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絕句教學反思7篇 "探討絕句教學:反思與提升"

絕句作為一種中國古典詩歌形式,其詩情畫意和表達技巧備受讚譽。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卻發現不少絕句教學存在的問題,如重理論輕實踐、忽略文化背景等。因此,對絕句教學進行反思,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更能讓他們領略中華文化之美。

絕句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以畫為媒,讀寫結合,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上課伊始,教師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創設自由和諧的教學情境,並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引入詩情畫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觀伴著輕快流暢的樂曲,學生埋藏於心靈深處的情感被撥動,詩興噴湧而出,大家躍躍欲試,爭先說出與畫面相關的詩句,學習古詩的熱情空前高漲。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謂“詩畫一家”。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是引導學生根據詩句,展開想象,作畫配詩,以“畫”為媒介,為學生“走”向古詩搭一座美麗的引橋。“畫”僅僅是手段,目的是把學生領到詩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在白描畫面後,讓學生圖詩對照,對畫進行點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能力,也促使其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將零散的事物組織成一幅完整、雋永的圖畫,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鑑賞美的`能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誦”。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盪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歡快激揚的情感,昇華了詩情。

絕句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課堂思路較清晰;教學目標完成較好,學生認識了九個生字,並且能夠正確地朗讀、背誦古詩;通過觀察圖片來理解詩句的含義,非常直觀、形象,學生能夠很容易地明白詩句意思;教學過程中,讀的較為充分(學生的自讀,糾正發音;老師範讀;學生打節拍地讀;理解詩句後的熟讀;感悟詩境後的美讀。

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興致不高,一堂課下來,回答問題的學生侷限於幾位;對於學生的評價太過單調,沒有針對性;指導學生朗讀時,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只是讀出了詩的節奏,而沒有做到有感情地讀古詩;感悟詩境時,引導的過於簡單,原本設計的讓學生找出詩句中的幾種“事物”,進一步找出描寫顏色的詞語“黃、翠、白、青”來體會“詩句中蘊含的豐富色彩,進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處”,由於緊張的緣故,也疏忽了對學生的引導,導致學生感悟不深刻,沒有感受到如此美麗的春景給人們帶來的那種勃勃生機。

雖然課堂留下了遺憾,但是“我參與,我幸福”。經歷了,就是一種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感謝評委老師給了我這樣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認識到自己的許多不足,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一定繼續努力,完善自我,讓我的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進步,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做一個更為合格的引導者!

第3篇

古詩的教學一直是語文老師眼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每個人都明白,如果古詩教學得好,那將會給孩子帶來多大文化的體味與快感,但是處理起來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古詩教學“五步法”——:①課前查詢知詩人。②介紹背景解詩題。③質疑討論明詩意。④想像誦讀悟詩情。⑤遷移應用背詩文。許多老師都瞭然於胸,但是操作起來,並不是很輕鬆,特別是第四步悟詩情入詩境,總覺得怎麼做都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步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去。因此,最後落得個讀古詩認生字,瞭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詩歌的內容說一說,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這樣的做法其實存在許多問題的:

現在的孩子,在國小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唐詩,唐詩中的名篇總有部分是耳熟能詳的,加上我們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背誦《國小生經典誦讀》這一套書,所以入選我們課文的詩歌90%學生已經提前背誦過的。那麼朗讀、背誦這一關就可以省去許多時間。省出來的時間幹什麼呢?需要我們老師去思考。

學古詩與學現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學習語言,提高語文素養;但是古詩為何歷經千餘年仍然令人傳誦難忘呢?這與古詩的語言精練、畫面豐富,用詞準確、內涵博大、意境深遠,讀時朗朗上口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老師不能通過一首首古詩讓學生逐漸步入古詩的大門,窺取箇中的奧祕,不能不說是件憾事。

細到什麼程度,學生有多少人多讀會背這首詩,有多少人已經能認讀詩中的每一個生字。這樣,課前的檢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師的任務是教學生不懂的不會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學生根本就不會注意到的知識內容方法。像我這個星期教的《望廬山瀑布》與《絕句》這兩首古詩,班級裡除了新來的陳浩及個別去年經典誦讀不過關的同學不會背之外,其餘的學生都會背誦。因此,在教學生字時,我把重點放在“廬與爐”兩個生字上,這兩個生字如果不能讓學生了解其中的來歷與不同,學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學時,我讓學生看“草廬”的圖片,簡說“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廬”就是古代簡易的房子,可能是貧困人或隱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過路人休憩的。“廣”就是為大家遮風擋雨。這樣學生從圖從來歷從字形上對“廬”字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再教“爐”字就相對簡單許多,詩歌中有“香爐”一詞,問他“香爐”是怎樣的?再問“爐”為什麼是“火字旁”,爾後進行擴詞,這樣學生能從字形字義上較好地區分這兩個音近字。

我們的閱讀教學很多時候更多是關注學生一、二層面的能力,很少關注三、四層面的,導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較弱。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評析文章內容、寫法、人物特徵等等,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彌補的。

比如,我在教《古詩二首》時,當學生已經瞭解了詩意,會背誦的情況下,我問:“再請細細讀這兩首詩,你覺得哪裡寫得特別好?為什麼?”

學生的發言是能給你意外的收穫的。他們談到許多——

?望廬山瀑布》:有的說“掛”字用得好,讓人覺得廬山瀑布像畫一樣美;有的說“飛流”用得好,讓人感覺到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說“直下”用得好,讓人覺得山勢陡;有的說“銀河落九天”比得好,讓人瞭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頂;也有人說“疑”字用得好,讓人彷彿身臨其境……

?絕句》:有的說顏色很美,因為詩歌裡寫到了四種顏色,黃、翠、白、青,覺得很淡雅;有的說聲音很動聽,一個“鳴”字讓人覺得鳥在唱歌;有的說“飛”字給人動態美,“泊”字給人靜態美。當然這一切都在我的預設中,因此,在學生理解詩歌時,我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為“群”鷺是亂的,而“行”是整齊的,這點我備課時確實沒有想到,當時真的很激動,可見我們的學生,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時間,設定足夠的自由度,他們是能夠學好的。

這讓我想到了《好媽媽一定要懂的幾個心理效應》中的“魚缸效應”。也就是,當魚放在小魚缸太久了,他的身體長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長了,哪怕後來你再將他放回大海,他的體形也不再長。即過度的框架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無論是家長與老師都應給孩子一個寬鬆、輕鬆、和諧的環境,多引導,多讓孩子去選擇去發展,這樣孩子將來的路會更寬更廣。

第4篇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

古詩不僅色彩美——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而且結構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了空間。對仗運用得恰到好處,耐人尋味。

理解詩句的意思,按照傳統的方式,先理解字詞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學生理解上有問題,我先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導理解。比如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麼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說話訓練,結合《補充》上的練習,通過出示掛圖激發靈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學生表達的比較到位,基本沒有偏離古詩的意思。

第5篇

語文教學中的寫景詩可謂比比皆是。詩人多通過景物描寫,展現美好風光,或借景生情,或情蘊景中……因親臨其境,故詩人之情能自心而發,深得景中之妙處。而作為讀者的學生則置身其外,由於年代久遠所造成的距離,以及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的侷限,很難引發共鳴。悟性不夠,生活經驗不能遷移,聯想不及的小讀者們,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領其皮毛,真是浪費了一首首好詩文,很是可惜。

絕句是唐代著名“詩聖”杜甫的一首七言詩。全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在教學時我遵循教學的整體性原則,教學層次由淺入深,步步深入體會詩所表達的意境。在教學中我還注意通過引導學生抓詩中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如“黃”、“翠”、“白”、“青”等,再結合語言訓練,展開畫面,使學生體會到畫面色彩絢麗鮮明,春天景色的明朗秀麗。在指導學生理解關鍵字詞的教學過程中,我用簡筆畫出窗框讓學生直觀感受“含”字的意思,不僅幫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學生在潛意識中領悟到景物描述的'生動性,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學難點。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後進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多層次的誦讀挑戰賽,放手讓他們自由選擇目標提高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讀出對詩的理解。但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對詩人寫詩時的觀察順序(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沒有來得及引導學生了解。

今後在教學中,要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時間,有效合理安排每個教學環節,關注後進生每節課學情上多下功夫。我在與學生交流時,應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體語言和生動的語言來感染學生,讓師生間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諧。

第6篇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這首詩描寫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作者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寫的是動景,草堂周圍翠綠的柳樹上成對的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由遠及近,寫的是靜景,作者身在草堂憑窗遠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低頭瞥見門外停著的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的船隻,不禁喜上心頭。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二年級的學生很難對古詩瞭解得那麼透徹,理解得那麼深刻,我們教學要求只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並大致瞭解古詩的意思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設計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會,讓他們自己來說,說得不對的地方我再補充。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讀著這首詩,我們一起跟著大詩人杜甫去他的家鄉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麼?在教學第二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我們再隨著杜甫的眼睛往高遠的藍天看看,又看見了什麼?在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了這兩行詩,我們彷彿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生機勃勃,春意融融。這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麼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學第四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這時詩人又低頭一看,門外的.江面上停著一艘艘船。猜猜哪個字是“停”的意思?這些船都是從遙遠的東吳行駛而來的。哪個詞說明這些船行駛的路途很遙遠?我們的眼睛始終跟隨著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去觀察,去體會,彷彿自己置身於其中。

學生在這種意境下,能很好的把握詩的大意。並且,為了更好地讓他們想象意境,想像出畫面,豐富他們的情感,我在教學中結合我們班級的特色——經典詩文學習,我讓他們用畫筆把自己想象的這個畫面畫出來。孩子們在畫的過程中,把對詩的理解更好地融合進去了。孩子們在這個畫的過程中,產生了對學習古詩良好的興趣。並且不再害怕讀古詩。而且很多同學的畫作還在我們的班級展示了出來。極大的調動了他們學詩的熱情。

但是在教學中,我也發現,有的同學心裡想得很好,但因為對畫技掌握得不好,而不大願動筆。教師在畫技這方面如果能示範學生就會做得更好了。

第7篇

絕句這首五言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明淨絢麗的春色圖。這首詩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寓情於景,顯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機和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後,愉悅閒適的心情。反覆誦讀此詩,給人一種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帶著對這首詩的喜愛,我饒有興致的開始了教學。

上課伊始的“說說關於春的成語”比賽一下子將氣氛領了上來,孩子們似乎進入了春天的世界,一雙雙小手高舉過頭,一種“春天的氣息”充滿了整個教室。

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在遊戲匯入,激發興致後,又緊接著讓孩子們自由讀詩,邊讀邊想想哪句古詩最能讓你感受到春天來了。孩子們在小組裡面大聲的朗讀著,說著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熱鬧。“我覺得春風花草香這句詩最有春天的感覺,因為春風一吹,花兒都開放了,草兒也從土裡鑽了出來,探出腦袋張望這美麗的世界,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覺得這就是春天”“看到這麼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麼樣呢?”“很高興,很欣喜!”“那你能將這句詩大聲的朗讀出來嗎?”“能,……”就這樣,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下,在孩子們個性化的解讀中,我完成了對本詩的教學。讓孩子們的自主、自由的解讀代替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解釋,但同時又從孩子們的回答中給予指點引導,並進行朗讀的指導。

或許是自己對這首詩的喜愛,或許是孩子們的表現很好,或許是這樣的教學設計較為合理,本堂課孩子們和自己的狀態、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中,一起走進了那富有詩意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