除“零就業”家庭。紮實抓好救災救濟工作,適度提高農村低保、優撫、五保供養標準。大力倡導健康老齡化,不斷促進老年事業全面發展。高度關注弱勢群體生活,規劃實施惠民行動專案,改善困難群眾生產生活,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強化信訪安全工作。強化信訪目標管理,完善案件督查督辦,嚴格個案責任追究,切實做到全程監控、及時反饋、有效落實。積極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引導群眾正確對待自身訴求。依法開展“重信重訪”專項整治,嚴肅處理非法集訪、越級上訪、無理纏訪等突出問題,確保信訪秩序井然有序。完善安全生產製度,強化安全生產措施,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強安全生產源頭監管,抓好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嚴肅處理各類責任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強化平安渠縣建立。積極構建“大調解”工作體系,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務。完善社會治安“八大防範體系”,深化綜合治理“整體聯動防範”,努力構建“城鄉一體化”平安網路。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強化應急準備措施,不斷增強抵禦自然災害、公共安全等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認真開展“黃、賭、毒”專項治理,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依法查處“法輪功”、“全能神”、“門徒會”等邪教組織,預防和處置各類群體事件,全力維護安定祥和的社會局面。

八、著力政府自身建設 ,不斷提高跨越發展的執行能力

強化政府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行政職能,提高政府運作效率,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

與時俱進,科學理政。堅持把科學發展理論與渠縣發展實際相結合,把貫徹巨集觀調控與發揮地方特色相結合,把加快發展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相結合,深入思考“好”的內涵、“快”的要求、“穩”的尺度、“進”的方向,用新的視角分析形勢、用新的思路破解難題、用新的舉措推進工作,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發展的“快行軌道”。強化公務員團結奮進的時代精神,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敢為人先的銳氣,不畏艱難、自我加壓的勇氣,堅韌不拔、負重奮進的志氣,真正把人心凝聚在發展的旗幟下,把力量凝聚在創業的激情中。

民生為要,為民執政。繼續關注民生,注重從教育、醫療、就業、保障等多個層面組合用力,逐步建立民生改善的長效機制。拓展政務服務領域,創新政務服務方式,嘗試建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繼續完善政務服務中心、惠民幫扶中心和群眾接訪中心。進一步強化公務員宗旨理念,培養公務員為民情懷,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注群眾疾苦,真正讓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得到尊重、最直接的利益得到兼顧、最現實的利益得到實現。

科學決策,依法行政。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高度重視公眾輿論監督,確保政府工作陽光、透明、高效執行。紮實抓好政府機構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完善政府工作機制,全面提高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強化行政權力監管制約,規範行政許可和行政審批,嚴格效能監督和效能問責。繼續完善政府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式,建立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決策諮詢制度、決策責任制度,切實做到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依法決策、審慎決策,真正使政府制定的每一項政策、作出的每一項決策,都符合發展的實際、都順應人民的期盼、都經得起法律的檢驗。

乾淨做事,廉潔從政。推進渠縣跨越發展,政府各級公務員要擔更大的責任、有更高的要求、作更多的付出,真正把精力用在工作中、把抱負放在發展上、把情趣融在事業裡。深入推進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從源頭上、制度上規範政府行為。堅持“糾建並舉”的方針,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強化執法監察、廉政監察、效能監察、審計監察,從嚴查處各類違法、違紀、違規案件,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強化公務員政治修養,端正公務員人格品行,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努力樹立政府工作人員恪盡職守、公正廉明、甘於奉獻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時代賦予重託,人民滿懷期盼,奮鬥鑄就輝煌!我們堅信,任何困難都改變不了渠縣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任何挑戰都阻擋不了渠縣人民推進跨越發展的堅定步伐! 讓我們在中共渠縣縣委的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乘著十七屆四中全會的強勁東風順勢而上,邁著渠縣跨越發展的堅實步伐搏擊風浪,帶著宕渠人民的深情厚望奮力前行,以更加高昂的鬥志銳意改革,以更加飽滿的激情開拓創新,以更加廉潔的形象取信於民,真抓實幹、勵精圖治、奮力拼搏,為加快實現渠縣“四大奮鬥目標”而努力奮鬥!

1、“1+4”工業發展規劃:工業園平方公里概念性規劃和集中區平方公里控制性規劃,電力、建材、食品、鹽化工四大優勢產業規劃。

2、萬村千鄉工程:用三年時間在全國培育25萬家鄉、村兩級“農家店”。

3、家電下鄉:運用財政、貿易政策,引導和組織工商聯手,開發、生產適合農村消費特點、效能可靠、質量保證、物美價廉的家電產品,並提供滿足農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後服務;對農民購買納入補貼範圍的家電產品給予一定比例(13%)的財政補貼,以啟用農民購買能力,擴大農村消費,促進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

4、“五化”工程:淨化、綠化、美化、亮化、居民行為規範化。

5、“七進”活動:進機關、進社群、進村社、進學校、進企業、進景區、進家庭。

6、“八項”專項整治:即農資、食品、藥品、礦業、運輸、房地產、建材、稅收等行業和領域的專項整治。

7、農業“四區”建設:新農村示範片區、現代畜牧業養殖小區、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園區、農產品集中加工區。

8、“四個一批”:竣工投產一批,抓緊建設一批,力爭開工一批,積極儲備一批。

9、“兩集中、兩到位”:指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規範高效的審批執行機制,提高行政服務效能,推進一個行政機關的審批事項向一個處室集中、行政審批處室向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集中,保障進駐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的審批事項到位、審批許可權到位。

11、五大社會保障體系:指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

1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六新”和“123”:“六新”即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民居、塑造新風貌、建立新機制、培育新農民、建好新班子;“123”即建設一線、打造兩片、扮靚三”。

13、雙百工程:在全國重點改造100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培育10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

14、“六個一”:一部精美的電視風光片;一本精美的宣傳畫冊;一個精美的宣傳網頁;一臺精彩的專題文藝晚會;一組大型的戶外廣告宣傳;一系列的大型宣傳推介活動。

15、“五十百千”示範工程:抓好5個城市、10個縣城、100個鎮鄉、1000個村莊的環境優美示範工程建設。

17、信訪梯級工作機制:在縣組建信訪局,在鄉鎮建立信訪辦公室,在部門建立信訪工作股,在行政村、社群建立信訪工作站,在村民小組設信訪工作資訊員。

18、八大防範體系:場鎮社會全面防範體系,相鄰地區防範體系,公共複雜場所防範體系,單位內保防範體系,村、社、戶防範體系,排查調處防範體系,重點人口幫教防範體系,鐵路、公路、護路防範體系。

第4篇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及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四抓三支撐”總體工作思路,實施“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緊緊抓住難得歷史機遇,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提前實現了“十一五”規劃主要目標,全面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各項約束性指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2010年同2005年相比,預計生產總值總量翻了一番多,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倍,年均增長%;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倍,年均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倍,年均增長%;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倍,年均增長24%;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倍,年均增長%;財政支出增長倍,年均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和%,年均分別增長%和%。

一、二、三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調整為2010年的14∶∶。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施振興裝備製造業行動計劃,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全省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50萬千瓦;實施迴圈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完成重點節能減排工程461項,實現了節能降耗和汙染減排目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非公有制經濟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38%。

——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新增公路通車裡程萬公里,高等級公路達到8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6公里,67個縣通二級以上公路,95%的鄉鎮通油路,建制村全部通公路。現有鐵路主幹線完成電氣化改造和複線建設,敦煌鐵路建成通車。蘭渝、西平、天平、蘭新第二雙線等鐵路開工建設。嘉峪關機場完成改擴建,中川機場二期擴建工程、慶陽機場擴建工程和金昌、張掖、夏河機場開工建設。建成國內首條75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進展順利,鹽環定揚黃續建甘肅專用工程主管線貫通。完成131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三北四期”等重大生態專案進展順利。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建成一大批城市供水、供熱、道路、垃圾汙水處理和燃氣等基礎設施專案。新建農村戶用沼氣73萬戶,解決61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自來水普及率達到51%。

——農業和農村發展邁上新臺階。五年財政投資630億元,改造中低產田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7萬畝,新修梯田491萬畝。實施“四個1000萬畝工程”和促農增收“六大行動”,累計發放各類惠農補貼億元。大面積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和高效農田節水技術。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產量比2005年增加萬噸。馬鈴薯、中藥材、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前列,牛羊產業大縣建設初見成效,農業特色產業不斷髮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736家,農產品加工率達到34%。農民工技能培訓累計萬人次,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萬人次。實施整村推進專案3008個,減少貧困人口241萬人。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2個。建立酒泉風電裝備、天水裝備製造、航天蔬菜育種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啟動實施新材料技術、特色中藥現代化等10個重大專項和一批科技創新專案。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7項、技術發明獎2項、科技進步獎32項,專利授權量達到5895件,省級科技成果達到416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億元。研製出4500噸大型快速鍛造液壓機組等一批高階機械裝備,填補了國內製造業空白。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三疊系油藏穩產技術、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核迴圈等一批標誌性科研成果正逐步或已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省級財政五年累計安排153億元,為民辦成62件實事。新增城鎮就業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萬人,幫助零就業家庭就業萬人。連續五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733元提高到2010年的1400多元。同全國相比,提前一年建立農村低保制度,提前一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提前一年實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建立村幹部和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34個縣557萬人。完成保障性住房萬套,對萬戶、萬人次發放了廉租住房租賃補貼。改造農村危舊房萬戶。全面完成“兩基”攻堅,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由%提高到7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5%提高到22%。省市縣疾病預防控制、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基本建立。縣有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的目標基本實現,建成農家書屋萬個。完成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綜合覆蓋率達到95%。文化藝術、新聞出版領域一批優秀作品在全國獲獎,文物古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五年控制在7‰以內。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水平穩步提高。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投入資金億元,完成48戶困難企業政策性破產,妥善安置職工萬人。進入我省發展的中央企業達76家,一批骨幹企業與央企實現戰略重組。75%以上的省屬企業實現產權多元化。到2010年底,省政府國資委監管企業的總資產和淨資產分別比2005年增長倍和倍。農墾、糧食、商貿、交通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擴大到41個縣。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穩步推進,省級行政審批事項累計減少1738項,事業單位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進行。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6%,國內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年均增長60%,全省累計實現對外直接投資億美元。

——應急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省市縣三級應急管理體制基本建立,各類應急預案不斷完善,救援隊伍得到加強,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高。成功化解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有效組織“5·12”汶川特大地震和“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搶險救災,最大限度減少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地震災區城鄉居民住房維修和重建任務全面完成,深圳援建的24個專案全部竣工,災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

——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加快。對涉及群眾重大利益的事項實行公示和聽證制度。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嚴格依法履行職能。開展“五五”普法教育,公民法制意識進一步增強。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基層民主不斷髮展。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加大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嚴格落實信訪工作領導責任制,清理化解了一批信訪積案。審計、監察監督得到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力度加大。紮實推進平安建設,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剛剛過去的2010年,我們緊緊圍繞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聚精會神促發展,全力以赴抓落實,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專案標任務。預計完成生產總值4100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80億元,增長3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0億元,增長18%;大口徑財政收入745億元,增長%;地方財政收入億元,增長%;財政支出億元,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3308元,增長11%。一年來,主要做了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認真落實國家扶持政策。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進一步支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機遇,制定出臺了貫徹意見和實施方案。加強同國家部委的銜接溝通,已同中央16個部委和企業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已有30個部委下發支援甘肅發展的實施意見,一批重大專案納入國家或部委“十二五”規劃盤子。

二是著力推進重大專案建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億元,實施了一批基礎設施、重點產業和社會事業專案。年初確定的48個重點專案建設進展順利,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三是全面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啟動蘭州秦王川新區建設,蘭州鐵路樞紐工程、蘭州市區至中川機場高速鐵路等專案開工建設。推進酒嘉一體化建設。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設取得成效,引進風光電裝備製造企業35家,年生產成套風電裝置能力達到2000套30萬千瓦。隴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步伐加快,一批重大專案開工建設。各地發展定位不斷明晰,比較優勢進一步發揮,呈現出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

四是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施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強重點行業和企業技術改造,鼓勵工業園區提升迴圈經濟發展功能。預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350億元,增長16%;實現利潤總額210億元,增長35%。加快服務業發展,物流、旅遊、文化等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

五是紮實做好“三農”工作。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1萬畝,發展工程節水33萬畝,新修梯田161萬畝。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048萬畝、高效節水技術226萬畝、脫毒種薯種植410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萬噸。輸轉城鄉勞動力萬人,創勞務收入468億元。加大整村推進和連片開發力度,預計全年減貧40萬人。新一輪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試點穩步推進。

六是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發放小額擔保貸款億元支援創業就業,城鎮新增就業萬人。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達到每年2448元和850元,城鄉低保人口分別達到萬人和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第一批10個試點縣參保率達到%,第二批15個試點縣參保率達到74%,9個藏區縣參保率達到91%。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提高%。消除中國小d級危房166萬平方米。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人均補助標準達到15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補貼標準由80元提高到120元,參合率達到%。對萬戶、萬人發放了廉租住房租賃補貼,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20萬戶。從11月起,為萬名困難群眾發放臨時物價補貼億元。承諾為民辦的14件23項實事全部兌現。

七是全力應對重大自然災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後,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迅速動員組織各方面力量,全力搶救生命,緊急轉移安置群眾,及時救治傷病員,有效處置堰塞湖險情,抓緊開展河道清淤疏通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統籌安排遭受嚴重洪澇災害的隴南、天水等地開展搶險救災工作,做到了受災群眾有衣穿、有飯吃、有乾淨水喝、有臨時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時醫治,各類學校均按期開學,搶險救災工作取得重大勝利。目前,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啟動,舟曲城區重建詳細規劃全面完成並批准實施,城鄉居民住房加固維修基本完成,永久性供水、白龍江河道整治等工程進展順利。

八是穩步推進改革開放。省屬3戶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程序加快,省級國有商貿企業改制穩步推進,農墾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實施。支援地方金融機構跨區域經營。白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水、金昌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法流轉農村土地經營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勘界確權面積達到80%以上。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億美元,增長89%。成功舉辦第十六屆蘭洽會,簽約合同總額億元。引進資金實際到位808億元,增長%。對外直接投資9988萬美元,增長130%。上海世博會等參展工作取得成效。

過去的五年,是甘肅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是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最為顯著的時期,是產業發展和經濟實力增長最快的時期,也是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最好、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是黨中央、國務院關心支援的結果,是省委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各族人民艱苦奮鬥的結果,是省人大、省政協和社會各界支援監督的結果。“十一五”各專案標任務的順利完成,不僅進一步堅定了全省廣大幹部群眾加快發展的決心和信心,也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行各業的建設者,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中央駐甘各單位,向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援甘肅發展、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的海內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總結五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要把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繼續推向前進,必須堅持把科學發展作為根本要求,積極探索符合省情實際的發展之路;必須堅持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打牢科學發展的物質基礎;必須堅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全省人民在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必須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後勁;必須堅持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重要任務,著力營造人民群眾心情舒暢、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必須堅持把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求真務實、真抓實幹作為重要保證,突出重點、破解難點、整體推進,努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回顧五年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儘管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還面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加大,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艱鉅。二是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夯實農業基礎的任務依然艱鉅。三是城鄉發展差距大,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依然艱鉅。四是投資主體單一,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任務依然艱鉅。五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部分幹部作風不實,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提高,優化發展環境的任務依然艱鉅。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物價、食品藥品安全、收入分配、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亟待解決。我們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發揚成績,改進工作,知難而進,奮力拼博,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和更加紮實有效的工作,努力把政府各項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負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託。

二、關於《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的說明

根據《中共甘肅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的未來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省政府制定了《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請大會審議。下面,我就幾個問題作簡要說明。

(一)“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的編制過程“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是在省委正確領導和省人大、省政協大力支援下進行的。2009年初,省政府就組織有關部門、市州、科研機構和省內外專家,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10個方面的重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省人大、省政協也就“十二五”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展開專題調研,為編制《綱要(草案)》提供了基礎。省委十一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後,省政府根據省委《建議》精神,在調查研究、反覆論證的基礎上,起草了“十二五”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並在全省範圍內廣泛徵求意見,部分省人大常委、人大代表,省政協常委、委員和各界人士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綱要(草案)》的編制過程,是發揚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是凝心聚力、共謀發展的過程。在《綱要(草案)》編制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把貫徹中央精神和甘肅實際結合起來,力求把國家扶持政策轉化為具體專案和措施;始終堅持把發展思路的連續性和創新性結合起來,力求細化和拓展貫徹省委提出的總體工作思路、區域發展戰略的舉措和辦法;始終堅持把立足當前和謀劃長遠結合起來,力求進一步明確加快發展的路徑和著力點;始終堅持把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結合起來,力求把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貫穿到“十二五”發展的全過程。

(二)“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綱要(草案)》圍繞省委《建議》提出的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總要求,按照建設工業強省、文化大省、生態文明省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示範區的戰略定位,著眼於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著眼於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物質基礎,著眼於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確定了“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6%,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以內,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新增萬人,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60萬套,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控制指標。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實現這些目標是完全可能的。從發展階段看,目前我省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2000美元,城鎮化率達到%,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從面臨的發展機遇和巨集觀走勢看,未來五年是我省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尤其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國家支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我省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從我省的現實基礎、自身條件和發展潛力看,經過“十一五”的發展,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區位、資源、科技等比較優勢進一步顯現,特別是全省各族幹部群眾加快發展的願望日益強烈。所有這些,都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這裡,需要著重說明的是,把經濟增長速度確定為12%以上,主要考慮到,要如期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有更快的發展速度來支撐;否則,就會在全國各地競相發展的格局中拉大差距。把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2%作為主要預期目標,主要考慮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係和財政支出結構,著力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逐步縮小與全國和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這樣安排既體現了跨越的要求,也有利於促進各地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切實做到好中求快、快中保好。

(三)“十二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綱要(草案)》堅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眼於實現跨越式發展,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保障改善民生為主的社會事業發展。既對深入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又對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進一步明確了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是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綱要(草案)》著眼於解決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增長方式相對粗放這一突出問題,對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建設佈局作了安排部署,規劃了基礎設施和對外開放平臺、生態安全、隴東國家大型能源基地、蘭州戰略性石化基地、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新醫藥和生物產業基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加工基地、特色文化旅遊基地建設等“十大戰略工程”,總投資預計超過1萬億元。落實好“十大戰略工程”,對優化我省經濟結構,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是繼續夯實發展基礎。《綱要(草案)》把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著眼於提高保障能力,規劃了一批交通、電力、水利、管道、市政以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重大建設專案。這些專案建成後,不僅可以使全省鐵路營運里程達到6000公里以上、實現市州全部通鐵路,公路總里程可達到13萬公里,市州所在地與蘭州實現高速連線,縣城與市州所在地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線,有力地提升交通樞紐的地位,而且可以使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5000萬千瓦以上,其中風電裝機17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發電裝機100萬千瓦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同時還力求在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構建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三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綱要(草案)》把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明確提出要優化農業佈局結構,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產量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大扶貧攻堅力度;財政投入要更多地向“三農”傾斜,公共服務要更大範圍地覆蓋農村,全社會都要大力支援農村發展。

四是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綱要(草案)》強調,要繼續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為跨越式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術支撐,明確把研發投入作為約束性指標,並提出實施10大科技專項。同時,對教育改革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以發展職業教育為重點,加快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良性互促的機制。

五是深化改革開放。《綱要(草案)》提出,要繼續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和戰略性重組;大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改革;積極開展財稅體制改革,加快發展資本市場。同時,強調要抓住全球和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調整的機遇,繼續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打造面向中亞、西亞對外開放的戰略平臺,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綱要(草案)》強調,以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為目標,堅持民生優先,充分發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綱要(草案)》明確提出實施就業促進、社會保障、安居保障、教育助學、醫療衛生、文化體育、農村基礎設施、整村推進扶貧、便民服務網點、社會平安等“十大惠民工程”。經過五年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實現新的跨越,使全省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發展改革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認真落實國家支援甘肅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緊緊圍繞跨越式發展的奮鬥目標,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入實施區域發展戰略,更加註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改善生存發展條件,更加註重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突破,確保“十二五”開局之年穩健起步、打好基礎。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4%,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汙染物排放完成國家下達的控制指標。

(一)加強重大專案建設,保持投資持續快速增長 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繼續擴大投資規模,增強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加快重大交通專案建設。建成西峰至長慶橋至鳳翔路口、永登至古浪、天水過境段高速公路。開工建設臨洮至渭源、蘭州南繞城、天水至成縣、臨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加快瓜州至星星峽、武都至罐子溝、營盤水至雙塔、西峰至雷家角、成縣至武都、金昌至武威等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蘭州至永靖沿黃河快速通道。抓好通縣二級公路續建,開工建設臨洮至康樂至和政、肅北至阿克塞、西峰至鎮原等二級公路。開工建設寶雞至蘭州客運專線、蘭州西客站、銀川至蘭州段鐵路擴能工程,確保蘭渝、西平、天平、蘭新第二雙線、蘭州市區至中川機場、蘭州鐵路樞紐工程等鐵路專案完成計劃投資。完成金昌機場、張掖軍民合用機場建設任務,加快夏河機場建設和慶陽、中川機場二期擴建,力爭開工建設隴南成州機場和敦煌機場擴建工程。

推進生態環境和防災體系建設。抓緊啟動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與生態恢復、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推進石羊河、黑河、黨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繼續實施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隴南山地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加快引洮供水一期、鹽環定揚黃續建甘肅專用工程建設進度,繼續推進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五期”等專案建設。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加大重點地區地質災害治理力度。

強化能源基礎產業建設。抓好黃河河口水電站、酒泉熱電廠專案建設。力爭開工建設大唐803電廠上大壓小、蘭州二熱上大壓小熱電聯產專案。抓好民勤紅沙崗2號井、正寧核桃峪煤礦、環縣劉園子煤礦、靈臺邵寨煤礦建設,實施窯街煤電升級改造、華亭煤業四個產業升級改造專案,新建寧縣新莊、崇信赤城、環縣甜水堡南和毛家川等礦井。爭取建成蘭州原油儲備基地,建設一批城市天然氣管網。加快優勢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轉化。

抓好重大專案前期工作。重點開展渭源至武都、平涼至天水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抓好天水機場遷建、平涼機場新建的前期論證。加快敦煌至格爾木、蘭州至臨夏至合作、西安至銀川鐵路甘肅段、寶中線增建二線、天平鐵路南延線前期工作。積極做好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兩江一水”生態綜合治理、大夏河等河流水源涵養保護工程前期工作。爭取及早開工建設引洮濟合、引洮入潭、靖遠雙永、會寧北部等重點水源工程。加快推動蘭州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

突出發展重點,加強分類指導,優化產業佈局,全面推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

支援蘭白核心經濟區率先發展。加強蘭白一體化空間佈局規劃研究,編制完成蘭白核心經濟區發展規劃,完善綜合協調機制。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完善城際交通網路,加強環境汙染治理,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和帶動能力。以建設蘭州秦王川新區為突破口,優化產業佈局,做大做強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迴圈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商貿、物流、金融、資訊、會展和科技文化、醫藥保健等服務業,構建合理分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加快河西和隴東兩大能源基地建設。強化產業、技術、人才支撐,加速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爭取啟動百萬千瓦級太陽能基地建設,新增風電裝機容量30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到200兆瓦,整體推進風電、光電、調峰電源、現代高載能產業、新型儲能產業、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發展,支援國家核燃料產業基地建設。加大隴東能源資源勘查力度,深度開發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資源,支援長慶油田隴東油區實施千萬噸產能建設規劃,擴大石化加工能力,促進原油就地加工轉化。建設國家大型煤炭基地和坑口電站,實行煤電聯營,延伸煤炭產業鏈,科學有序發展煤化工產業,著力建設隴東國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實施區域組團聯動發展。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援力度,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促進優勢互補和各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建設天水機械電子電工裝置製造、平涼電子真空製造和隴南黃金鉛鋅生產基地,推動隴東南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發揮比較優勢,推進河西走廊綠色經濟區建設,加快酒嘉、金武一體化程序;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的支援力度,落實支援藏區發展政策,推進甘南、臨夏、定西、隴南等地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構建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大城市為骨幹、中小城市和重點建制鎮為基礎,城鄉協調的城鎮化發展新格局。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培育發展一批特色產業鮮明的經濟強縣。努力爭取國家出臺《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和《蒙陝甘寧能源“金三角”綜合發展指導意見》。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各類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深入實施“四個1000萬畝”工程,加快牛羊產業大縣建設,大規模開展糧油高產建立和畜牧養殖、園藝標準園建立活動,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力爭糧食總產量達到1000萬噸以上。依託優勢資源,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著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工程與科技發展支撐體系,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繼續實施促農增收“六大行動”,扶持發展特色農業和非農產業,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經營,提高農業附加值。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和經費,開展以“兩後生”為重點的農民技能培訓,大力扶持農民創業就業,培育勞務品牌,勞務輸轉500萬人次,創勞務收入450億元以上。加大少數民族地區和特困片帶扶貧攻堅力度,加強農村低保和扶貧政策的有效銜接,提高農村貧困人口收入水平,實現40萬人脫貧的目標。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危舊房改造、飲水安全、戶用沼氣、公路網路、電網改造和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實施2000公里農村公路暢通工程。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和農牧區節水示範專案建設,推進大中小灌區續建配套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抓好小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新修梯田150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以上。搞好農村清潔工程,治理農業面源汙染。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完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積極穩妥化解鄉村公益性債務。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有序推進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穩步開展國有林場和林區改革試點。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堅決制止亂採亂挖。擇優扶持發展3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鄉鎮和區域性農業服務機構改革,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供銷社改革。加快培育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快發展農業保險。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

實施工業跨越發展“六大行動計劃”,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工業強省步伐。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支援蘭州石化擴大煉油和乙烯生產能力,重點發展乙烯中下游產品精深加工。擴大有色冶金的冶煉和壓延加工,加快發展稀土功能材料、有色金屬鹽類產品、高純金屬和貴金屬材料產品及無機化工、新型建築材料。

建立以優勢資源為依託的非金屬礦開採及深加工基地,開發系列產品,形成規模經濟。推進裝備製造企業聯合重組,加大技術創新和招商引資力度,突出整機制造和系統整合,發展風電機組、電工電器、機床鑽機、石化裝置、汽車製造、礦山裝置、節水裝置、製藥和醫療裝置等先進裝備製造業及製造服務業。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扶持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資訊科技、航天等產業。大力發展隴藥產業,培育壯大特色中成藥、藏藥和生物製藥,推進國家新藥和中藥保護品種產業化。扶持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精深加工,擴大規模,創立品牌,建設全國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

全面推進迴圈經濟示範區建設。繼續建設七大迴圈經濟基地,培育16條產業鏈,實施72大類重點支撐專案,努力形成迴圈經濟產業叢集。繼續推進石化、有色、冶金、電力、建材等傳統產業清潔生產,支援和鼓勵企業提升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減少汙染物排放。加快國家級開發區和各類園區建設,實現集聚生產、集中治汙、集約發展。實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加強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強化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等措施,確保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全面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改進政府服務,規範市場准入,減少前置條件,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範圍,鼓勵支援全民創業。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加快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建設,重點扶持發展有自主專利技術、市場開拓能力強的中小企業。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金融支援,啟動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發行,建立信用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切實解決融資難問題。

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和主要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發揮區位優勢,發展通道經濟,推進蘭州商貿物流中心、天水現代物流園和武威煤炭集疏運中心建設。依託區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培育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面向新疆、西藏乃至中亞、西亞,建設物資集散、冷鏈、保稅、加工等多功能配套的物流園區。繼續實施“萬村千鄉”、“農超對接”工程和農產品交易市場升級改造,建立大宗農產品調控平臺。加快發展新型流通方式和經營業態,重點抓好連鎖經營,積極發展電子商務。

努力做大做強旅遊業。突出文化品位,豐富旅遊內涵,進一步提升“精品絲路、多彩甘肅”整體旅遊形象。加大旅遊投入,加快重點景區景點開發和建設,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培育一批年接待遊客過百萬人次的景區。加快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組建公路航空旅遊投資集團公司。深度開發旅遊市場,加大宣傳和促銷力度,推進誠信旅遊建設,促進旅遊與文化、體育等產業的融合。旅遊接待人數力爭突破5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過280億元,增幅均達20%以上。

積極發展民生服務業。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政策扶持和規範管理相結合、促進就業和維護權益相結合,重點發展家政、社群、物業、養老服務和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服務業。以社群為重點,推進公益性家庭服務資訊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社群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加大財稅等政策扶持力度,規範市場秩序,切實維護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著力提升金融服務業。高度重視金融對跨越式發展的支撐作用,支援金融機構改革發展,引進國內外金融機構在我省設立分支機構。加快發展地方各類金融機構,敦煌銀行掛牌開業,支援蘭州銀行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拓展業務空間。積極發展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探索規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加快投融資體系建設,培育各類投融資主體,拓寬投融資渠道,提高資本市場融資能力,推動企業上市和優勢產業資產證券化。完善政府金融工作協調機制,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積極推進文化創新發展,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撐和技術保障。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扶持企業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區域創新服務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抓好重點領域、行業和企業產學研創新聯盟建設,引導企業聯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專案,努力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力爭在重點產業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加快高新技術園區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實施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創業扶持計劃,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依法保護智慧財產權。加強科普工作,建設甘肅科技館。

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繼續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統籌調整城鄉中國小布局結構,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推進資源整合和集團化辦學,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培養更多的實用人才。實施學前教育推進工程,積極發展特殊教育。完善資助政策,扶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加快高校專業結構調整,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做好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實施重大教育改革和發展專案。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人才投資優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重大人才工程。設立人才發展基金,突出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重視培養領軍人才和複合型人才,加強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開發模式,依託特色優勢產業和重大專案培養集聚人才。完善人才管理體制,健全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大力推進文化建設。以建設文化大省為目標,整合文化資源,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繼續實施文化建設“六大工程”,努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西新工程”、無線覆蓋、農村電影放映、基層圖書發行網點、農家書屋工程建設,積極推進“三網”融合。繼續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快文化藝術院團轉企改制,扶持發展骨幹文化企業。加快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慶陽農耕和民俗文化產業園、臨夏民族文化產業園和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培育建設省級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挖掘特色文化底蘊和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確保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以解決人民群眾最緊迫的切身利益問題為重點,繼續加大公共財政用於民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支出力度,加快實施“十大惠民工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堅持把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著力做好高校畢業生、零就業家庭、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工作。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責任,健全人力資源市場,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大力扶持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擴大就業再就業和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6萬人以上。加強勞動爭議調處,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保險參保範圍。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低保標準。完善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落實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城鎮非從業人員養老制度。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各類救助制度,建立社會救助和城鄉低保與物價指數聯動機制,及時解決城鄉居民突發性臨時性生活困難。認真落實國家出臺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著力增加廉租房和公租房的供給。堅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

加快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繼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搞好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專業培訓。推進國家基本藥物招標採購和統一配送,逐步實現基本藥品零差價銷售。健全大病醫療救助和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規範現行各類補充性醫療保險辦法。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案。抓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加強婦幼保健工作,提高婚檢率和住院分娩率。繼續做好重大傳染病防控和地方病、職業病防治,提高公共衛生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統籌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及其他工作。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實施出生缺陷干預,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問題。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切實保護好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注重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競技運動水平。積極發展慈善事業。支援殘疾人事業發展,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繼續做好新聞出版、社會科學、外事、僑務、統計、文史、參事、氣象、地震、測繪、檔案、地方誌等各項工作。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和人民防空工作,提升雙擁共建水平。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積極性,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完善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整合基層社會管理服務資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暢通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各類群體性事件。建立重大工程專案和重大政策制定的風險評估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風險。開展“六五”普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快依法治省程序。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強化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有效預防各類事故的發生。整頓規範市場秩序,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對中標的基本藥物品種進行監督抽驗,確保食品藥品質量安全。清理整頓礦產資源亂採亂挖現象。完善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機制,指導和督促各地落實好“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增加有效供給,加強價格監管,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切實抓好舟曲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按照建設“讓災區人民滿意,讓全國人民放心”的新舟曲的目標要求,把災後重建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認真實施舟曲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抓好城鄉受災居民住房、城鎮建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白龍江和溝道整治、災害治理、產業重建、生態環境等重建專案,用兩年時間全面完成舟曲災後恢復重建任務。

認真落實“十大惠民工程”。今年為民辦好27件實事:(1)實施城鄉居民職業技能培訓22萬人;扶持高校畢業生就業1萬名。(2)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標準提高10%;農村低保標準由850元提高到1096元。(3)完成20萬戶農村危舊房改造;完成萬戶城市和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建設2萬套廉租住房;對10萬戶城市住房困難家庭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改造150萬平方米中國小危房;改造建設80個鄉鎮幼兒園。(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均由120元提高到20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水平由15元提高到25元;改擴建11個縣醫院;新建1170個村衛生室。(6)建設1930個農家書屋;新建100個鄉鎮及社群體育健身中心;為60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配備基本裝置。(7)解決15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新增10萬戶農村沼氣使用者。(8)實施16個特困片區扶貧開發專案;在50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專案。(9)新建和改造農村連鎖超市2000個;建設基層郵政所150個。(10)建設農資放心店100個;建設食品安全示範店1000戶;在全省公路安裝2000套智慧監控裝置;在500個鄉鎮(街道)安裝視訊監控系統。

著眼於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進一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動力。

在深化改革方面,加快國有企業母公司層面的公司制改革,推進企業產權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高管薪酬制度。全面完成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抓好商貿、建築、農牧、交通、旅遊等領域企業改革。健全國有資產管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配製度,研究制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配置標準。全面推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資源價格、審批和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市場監管和整頓,促進土地和礦產資源依法有序、可持續開發利用。建立科學的水權管理制度,完善水價形成機制。繼續推進公共服務領域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在擴大開放方面,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和市場結構,擴大緊缺資源、先進技術及關鍵裝置進口,建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促進文化產品出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擴大利用域外資本規模。加強簽約專案的跟蹤落實,提高資金到位率。鼓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人才和管理,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扶持發展服務外包企業,承接國內外服務外包業務。支援骨幹企業“走出去”,參與境外資源開發。爭取國際多雙邊援助專案資金,擴大多雙邊經貿合作領域。爭取在蘭州、嘉峪關、天水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辦好第十七屆蘭洽會。

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二五”期間的各項任務,對各級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自覺接受黨委的領導,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自覺接受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著力提高執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型、服務型、效能型和廉潔型政府。

著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質量和效率。堅持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完善重大決策專家論證制度,使各項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實際。加強對重大決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做到言出必行、令行禁止。加大效能監察力度,強化行政問責,對失職瀆職、不作為和亂作為的要嚴肅追究責任。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要帶頭學法、用法、守法,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履行職責,切實改進行政執法工作,努力做到規範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堅持把勤政廉潔作為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對領導幹部、政府機關、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督,切實落實廉潔自律各項規定,提高拒腐防變能力。

著力提高服務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堅持把規劃作為發展的依據,不斷完善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全力以赴抓好落實,確保實現各項發展目標。堅持把專案作為發展的重要抓手,創新專案生成機制,抓好各類重大專案建設,形成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抓專案的工作局面。堅持把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的研究作為推動發展的重要手段,不斷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科學發展水平。堅持把轉變作風作為提高工作效能的著力點,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和行政複議制度,精簡會議和檔案,簡化辦事程式,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下決心解決推諉扯皮、無所作為等突出問題,樹立勤政、務實、高效的良好形象。

著力提高為民辦事的質量和效率。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堅持從實際出發,多辦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和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實事,切實解決基層和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完善便民措施,嚴格落實限時辦結制,切實為群眾、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評價政府工作績效的根本標準,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其位、謀其政、成其事,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創造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群眾檢驗的業績。

各位代表!“十二五”規劃描繪出我省跨越式發展的新藍圖,目標任務催人奮進。展望“十二五”發展,我們充滿信心,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省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求真務實、奮發圖強,為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