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案7篇 《成長的烙印——解析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楊氏之子》教案》

本文為國小五年級下冊語文課程教案,介紹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楊氏之子》。本文通過分析教材內容,提供了教案參考和教學指導,幫助教師們更好地教授這一課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案7篇 《成長的烙印——解析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楊氏之子》教案》

第1篇

3、根據註釋,理解課文大意,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妙之處。

4、能主動在生活中搜集、發現、積累、運用精妙的語言。

樑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楊氏之子》選自( )朝( )寫的( ),這是一部記載( )的小說。本文講的是( )的故事。

通過對課文的預習,你還有那些不明白的問題,寫在下面。

2.研究:楊氏子的回答妙在哪裡?課文中的楊氏之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學法指導:品讀句子,對文字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然後獨立學習思考。把答案寫在導學稿上,最後四人小組交流。推選兩位學生彙報)

1.如果楊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較,你認為哪一句更好?

2.孔君平聽了孩子的話後,會是什麼反應?展開合理的想象寫一段話

(學法指導:想象孔君平的表情、動作、語言,進一步體會孩子語言的機智巧妙。)

3.生活中有很多這樣妙趣橫生,充滿智慧的妙人妙語,請你摘錄3條以上。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案7篇 《成長的烙印——解析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楊氏之子》教案》 第2張

第2篇

3、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1、這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幻燈出示文章)仔細讀一讀這篇課文,和平時讀的課文感覺有什麼不同嗎?

文言文和我們平時學習的課文的不同是文言文——難理解。

小結:文言文語言很簡練,有時候一句話只有一個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讀文言文的時候要善於想象,把一個字變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話變成好多好多話,這樣你就能讀懂。

2、那你能讀懂題目的意思嗎?誰來說說?(姓楊人家的兒子)

課文中的小孩姓楊是楊氏之子,你姓什麼?在古代你就是——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們平時的課文那麼好讀。怎麼讀好它呢?先請同學們自己讀讀看。

剛才老師注意聽了一些同學的朗讀,有些同學讀時磕磕絆絆、一頓一頓的。而有些同學讀得流暢通順,說說你有什麼方法嗎?生交流。

2、確實讀文言文我們要注意恰當的停頓,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停頓方法,自己試著再讀一讀。(讓學生在書上做好停頓記號)

幻燈出示: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話,老師請五個同學讀。正音,注意學生的停頓。

第二句: “詣”是生字,會讀了,你能說說它的意思嗎?(這個“詣”是拜見沒錯,但它不是拜見一般的人,專門指拜見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長輩。)

第四句、第五句:都有一個“曰”,要讀出說的語氣。

第五句:“應”讀四聲,表示很快接著別人的話。“禽”是生字,在這裡是鳥的意思,有一個成語叫——飛禽走獸,不是家禽的意思。

1.師:真了不起,剛接觸古文,就能把古文讀得這麼好,這麼流暢。像這樣的古文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讀懂它?

預設方法一:先把每個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話的意思;

2.師:請你試著用這樣的方法讀一讀課文,看看你讀懂了哪個字,哪個詞或者哪一句話?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在旁邊做個記號,等一會我們來交流。

3.師:你讀懂了嗎?會說每句話的意思了嗎?老師來考考大家:(課件出示)

師:短短的時間裡這麼難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讀懂它,實在讓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這個環節就見分曉了。

1、這個姓楊人家的兒子怎麼樣?請同學們讀第一句,你瞭解到了什麼?(姓楊人家的兒子是樑國人,當時只有九歲,非常聰明。)

短短的一句話,讓我們瞭解到了楊氏之子生活的國家,以及年齡、性格特點。“甚聰惠”的“惠”通“慧”,“甚聰惠”的意思是非常聰明。

2、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體現“楊氏之子”聰惠的語句。幻燈出示: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兒應聲答曰——” 說明他反應很快,思維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聽出了孔君平的“話中話”,聽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並沒有說你姓楊,楊梅也有一個楊,只說了一句話“此是君家果”。小孩馬上就聽出來了,言外之意——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說明他很會聽。

(3)孔君平抓住楊梅的“楊”和楊氏的“楊”都是同一個字來開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個“孔”字來反駁:沒聽說過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叫做——天衣無縫、無懈可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說明他很會說,善於言辭。像這樣的人,我們說他是——能說會道、伶牙俐齒、對答如流、能言善辯。

3、大家看,楊氏之子,第一,會聽,能夠聽出話中話;第二,反應快,思維敏捷;第三,會說,回答得十分巧妙。我還有個問題,“甚聰惠”的“惠”書上說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個意思,但作者為什麼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這個“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區別呢?老師查了《辭海》,發現“惠”主要有這麼幾層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順;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聰明。(幻燈片出示)仁慈、柔順什麼意思?就是有教養、有禮貌。剛才我們討論了這個小孩的聰明。那麼,我們從哪裡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聰明.而且很有教養、有禮貌呢?請同學們輕聲地讀、細細地讀課文,每一個字都要注意思考。

(1)“為設果,果有楊梅”,從這裡可以看出楊氏之子非常有禮貌,給孔君平準備了水果。當時的情況是——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種嗎? 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果有楊梅”,果子中有楊梅,證明不止有楊梅。“設果”,就是擺水果:如果只有一種水果是稱不上擺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小孩非常熱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還從哪裡能看出他是一個非常懂事、有禮貌的孩子?

(2)從“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兩個字裡看出來,夫子是尊稱,說話很得體,很有教養。古人說話真是有禮貌,孔君平用了“君家”來稱呼“楊家”,表示尊重。

(3)“未聞”這個詞看出來他很有禮貌。“未聞”的意思是——沒有聽說。他沒有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進行回答。

比較一下,如果這個小孩直接這樣回答:那麼孔雀就是你家的鳥了。這樣回答就——(不得體。因為孔君平畢竟是來拜見他父親的,這樣會讓客人尷尬! )用了“未聞”這樣——(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不讓對方難堪,又不動聲色地反駁了對方。)

讀書就要逐字逐句地體會,就要細細地品賞。就要咬文嚼字,這樣才能把話中話都讀出來。

4、此時,孔君平不禁會讚歎,用文中的一個詞是——甚聰惠!怪不得人們讚歎說——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5、讀懂了文章,那能背下來嗎?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下來。(生自由背誦課文)

1、那你知道《楊氏之子》是哪本書裡的故事嗎?(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這本書裡還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燈出示: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講的也是一個九歲男孩的故事。

2、請同學們讀一讀,注意恰當的停頓,做一做記號,讀好文章。還要藉助註釋瞭解意思,說一說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指名讀,並說說這個故事的大意。(徐家有個小孩,年方九歲,曾有一次在月亮地裡玩耍,有人對他說:“若是讓月亮中什麼都沒有,它是不是應該更加明亮呀?”這個姓徐的孩子說:“不對。比方說人眼中都有瞳仁,沒有瞳仁就看不見光明瞭。”)

4、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裡?( 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較,不是正面回答提問者的問題,而是藉助了某樣東西來告訴提問者他的回答。)

第3篇

積累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2、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要是我問你,你會說話嗎?一定有許多同學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個不需回答的問題。如果我再進一步問,你能把話說好嗎?你怎麼回答?會說和說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走近一些善於表達的人,看看他們是怎麼說話的?從中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感悟語言表達中透出的智慧。我們先去認識誰呢?

板書課題,解釋課題,理解氏之的意思。對氏的解釋可能發生分歧,學生可能認為楊氏是稱謂楊家的女人,而理解為楊氏的兒子,氏在字典上也確有這樣的意思。可以先存下這個疑問,在讀文的時候自然會迎刃而解。

提示:要求學生根據書中給出的註釋理解課文內容,把不理解的字、詞標記下來,與大家交流。

在樑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提示:從學生讀錯的地方發現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通過交流學習成果,徹底弄懂文章的意思。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裡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說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第4篇

1.結合註釋理解詞句,瞭解故事大概內容,讀通課文。

2.創設情境,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對話以及對“未聞”、“應聲答曰”的辨析來體會楊氏子應對語言的巧妙和他的機智聰慧。

4.通過情境的創設學會對“氏”、“未聞”的遷移運用。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文,讀讀題目,說說這個題目的意思。(姓楊人家的兒子)

2.這是古人的說話方式,請你也試著用這種方式來介紹自己。(對古文中的“??氏”遷移運用)

學生根據自己的姓用這種古人的方式來介紹自己。(張氏之子,董氏之女??)

設計意圖:以學生的姓切入,抓一個古文中典型的語言點,使其對“??氏”能夠遷移運用,並做到情趣與理趣的有效融合。

導語:老師請幾位同學來讀讀課文。其他同學做一件事:注意聽,把幾位同學讀得不一樣的地方畫下來。(學生交流不同之處,老師隨機在黑板上劃出。)

設計意圖: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學習本文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而學生讀得不一樣的地方正是他們感到困惑之處,教師將其定格。讓學生在下面的朗讀中能不遺餘力地直指讀懂、讀通課文的目標,讓學生的讀書有更強的指向性。

導語:同學們,這些句子讀得不一樣,就是停頓或者讀音有所不同。老師建議大家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讀懂句子,瞭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該怎麼讀。

②學生結合註釋知道:“孔君平”是一個人名,“詣”指的是拜訪。

①學生聯絡上文,“父不在”:父親不在家。結合註釋知道“乃”是“於是”的意思,繼而瞭解句子大概。

老師根據學生的釋義,同時在句子上劃出相應的停頓。

①學生結合註釋,說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對他說。

①學生理解現在的“家禽”:家裡養的雞、鴨、鵝等。

②學生結合語境,對文中的“家禽”分別釋義:“家”指夫子家。“禽”:鳥類。“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鳥。故而明白中間應停頓。

設計意圖:對於古文朗讀中的停頓,其實是藉助在讀懂古文的基礎之上。這一環節把讀準停頓和疏通詞句相糅合,使兩者能相輔相成,相互推進。要讀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詞句,所以在這個環節上,聚焦難點,充分展開。

5.注意停頓,讀通古文:現在就請你再讀一讀課文。注意停頓,相信你一定能讀得更通順。

6.瞭解故事大概:課文讀通了,對發生在楊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瞭解了。說說這個故事的大概。

設計意圖:讀通了古文,對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對古文第一層面的解讀,使學生能夠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課堂上的進步:從讀不通到能讀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概說這個故事,真是步步晉階。

導語:果然是對答如流,不過我現在不是整句說,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說,看看你們能否對上來。

(4)引導學生從對話中去發現巧妙之處。((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擊)從而體會其機智智慧。引讀第一句:多麼聰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學生齊讀第一句:“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隨機點選:“惠”通“慧”,通假用法)

設計意圖:感受楊氏之子的聰慧需要一個情境,一個語境。在師生之間的一次次對讀中,為學生搭設一個語言實踐的平臺。在這樣一個由情境與語境共同搭設的平臺之中,沒有老師生硬的說教,有的是學生在語言實踐過程中真切的體驗。

導語:同學們,剛才大家都對上了,而且對得很工整,但是你們有沒有發現,楊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時,還有兩個字──未聞。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語氣比較婉轉,聽起來比較有禮貌。)

師:楊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書:柳)

我手指著楊梅說道:此是君家果。學生應對:未聞柳樹是夫子家樹。

手指著楊梅對你說道:此是君家果。學生應對:未聞梅花是夫子家花。

設計意圖:學習古文,一味單獨地解詞釋句,只能引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倦怠,從而失去對學習古文的興趣。本課在這個環節中加入了對“未聞”的品讀,而後再有滋有味地讀。在此情境中,遷移運用“未聞??”這樣一個古文中較為典型的語言現象,增強了學習古文的情趣,將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作了很好的詮釋。

在這樣的情境中,嘗試變化不同的角色。再次進行對讀,在語言實踐中悄然走近楊氏之子,體會他的機智與智慧,為古文的學習更添一縷情趣,激發學生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

指名讀後,著力在語氣、神情上點評,讓對話更有情趣。(繼而在評價中引出“應聲答曰”)

引:一個九歲的孩子,就有這般機智,這般聰慧,讓我們由衷地欽佩,難怪作者在開頭這樣寫道──生齊讀第一句:“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設計意圖:古文與孩子們在感覺上畢竟有一段“距離”。迴歸整體讀、背古文時,如何做到讀出韻味?我考慮從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搖頭晃腦地讀背課文。事實證明:“搖頭晃腦”地讀,不僅是古人讀書的一種形式,更是古文詞句內部的一種節奏。如此一來,學生讀古文的語調平穩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過,從而培養學生感受古文的語感。

1.對照古今文,試背古文:老師是用現在的話來說,我說一句,你們對一句。老師逐句說現代文,全體學生試背。

設計意圖:對照古今文背誦古文,考慮有二:1.以今文作柺杖輔助學生背誦。2.之前對古文的賞析是停留在重點詞句上的。以這樣古今文對照推及到吟誦全文,相信在學生心中留下的不僅是古文的意蘊,還有古文中一縷濃濃的情味。

1.瞭解出處。今天學習的《楊氏之子》選自於南朝劉義慶的小說《世說新語》,裡面有很多故事是寫人的,該書以其言簡意賅的語言風格將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2.拓展閱讀。推薦《口中狗竇》。結合註釋自己讀讀,爭取讀懂,然後講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你閱讀的快樂。

張吳興,年八歲,口中缺一齒。人因戲之曰:“君口中何為開狗竇?”張曰:“正使君輩從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1.張吳興:即張玄之。字希祖,東晉人。曾做過吳興太守,故被稱為張吳興。

設計意圖:課堂中習得了一篇古文是學習的終結嗎?不是。我們在課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發、引領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因此適時向學生推薦一篇同是出自《世說新語》的古文《口中狗竇》,語言簡練,符合學生的理解力,將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熱情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第5篇

?讓語文走進學生的心裡──第十冊教學例談·抓住文眼,激疑促思〗

課堂是有生命的,語文課堂的生命在於通過教師情感的投入與智慧活動使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體驗思維活動的快樂,讓學生的生命在課堂中悄然成長。要做到這一點,筆者認為教師要有一雙語文的眼,善於去發現語文之美;有一顆語文的心,善於去感受語文之情。以師情促學情,領著學生在言語世界與精神世界中游歷,這樣才能讓語文走進學生的心裡。

一篇課文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總會有讓人注目的東西,也許是表達形式,也許是內容,但因為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解讀文字的方式不同,因而所能讀出的感受也不同。教師應在仔細研讀文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內容,然後對問題進行梳理,找到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文眼”(也許這樣的文眼不止一個),以它們為切入點從不同的角度走進文字,引導學生去品讀文字,積累語言,內化語言。

?楊氏之子》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教學本文,我主要採取了問題激趣法:讀了這篇文章,你認識了一個的小孩?你能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嗎?這樣就很自然地抓住了這個文眼。然後又追問:“你怎麼知道?”或“從哪裡看出他的‘甚聰惠’?請你讀一讀。”讀著讀著,一個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的楊氏子就活化在學生的語言世界裡。

是“此/是君家果”還是“此/是君家/果”──《楊氏之子》教學有感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幽默,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人家裡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因為文言文特殊的表達方式,學生讀起來比較拗口。因此在開課之初,我告訴學生這是我們在國小階段所接觸到第一篇文言文,它與我們所學的過的文章都不一樣,到底不一樣在哪裡,掉起學生的胃口。然後對學生簡單介紹了《世說新語》,讓學生在整體上對這篇文章有初步的感知。

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反覆誦讀,把課文讀通、讀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讓學生放慢速度,慢慢體會文章的節奏,教師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嘗試根據自己的朗讀來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搖頭晃腦,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師生共同合作劃出了課文的節奏,再讓學生分組進行朗讀,學生再讀時就讀出了課文的韻味。在師生共同劃分文章的節奏時,發生了一點小插曲:‘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根據註釋以及網上查詢資料,我們給這兩句是這樣劃分節奏的,“此/是君家果。”“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學生劃分節奏後又讀了一遍,這時有學生舉手發言,學生說:“老師,我認為這個地方的節奏劃分的不夠準確,因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是把家禽劃分開,表示是家裡的鳥,那麼‘此/是君家果。’這裡的‘君家果’也應該劃分成‘君家/果’這樣前後才是一致的,朗讀起來也才更順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也都紛紛表示贊同。這是我在課前沒有預設的,也是沒有體會出來的,我和學生又反覆朗讀,對比讀,覺得學生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就按照他所說的節奏來劃分,這時我看到了一絲得意與自豪爬上了他的笑靨。我想這也是學生感受到的學習的快樂吧。

把課文來回讀了幾遍以後,引導學生根據課本上的註釋、插圖和聯絡上下文理解課文。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理解了課文,感受到課文裡巧妙應答的人物語言。最後老師又出示《世說新語》裡的一則文言文《詠雪》,讓學生進行課外的拓展。學生在讀過兩遍《詠雪》後,居然沒有註釋也能夠聽懂個大概,大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隨即我又推薦學生看一看《世說新語》,把課內的學習引向外延。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在樑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學習本文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舉例如下: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雖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要採取以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學生嘗試讀文,根據學生讀文情況教師示範讀文,幫助學生在把短文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2、在讀通課文後,請學生根據註釋、插圖和聯絡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加以點撥,如:“為設果”是說誰為誰擺放水果?“家禽”是現在說的“家禽”嗎?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讀中體會九歲孩子的回答妙在什麼地方,交流對這個問題的體會。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對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麼不一樣,體會這個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機智。

第6篇

2、能通過註釋及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和句子的意思。

3、理解課文,體會楊氏之子的機智聰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處。

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機智。

?學習準備】課前蒐集有關機智問答的故事、多媒體課件。

課件1: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曾在海軍中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問他關於在加勒比海的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小聲問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嗎?”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羅斯福接著說:“我也能。”

師:看懂了嗎?羅斯福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告訴朋友了嗎?

生:羅斯福說:“我也會保密”,說明羅斯福沒有告訴朋友。

師:對,你讀懂了這個故事。羅斯福拒絕了朋友,但是他並沒有正面的拒絕,而是採用了一種委婉的方法,這裡體現了語言的藝術。本單元我們學習的主題就是“語言的藝術”。像這樣體現語言藝術的經典故事,古今流傳的很多,剛才大家讀的故事是白話文,什麼叫做白話文呢?(板書)

課件2:白話文: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師:“楊氏” 的意思是姓楊的人家,哪“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什麼?

師:古人說: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那我們就先來讀讀吧,把每一個字音讀正確。

師:文言文和白話文在朗讀上有不同之處,要讀出古文的韻味,

師:這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先試一試。

師:我們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這個故事講出來。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對照原文請學生逐句理解)

(相機指導理解文言文的兩個重要方法:看註釋和聯絡上下文理解。通過看註釋理解了“甚、詣”等字的意思。理解“為設果”需要聯絡上下文的方法。)

師:“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這句話講的是?(課件5)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樑國有一個姓楊的小孩才九歲,非常聰明。”

師:很好,你採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看註釋”,你很會學習。(板書)

全班朗讀: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課件6)

生: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他的父親不在家,就把兒子叫出來。

師:這裡並沒有寫是楊家小兒為孔君平設果,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因為上一句講了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所以應該是楊家小兒為孔君平設果。

師:對,孔君平是客人。你採用的方法是我們理解文言文的又一個重要方法“聯絡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板書)

師:通過剛才探討的兩種方法,我想最後兩句話理解起來應該沒有問題,請大家讀最後兩句:“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課件8)

師:你們認為文中的“家禽”和現在我們所說的“家禽”的意思一樣嗎?說說你的看法。

生:現在說的家禽是指雞鴨這些動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師:我來幫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鳥”,哪“家禽”就是什麼?

師:對。這句話中的夫子指對讀書人的尊稱,相當於“您”,現在誰來完整地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家小兒說:“這是你家的水果。”楊家小兒說:“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

師:通過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這個故事通暢地講出來,誰來試試?

生:在樑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師: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來讀課文,一定能把它的韻味讀得更好,來試試。

1、出示思考的問題:“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裡?”(課件10)

師:南宋詩人、哲學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漸進, 熟讀而精思”的讀書方法,請你再細細地讀,靜靜的思考,你一定會有新的體會。大家就大螢幕上的話題一邊讀一邊思考,可以在書上作批註,現在開始。(課件11)

師:剛才我巡視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這樣請大家在四人小組裡交流自己的體會。

(1)、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楊梅而聯想到小兒家的姓,就給楊家小兒開了一個玩笑,語言很風趣幽默。(板書)

(2)、楊家小兒聽出了孔君平的話外之意,並立刻做出反應,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開玩笑,所以馬上由孔君平的姓聯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給他開玩笑。(板書)

(3)、品位楊氏之子的話外之音:(如果你認為楊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鳥羅!)

生:我認為楊家小兒回答的妙在於他說:“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

生:我認為孔君平是在諷刺楊家小兒,你姓楊,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師:大家認為諷刺的說法恰當嗎?諷刺是用在對立的雙方。

生:我覺得孔君平在這裡不是諷刺,因為他們之間並沒有矛盾,我覺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楊家小兒是不是傳說的那麼聰明。

生:楊家小兒的回答妙在他聽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說,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不是我家的水果,他間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說法。

師:體會得真好!楊家小兒的意思是說,如果您認為楊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那楊梅當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認為楊家小兒的回答很言語巧妙,反映敏捷,體現了語言的藝術。(掌聲)

師:這楊家小兒真是不簡單啊,思維之敏捷,言語之巧妙,讓人回味無窮!其實,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說話要講究藝術,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講,會達到不同的效果

1、孩子們的體會很深刻,如果現在朗讀課文,相信你能夠把自己的體會帶進朗讀,你可以盡情地感受古文的韻味,請一個同學讀。

2、師:學到這裡,你能試著把這個故事背誦下來嗎?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誦的看著書朗讀。

1、給你家小區花園的“嚴禁踐踏草坪”換一種說法,體現語言的藝術。

師:像這樣體現語言藝術的例子還有很多,就拿身邊的事來說吧,幾年前像“禁止踐踏草坪!”這樣生硬的,帶著指令性的提示語隨處可見,但是,現在,你走進公園,你會發覺,這樣的語言少了,同樣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你能試著來改一改這個說法,體現語言的藝術。

師:多麼溫馨的提示,充滿了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相信這樣的提示語更有說服力。

2、生活中體現藝術性的語言還有很多,同學們分享收集的資料。

師:我們的母語漢語言有著無窮的魅力,有“口吐金蘭”的語言香氣,有“脣槍舌戰”的語言戰爭,有“妙筆生花”的語言表達,有“舌戰群雄”的語言典故,語言的藝術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效果也會大相徑庭。孩子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不僅能夠感受到語言魅力所散發出來的光彩,而且能夠運用語言的藝術,就讓語言的美麗伴隨我們繼續語文的學習之旅吧!

內容:《楊氏之子》出自人教課標版第十冊的第三組。第三組專題:語言的藝術。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學本課,要使學生對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覺,重點抓育讀和背誦。讀,要通過範讀,讓學生注意停頓,體味語感,而後領讀、自讀,直至正確、讀流利。釋句,要藉助註釋,帶領學生疏通文句,要詞詞落實,句句落實。在此基礎上交流“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裡”以及閱讀心得。背誦,不僅要正確,還要注意停頓和語氣。在本課最後,要對開展綜合性學習作些佈置和討論。《世說新語》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尤其是“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顯示出九歲孩子的聰明機智和超強的應對能力。

1、第一句“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簡介文中主人公――楊家的兒子,突出人物的特徵是“聰惠”(聰明、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而是“十分聰明”。二三四五句講了一件小事來證明這個孩子的“聰明”。這句話起到總起全文的作用。

2、第二句:“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是事情的起因,將孩子父親的朋友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但是他的父親不在,於是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出來。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君平和這個孩子一家很熟,兩家經常來往,孔君平和孩子也很熟悉。

3、第三句“為設果,果有楊梅。”講了孩子熱情招待客人,為客人擺上水果,從這裡可以體會到這個孩子很有禮貌。

4、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著楊梅,說這是你家的果實。孔君平在和孩子開玩笑呢!看到楊梅,想到這家人姓楊,於是藉此調侃楊梅是楊家的果實。

5、第五句“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是小兒對孔君平開玩笑的作答。“沒有聽說過孔雀是你家的鳥。”小兒迅速聽出了孔君平話裡有話,明白了客人是在用自家的姓開玩笑,於是以牙還牙,同樣在姓上做文章,有孔君平的姓聯想到“孔雀”,並且說:“沒有聽說孔雀是你家的鳥。” 小兒的話裡也有話,如果孔雀是你家的鳥,那楊梅就可以說是我家的果實,如果你不承認孔雀是你家的鳥,哪楊梅當然不是我家的果實了。由此可見這個小兒不一般,思維敏捷,善於抓住別人話中的要害,並且很快聯想,用對方的辦法反駁對方,讓對方陷入兩難的選擇,只有啞口無言。而小兒的話“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採用了正話反說的句式,他要表達的意思是“孔雀不是你家的鳥”,但為什麼不直接寫“孔雀不是你家的鳥”而要說:“沒有聽說過孔雀是你家的鳥”意思一樣,但表達的效果則有區別,用否定的說法讓小兒的回答更加有趣,更能體現小兒和客人鬥智的樂趣

四、五兩句是文章的重難點,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但文章寫道這裡戛然而止,耐人尋味,留下想象的空間。可以想象孔君平聽了小兒的話,會有什麼神情,會怎麼說。他首先會感到驚訝,在心裡默默地說:“這孩子真不一般”然後,他會怎樣誇獎這個小孩呢?這些都可以繼續延伸下去。

語文教學倡導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楊氏之子》是孩子們在國小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的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能借助註釋和上下文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感受中國五千年的語言魅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因此,對於初嘗文言之味的國小生而言,更應該多讀少講。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引領孩子們走進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去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並通過多次地朗讀激發學生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使學生被祖國的語言魅力而折服。

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開課時對文言文進行簡單的介紹。“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把課文讀正確是理解的前提,因為學生對文言文接觸較少,讀起來有困難。雖然文章短小,但通過最初的讀是不能瞭解內容的,在不理解的基礎上讀,也造成了讀的困難。所以,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是一個重點。但是如果讓學生一遍一遍的反覆讀,很容易枯燥,所以在讀的形式有很多種。範讀、引讀、對應譯文讀、用原文句子回答問題也是讀。讀好文言文。讀好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同樣需要抑揚頓挫,不過,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需要在理解的過程中反覆誦讀,一遍一遍讀,讀出情感,讀出韻味,體現讀的層次。這篇課文要讀出故事的有趣,讀出孔君平和小兒對話的幽默,尤其是小兒機智的迴應。

文言文的理解是學生面臨的一個難點,文言文的語言凝練,一些字有古義和今義的區別,不能簡單地憑著字的今義去歪曲文字的原義。在這一課的教學中,要體現理解文言文的學法指導。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1、看註釋。一些字的意思在註釋裡,直接把註釋裡的意思還回原文幫助理解。2、擴充套件詞語,連詞成句。古文裡的字一般都是一個字獨立表達一個意思,可以將這樣的字進行意思的擴充套件。例如:聰惠是聰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裡的鳥。把字的意思經過擴充套件後連成一句話,就譯成了白話文。如: “甚聰慧”的意思是“非常聰明智慧”。3、聯絡上下文理解。古文因為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較短,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語、賓語。如:“為設果”,是誰為誰設果,沒有寫明,但是可以通過聯絡上下文理解為“楊家小兒擺出水果,招待客人孔君平。”聯絡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4、質疑解疑。在學習文言文之初,學生會有一個似懂非懂的階段,其實,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時機,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後對為題進行梳理,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誦讀。學生剛開始的質疑一般停留在對字句的理解上,可採用講解和看註釋的辦法解決;當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後,學生會提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則採用討論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個辦法可以串講文言文的傳統模式。

第7篇

科目 語文 班級 五年級 時間 2011年4月 課題章節名稱 《楊氏之子》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 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 能力 讀正確、讀出節奏、理解文言文 情感 初步體會文言文特點,喜歡文言文 教學重點 認識生字,把課文讀正確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文,讀出節奏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預習,查詢資料 教 學 過 程 時 間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資訊科技運用 設計意圖 1 分 鍾 一、匯入。(課前板書課文) 要是我問你:你會說話嗎?看來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如果我再問:你能把話說好嗎?看來會說和說好可不是一回事。在三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走進一些善於表達的人,看看他們是怎麼說話的?從中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感悟語言表達中透出的智慧。我們先去認識誰呢? 交流 體會單元主題 3 分 鍾 二、解題:1.請大家齊讀課題:楊氏之子 2.解題:理解氏螢幕出示: a在有特長或有身份的人的姓或姓名後面加上氏表示尊重。b舊時放在婦女父姓或夫姓的後面稱呼已婚婦女,比如嫁給姓張的叫張氏,嫁給姓李的叫李氏。3.根據預習,你認為題目中氏應該選哪個意思。(補充筆記在題目上) 齊讀 課題 理解題意補充筆記 課件 拓展解題為體會惠作鋪墊 2 分 鍾 三、體會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 1.這篇課文和我們平時讀的課文感覺有什麼不同。 學生可能回答:課文很短。(對,全文只有55個字);不好讀;(停頓和節奏不好掌握);不好理解。 剛才大家說的都是文言文的特點。文言文語言簡練,有時候一句話只有一個字,但飽含的意思很多。讀文言文的時候要善於想象,把一個字變成好多個字,把一句話變成好多好多話,這樣你就能讀懂了。 找出不同點 初步感受文言文特點 5 分 鍾 四、讀正確 1.現在請同學們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正確,把握不準字音的作上記號。(生讀,2分鐘) 2.抽生讀文,質疑。 學生可能會出現問題的句子: a﹒為設果,果有楊梅。(為字讀音) c﹒兒應聲答曰(應字讀音):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根據為、應在文中的意思確定讀音。 讀課文,質疑讀音 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時學會質疑 3 分 鍾 五、讀出節奏 1.再次大聲讀文言文,畫出節奏,不能判斷節奏的打上記號 2.抽生上黑板邊讀邊畫節奏,1—3句比較簡單,有疑問的4、5句留到理解文言文意思後再確定。 畫節奏,質疑 8 分 鍾 10 分 鍾 8 分 鍾 六、讀明白 1.學法指導:回憶一下,咱們在理解二單元古詩詞的時候採用了那些方法?(抽生回答,師小結板書:看註釋、看插圖、查資料) 2.下面就請大家用上這些方法,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待會我們通過交流、討論來解決。(生讀書自學6分鐘) 3.交流彙報,教師予以指導。重點指導: (1)惠、詣聯絡註釋理解,提醒並練習書寫。 (2)對夫子的理解 a夫子指誰?(孔君平) b假設提問: 如果來的是一位阿姨能叫夫子嗎?(夫子一般指男的);如果來的是以小男孩能叫夫子嗎?(夫子一般指年齡比較大的男士);如果來的是一位沒有文化,不識字的老農,能叫夫子嗎? 我們來推測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認為他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相信你能從文中找到依據。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 a.富人(插圖衣著) b.有學問的人(建議同學們不妨看看註釋,也許你也能找到答案) 根據註釋瞭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部記載漢末到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體會士族階層: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都是有文化的人。 (3)講解 :君:尊稱,對比:爾、汝;禽:鳥類的統稱。 4.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對4、5句進行斷句 5.按節奏齊讀課文 6.練習背誦 回憶學法 自學理解文言文意思 彙報對文言文的理解 解決4、5句斷句 讀文、背誦 學法遷移讀懂課文 板書 設計 課文全文,帶註釋,節奏 教學 反思 這篇課文是孩子在國小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之前孩子們已經有古詩詞學習的經驗,因此對文言文的理解我引導孩子們從古詩詞學習方法過渡過來,特別加強了對氏君夫子的拓展理解,此外加入了《世說新語》的寫作背景的認識。為下堂課體會楊氏子的惠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