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7篇 愛彌兒:一段令人感動的閱讀旅程

《愛彌兒》是一本充滿深情的小說,描述了一個因癲癇而受盡苦難的女孩愛彌兒的奮鬥歷程。她通過不屈的毅力與努力,最終成為了一位成功的音樂家。這本小說讓人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寶貴和音樂的力量,值得一讀。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7篇 愛彌兒:一段令人感動的閱讀旅程

第1篇

盧梭教育思想對西方教育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1859—1952)即受到了盧梭的影響,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張,教育的過程與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的某種生活做準備的,此外,他批判傳統教育“書本中心”,主張“從做中學”,以直觀教學為主,讓學生充分實踐,通過實踐獲得對事物的認知,同時杜威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為了促進兒童的生長。另一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1902—1987)的有意義學習和盧梭的觀點則不謀而合,都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關注兒童的整個生命體成才的成長,要教育孩子最有用的內?

首先,在教育內容上,盧梭認為要將兒童的教育還原,不能給兒童太大的負擔,要重視兒童的健康成長,健康體魄和人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識、技能的學習。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給了中國兒童太多的負擔,讓他們的童年消逝得太早,如今6、7歲的孩子就背上了幾公斤的書包,不到15歲就成了“眼鏡”小博士,要是盧梭在世的話,肯定會罵現在的家長是最愚蠢的人,會罵社會是毒殺兒童的機器。隨著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不斷髮展,我國中國小的教育目標有了變化,從單純的知識傳授改成了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大致說明了中國小教育的基本內容,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得到培養。當然,完全按照盧梭的體力、感官教育肯定不行的,單單地迴歸自然無法使兒童能夠在社會上生活,現在的社會知識積累已經達到相當豐富的程度,過去??

百年積累的財富比過去幾千年積累的還要多,知識呈指數增長,所以僅僅對兒童進行體力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還要注意系統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不過他推崇的自然教育把關注知識傳授轉向關注兒童本身,對兒童成長是有積極意義的。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盧梭主張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方法,尤其是在兒童教育階段。盧梭說,“我們主張我們的學生從實踐中學習,我們寧可讓他們為人忠厚而不願他們有一肚子學問”,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的知識,反對抽象地啃書本,甚至在兒童階段,盧梭極力反對進行語言和歷史、地理等知識的教育,認為它們都離兒童本身的經驗太遠,對兒童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學習是無效的。盧梭的直觀教學法還對教學設計領域產生了影響,在社會經驗不足的兒童階段,即使是傳授知識,都應該將學習內容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避免枯燥的道理論述,這才現在的中國小教材中體現得很明顯,你會在國小教材裡發現很多插圖,同時他們的書本顏色通常也是很鮮豔的,因為“兒童喜歡顏色鮮豔”。當然,直觀教學法和實物教學對教學條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學校為教學提供大量的教具,就拿盧梭舉例教育愛彌兒跑步的例子來說,跑步就需要場地的支援,此外,直觀教學還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能力,善於把抽象的知識或經驗用學生能夠接受的直觀的經驗相聯絡起來。也有人對過於直觀的教學提出了批評,認為直觀教學只能增長孩子的知識,而對孩子的抽象能力鍛鍊很少,不利於知識的應用與遷移等。

第三,盧梭提倡個性解放,自由教育。這個自由不是任意無度的自由,而是在有限制的自由。體現在教育中便是“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中國的基礎教育受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影響較大,採用班級授課制的時候,過多地重視了教育的產出,統一學習步調,力求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在認知、情感上得到提高,殊不知,過分地統一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我是不同意行為主義學家說的“給我足夠的條件,我能讓任何一個人成為他想成為的人,醫生、律師等”的觀點,人和人的出生是有區別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讀書,教育要建立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所以要對兒童進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兒童能夠發展個性,不受過多教育的束縛,此外,因材施教還體現在教育過程中,對認知水平不同或者起始能力不同的兒童,要進行仔細地辨別,制訂出有益於兒童成長的教育方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的教育思想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他教育愛彌兒過程中就已經有所體現,在第一卷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到農夫粗魯、僕人等,認為由“僕人帶大的孩子以後也會是僕人”,還有對保姆工作的蔑視等,都帶有強烈的階級色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順應人的發展培養人的教育方法實際上是教育“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當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的時候,他們就把資產階級的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了。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階級侷限性。

第四,盧梭的教育物件過於理想化,把社會看得很悲觀。我們從盧梭選拔愛彌兒的過程就可以看到,盧梭不願意收一個身體脆弱的孩子為學生,因為他不相信一個成天為健康發愁的兒童能夠被教育得好,這其中隱含了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同時,在進行兒童教育時,他甚至願意將孩子和社會獨立開來,原因是怕“被別人影響養成了不良習慣”,這就好比怕咽就不吃飯一樣,人一出生就不是一個獨立的生活,教育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不應該為了達到“理想”的教育而放棄了和社會的互動,我想這條在盧梭所在的年代就沒法實現,在當代就更不可能。

最後,盧梭對孩子的分階段教育不科學。盧梭提出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它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瑞士著名的認知主義學家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或許就受到了盧梭的啟示。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分期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分開進行教育的方法是不科學,人的成長是連續不斷的過程,同時也是主體和社會充分互動,主體間相互建構的過程。

“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做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7篇 愛彌兒:一段令人感動的閱讀旅程 第2張

第2篇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物件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第3篇

最近,學校佈置業務學習,我認真的學習了《愛彌爾》,這本書真好,使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論和知識。

1、幼年時期良好的教育要儘可能讓孩子從實物入手,不要從一頭霧水開始。要捨得“浪費”時間,讓孩子的慾望快來敲門。時間不等人,知識無窮盡,因此,關鍵不是教給學生各種學問,而是要培養他的學習興趣,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

2、在教育過程中不要加重他的學習負擔。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強調具體性的方法,通過這個方法,每一個特殊的事物都可以與另外一個特殊的事物相聯絡。

3、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個次序可以不斷地刺激人的好奇心,大多數成人都按這個次序觀察事物,按這個次序觀察事物更適合孩子了。

4、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親歷親為,這樣取得的成績,肯定比從他人學來的觀念清楚得多。同時,他會養成不輕易迷信權威的習慣,他會融會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他開始有了自主的意識。這時,就要讓他研究真正的東西,要求他用心,持之以恆。

二、寓教於樂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儘可能讓孩子的心靈只關注快樂和玩耍,不要刻意地灌輸些所謂的知識和道理。老師或媽媽所帶出的兒童就要有兒童的樣子,不合自然的打亂順序,只能結出早熟的果子,既不豐滿也不甜美,很快會腐爛。

三、不管媽媽或是老師,教育孩子,要在任何事情上,行動都要多於語言。因為孩子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說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在大自然的指導下,讓孩子堅持鍛鍊身體,不僅能增強體格,也能增強敏銳力,更容易增強理解力。

四、無知並不可怕,可怕是謬誤;要記住,人之所以誤入迷途,並不是因為無知,而是由於他自以為是。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

五、以愛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則人生到處充滿了真善美。做人要真誠,不要驕傲,要懂得保持天真,要始終按照良心的約束去做事情,不要計較是否得到稱讚。

第4篇

?愛彌兒》是法國十八世紀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代表作,是他構思20年,然後用3年時間撰寫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說。在書中,盧梭尖銳地批判了腐朽的舊封建教育,並通過它所虛構的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過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教育理論,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論等。

?愛彌兒》開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這體現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盧梭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是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長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盧梭看來,忍受痛苦也是兒童應該學習的一件事情。比如兒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過去安撫他。盧梭認為傷痛既然已經發生了,兒童就必須忍受。在兒童年幼時學習勇敢的精神,他便會漸漸學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則,在他們長大後面對痛苦時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來對付。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長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在不同年齡階段應實行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拔苗助長、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須保護兒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充分尊重他們的自由。

當然,由於受時代和歷史的侷限,盧梭在自然主義教育中不免出現主觀臆斷和過於極端的觀點,比如他認為兒童在幼年時期應該在鄉村的自然中進行教育,應該讀的惟一的書是《魯濱遜飄流記》,應該學的工藝是;女子的教育應該以賢妻良母為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論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盧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併為我所用。

第5篇

在《愛彌兒》中,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物件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裡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戶外活動,學會熱時脫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路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第6篇

盧梭的《愛彌兒》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傳統,在教育史上掀起餓一場影響巨大的革命。盧梭從他的哲學觀出發,主張對兒童進行自然教育,培養資產階級王國的新人,即自然人愛彌兒。他主張兒童接受自然教育、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愛彌兒,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和判斷力,又有勞動者的體格和手藝,而且還有高尚的品德和博愛仁慈的胸懷。

全書共五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兒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陋,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心的理想教育藍圖。掩卷沉思,盧梭的思想讓人震撼。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反對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在書中說道: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這種渴求個性解放的自然教育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鮮花一樣自然生長。當然,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們要試試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學生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學生經受挫折,因為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溫室裡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其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著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在白紙上留下烙印,這一筆下去,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塗鴉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因此,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自然的錘鍊。

最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認識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著名教育學博士李鎮西教授說: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刻也不會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因此,我們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敬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生動、活潑和主動地發展。正如盧梭在書中所說: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像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老師們,當我們為怎樣教育孩子而絞盡腦汁、黔驢技窮的時候,讓我們先解放自己,放手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裡,在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裡自然、快樂地成長!讓我們全方位接納兒童的世界,釋放孩子的天性,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第7篇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述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資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潛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透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之後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個性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帶給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狀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超多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個性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物件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