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黑暗觀後感8篇 夜幕之下的詩意 | 閃爍黑暗魅力

在《黑暗觀後感》中,導演以其獨特的視角展現了人性深處的黑暗面。影片中人物情感錯綜複雜,倫理觀念被逐漸顛覆,令觀眾深思。通過精妙的劇情和細膩的演員表演,影片成功探討了人類內心的無盡深淵,引發了觀眾們對自身道德和價值觀的反思與警醒。

黑暗觀後感8篇 夜幕之下的詩意 | 閃爍黑暗魅力

第1篇

昨日發生了一件個性具有戲劇性的事情,那就是我居然在國際盲人節裡看了電影《黑暗中的舞者》。

瞭解我的人都明白我並不是很喜歡看電影,尤其是太藝術的電影。這次去看這部電影大概緣於我在前一個部落格裡寫過的一篇同名為《黑暗中的舞者》的文章吧。(再次申明:絕對不是受了電影的影響,也算是一種機緣巧合吧)

能夠說這是一部迄今為止,我唯一無法具體說出觀後感的影片,因為這之間夾雜著我太多矛盾的感情,有敬佩、有憐憫、有憤怒、也有感動……也許芳的形容比較貼切,那就是這絕對是一部讓你看時思緒幾近崩潰,看後情緒又十分鬱悶的電影。

對於女主角,我確實有太多的不理解。不理解她為何能夠如此堅強地生活、如此樂觀地應對自我將瞎的事實但卻不能勇敢地在法庭上為自我的無辜做出最後的聲辯。或許這之中體現了她的善良,她的朋友義氣和她的從容淡定以及許許多多的作為一個女性而言難得的優秀品質。但是我卻還是忍不住想要罵她一句“真的好傻!”她的傻在於她在別人用極其卑鄙的手段和陰險的計謀傷害了她之後,卻依然那麼執著地要為那個卑鄙小人去保守一個會致她自我於死地的祕密。

對於女主角,我也確實有太多的感動。感動她對於音樂對於舞蹈的執著追求,感動她應對無望人生的堅強樂觀,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她作為母親所表現出來的無私和偉大!

我常常在想,這個世上或許只有一種愛的力量是最為強大和永恆的,那就是母愛。母親們總是不求所報地為自我的子女爭取他們的幸福。我也常常在想,這個世上又有多少子女是能夠真正體會到母親對他們的那份深沉的愛的呢?如果體會到了,那為何子女回報給父母的愛總遠比不上母親所給予她孩子的愛呢?覺得這或許是因為母親大多不會用語言告訴她的孩子她的愛,這一句“我愛你我可愛的孩子”似乎成了母親永遠難於逾越的鴻溝。這一溝讓木訥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來自媽媽最深切的愛。所以我還是堅持認為,既然愛,那就要勇敢地說出口。

這也正是《黑暗中的舞者》與好萊塢片廠式的豪華歌舞片的本質區別,也正是由於這一區別,本片顯得格外讓人揪心。看第二遍時,我哭了,第一次帶淚看完一部歌舞片。

影片的導演馮.提爾正是電影“十誡”的創始人,而這部影片正是他的實踐之作。影片在形式上嚴格遵守“十誡”提出的要求,使用手提攝像機、彩色、現代環境、無濾鏡、非型別電影等等,在拍攝歌舞場面時,馮提爾使用了上百架攝影機,在保證演員表演一氣呵成的前提下,為後期剪輯提供了極大的空間,這一切都成為《黑暗中的舞者》從眾多歌舞片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影片一反歌舞片傳統,將鏡頭對準了下層中的下層——一位來自捷克的美國移民單身媽媽,影片中人物面臨的困境幾乎是無法通過情節的推進來解決的——遺傳性的視力喪失;導致影片結果的是好萊塢歌舞片中潛在但從來也不肯明確表現出來的東西——金錢。歌舞主要出現在人物的意識範疇,成為主人公精神生活的最主要內容,塞爾瑪隨時隨地都會感受到音樂的率動,這也正是她生命的率動。在此,已經不是我們在看歌舞片,是我們一起同塞爾瑪一起接受歌舞片代給我們的影響。

不管評論家怎麼說,也不管導演馮.提爾是如何的叛離好萊塢,我仍感到了馮.提爾在精神上對歡樂的歌舞片的認同,因為塞爾瑪站在絞架上的那一刻,鼓舞她的仍然是音樂,是音樂一次次鼓勵她站起來。你可以說片廠時期的歌舞片是在粉飾我們的生活,但我們必須承認,類似於《綠野仙蹤》這樣的影片在大蕭條時期為美國人送上的是溫暖,實際上是它們鼓舞了很多人。與其說《黑暗中的舞者》是對片廠歌舞片的反諷,不如說是對理性化人性泯滅的失望。不是“粉飾”毀掉了塞爾瑪,而是金錢毀掉了她和她的夢。所以,看到這不影片時,我想到的不是為什麼歌舞片這麼的不現實,而是為什麼生活不能像歌舞片那樣。

影片中最感動我的地方就是塞爾瑪在女看守的幫助與鼓勵下唱著“一百零七步”走到了絞刑臺上,與好萊塢最大的區別時,伴著這首完全由數字和節奏組成的音樂,塞爾瑪走向的是死亡,而不是成功。這種一反觀眾習慣的做法將整部影片推向了最悲傷高潮。或許,我們下意識地會像塞爾瑪曾經做過地那樣,離開電影院,當然,我們離開不是希望電影中的生活繼續進行下去,而是希望時間在那一刻中止,中止在歌舞當中……然而,我沒有離開,雖然這是一首死亡哀音,但它仍然是一種率動,率動有時可以帶來歡樂,有時可以增加勇氣,雖然在這裡我們無法認同情節的走向,卻能夠認同塞爾瑪突然鼓起的勇氣。

影片在塞爾瑪的歌聲中結束,我不想去形容那是一首怎樣的個,因為它尚未完成,現實生硬的截斷了理想,截斷了美好的結局。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確切的說,是一個美麗的生命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時候戛然而止,被冰冷的時代截斷,被整個國家機器截斷(錯誤在於一個警察,而殺死塞爾瑪的也是法律)。

黑暗觀後感8篇 夜幕之下的詩意 | 閃爍黑暗魅力 第2張

第2篇

感覺心中有很多東西想傾吐一下,但是不明白該怎樣動筆,想起朋友那句“想表達什麼就直接表達出來”的文論,我還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頁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說此刻的人活得太壓抑了,所以看電影、戲劇等便成了抒發、釋放感情的一種方式。我不明白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原因,或者說不明白這方面的因素所佔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實實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哭得走出圖書館的地下多功能廳時直低著頭不敢讓人瞧見那張淚跡斑斑的臉。

在黑壓壓的地下多功能廳裡,看著主人公耶莎曼以一個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會的黑暗與作為人的渺小的無奈慢慢吞沒,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臺,旁觀者的心也慢慢地變得沉重了起來,變得困惑起來。為什麼那樣一個一心只想掙足錢為兒子治療家族遺傳的眼疾的母親、那樣一個一心只痴迷、追求著自我心中的音樂劇夢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著,不能享受著作為人而應當享受的人的權利與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攢錢有什麼錯?她用生命護住苦心為兒子積攢的手術費有什麼錯?如果真的有錯,那也是錯在不該生下帶有遺傳基因的孩子,但是,作為一個女人,“想把一個小嬰兒抱在懷裡”,又何錯之有?都說法理不外乎人情,但是為什麼這人情之網就不為她而開呢?

人生於世,是為萬物主宰,但是,當比爾為了那筆錢而不惜出賣良心時,當律師因為無辜者沒有錢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於不顧時,當社會的執法者因為條條闆闆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語時,究竟是物役於人,還是人役於物?這一個個的“不解”,隨著劇情的進展不斷地在心頭加重,直到我走出圖書館,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來以為觀後感之類的東西最佳者就應是抒發觀看之後最直接的心靈震動,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學評論術語來對其手法進行一次長篇探討,畢竟各種手法、技巧都是為到達前者這個目的服務的。但是當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後,我發現自我眼睛依然紅紅的臉竟然笑得這麼甜、這麼美,讓人有一種入畫的感覺。我明白這種莫大的快樂的緣由——因為享受了一場富有藝術內涵的文化盛宴。這部戲的亮點之一就是它沒有像很多作品一樣去磨合觀眾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一正常的審美要求,而是異筆突起,將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這樣一種方式展現,而且這種灰色面的展現也不一樣於很多的杯具,它讓人的眼淚不僅僅是為主人公的命運而流,也為人的命運而流,讓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種生命的無奈、可悲甚至絕望。它將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此刻了人的面前。而為了到達這種目的,製作者也頗具匠心,把音樂劇很巧妙地融合在戲中,在人物身上,讓音樂來傳達人的內情緒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濃濃的母愛,同時也讓音樂來舒緩灰色的感情基調、舒緩緊張甚至有點讓人近於窒息的氣氛。這部戲能夠到達賺人眼淚、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音樂在劇中的巧妙利用,因為音樂昇華了主人公。相信看過這部戲的人都會對劇中那

種曠遠的歌聲、都會對主人公在音樂中那種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懷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彷彿看見耶莎曼在漆黑的舞臺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動情的歌聲在空曠的舞臺上回蕩著,舞臺中心那點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滲透開去,慢慢地將整個舞臺的每一個角落照明。這個舞臺,不僅僅是人的舞臺,也是藝術的舞臺!

有人說這是一部描繪母愛的電影,有人說這是一部揭露美國社會陰暗面的電影,有人說這是一部壓抑、沉鬱的電影,有人說這是一部天真、單純的電影。當我呆呆地望著女主角在我面前香消玉殞,電影落下帷幕時,我的眼角是溼潤的,我所感觸到的不僅僅是電影,亦或是藝術這麼簡單,而是讓我不禁感嘆我們與靈魂究竟距離有多遠。

塞爾瑪的悲劇只是大千世界,只是渺渺蒼生中悲劇的一個代表,她是一個突出的、強烈的代表,但她只是一個代表而已。世界上有太多的悲劇,有太多的苦悶,有太多的壓抑,有太多的黑暗,這不得不讓人深思,我們的靈魂在哪?我特別注意電影中的音樂意象,塞爾瑪是一個迷戀舞蹈,迷戀音樂的人,那麼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換一種方式來解讀這部電影,我們不禁會發現,塞爾瑪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人類靈魂的代表,她是那麼單純、愉悅、渴望幸福、擁有愛,但周遭的社會可以說是顯示的縮影,周遭的人們可以說是目前人類的一種縮影,他們給了這樣一種靈魂什麼樣的待遇,對她做了什麼?世界上有太多的虛偽,有太多的自私,有太多的黑暗,這些都是對真、善、美的阻礙。人應該是幸福的,靈魂應該是純淨的,但人偏偏想極力融入社會,從中去獲取幸福,卻在未知的某天發現自己離幸福越來越遠;人們極力的想豐富自己的靈魂,卻會在未知的某天發現自己離靈魂越來越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終究該靜靜地看一看這塵煙浮懸的社會,當剝離開世俗功利等等外層包裹的皮囊後,我們才會發現我們最初的靈魂,透明的、澄澈的、閃著微微迷人的光澤的。當然我知道世界遠不會如此純淨,如此簡單,如此美好。因為完美不僅不存在,其實完美本身也是一種殘缺、一種不完美不是麼?電影中的塞爾瑪只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治好眼睛,她別無所求,也沒有招惹別人,但她太過於單純地相信了比爾,相信了靈魂外的軀殼。塞爾瑪是充滿愛的靈魂的象徵,是單純的可愛的靈魂的象徵,卻最終在現實的逼迫、欺騙、背叛等等中灰飛煙滅。

電影中提及她不喜歡美好的終結,這實際也是一種靈魂的象徵,靈魂的美好是永恆的,是不會結束的,是流延不止的。在她臨終前,她那曲未完之歌,那種美好永在之感,令人心碎。大家或許認為這是對美好的扼殺吧,誠然如此,但同時也正應了塞爾瑪之前所希望美好永不結束之詞,她的歌聲尚未結束便香消玉殞,使得美好沒有到達其尾聲,這便是永恆啊。我並不是很喜歡二十世紀的很多文學家對於死亡的追尋,但在這部影片中,我有種感覺,塞爾瑪的生命終結從某種角度上印證了永恆的存在,是的,永恆是存在的,靈魂是永恆的,美好是本質的,只是我們在俗世上走了這麼多年後,距離靈魂到底有多遠了呢?

第3篇

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底層社會的一面。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沙曼為了給患有家族遺傳疾病的兒子吉恩湊錢動手術而不分晝夜的辛苦勞作,在這過程中她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磨難以及最後的死亡,然而儘管現實殘酷,沙曼卻有她自己的信仰,就是對音樂的熱愛,音樂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在這部影片中,音樂、色彩以及運動鏡頭是其最大的亮點。下面我便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首先,從整部影片來講,我認為音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影片序幕時以一種低沉壓抑悲傷的曲調而拉開,這便為整部影片的基調奠定了基礎,預示了故事的結局同時也讓觀眾最好了心理準備;第二部分便是影片中間部分非敘事鏡頭的音樂效果,根據故事的情節漸舒漸緩或是跌宕起伏,如第一次進入夢境時的歡快節奏,這體現了沙曼對希望的渴求和不放棄,現實雖然殘忍但沙曼可以以這種方式發洩,始終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勵自己跨過她面臨的這些磨難,同時這也是對她所熱愛的音樂和夢境的讚美,以及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同樣第四次、第七次進入夢境時的節奏也表達了同樣的效果;第三部分是影片結尾時,沙曼的歌聲中摻雜了太多的無奈與辛酸以及頑強與勇氣,歌聲戛然而止,代表了沙曼的生命最終結束。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許多安靜的時刻,最明顯的便是沙曼的沉默,這樣便自然地形成了有聲與無聲的對比,這也是無助與不安的象徵,更有利於塑造沙曼的特殊性格。這部帶有音樂劇感覺的影片恰到好處的將音樂與其他元素相融合,最大限度的表達沙曼的心境,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引起觀眾內心的強烈感觸。

其次,這部影片中的色彩的運用也是可圈可點。在這部片子中,導演通過明顯的色彩差異,將敘事鏡頭與非敘事鏡頭區別開來。不難看出在敘事性鏡頭上主要是暗色系,如沙曼與男房東搶奪財產時以及法庭上對沙曼控訴時整個畫面都是灰色調的。從開始的暗紅色到電影即將結束沙曼被判死亡時的冷藍色都是暗色調的。即使影片前半部分沙曼充滿了希望,畫面以暖色調為主,但是也並不是完全鮮豔的暖色,也是帶有一定悲劇性質的。這也表現了主人公沙曼的情緒的變化,配合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最終體現的是現實的冰冷與嚴酷。然而在非敘事性鏡頭當中,畫面色彩無疑是豔麗的,對比極為強烈的,如第一次進入夢境時鮮豔的紅色、藍色等。這樣的色彩運用表現了在沙曼想象的夢境世界中存在的虛幻與美好,充滿了樂趣與希望,與現實中的冷漠黑暗恰恰相反。因此可以說在這部影片中色彩與敘事、抒情、達意完美結合,準確的傳達了資訊。

最後便是這部影片的最大的亮點,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晃動鏡頭以及甩拍,使鏡頭不斷的晃動移動,這雖然讓觀眾在觀看時有些不舒服,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這樣的處理帶來的是一種真實記錄的感覺,如在沙曼與男房東爭奪財物這個鏡頭等等,影片運用這樣的表現方式目的在於追求一種真實的感覺,同時也能夠表現主人公是個處於社會邊緣的人以及她不安穩的生活處境,有著特殊的畫面質感。另外,整部影片中大量的近景中近景以及特寫也運用的恰到好處,如在沙曼即將面臨死亡時對她眼部的大特寫等等,我們便很容易從中看到主人公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沙曼雖然內心充斥著恐懼,但從她的眼神中也可以看到她勇氣執拗以及對於自己選擇的不後悔,由此體現了母愛的偉大。因此可以說這部片子在細節上的特寫有力的突出了主題。當然角度與景別的配合也是不可忽視的,例如出場時近景仰拍舞臺上的沙曼,表達了對沙曼這個人物的讚美與歌頌,又如在沙曼與男房東搶奪財產時對沙曼的仰拍以及對男房東的俯拍,分別表現了沙曼的勇氣,恐懼壓抑和近乎瘋狂的內心以及對男房東的瞧不起。大量的仰拍與俯拍相結合有利於塑造人物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抒發一定的主觀情感。當然,影片中也有許多誇張的特殊角度的鏡頭,其目的也在於表現沙曼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性格的內心世界,這裡面有她對這個世界的強烈期望,也有她對黑暗的恐懼和在黑暗中的苦苦掙扎,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母親所迸發出來的頑強的力量。

難以逃過現實的壓迫,最終沙曼還是走向了死亡。隨著幕布的拉下,沙曼結束了生命,不能說沙曼是懼怕死亡的,她最後的歌聲只是對生命的留戀以及知道兒子手術成功後的釋然與解脫,她已盡了最大的力去愛她的兒子,同時也讓她生命中的唯一燭光一直亮著,她可以安心的離開這個世界了。不需要華麗的舞臺,不需要美輪美奐的舞蹈,只需要有主人公那顆善良的充滿愛的心就足夠。

感覺心中有很多東西想傾吐一下,可是不知道該怎樣動筆,想起朋友那句“想表達什麼就直接表達出來”的文論,我還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頁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說現在的人活得太壓抑了,所以看電影、戲劇等便成了抒發、釋放感情的一種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原因,或者說不知道這方面的因素所佔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實實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哭得走出圖書館的地下多功能廳時直低著頭不敢讓人瞧見那張淚跡斑斑的臉。

在黑壓壓的地下多功能廳裡,看著主人公耶莎曼以一個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會的黑暗與作為人的渺小的無奈慢慢吞沒,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臺,旁觀者的心也慢慢地變得沉重了起來,變得困惑起來。為什麼那樣一個一心只想掙足錢為兒子治療家族遺傳的眼疾的母親、那樣一個一心只痴迷、追求著自己心中的音樂劇夢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著,不能享受著作為人而應當享受的人的權利與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攢錢有什麼錯?她用生命護住苦心為兒子積攢的手術費有什麼錯?如果真的有錯,那也是錯在不該生下帶有遺傳基因的孩子,可是,作為一個女人,“想把一個小嬰兒抱在懷裡”,又何錯之有?都說法理不外乎人情,可是為什麼這人情之網就不為她而開呢?人生於世,是為萬物主宰,可是,當比爾為了那筆錢而不惜出賣良心時,當律師因為無辜者沒有錢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於不顧時,當社會的執法者因為條條闆闆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語時,究竟是物役於人,還是人役於物?這一個個的“不解”,隨著劇情的進展不斷地在心頭加重,直到我走出圖書館,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來以為觀後感之類的東西最佳者應該是抒發觀看之後最直接的心靈震動,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學評論術語來對其手法進行一次長篇探討,畢竟各種手法、技巧都是為達到前者這個目的服務的。但是當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後,我發現自己眼睛依然紅紅的臉竟然笑得這麼甜、這麼美,讓人有一種入畫的感覺。我知道這種莫大的快樂的緣由——因為享受了一場富有藝術內涵的文化盛宴。這部戲的亮點之一就是它沒有像很多作品一樣去磨合觀眾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一正常的審美要求,而是異筆突起,將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這樣一種方式展現,而且這種灰色面的展現也不同於很多的悲劇,它讓人的眼淚不僅是為主人公的命運而流,也為人的命運而流,讓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種生命的無奈、可悲甚至絕望。它將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現在了人的面前。而為了達到這種目的,製作者也頗具匠心,把音樂劇很巧妙地融合在戲中,在人物身上,讓音樂來傳達人的內心情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濃濃的母愛,同時也讓音樂來舒緩灰色的感情基調、舒緩緊張甚至有點讓人近於窒息的氣氛。這部戲能夠達到賺人眼淚、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音樂在劇中的巧妙利用,因為音樂昇華了主人公。相信看過這部戲的人都會對劇中那種曠遠的歌聲、都會對主人公在音樂中那種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懷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彷彿看見耶莎曼在漆黑的舞臺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動情的歌聲在空曠的舞臺上回蕩著,舞臺中心那點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滲透開去,慢慢地將整個舞臺的每一個角落照明。這個舞臺,不僅是人的舞臺,也是藝術的舞臺!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麥傑出導演拉爾斯·馮·特里厄繼《破浪而出》、《白痴》後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據說拍攝這三部曲的靈感,來自一則他最喜歡的關於付出的童話故事。拉爾斯以這個自我犧牲奉獻的角色當範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裡堅強而樂觀的塞爾瑪的形象。

影片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底層社會的一面。一開始的故事切入,就非常有技巧。不交代任何背景,直接來一段音樂劇的排練,慢慢地不經意地引入主人公視力極差的故事。那一段比爾跟女主角互相交代的劇情,在劇情上簡直是非常精巧,一下子就同時交代了兩件事情,對後面的故事有著完美的鋪墊。

至於完全不用腳架,而一直用手持,很顯然,這也是刻意為之,故意讓畫面不停地抖動,而有一種紀錄片的感覺,色調也是如此。幾乎從頭到尾,都讓我一直有一種這是紀錄片的感覺。只是反覆地插入的主人公的關於音樂劇的幻想,才讓我明白這是電影而不是紀錄片。

一直都還記得片中的最後一個鏡頭,刑場的幕布緩緩地拉上,塞爾瑪手中的黑框眼鏡也沉石一般掉落在地,碎裂且支離,宛如了斷的生命和終究可以隱去的哀傷與恐懼。而隨著黑框眼鏡“咯噔”落地的同時嘎然而止的是塞爾瑪的歌聲,那本來激昂但卻是絕望的歌聲也一同停滯了,於是壓抑很久的淚水很順暢地流下來,始終鬱結的壓抑、悲愴的情緒也得以在影像趨黑之後一點點地釋放……

這部影片講的故事並不獨特,同樣是一個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悲劇,它的特殊主要在於幻想與現實的完美結合,用一般的電影敘事來展現現實,而用熱鬧的歌舞劇來表現幻想,這樣的話就使得主題昭然若揭。從車間、鐵路旁、火車上,到排練場、法庭、監獄直到最後的刑場,七次歌舞的演出,正是塞爾瑪七次對生活、對生命的幻想,不僅承擔了敘述部分情節的任務,還將追求自由、光明以及人性和生命的主題一一展現。就這樣,影片在幻想與現實之間不停地跳躍,每一次幻想與現實的切換,由沉悶、陰鬱、舒緩的現實跳入急促、明亮、歡快的幻想,顏色由灰暗轉到明豔,光線也增加了亮度,只是因為現實和幻想是如此鮮明地對立著,也就成了黑暗與光明的兩個世界。塞爾瑪無法擺脫黑暗的現實生活,卻能在幻想中找到自己的希望和快樂,她是個“黑暗的舞者”。壓抑的情感與幻想的歌舞混雜著,調和出一種光明的、天堂裡流光異彩的顏色,這是生命的顏色。可她最後還是沒能擺脫命運的控制,她因為善良而走向了死亡……

影片中處處可見塞爾瑪對生命的熱愛,猶如舞者愛著她的舞步、她的音樂,換句話說,塞爾瑪近乎是以藝術家的方式愛著的。她總是甜美微笑著,即使遭遇失明或死刑;總是善解人意,心繫他人:得知比爾祕密時,她說“我告訴你一個祕密,你會好點嗎?”儘管生活拮据,她主動提出了加房租,或是在自己即將死亡之際考慮到的還是他人,她對傑夫說“如果你認為你受得了的話,我很歡迎你到時在場。”這既是她留戀美好生命,渴望友情愛情陪伴的真情流露,也是她時刻關懷他人,祈願讓他人心感安定幸福的體現。她總是賦予生活美好的色彩,工廠裡機器的聲音都變成了音樂。就如她在獄中唱到:“玫瑰花上的雨點、小貓咪的鬍鬚發亮的銅水壺和溫暖的毛手套,用繩子紮好的棕白色紙包裝,這些都屬於我最喜歡的東西。”這就是她對生活純粹真誠的喜愛與滿足。

'我只想有個孩子'當你疑惑塞爾瑪明知道她的孩子也會遺傳她的眼疾時卻還堅持要這個孩子時,她是這樣說的。只為了將自己的母愛施展,她將一個孩子帶到了註定黑暗的世界,而她則受到了辛苦操勞大半輩子並付出了生命的懲罰。

我相信每一位看到這部電影片的觀眾都會被塞爾瑪這種偉大的母愛所動容。影片始終以一種平淡冷靜的語言講述著一個情節並不離奇的人生故事。紀錄片式的影像風格以及手提式的攝影手法給人身臨其境之感。簡單中包含著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與關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故事中的主人公薩爾瑪,因為眼睛看不見,所以聽覺便尤為敏銳,只要有聲音,只要有一絲細微的聲音,便會激起舞者心中的節奏,在黑暗中舞蹈,在自己的腦海中恣意旋轉踢踏。而不確定的,只存在於白日夢中的歌聲,終於在最後傾囊而出,像泊泊泉水,漸漸悅耳高昂直到刺激耳膜,然後,在最高點戛然而止。世界,又陷入寂靜,可怕的寂靜。

第4篇

有人說這是一部描繪母愛的電影,有人說這是一部揭露美國社會陰暗面的電影,有人說這是一部壓抑、沉鬱的電影,有人說這是一部天真、單純的電影。當我呆呆地望著女主角在我面前香消玉殞,電影落下帷幕時,我的眼角是溼潤的,我所感觸到的不僅僅是電影,亦或是藝術這麼簡單,而是讓我不禁感嘆我們與靈魂究竟距離有多遠。

塞爾瑪的悲劇只是大千世界,只是渺渺蒼生中悲劇的一個代表,她是一個突出的、強烈的代表,但她只是一個代表而已。世界上有太多的悲劇,有太多的苦悶,有太多的壓抑,有太多的黑暗,這不得不讓人深思,我們的靈魂在哪?我特別注意電影中的音樂意象,塞爾瑪是一個迷戀舞蹈,迷戀音樂的人,那麼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換一種方式來解讀這部電影,我們不禁會發現,塞爾瑪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人類靈魂的代表,她是那麼單純、愉悅、渴望幸福、擁有愛,但周遭的社會可以說是顯示的縮影,周遭的人們可以說是目前人類的一種縮影,他們給了這樣一種靈魂什麼樣的待遇,對她做了什麼?世界上有太多的虛偽,有太多的自私,有太多的黑暗,這些都是對真、善、美的阻礙。人應該是幸福的,靈魂應該是純淨的,但人偏偏想極力融入社會,從中去獲取幸福,卻在未知的某天發現自己離幸福越來越遠;人們極力的想豐富自己的靈魂,卻會在未知的某天發現自己離靈魂越來越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終究該靜靜地看一看這塵煙浮懸的社會,當剝離開世俗功利等等外層包裹的皮囊後,我們才會發現我們最初的靈魂,透明的、澄澈的、閃著微微迷人的光澤的。當然我知道世界遠不會如此純淨,如此簡單,如此美好。因為完美不僅不存在,其實完美本身也是一種殘缺、一種不完美不是麼?電影中的塞爾瑪只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治好眼睛,她別無所求,也沒有招惹別人,但她太過於單純地相信了比爾,相信了靈魂外的軀殼。塞爾瑪是充滿愛的靈魂的象徵,是單純的可愛的靈魂的象徵,卻最終在現實的逼迫、欺騙、背叛等等中灰飛煙滅。

電影中提及她不喜歡美好的終結,這實際也是一種靈魂的象徵,靈魂的美好是永恆的,是不會結束的,是流延不止的。在她臨終前,她那曲未完之歌,那種美好永在之感,令人心碎。大家或許認為這是對美好的扼殺吧,誠然如此,但同時也正應了塞爾瑪之前所希望美好永不結束之詞,她的歌聲尚未結束便香消玉殞,使得美好沒有到達其尾聲,這便是永恆啊。我並不是很喜歡二十世紀的很多文學家對於死亡的追尋,但在這部影片中,我有種感覺,塞爾瑪的生命終結從某種角度上印證了永恆的存在,是的,永恆是存在的,靈魂是永恆的,美好是本質的,只是我們在俗世上走了這麼多年後,距離靈魂到底有多遠了呢?

第5篇

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可以說是自好萊塢成功塑造《雨中曲》這一經典歌舞片之後的又一成功之作。而兩個影片中,兩種舞蹈也向觀眾展示了現代舞蹈的發展,並通過對一個熱愛舞蹈的平民的刻畫,表現她對舞蹈的感情,刻畫出舞蹈這一逐漸走向平民,走向更人性更生活化的的藝術。

從故事劇情上看,《雨中曲》是平和發展的,而《黑暗中的舞者》則是提取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的藝術,用舞蹈與暗藏的節拍表現出來。這也讓觀眾看到了現代藝術的發展方向——更少受到政府或者傳統理性的約束,向以前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向探索。也像各領域的藝術一樣,逐漸豐富並體現不一樣的意義,在其中收穫不一樣的效果。

無聲節拍,內心節拍。影片的每一個帶有節奏的情節都被導演捕捉,並由女主人公用不專業的舞姿,跳出影片的旋律,跳出心中的感覺,跳出觀眾心中的旋律。每一個動作都用平凡的動作、平凡的唱功、平凡的事件,用舞蹈展現出來,與《雨中曲》中的舞蹈不一樣,《黑暗中的舞者》的動作更加形象,雖然從視覺美感看來,《雨中曲》似乎更勝一籌,但是《黑暗中的舞者》的舞蹈從內容表現上看,更是在敘述主人公的內心。隨著節拍,爆發出發達國家被壓迫者的吼聲。而影片的每一個惡性事件發生之後的舞蹈,更是向觀眾展示了女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此帶給觀眾震撼和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也帶給觀眾反思。

生活化的舞蹈。前面說過,《黑暗中的舞者》在生活中,提取每一個細節,用舞蹈展現出來。在影片中,觀眾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家裡,在鐵路上,在工廠裡,當意識到什麼節拍的時候,主人公會合著節拍,邊唱邊跳。動作並不專業,並沒有刻意的設計,但是她卻比平常舞蹈所展示出來的內涵更多,更貼切,也更易讓人們理解。從這方面,我們也看出了舞蹈的變化——由只有少數人跳的專業舞蹈,變成了生活化的,更多在意人內心的舞蹈。

舞蹈演繹生活。《黑暗中的舞者》的劇情圍繞女主人公悲涼的身世進行,在故事的敘述中,結合著舞蹈,用不一樣的手法向觀眾展示內心世界。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性化,這一思想也融入藝術中,現代舞就是很好的例子。芭蕾舞用舞蹈講述一個故事,民舞展現一個個人物,現代舞展現內心,誇大表現。但我們卻從《黑暗中的舞者》簡單的動作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她的故事,她的痛苦,她的堅韌,猶如在看一個紀錄片電影,只是這是用舞蹈,在電影中合著節拍、旋律,帶給觀眾一陣陣的震撼與心靈的衝擊。

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需要體會,在體會後用我們的肢體把我們的理解,展現給自己,展現給觀眾,展現給社會。

第6篇

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能夠說是自好萊塢成功塑造《雨中曲》這一經典歌舞片之後的又一成功之作。而兩個影片中,兩種舞蹈也向觀眾展示了現代舞蹈的發展,並透過對一個熱愛舞蹈的平民的刻畫,表現她對舞蹈的感情,刻畫出舞蹈這一逐漸走向平民,走向更人性更生活化的的藝術。

從故事劇情上看,《雨中曲》是平和發展的,而《黑暗中的舞者》則是提取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的藝術,用舞蹈與暗藏的節拍表現出來。這也讓觀眾看到了現代藝術的發展方向——更少受到政府或者傳統理性的約束,向以前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向探索。也像各領域的藝術一樣,逐漸豐富並體現不一樣的好處,在其中收穫不一樣的效果。

無聲節拍,內心節拍。影片的每一個帶有節奏的情節都被導演捕捉,並由女主人公用不專業的舞姿,跳出影片的旋律,跳出心中的感覺,跳出觀眾心中的旋律。每一個動作都用平凡的動作、平凡的唱功、平凡的事件,用舞蹈展現出來,與《雨中曲》中的舞蹈不一樣,《黑暗中的舞者》的動作更加形象,雖然從視覺美感看來,《雨中曲》似乎更勝一籌,但是《黑暗中的舞者》的舞蹈從資料表現上看,更是在敘述主人公的內心。隨著節拍,爆發出發達國家被壓迫者的吼聲。而影片的每一個惡性事件發生之後的舞蹈,更是向觀眾展示了女主人公對完美生活的嚮往,以此帶給觀眾震撼和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也帶給觀眾反思。

生活化的舞蹈。前面說過,《黑暗中的舞者》在生活中,提取每一個細節,用舞蹈展現出來。在影片中,觀眾能夠看到主人公在家裡,在鐵路上,在工廠裡,當意識到什麼節拍的時候,主人公會合著節拍,邊唱邊跳。動作並不專業,並沒有刻意的設計,但是她卻比平常舞蹈所展示出來的內涵更多,更貼切,也更易讓人們理解。從這方面,我們也看出了舞蹈的變化——由只有少數人跳的專業舞蹈,變成了生活化的,更多在意人內心的舞蹈。

舞蹈演繹生活。《黑暗中的舞者》的劇情圍繞女主人公悲涼的身世進行,在故事的敘述中,結合著舞蹈,用不一樣的手法向觀眾展示內心世界。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性化,這一思想也融入藝術中,現代舞就是很好的例子。芭蕾舞用舞蹈講述一個故事,民舞展現一個個人物,現代舞展現內心,誇大表現。但我們卻從《黑暗中的舞者》簡單的動作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她的故事,她的痛苦,她的堅韌,猶如在看一個紀錄片電影,只是這是用舞蹈,在電影中合著節拍、旋律,帶給觀眾一陣陣的震撼與心靈的衝擊。

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需要體會,在體會後用我們的肢體把我們的理解,展現給自我,展現給觀眾,展現給社會。

第7篇

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並不是很喜歡看電影,尤其是太藝術的電影。這次去看這部電影大概緣於我在前一個部落格裡寫過的一篇同名為《黑暗中的舞者》的文章吧。

可以說這是一部迄今為止,我唯一無法具體說出觀後感的影片,因為這之間夾雜著我太多矛盾的感情,有敬佩、有憐憫、有憤怒、也有感動。也許芳的形容比較貼切,那就是這絕對是一部讓你看時思緒幾近崩潰,看後心情又非常鬱悶的電影。

對於女主角,我確實有太多的不理解。不理解她為何能夠如此堅強地生活、如此樂觀地面對自己將瞎的事實但卻不能勇敢地在法庭上為自己的無辜做出最後的聲辯。或許這之中體現了她的善良,她的朋友義氣和她的從容淡定以及許許多多的作為一個女性而言難得的優秀品質。但是我卻還是忍不住想要罵她一句“真的好傻!”她的傻在於她在別人用極其卑鄙的手段和陰險的計謀傷害了她之後,卻依然那麼執著地要為那個卑鄙小人去保守一個會致她自己於死地的祕密。

對於女主角,我也確實有太多的感動。感動她對於音樂對於舞蹈的執著追求,感動她面對無望人生的堅強樂觀,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她作為母親所表現出來的無私和偉大!

我常常在想,這個世上或許只有一種愛的力量是最為強大和永恆的,那就是母愛。母親們總是不求所報地為自己的子女爭取他們的幸福。我也常常在想,這個世上又有多少子女是可以真正體會到母親對他們的那份深沉的愛的呢?如果體會到了,那為何子女回報給父母的愛總遠比不上母親所給予她孩子的愛呢?覺得這或許是因為母親大多不會用語言告訴她的孩子她的愛,這一句“我愛你我可愛的孩子”似乎成了母親永遠難於逾越的鴻溝。這一溝讓木訥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來自媽媽最深切的愛。所以我還是堅持認為,既然愛,那就要勇敢地說出口。

第8篇

這天我們又看了一部電影《黑暗中的舞者》,我先說一下我的感想吧。透過連續幾次看電影,我發現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才發現自我每次看的電視都好單調無味,沒有什麼個性的感想和啟發。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就應看一下對自我有好處、有感觸的那些電影,我當然也不能再沉迷於什麼偶像劇了,因為這個檔次不一樣,不能讓自我更加的成熟。

?黑暗中的舞者》這部電影主要講的就是母愛的偉大,一位堅強的母親為了自我心愛的兒子,寧願自我失去生命也不願意讓親愛的孩子和自我一樣失去光明。一位靠著一點點微薄的工資經營著自我的生活,拼命的積攢錢,為的就是給自我的孩子治病—治眼睛。因為這篇電影的主人翁耶莎蔓自我的視力就很差,基本上看不見,生下來的孩子當然遺傳了自我的病因,所以極力掙錢,藏錢,為的就是自我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很差,但她還是安詳坦然的應對生活。直到有一天,當自我發現自我的錢被比爾偷走的時候,那時她的心涼了一下截,那但是她的命根子。她不顧一切的去要回自我的錢,儘管比爾的妻子說話難聽,說她勾引自我的丈夫,但她還是跑上樓去找比爾要回自我的錢,但是比爾為了自我的利益極力搶住錢,莎蔓忍無可忍,無奈之下用槍殺死了比爾。

在被絞刑的法庭上,莎蔓一點也不害怕,怕的是自我的孩子不能夠完成手術。即使到了最後關頭,她也沒有說出真相,沒有真正的為自我辯護。最後還是出乎意料,吊死了。但她還是很害怕,一向哭,應對死亡時,她也會因害怕哭得一塌糊塗,哭得異常醜陋。當有可能洗脫罪名但要以兒子的眼科手術為代價時,她還是固執地讓人絞死了。當聽到自我的孩子完成手術時,她毅然唱起了她最愛的音樂。

比爾和他的妻子無比狠毒,用語言傷人,用卑鄙的手段搶奪別人的錢財,這種可恥的行為,試問誰能夠忍受,但是善良的莎蔓死到臨頭還是維護了比爾的尊嚴,因為“承諾是金”,這當然就體現了她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這篇電影確實感觸很多,為這位死去的母親不值,心裡痛恨,痛恨那些卑鄙的小人奪取了她寶貴的生命,心裡惋惜。回想到自我的母親,每年也是拼命的工作,為的是什麼,難道不是自我的兒女嗎?我們又有什麼資格一向惹自我的父母親悲哀,一向讓他們擔心,我們要明白“天下父母心”,在這大好青春的年華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難道不就應體諒一下嗎,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將要人為父母,更因該能夠體會到這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