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飛躍瘋人院》觀後感通用範文三篇

觀後感1.28W

想要寫出一篇好的觀後感,就必須深刻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一定要聯絡到實際中去感受,讓文字有吸引力。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飛躍瘋人院》觀後感通用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飛躍瘋人院》觀後感通用範文三篇

《飛躍瘋人院》觀後感通用範文

當我看完《飛越瘋人院》走出教室的時候,腦子裡一直沉浸在傷感與思考中。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美國最好的電影之一。平靜的表面下,有一種瘋狂欲待爆發;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潛藏著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社會的重創。一個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找不到正確的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悲慘的命運令人潸然淚下。

作為一部富有內涵的政治片。《飛躍瘋人院》有它的時代背景,代表了一個特定時代的事情,代表了那一整代人。本片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於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所改編。作者藉助瘋人院,來諷刺當時的美國工業化社會,全文充滿了濃烈的反教條化主義,提倡個人自由解放思想。我深知西方世界在二戰後在思想界出現的自由主義、追求個人幸福的潮流。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二戰帶給人民的創傷還未消退。緊接著就是東西方冷戰,出現了麥卡錫主義、黑人民權運動、肯尼迪遇刺、泥潭等等。隨著一系列的社會動盪和社會矛盾,在美國的文學界誕生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所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在這種大時代的背景下,就催生一種追求個人主義思想的潮流,這種思想體現就是這部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974年拍攝的電影《飛躍瘋人院》。

首先,導演的用意很明顯,把瘋人院比喻成一個小社會,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把那群瘋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統治的階級,而護士和醫生則是統治者,醫院的規定就是教條,就是法律,絲毫不允許任何人違背,這和當時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很相似。在教條的規定下,你必須要嚴格的服從,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當片中的這些瘋子,就像機械一樣所不停的重複著每天所做的事情的時候,片中的一位主人公出現了,他就是麥克墨菲。

這個人物的到來有兩個意義,首先他不是一個瘋子,他是一個正常人。他不是瘋子當中的叛逆者,他本性中就有一種不受約束、嚮往個人自由的精神。他的到來,可以說很嚴重地動搖了統治者的地位。同時把自由主義的精神傳播給了每一個病人。一開始,麥克墨菲就不停的啟發這些病人,鼓勵他們做一些正常的人的事情,讓他們每人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比如片中打籃球一幕,麥克墨菲就很好的利用了酋長的身高優勢,帶領一群瘋子贏得了勝利。從這些瘋子的表情上,體現出了一種自信和高興,因為他們在教條主義的管理下,早已經失去了自我和自信。然後麥克墨菲又帶著他們去釣魚,讓他們去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漸漸的這些人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正常人的思維。當回到瘋人院中,這種自由思想的體現,就於教條的管理產生的巨大的矛盾和衝擊,首先就影響了拉奇德護士長的統治地位。

拉奇德護士長簡直就是一個教條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麻木不仁的心靈,這和麥克墨菲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瘋狂的心態形成了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護士長就是這個人群的統治者,就是這個工業社會的代表。如果動搖她的地位,或者違反了她所規定的體制,就要受到嚴格的懲罰。被打,被電激。在這種暴力的統治下,使病人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反對意見。電影中有一個經典的鏡頭,當麥克墨菲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是否收看一場重要的橄欖球賽時,被護士長斷然拒絕。麥克墨菲發起投票,當後一票產生的時候,護士長卻以投票時間結束為理由拒絕了他們的提議,這使得麥克墨菲極為氣憤,就像是民主被專制扼殺了一樣。但是麥克墨菲並沒有氣餒,他用唐吉-珂德的精神勝利法,對著毫無影像的電視機發出瘋狂的呼喊,並現場解說起了球賽,這讓其他的病人都振奮了,都在瘋狂的吶喊著。這是精神民主的勝利。

雖然處於護士的高壓控制狀態,但是那些瘋子為了爭取自由還是不斷挑戰她的權威。片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出現了在反抗無效的情況下,幾個瘋子採取了精神勝利法的方式來達到滿足自己慾望的目的。這從反面點出了瘋人院的專制統治的可怕,影射出一個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會現實。試想,在這樣充滿著束縛和捆綁的社會條件下,又能出現多少個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來,這樣的條件,只能培養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為了自由而奮鬥的可悲的“瘋子”。

電影中的酋長也是導演刻意安排的,他在本片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負責傳播麥克墨菲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的作用。這個作用在本片的結尾所體現。當逃跑失敗後,影片到了最後的結尾,結尾充滿了暗寓,也很巧妙,導演沒有刻意的安排一個戲劇中常見的美好結局,而是編排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寓言。酋長來到麥克墨菲的床前,此刻的麥克墨菲已經成了一個廢人,他的小腦已經被醫生破壞,徹底成了廢人,所以眼前的麥克墨菲只是一個沒有思想的軀體而已。酋長用顫動的雙手把麥克墨菲活活捂死,而後搬動了水箱砸開了鐵窗,跑到了屬於自由的大地中去。麥克墨菲的死,其實並不讓人悲痛,一具沒有任何思想肉體死亡,代表了靈魂的解脫,酋長的逃跑,實際上已經把麥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義所帶走,傳播到遠方去。當一個病人被巨大的聲音所吵醒,看到酋長的逃跑,從心底發出了真正的吶喊和尖叫,那種叫聲就像威廉·華萊士在就義的時刻所發出的呼喚——為自由而戰!從這個結尾當中,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恐怖社會的最後一絲光明。

麥克墨菲終於死了。他的死在當時這個社會是必然的命運。我在看電影時,對影片前半部分感覺非常壓抑,直到最後結尾的高潮,突然豁然開朗,找到了全劇的意義所在。影片借酋長之手宣告了獨裁、暴政的末日,宣揚了自由、民主的重生。正是酋長砸碎了禁錮的窗戶,才使整個瘋人院裡受到痛苦折磨的人們重新尋求自由的價值。也唯有如此,麥克墨菲才不會白白死去。

《飛越瘋人院》將成為我記憶中不可抹去的光輝。

《飛躍瘋人院》觀後感通用範文

精 神 病院是一個失去了秩序的非常規世界,麥克在精 神 病院的生存,對於他自己來說,是一項挑戰。被送到那裡的人,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接受身體改造,而是精神和思想的全面改造,讓他變成一個屈就的良民。

應該說,精 神病院具有最可怕的地勢、最具魅力的挑戰,那是與艱險、神祕、死亡、征服相聯絡的,同時那又是麥克的必經之路。誠然,麥克的潛意識裡,也不願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賭注;更不願樂此不疲地克服著恐懼在繼續向前,表面上麥克要用行動告訴大家,即使飛越瘋人院,也有權利享受自由,追求幸福,而不是成為一個極權主義下的行屍走肉。

無論是選擇逃避也好,還是繼續奮勇飛躍也罷,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合情合理的。在繼續向前的人眼中,他們活著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其次要想到冒險的代價,最後就是將生命置之度外。成功了,讓人激動振奮;不成功,就當作是一次成長的鍛鍊。生命,不就是一條命嗎?活著,不就是一口氣嗎?在退出的人眼中,他們相信自己的生命是寶貴的,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至少他們懂得成長的鍛鍊不能用殘酷來洗禮,至少他們懂得珍惜生活不在衝動之下折腰。

對於瘋人院,沒有人會談安全教育問題,因為本來這樣的生存方式就不安全,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飛越瘋人院》中根本的對立面不是思想的瘋癲與頭腦的清醒,而是自由與不自由。縱身一躍奔向屬於自己的自由,是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的權利,誰都不能剝奪別人享受自由的權利。即使瘋人院讓人們在自由與不自由中博弈,但只要有人覺醒,勇敢的邁出第一步,就能幫助其他人覺醒,飛越瘋人院,去尋找本應該屬於自己的幸福。

《飛躍瘋人院》觀後感通用範文

初識《飛越瘋人院》,是在國中時,收音機裡的電影錄音剪輯讓我朦朧間感覺到一些什麼,可是卻無從捉摸。今日重看這一部美國電影歷史上早期的自由主義經典,仍能感受到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電影中,麥克被警察從勞教營押送到瘋人院的時候,禁不住擁抱瞭如釋重負的警察。從一開始我們就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種自然流露的活力。而當他一次又一次反抗護士長為代表的瘋人院管理當局的時候,病人們看到了期望,從麻木不仁中甦醒過來並自動集合在他的旗幟下。從麥克爬出鐵絲網帶領大家在遊艇上釣魚為第一次高潮,我們看到了一個什麼壓制也不能動搖的自由戰士。第一次的電擊並沒有損害他的鬥志。一次次,我感受到的是以追求自由這一最高價值為原動力的永遠不死的反抗精神。而在最終一次劇烈的反抗被鎮壓後,麥克被當局的強力電擊變成了真的精神失常者。當晚,以往形神呆滯,而被麥克的精神所喚醒的酋長在呼喚麥克一齊出逃,卻失望地發現那個自由戰士麥克已經死了的時候,用枕頭悶死了病床上的麥克,帶領大家逃出了圍著高高鐵絲網的瘋人院。

麥克死了,他是被自我喚醒的酋長悶死的。瘋人院裡,僅有酋長明白麥克被從肉體上剝奪了反抗精神以後將會生不如死。麥克就是自由精神的體現,當自由不再時,可貴的生命也不再可貴。我最終被這一幕深深震撼了。藉助於酋長的手,麥克用他的死實現了"不自由,毋寧死"的吶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麥克和自由精神同在。

從此我想到我所鍾愛的另外兩部影片:《刺激1995》和《天浴》。他們和《飛越瘋人院》其實都屬於自由主義題材的影片。前者和《飛越瘋人院》一樣,表現了對自由的不屈追求,凸顯了一個以個人自由和解放為目標,不惜為此抗爭到底的人物形象,這樣一個人物,從外形上可能是平常的,但精神力量則是排山倒海,無堅不摧的。這兩部電影都經過藝術手法傳遞了一種"自由至上"的西方觀念,而它也是以"平等、民主、自由"和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後者則體現了國內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某個特定人群的時代杯具,這種杯具正是源於病態自由後的反自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