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圖文13篇 瘋狂世界中的自由翱翔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由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執導的電影,該片改編自美國作家肯·科西斯的同名小說。影片通過主人公揚·鮑爾斯利的視角,描述了被認為“瘋狂”的人們在精神病院中的生活故事。本文將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為讀者展示這部電影的觀後感及相關資訊。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圖文13篇 瘋狂世界中的自由翱翔

第1篇

故事發生在一九六三年間,美國某叢林旁坐落著一所國家精神病院,那兒住著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一天,一個名叫麥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裝的教養院軍官押往國家精神病院。麥克墨菲是一個身強力壯、性格豪放的青年,為了逃避在教養院的職責,在教養院的人面前表現出異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麥克默菲進院後,他原以為可自由簡便一點了,哪知處處受到限制,主治史貝菲醫生找他談話,因為他在教養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為教養院送來的資料說這中年男子在教養院胡作非為,經常打架……

?飛越瘋人院》一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影片上映後,不僅僅獲五項奧斯卡獎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並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飛越瘋人院》也是繼《一夜風流》(1934)之後,又一部獲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本片是美國70年代社會電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卻因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銳的諷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杯具故事,實則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著濃重的杯具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絃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臺,著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麥克默菲的對自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杯具命運,使影片具有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結尾是全片的點睛之作,充滿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卻也是最為感人的一個段落。在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床邊,呼喚著他,而麥克默菲卻只能報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語。“酋長”一邊說著“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這一場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同時更令人感到了一種深重的難以名狀的壓抑。“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著人性的迴歸。導演以一個印第安人主角來完成這一行動,也正喻示著人僅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能夠說,這部影片是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重重一擊。

以商業片而言,《飛越瘋人院》表面上對瘋人院制度的控訴,是大眾所能理解與理解的,而劇情中的歡笑、憤怒等,更是能夠吸引住觀眾至結尾。

就哲學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類社會制度、公理、法規的缺陷。她讓我沉思:到底什麼為“瘋”個別的人的個性行為如果超越社會所能理解就是瘋就如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抓後腦勺,但當一個人經常抓,他就被定義為瘋。憑什麼人類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對他人進行裁判所謂社會共識、社會公理、社會秩序,是不是應當從這片中得到反思

所謂“瘋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謂“天賦人權”,然而掌權人甚至社會中大部分所謂“正常人”卻以“公理”為由去扼殺一切小群體,或者美其名曰地說:糾正。人類何時起權力竟然大至覺得自我應當改變一個天生應當與他平等的人的行為呢?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圖文13篇 瘋狂世界中的自由翱翔 第2張

第2篇

影片一開始,平淡的情節似乎並不能激發我的興趣,因為看慣了感情戲,好像沒有感情故事,就覺得沒意思。可是看到後面越來越感到震撼。

剛開始時,我並不喜歡麥克默菲桀驁不馴的性格,他好像惟恐天下不亂,總是不斷的惹麻煩,還跟其他病人賭博、帶他們出去瘋狂等。可是,到之後才發現這一切都是他們逼迫的,一切都是對社會的抗爭。

麥克默菲跟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員談話時,總是帶著一種不屑,總是給那個護士長以尖銳的回擊。雖然有時他也不得不屈服,比如必須吃藥,但他也能逃脫,因為他將藥含在嘴裡不吞下去,覺得他真的很聰明,好像他代替自我諷刺了護士長的專制,真是暢快。

為觀看世界棒球錦標賽的首場比賽的抗爭,這一場戲著實讓我振奮,那種不屈不撓的堅持打動了我,看著那一群人都對著空白的熒屏歡呼雀躍,心中泛起一種莫名的痛……這時的護士長在隔壁看著這一群瘋狂的人,臉上的表情仍然冷漠,似乎她沒有一丁點感情。

比利口吃、膽怯、文弱,這個主角也給了我很大觸動,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我想,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多少人喜歡他,可是麥克默菲卻為了拯救他,付出了很多很多……聖誕節之夜,麥克默菲和病人們在住院大廳舉行了一次迪斯科舞會,又跳舞又喝酒,將醫院鬧了個天翻地覆。為了滿足比利對他女友的愛意,他將女友與比利安排至一個屋子後,準備在比利盡興後完成他的逃跑計劃並把比利也帶走,第二天,比利在護士長的逼迫下自殺了,聽到這個訊息時,麥克默菲正準備逃走,如果他決定逃走而不是去找比利,他是有機會成功逃走的,然而他沒有逃,而是飛奔去了比利那裡,他被護士長的行為徹底地激怒了,直朝護士長撲了過去,雙手緊緊扼住她的脖子,他的憤怒有多大,他手中扼住護士長的脖子就有多緊,這一幕我看到心都碎了。憤怒,心底有一個聲音在吶喊:掐死她,掐死她……突然發現自我從來沒有如此痛恨一個人。但最終,他被醫院護衛打昏,之後受到了慘無人道的'治療'——額葉切除手術,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當他被放在床上後,印第安人“酋長”抱起麥克默菲的頭十分哀傷地望著他,用枕頭把麥克默菲悶死了。死一樣寂靜的黑夜,“酋長”的淚水肆無忌憚的湧出,那是怎樣的一種痛。我流淚了為麥克默菲的善良、勇敢

和擔當,也為了他的被現實扼殺的心願、更為了那個“吃人”的社會。

最終“酋長”來到浴室,雙手抱起沉重的水泥墩,砸壞了醫院的鐵窗,跳出窗戶,帶著麥克默菲的願望逃走了……

第3篇

昏睡了幾乎一個午時的週日晚上,實在是沒有心境再去做其他的事了,抱著電腦趴在瑜伽墊上開始看電影,之前在電腦裡下載了很多經典電影,點開了一部想看去一向沒看的經典之作《飛越瘋人院》。

影片的開頭是對著精神病院的一群患者,基本上給每個人一個特寫。然後是麥克被警察帶到精神病院。醫生在討論他是不是真的有病,還是隻是藉口逃脫勞動。麥克在院中帶著其他患者打球,賭博,向瑞秋護士要求放電視看棒球比賽,可是遭到了瑞秋的拒絕,她以投票的方式決定,結果第一次僅有幾個人舉手,第二次投票僅有九個人,投票結束時,麥克去遊說病友,但都沒人理他,出乎意料的一向不說話的大塊頭酋長卻舉手了。

麥克歡呼著叫瑞秋護士看,她卻說投票已經結束。麥克看著電視裡反射出的自我的樣貌,開始自我解說球賽,把病人全部吸引,並隨著他的解說詞一齊跳躍激動。麥克帶著一群瘋子打球賽,讓酋長守著籃筐不讓對方進球,酋長充分發揮身高的優勢,攔截進球,簡便地投球。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酋長最終帶著微笑在球場上奔跑起來。

麥克似乎就是進來打破瘋人院的一切規則和秩序的。他對抗冷酷教條的瑞秋,出去開著療養車帶著他們一齊出海捕魚,經過女友凱蒂在院裡狂歡辦派對。本來狂歡派對那次他能夠出逃,可是酋長不願意跟著他走。酋長說,出去了也是被利用,就像他們利用麥克一樣。酋長沉默的生活在瘋人院裡,讓別人一向以為他又傻又笨,就像麥克說的,原先他才是最聰明的人,一向在耍他們。比利在出海捕魚那次愛上了凱蒂,狂歡夜麥克讓凱蒂去跟比利一齊度過,最終所有人都喝多了趴下。

第二天瑞秋來了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她很憤怒,她的規則被打破,權威被挑戰。她威脅比利說要把發生的事情告訴他媽媽,讓他說出是誰幹的事情。比利最終屈服了,但瑞秋沒有遵守她的約定,還是要把比利帶走。比利最終用玻璃碎片割斷自我的頸動脈自殺了。瑞秋出來說,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所有的要儘快回到原先的位置。麥克在這個時候爆發了,他衝上去,死命的掐住瑞秋的脖子,想要殺死她。最終被瘋人院的保安制服。

影片的最終一切回到了原樣,瑞秋依然同志著那裡。兩個保安帶著麥克回來了,酋長在他們走開的時候去看麥克,說此刻他願意跟他走了,他明白麥克不會拋下他,可是麥克卻沒有像以前那樣對他眨眼睛,卻裝傻騙過所有人。這次麥克是真的變傻了,額頭的兩側做手術摘除了什麼東西。酋長抱著麥克,說他也不會拋棄他,會帶上他一齊走。麥克艱難的回答了“ok”。酋長拿起枕頭捂死了麥克,搬起了壓力水箱。當初麥克打賭時,也曾搬過水箱,但以失敗告終。麥克說至少我試過了不是嗎用它砸碎了醫院的鐵窗,在晨曦中慢慢消失。那些瘋子都為他歡呼,可是自我卻沒有走出去的勇氣。

故事的結尾出乎我的意料,麥克本是瘋人院裡最正常最健康的一個人,在最開始的總是做些瘋狂的事情來證明自我有病,到最終想盡辦法要逃離。在狂歡夜的時候我以為他會帶著酋長一齊離開,跟著凱蒂一齊走。可是卻都醉死了。最終被醫院做了手術活生生地變傻,變成不正常了。一切想逃離的,最終還是無法逃離。反而是一向冷靜沉默的酋長最終帶著麥克默菲的自由的靈魂一齊飛越出瘋人院了。

那個朝著瑞秋大叫,說我不是小孩子,不要把我當成小孩子,你不能控制我的煙就像控制小孩子的餅乾一樣,在你高興地時候才會給一點的巴提尼最終還是理解了瑞秋的控制,安然的到影片最終還是呆在瘋人院裡。

有些人的反抗是因為有人帶領,一旦沒有了別人的指引,自我就會失去改變的勇氣,讓一切龜縮到原狀。百度上說這部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每個經典的電影看完之後都會讓你久久不能平靜,帶給你思想的衝擊,讓你開始反思自我。

第4篇

影片時長133分鐘,因為年代久遠,清晰度大約是150度近視的樣子,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我行我素的瘋子---麥克墨菲被送進瘋人院,一直想要逃離嚮往自由,經歷眾多之後,被醫院方切割了腦額葉,而另一位從頭至尾沉默裝傻的“酋長”最終殺死麥克墨菲併成功逃出瘋人院。分析來分析去,結果的不同和引發的思考源自於一個選擇:究竟是選擇大張旗鼓還是低頭走路。

和很多人一樣,在鳴人和佐助的偏好中,我喜歡前者,因為熱血活力,激情甚至是一根筋。很多熱血漫都喜歡塑造如此的主人翁,但是,大張旗鼓的說出自己要成為火影,然後事情朝希望的方向順利進行,或許那更應該稱之為幸運。《飛越》影片中酋長用枕頭悶死麥克墨菲時我的震撼,不亞於《肖申克》中安迪在雨中張開雙手那一幕。窒息感告訴你,很多時候並非悲觀也並非偏激,只是得認清事實,果實可口得先抱住樹幹。並不是嚷嚷著要逃出精神病院就真的可以逃出去,並不是大叫著要統治地球萬物就會乖乖跪倒在你的腳下,並不是喊著“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口號”野生動物就會停止滅絕,並不是喊著未來無限美好就可以等著一切飛進手心。故事,之所以好聽,是因為與現實的'骨感對比之下的美好。有時候,單憑一腔熱情,真的還遠遠不夠,得低頭看看路。

雖然都是一無是處,但換個角度想,好在還擁有家人朋友,還好沒有掉牙只能吃稀飯,手還能動腳還能跑,盲目站在教室的桌子上吼叫是張揚青春不是牛逼閃閃。如果真的自命不凡,就現在開始做點什麼,踩著泥土規劃一下藍圖暢想眼前的未來,時而做個“酋長“,拿好手中的窩窩頭吃飽了再打架,想好一些什麼看準時機下手,才能夠真真”逃離“想逃離的那個瘋人院。

希望中的結果,是在酋長要悶死麥克墨菲時,麥克跳起來:上帝!你在幹什麼?!我他媽要自己自己逃離,我才是主角好麼!

第5篇

電影中的瘋人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裡四處活動,打牌抽菸。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但僅有麥克默菲看出了這看似完美的靜謐世界裡隱蔽的脆弱環節。

影片開始,他要求把音樂聲減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在音樂裡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藥片。而這樣的舉動對於秩序完整、封閉的瘋人院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而麥克默菲其實也並不是刻意的去做出這樣的反叛,他的行為僅僅是出於天性。他無拘無束的性格必然和嚴謹的壓制格格不入。在麥克默菲撞擊下,原先安穩守紀的“瘋人”們也開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們享受海邊陽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齊的樂趣,享受爭取自我反抗後從未感受過的發自生命本身的愉悅。

麥克默菲實際上破除的是一種儀式。當他到來之後,吃藥、開會,心理治療,所有的程式都遭到了質疑。雖然麥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絕,但對於一向機械般重複這些程式的瘋子們來說,麥克默菲的舉動無疑觸動了他們。這使得當他們面臨這種非暴力的壓抑時,產生了新的反映。一個病人對拉奇德的質問:“既然比利不願意說,你為什麼非要問他。”而查理也開始大聲哭泣著要自我的香菸。好比像是在一個壞孩子作了示範之後,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誘發了他們“壞”的天性。

最令我感到可笑的人就是那個護士了。瘋子們在旁邊發瘋的時候,在場僅有那個護士自始至終堅持了一個冷漠的表情,好似視若無物一樣。這個人物簡直就是一個教條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顆麻木不仁的心靈,這和麥克墨菲那張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瘋狂的心態構成了一個十分強烈的比較和對抗,護士長就是這個人群的統治者,就是這個工業社會的代表。如果動搖她的地位,或者違反了她所規定的體制,就要受到嚴格的處罰!被打,被電激。在這種暴力的統治下,使病人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見。

雖然處於護士的高壓控制狀態,可是那些瘋子為了爭取自由還是不斷挑戰著她的權威。片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出現了在反抗無效的情景下,幾個瘋子採取了精神勝利法的方式來到達滿足自我慾望的目的。這從反面點出了瘋人院的專制統治的可怕,影射出一個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會現實。試想,在這樣充滿著束縛和捆綁的社會條件下,又能出現多少個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來,這樣的條件,只能培養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為了自由而奮鬥的可悲的瘋子了。

導演的用意很明顯,把瘋人院比喻成一個小社會,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把那群瘋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統治的階級,而護士和醫生則是統治者,醫院的規定就是教條,就是憲法,絲毫不潤許任何人違背,說句俗話,就是隻許我點燈,不許你放火。在教條的規定下,你必須要嚴格的服從,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當片中的這些瘋子,就象機械一樣所不停的重複著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時候。

最終酋長那個人物,或許在殺死那個瘋子的同時就已經把他爭取自由的思想傳輸到了自我的思想當中去了。在酋長逃跑的時候,瘋人院裡瘋子們渴望獨立自由的心境也被帶到了廣闊的大自然當中去了。從這個結尾當中,我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會的一絲光明。

本片確實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深刻含義。我看了這部片也瞭解到了許多西方社會無奈的現實,但願經過以後的.努力,社會上能夠少些瘋子,多些真正獨立自由的人。

第6篇

影片《飛越瘋人院》,時長133分鐘,因為年代久遠,清晰度大約是150度近視的樣子,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我行我素的瘋子---麥克墨菲被送進瘋人院,一直想要逃離嚮往自由,經歷眾多之後,被醫院方切割了腦額葉,而另一位從頭至尾沉默裝傻的“酋長”最終殺死麥克墨菲併成功逃出瘋人院。分析來分析去,結果的不同和引發的思考源自於一個選擇:究竟是選擇大張旗鼓還是低頭走路。

和很多人一樣,在鳴人和佐助的偏好中,我喜歡前者,因為熱血活力,激情甚至是一根筋。很多熱血漫都喜歡塑造如此的主人翁,但是,大張旗鼓的說出自己要成為火影,然後事情朝希望的方向順利進行,或許那更應該稱之為幸運。

?飛越》影片中酋長用枕頭悶死麥克墨菲時我的震撼,不亞於《肖申克》中安迪在雨中張開雙手那一幕。窒息感告訴你,很多時候並非悲觀也並非偏激,只是得認清事實,果實可口得先抱住樹幹。並不是嚷嚷著要逃出精神病院就真的可以逃出去,並不是大叫著要統治地球萬物就會乖乖跪倒在你的腳下,並不是喊著“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口號”野生動物就會停止滅絕,並不是喊著未來無限美好就可以等著一切飛進手心。故事,之所以好聽,是因為與現實的骨感對比之下的美好。有時候,單憑一腔熱情,真的.還遠遠不夠,得低頭看看路。

雖然都是一無是處,但換個角度想,好在還擁有家人朋友,還好沒有掉牙只能吃稀飯,手還能動腳還能跑,盲目站在教室的桌子上吼叫是張揚青春不是牛逼閃閃。如果真的自命不凡,就現在開始做點什麼,踩著泥土規劃一下藍圖暢想眼前的未來,時而做個“酋長“,拿好手中的窩窩頭吃飽了再打架,想好一些什麼看準時機下手,才能夠真真”逃離“想逃離的那個瘋人院。

希望中的結果,是在酋長要悶死麥克墨菲時,麥克跳起來:上帝!你在幹什麼?!我他媽要自己自己逃離,我才是主角好麼!

第7篇

故事發生在一九六三年間,美國某叢林旁坐落著一所國家精神病院,那兒住著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一天,一個名叫麥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裝的教養院軍官押往國家精神病院。麥克墨菲是一個身強力壯、性格豪放的青年,為了逃避在教養院的職責,在教養院的人面前表現出異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麥克默菲進院後,他原以為可自由簡便一點了,哪知處處受到限制,主治史貝菲醫生找他談話,因為他在教養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為教養院送來的資料說這中年男子在教養院胡作非為,經常打架……

?飛越瘋人院》一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影片上映後,不僅僅獲五項奧斯卡獎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並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飛越瘋人院》也是繼《一夜風流》(1934)之後,又一部獲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本片是美國70年代社會電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卻因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銳的諷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杯具故事,實則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著濃重的杯具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絃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臺,著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麥克默菲的對自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杯具命運,使影片具有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結尾是全片的點睛之作,充滿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卻也是最為感人的一個段落。在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床邊,呼喚著他,而麥克默菲卻只能報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語。“酋長”一邊說著“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這一場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同時更令人感到了一種深重的難以名狀的壓抑。“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著人性的迴歸。導演以一個印第安人主角來完成這一行動,也正喻示著人僅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能夠說,這部影片是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重重一擊。

以商業片而言,《飛越瘋人院》表面上對瘋人院制度的控訴,是大眾所能理解與理解的,而劇情中的歡笑、憤怒等,更是能夠吸引住觀眾至結尾。

就哲學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類社會制度、公理、法規的缺陷。她讓我沉思:到底什麼為“瘋”個別的人的個性行為如果超越社會所能理解就是瘋就如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抓後腦勺,但當一個人經常抓,他就被定義為瘋。憑什麼人類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對他人進行裁判所謂社會共識、社會公理、社會秩序,是不是應當從這片中得到反思

所謂“瘋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謂“天賦人權”,然而掌權人甚至社會中大部分所謂“正常人”卻以“公理”為由去扼殺一切小群體,或者美其名曰地說:糾正。人類何時起權力竟然大至覺得自我應當改變一個天生應當與他平等的人的行為呢?

第8篇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樣的想法。我對部分資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說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我,不會和他人起衝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麥克墨菲來了之後,他試圖改變那裡的一切,相信酋長能夠明白他的意思,幫忙他,也以為他倆能夠一齊逃脫出去。所以,對於他們兩人來說,對方都是瘋人院裡異常的人,異常的朋友。對於酋長,麥克墨菲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他不服輸於環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帶籃球,酋長有一絲感動,也在盡力幫忙麥克,生活瞬間充滿光明,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這是前後的巨大改變。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後,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當麥克最終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十分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著麥克一齊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先設想的方法“帶著他”砸破窗戶,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終他撼動並舉起沉重無比的石臺,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並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脫、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裡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個擺脫墨菲的自我。

能夠說,是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我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為卻願意為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著,並感染到瘋人院裡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說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所以儘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可是一向到最終,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脫出去,而僅有麥克變成白痴,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一樣,會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說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經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脫瘋人院。

瘋人院裡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我的內心。在瘋人院裡,每一天重複著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我,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能夠說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我的恐懼,卻因為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構成反常的行為,造成對自我或他人的傷害。比如,之前出現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經事先預謀,在3月31日將做實驗後剩餘並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到寢室,注入飲水機槽,最終致黃某死亡,4月1日黃某飲用飲水機中的水後出現中毒症狀,後經送醫救治無效於4月16日去世。僅僅因如此生活瑣事與黃某關係不和,心存不滿,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錯誤。他家境平寒,平時好強,其實很優秀,沒有必要因為嫉妒黃某讀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殺念。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為,因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為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第9篇

影片故事發生在一九六三年間,美國某叢林旁坐落著一所國家精神病院,那兒住著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一天,一個名叫麥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裝的教養院軍官押往國家精神病院。麥克墨菲是一個身強力壯、性格豪放的青年,為了逃避在教養院的責任,在教養院的人面前表現出異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麥克默菲進院後,他原以為可自由輕鬆一點了,哪知處處受到限制,主治史貝菲醫生找他談話,因為他在教養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為教養院送來的資料說這中年男子在教養院胡作非為,經常打架……

?飛越瘋人院》一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影片上映後,不僅獲五項奧斯卡獎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而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飛越瘋人院》也是繼《一夜風流》(1934)之後,又一部獲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本片是美國70年代社會電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卻因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銳的諷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悲劇故事,實則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後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著濃重的悲劇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絃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臺,著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麥克默菲的對自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悲劇命運,使影片具有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結尾是全片的點睛之作,充滿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卻也是最為感人的一個段落。在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床邊,呼喚著他,而麥克默菲卻只能報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語。“酋長”一邊說著“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這一場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同時更令人感到了一種深重的難以名狀的壓抑。“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著人性的迴歸。導演以一個印第安人角色來完成這一行動,也正喻示著人只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可以說,這部影片是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重重一擊。

以商業片而言,《飛越瘋人院》表面上對瘋人院制度的控訴,是大眾所能理解與接受的,而劇情中的歡笑、憤怒等,更是可以吸引住觀眾至結尾。

就哲學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類社會制度、公理、法規的缺陷。她讓我沉思:到底什麼為“瘋”?個別的人的個性行為如果超越社會所能接受就是瘋?就如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抓後腦勺,但當一個人經常抓,他就被定義為瘋。憑什麼人類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對他人進行裁判?所謂社會共識、社會公理、社會秩序,是不是應該從這片中得到反思?

所謂“瘋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謂“天賦人權”,然而掌權人甚至社會中大部分所謂“正常人”卻以“公理”為由去扼殺一切小群體,或者美其名曰地說:糾正。人類何時起權力竟然大至覺得自己應該改變一個天生應該與他平等的人的行為呢?

第10篇

當我看完《飛越瘋人院》走出教室的時候,腦子裡一向沉浸在傷感與思考中。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美國最好的電影之一。平靜的表面下,有一種瘋狂欲待爆發;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潛藏著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社會的重創。一個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找不到正確的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悲慘的命運令人潸然淚下。

作為一部富有內涵的政治片。《飛躍瘋人院》有它的時代背景,代表了一個特定時代的事情,代表了那一整代人。本片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於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所改編。作者藉助瘋人院,來諷刺當時的美國工業化社會,全文充滿了濃烈的反教條化主義,提倡個人自由解放思想。我深知西方世界在二戰後在思想界出現的自由主義、追求個人幸福的潮流。

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二戰帶給人民的創傷還未消退。緊之後就是東西方冷戰,出現了麥卡錫主義、黑人民權運動、肯尼迪遇刺、__泥潭等等。隨著一系列的社會動盪和社會矛盾,在美國的文學界誕生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所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在這種大時代的背景下,就催生一種追求個人主義思想的潮流,這種思想體現就是這部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974年拍攝的電影《飛躍瘋人院》。

首先,導演的用意很明顯,把瘋人院比喻成一個小社會,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把那群瘋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統治的階級,而護士和醫生則是統治者,醫院的規定就是教條,就是法律,絲毫不允許任何人違背,這和當時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很相似。在教條的規定下,你必須要嚴格的服從,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當片中的這些瘋子,就像機械一樣所不停的重複著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時候,片中的一位主人公出現了,他就是麥克墨菲。

這個人物的到來有兩個意義,首先他不是一個瘋子,他是一個正常人。他不是瘋子當中的叛逆者,他本性中就有一種不受約束、嚮往個人自由的精神。他的到來,能夠說很嚴重地動搖了統治者的地位。同時把自由主義的精神傳播給了每一個病人。一開始,麥克墨菲就不停的啟發這些病人,鼓勵他們做一些正常的人的事情,讓他們每人找到自我的閃光點。比如片中打籃球一幕,麥克墨菲就很好的利用了酋長的身高優勢,帶領一群瘋子贏得了勝利。從這些瘋子的表情上,體現出了一種自信和高興,因為他們在教條主義的管理下,早已經失去了自我和自信。然後麥克墨菲又帶著他們去釣魚,讓他們去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漸漸的這些人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正常人的思維。當回到瘋人院中,這種自由思想的體現,就於教條的管理產生的巨大的矛盾和衝擊,首先就影響了拉奇德護士長的統治地位。

拉奇德護士長簡直就是一個教條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麻木不仁的心靈,這和麥克墨菲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瘋狂的心態構成了一個十分強烈的比較。護士長就是這個人群的統治者,就是這個工業社會的代表。如果動搖她的地位,或者違反了她所規定的體制,就要受到嚴格的懲罰。

被打,被電激。在這種暴力的統治下,使病人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反對意見。電影中有一個經典的鏡頭,當麥克墨菲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是否收看一場重要的橄欖球賽時,被護士長斷然拒絕。麥克墨菲發起投票,當後一票產生的時候,護士長卻以投票時間結束為理由拒絕了他們的提議,這使得麥克墨菲極為氣憤,就像是民主被專制扼殺了一樣。可是麥克墨菲並沒有氣餒,他用唐吉-珂德的精神勝利法,對著毫無影像的電視機發出瘋狂的呼喊,並現場解說起了球賽,這讓其他的病人都振奮了,都在瘋狂的吶喊著。這是精神民主的勝利。

雖然處於護士的高壓控制狀態,可是那些瘋子為了爭取自由還是不斷挑戰她的權威。片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出現了在反抗無效的情景下,幾個瘋子採取了精神勝利法的方式來到達滿足自我慾望的目的。這從反面點出了瘋人院的專制統治的可怕,影射出一個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會現實。試想,在這樣充滿著束縛和捆綁的社會條件下,又能出現多少個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來,這樣的條件,只能培養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為了自由而奮鬥的可悲的“瘋子”。

電影中的酋長也是導演刻意安排的,他在本片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負責傳播麥克墨菲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的作用。這個作用在本片的結尾所體現。當逃跑失敗後,影片到了最終的結尾,結尾充滿了暗寓,也很巧妙,導演沒有刻意的安排一個戲劇中常見的完美結局,而是編排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寓言。酋長來到麥克墨菲的床前,此刻的麥克墨菲已經成了一個廢人,他的小腦已經被醫生破壞,徹底成了廢人,所以眼前的麥克墨菲只是一個沒有思想的軀體而已。

酋長用顫動的雙手把麥克墨菲活活捂死,而後搬動了水箱砸開了鐵窗,跑到了屬於自由的大地中去。麥克墨菲的死,其實並不讓人悲痛,一具沒有任何思想肉體死亡,代表了靈魂的解脫,酋長的逃跑,實際上已經把麥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義所帶走,傳播到遠方去。當一個病人被巨大的聲音所吵醒,看到酋長的逃跑,從心底發出了真正的吶喊和尖叫,那種叫聲就像威廉·華萊士在就義的時刻所發出的呼喚——為自由而戰!從這個結尾當中,我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會的最終一絲光明。

麥克墨菲最終死了。他的死在當時這個社會是必然的命運。我在看電影時,對影片前半部分感覺十分壓抑,直到最終結尾的高潮,突然豁然開朗,找到了全劇的意義所在。影片借酋長之手宣告了獨裁、暴政的末日,宣揚了自由、民主的重生。正是酋長砸碎了禁錮的窗戶,才使整個瘋人院裡受到痛苦折磨的人們重新尋求自由的價值。也唯有如此,麥克墨菲才不會白白死去。

第11篇

今日是《飛越老人院》上映的第一天,明明白在好萊塢大片面前,這樣的國產電影只會成為炮灰,所以趕忙進電影院完成這次期待已久的飛越之旅。

電影院裡面一共僅有六位觀眾,觀影過程中都十分安靜舒服,但空調寒風凜冽地肆掠著我,可是電影時而歡快,時而寧靜,用笑聲和淚水把整個電影院哄得熱騰騰般的溫暖。

話說起電影的老年人題材,算是我近年來經常碰到的電影焦點之一,也許這個話題已經去到了我們當代不得不正視的時候了。

去年在“先鋒光芒”影展上頭看到的《老那》,電影中的一對頑固老情人以新潮甜蜜的方式經營著彼此的夕陽戀,以堅強樂觀的自治自救方式吶喊出他們無懼老去的勇氣精神,很令人在笑聲中沉思的電影。

少不了今年最火爆的文藝片《桃姐》,則是經過輕描淡寫著一位老傭人的終老歲月,縮影出原生態的老人院生活,讓人百感交集,讓人鼻酸淚流,當然也讓人感受著一份樸質的人文關懷。

前幾天還看了一個短片《片刻暖和》,電影看似講述年輕姑娘和年邁老人之間的生活矛盾,實則經過描述彼此內心的空缺與孤寂來反襯出矛盾兩人給予對方的才是真正的溫暖關懷。從電影的側面,也能夠看到一位思想保守固執但渴望帶著尊嚴老去的老奶奶,她在無能無助中安詳地死去了。

今日看到的《飛越老人院》雖然表達著一個同樣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卻用最青春爛漫、最動感歡樂的方式向現實社會發出嘹亮的吶喊。這群生活在老人院裡面的“高齡團體”天天面臨著讓人心酸心寒的生老病死,可是他們進取樂觀、頑強勇敢,捍衛著殘存的點點尊嚴,自娛自樂向著夢想起航。

這不是一個關於老人被遺棄放逐、被剝奪自由、失去尊嚴的故事,即便在電影裡面我們看著住在老人院裡面的老人們都有著一個個讓人心酸的被遺棄經歷,即便電影反映出圍在四面高牆裡面的老人們等待著自我生老病死的無奈狀況,即便電影用了最真實的鏡頭記錄了老人們因身體機能失調而被迫出現的尷尬情景。但張楊導演還是在《飛越老人院》當中大膽創新地另闢高見,以此為踏板,跳上了一個釋放夢想、追逐自由的大巴,把千萬斤沉重的話題承載起一顆顆未老的心靈躍上了高空飛翔!

為了尋找回即將消失的親情,為了證明自我並非包袱,為了讓生命終結前不留遺憾,這群活寶般的可愛老人瞞騙院長護士,淘金心思,精心設計,分工明確,刻苦排練,偷偷潛行,齊心協力上演了一出極其精彩動人的老人越院歷險記。

在駛向夢想的路上,他們刺激飆車,他們齊心推車,一路上互相照應,互相鼓勵,歡呼著與草原上的馬兒馳騁,享受著河畔上的陽光野餐,用青春爛漫的活力向世界展現自我永不老去的心靈,為夢一搏,深深地感染著夢想路上的旁觀者。

雖然老人們觸控到夢想的時候,有人還是病倒離去了。但很可喜,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無盡的悲傷痛楚和怨恨批判,反而是那些能夠讓他欣慰一笑的正能量——出色的表演、蔚藍的大海、冉冉的日出,還有一群共同追夢的老友記。

電影故事精彩,推動流暢,動靜完美結合,既有簡便活躍的的歡笑時光,也有平緩沉寂的動情時刻,既有真切自然的寫實鏡頭,也有絢麗夢幻的浪漫情愫,電影都能夠柔韌有餘地穿梭於其間,做到張弛有度,掌控到位。當然,電影的精彩完全不能忘記一群以往燦爛輝煌的爺爺奶奶級演員們,在多年後的今日仍能夠摩擦出耀眼的火花,交出令人叫絕、令人敬佩的無懈可擊表演水平。

還記得那個夜晚、那杯烈酒、那個舞蹈嗎雖然在茫茫草原上僅有這個孤獨的蒙古包,但火光下的人們心裡都有著一個歌舞n平的夜晚,那裡沒有了困擾的高牆、沒有了繁冗的束縛、沒有了自我不願意看到的老去年華,這個晚上他們帶著永不老去的心靈到達了一個離星空、離大海、離夢想都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如此的靠近。

第12篇

故事發生在一九六三年間,美國某叢林旁坐落著一所國家精神病院,那兒住著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一天,一個名叫麥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裝的教養院軍官押往國家精神病院。麥克墨菲是一個身強力壯、性格豪放的青年,為了逃避在教養院的職責,在教養院的人面前表現出異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麥克默菲進院後,他原以為可自由簡便一點了,哪知處處受到限制,主治史貝菲醫生找他談話,因為他在教養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為教養院送來的資料說這中年男子在教養院胡作非為,經常打架……

?飛越瘋人院》一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影片上映後,不僅僅獲五項奧斯卡獎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並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飛越瘋人院》也是繼《一夜風流》(1934)之後,又一部獲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本片是美國70年代社會電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卻因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銳的諷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杯具故事,實則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著濃重的杯具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絃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臺,著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麥克默菲的對自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杯具命運,使影片具有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結尾是全片的點睛之作,充滿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卻也是最為感人的一個段落。在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床邊,呼喚著他,而麥克默菲卻只能報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語。“酋長”一邊說著“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這一場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同時更令人感到了一種深重的難以名狀的壓抑。“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著人性的迴歸。導演以一個印第安人主角來完成這一行動,也正喻示著人僅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能夠說,這部影片是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重重一擊。

以商業片而言,《飛越瘋人院》表面上對瘋人院制度的控訴,是大眾所能理解與理解的,而劇情中的歡笑、憤怒等,更是能夠吸引住觀眾至結尾。

就哲學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類社會制度、公理、法規的缺陷。她讓我沉思:到底什麼為“瘋”個別的人的個性行為如果超越社會所能理解就是瘋就如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抓後腦勺,但當一個人經常抓,他就被定義為瘋。憑什麼人類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對他人進行裁判所謂社會共識、社會公理、社會秩序,是不是應當從這片中得到反思

所謂“瘋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謂“天賦人權”,然而掌權人甚至社會中大部分所謂“正常人”卻以“公理”為由去扼殺一切小群體,或者美其名曰地說:糾正。人類何時起權力竟然大至覺得自我應當改變一個天生應當與他平等的人的行為呢

第13篇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樣的想法。我對部分資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說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我,不會和他人起衝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麥克墨菲來了之後,他試圖改變那裡的一切,相信酋長能夠明白他的意思,幫忙他,也以為他倆能夠一齊逃脫出去。所以,對於他們兩人來說,對方都是瘋人院裡異常的人,異常的朋友。對於酋長,麥克墨菲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他不服輸於環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帶籃球,酋長有一絲感動,也在盡力幫忙麥克,生活瞬間充滿光明,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這是前後的巨大改變。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後,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當麥克最終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十分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著麥克一齊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先設想的方法“帶著他”砸破窗戶,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終他撼動並舉起沉重無比的石臺,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並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脫、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裡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個擺脫墨菲的自我。

能夠說,是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我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為卻願意為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著,並感染到瘋人院裡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說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所以儘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可是一向到最終,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脫出去,而僅有麥克變成白痴,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一樣,會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說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經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脫瘋人院。

瘋人院裡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我的內心。在瘋人院裡,每一天重複著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我,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能夠說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我的恐懼,卻因為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構成反常的行為,造成對自我或他人的傷害。比如,之前出現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經事先預謀,在3月31日將做實驗後剩餘並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到寢室,注入飲水機槽,最終致黃某死亡,4月1日黃某飲用飲水機中的水後出現中毒症狀,後經送醫救治無效於4月16日去世。僅僅因如此生活瑣事與黃某關係不和,心存不滿,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錯誤。他家境平寒,平時好強,其實很優秀,沒有必要因為嫉妒黃某讀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殺念。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為,因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為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