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有關山東嶗山的導遊詞範文3篇 "泰山之巔,嶗山無雙——山東嶗山導遊精彩詞"

山東嶗山,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素有“東海第一山”之稱。其峰巒疊翠,景色秀麗,是國家風景名勝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嶗山融山水、佛教、文化於一體,被譽為山東的文化高地。這裡有石刻古寺、奇峰怪石、雲霧瀑布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帶您領略著一份靈氣與寧靜。快來嶗山,探尋歷史的印跡,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有關山東嶗山的導遊詞範文3篇

第1篇

嶗山旅遊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鍊,串連著無數個景觀。本文將按照“嶗山生態旅遊”的習慣旅遊線路,介紹南線上幾處主要景觀。

基本旅遊線路(南線):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歷史悠久,古蹟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

總之,清新而溼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生態旅遊的豐富內涵。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鬱,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於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雲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位於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裡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彙集了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衝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後,會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著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雲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遊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遊人坐在平臺下遠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

有關山東嶗山的導遊詞範文3篇

第2篇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遊覽。青島地區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溼潤,年平均氣溫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蹟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t;t;後漢書.逢萌傳>>、t;t;南史.明僧銘傳>>等均有記載。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山內群峰聳立、怪石嶙峋、層巒疊嶂、壁削如刀、澗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碧海無涯、山高林密、雲氣離合、嵐光變幻;海崖線曲折蜿蜒,或廣闊幽靜、煙波浩淼、或驚濤拍岸,谷應山鳴。

嶗山名泉聖水富有特色。神水泉、聖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風騷;潮音瀑、龍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韻。著名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鬱、花繁草茂,區內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餘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廕庇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清代蒲松齡以嶗山風物為內容寫出了t;t;香玉>>、t;t;嶗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佈,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總之,清新而溼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遊的豐富內涵。

嶗山旅遊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鍊,串連著無數個景觀(點)。本文按照“嶗山一日遊”的習慣旅遊線路,介紹每條線上幾處主要景觀(點),未及介紹的留等嶗山探勝者們自己去體味。2、基本旅遊線路(南線)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鬱,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說,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據t;t;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建立。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於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後棄職入道。精研玄學,入終南山學道數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末年,李哲玄東遊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遊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說。如張三丰、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明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束。現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於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t;t;聊齋志異>>中的t;t;香玉>>篇裡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說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於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

t;t;膠澳志>>載,明霞洞“建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巔“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處機所書。名道孫紫陽曾潛修於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t;t;孫紫陽疏>>載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側建有“鬥母宮”,奉佛教。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重修時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觀音殿”一座。據說,這裡曾有過僧、道交替的歷史。

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雲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位於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裡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

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上清宮創建於宋初,原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的道場,至宋末已廢圮。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師李志明,鳩工重修了上清宮。

上清宮有前後兩處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間,佔地約1000平方米。前殿舊祀三清,後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宮內古樹參天,其中一棵銀杏胸徑2.53米,橫出粗枝上有三個乳狀樹瘤,極為罕見,據說一千年方能長出一個。大殿之東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與道山石斜對的石崮上,刻有邱處機的t;t;青玉案>>詞一首。宮西有一塊圓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宮”,還刻有邱處機詠嶗山七絕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聖水泉”,為嶗山名泉之一。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彙集了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衝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後,會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著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雲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遊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遊人坐在平臺下遠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

北九水澗谷--駱駝峰--將軍崮--金色望月石--飛來石--飛風崖--連雲崖--瀑音瀑--蔚竹庵

北九水澗谷始於靛缸灣,止於嶗山水庫的“月子口”,全長約11公里。這一段澗穀道路曲折,風光異常秀麗,水聲似娓娓動聽的樂章,兩岸怪石如立體的奇妙畫廊,各類亭臺傍立兩邊。t;t;膠澳志>>曾這樣描繪此帶風光:“兩山相夾,下有深潭,沿途山秀峽奇,清流迂迦,水作龍吟,石同虎踞,峭壁危石,觸目皆是,音樂圖畫,兼而有之”。古人來此遊歷,留下了許多讚美詩句,其中一首燴炙人口的詩這樣寫道: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四周山色青,兩岸松濤綠。澗底一線畫,怪石何攢簇。流水從東來,數步一回復。路陡流水轉,一轉山一束。

沿北九水澗谷遊歷,或乘車慢行,或放步徜徉,舉目低首,遠山近水,滿目盡是流動的畫,流動的情。

沿北九水線直行,沿途眾多景點目不暇接,駱駝峰是進入“一水”的第一景觀。

走過“一水”,抬頭南望,在黑虎山對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活像一頭巨大的駱駝正在昂首向東北方向眺望。與眾不同的是這頭駱駝竟長著三個駝峰,這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了。當進入“六水”,在東部的群峰中,又出現了一頭駱駝,正面向西南,彷彿急切地要和那頭“三峰駝”相會。繼續前行,那駱駝越顯氣度不凡,彷彿要從山頂直躍而下。但走至近前,景物忽然發生了變化,駱駝頭竟變成了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正凝神沉思,那樣莊嚴,那樣慈祥。然而,走過幾十步後再回首,慈祥的老人又忽然變成一隻傲立峰頂的雄鷹。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令人歎服。

進入“二水”,在深澗的南面可見一位頭戴金盔,身披金甲,昂首挺胸,威風凜凜的古代將軍,這就是“將軍崮”。將軍座下的山峰當地人俗稱“太師椅子”。從東南方向西遙望,確實像一把擺在山巔的大椅子。但是遊人多是從西頭進入內九水峽谷,看到的是古銅色的山峰。1957年,朱德元帥和當時的公安部長羅瑞卿遊嶗山,一進入“二水”,就被這一奇景吸引住了,當陪同人員告訴他叫“太師椅子”時,他搖搖頭,爽朗地笑起來:“哪裡是椅子,分明是一位古代的將軍嘛!”說來也怪,經朱老總點破,這座山峰好象活起來,越看越象一位傲然直立的大將軍。從此,這座大石峰有了新的名字--“將軍崮”。

進入“三水”,過了“鷹窠河”,舉目望去,南面的懸崖上趴著一隻形象逼真的巨大石龜,頭向前伸,背殼隆起,爪子緊緊摳在石頭上,其憨態維妙維肖,可愛之極。

這石烏龜為什麼爬上山頂,又怎麼變成石龜?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山崖下水潭裡住著一隻千年金龜。因為山高谷深,它只聽說過天上有個月亮,卻從來沒見過。月亮圓了,山谷裡半夜也很亮。月亮落了,山谷裡黑沉沉的。烏龜決心爬上山頂看月亮,還要告訴她不要再偷懶,要每天晚上都出來,把谷澗照得亮亮的。它不吃不喝,一直爬了三天三夜,終於爬上了山頂。可是,正趕上月底。它沒有失望,耐心等待下去,終於變成了石龜,再也沒有爬回澗谷。這個景觀就叫“金龜望月”。

嶗山山內,怪石密佈,且每一塊石頭幾乎都有一個迷人的神話傳說。

進入“四水”,路邊石崮上立著一塊懸空欲飛,搖搖欲墜的奇石。石頭不大,既象揚起的風帆,又象展開的鳥翅,如果走近,會讓人感到只要輕輕一推,它就會跌落下去。據說颳大風時會真的搖動,其實,它站在此處已穩穩當當地渡過了幾千年、幾萬年。當地人稱之為“飛來石”。是否真是飛來的,已無法考證。但它卻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飛來石”原是玉皇大帝御花園的一塊普通石頭,因為在天宮每天接近神仙,逐漸沾了仙氣,它看到孫悟空也是石頭變的,卻能大鬧天宮。上天入地,本領十分高強,心中羨慕,便想學些本領,和石猴一樣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它苦苦修行了幾百年,終於能飛騰了,便天上地下到處遨遊。有一天,它飛過嶗山上空,看到風景十分優美,是塊難得的寶地,便落在此處永遠住了下來。

進入“五水”,前面大石崮上鐫刻著三個醒目的大字:“飛鳳崖”。顧名思義,此處是鳳凰飛來的地方。可是,鳳凰在哪裡呢?請看那山峰高處,恰如一隻巨大綵鳳正張開鳳翼欲騰空飛翔。這個景觀叫“綵鳳展翅”。

綵鳳不僅形似,而且傳說也十分有趣。很久以前,即墨縣裡有一個村姑,相貌美麗,心靈手巧,繡花花生香,繡鳥鳥能飛。縣官對姑娘垂涎已久,費盡心機想霸佔她,可是連派了三次媒婆都被她趕走了。於是,黑心的縣官想了條毒計,限她三天為皇上繡一件龍袍,上面要有“二龍戲珠”--龍要會飛,珠要會滾。如繡不成,就派兵來搶人。姑娘只繡了兩天就繡成了,縣官把龍袍展開一看,沒想到兩條金龍撲上去,撕開了縣官的胸膛,抓出了黑心。皇上聽說了。勃然大怒,立即派兵來抓姑娘。姑娘正在繡一隻鳳凰,還行剩下一隻翅膀沒有繡完。官兵趕到,鳳凰立即撲動翅膀,馱起姑娘飛上了天空。因為有隻翅膀沒有繡完,所以飛著飛著沒勁了,只好在嶗山落下來,變成了這座“飛鳳崖”。

潮音瀑又名“魚鱗瀑”,以水聲似潮,水形象魚鱗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鐫刻著“潮音瀑”三個大字,是三十年代南京政府的水利部長葉慕綽的手書。

潮音瀑發源於嶗山之陰的源泉。泉水從海拔900米的巨石裡噴湧而出,流經約10公里長的涼清河澗谷,集大小百餘條山溪之水,衝開崇山峻嶺,從懸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下。第一折,從崖頂巨石下的洞裡噴射而,流進一個“鬥”形的深深的石窩裡;第二折,水從“鬥”形石窩中溢位,倒向懸崖半腰簸箕形的石壁上,波光閃閃,形同魚鱗;第三折,簸箕形石壁潑下的水,織成一幅寬約5米,長約20米的水簾,以排山倒海之勢,浪推潮湧之聲,跌進一個靛藍色的“缸”形水灣。此灣水深約5米,直徑約22米,清澈見底,古人稱此為“靛缸灣”。遊人可在亭中觀瀑布聽潮音。古人對此景曾題詩讚嘆:“九水九曲走潺緩,險峰對出一線天;更有佳景奇絕處,珠簾三疊落碧潭”。

蔚竹庵座落於嶗山北麓鳳凰崮之下,東通滑溜口,西通雙石屋。據說在建庵之前,管山人曾在此搭窩鋪居住,故名蔚兒鋪。明萬曆年(公元1589年),宋衝儒真人云遊嶗山,見這裡山巒疊翠澗水鳴琴,實為世外仙境,清修佳處,遂建成一座道觀,並移竹環栽成林,取名蔚竹庵。

蔚竹庵佔地二畝六分,有房舍二十餘間,形成一處精巧玲瓏的小院落。有正殿三間,原祀檀木精雕真武和銅鑄三官神像,均屬珍貴文物,但已被毀。

蔚竹庵地處高山峽谷之中,這裡時而縹緲似絹雲霧瀰漫,時而云消霧散峰出雲端。微風吹來,翠竹婆娑奏鳴,泉水叮咚成韻,形成嶗山十二名景之一的“蔚竹鳴泉”。著名作家郁達夫到此後,觸景生情,吟詩讚道:“柳合石屋接澄潭,雲霧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風景似江南”。

太平宮--覓天洞--那羅延窟--白龍洞--猶龍洞--華嚴寺--白雲洞--棋盤石

太平宮位於嶗山東麓仰口灣畔的上苑山中,背山面海,景色綺麗,奇峰異石,古木幽洞。路兩側有兩株古鬆,據傳是宋初建宮時所植,樹側的巨石上鐫刻著“疑是幻境”四個大字。

在嶗山現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據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和清代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976年)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於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後改名為太平宮。

太平宮的殿宇呈“品”字形,院內的照壁上有單線鉤刻的“海上宮殿”四個大字,結構嚴謹,端正飽滿,據傳是清代書法家華巨奎所書。正殿舊祀三清和玉皇,配殿東祀三官,西奉真武。殿宇雖小,卻頗具有道家清靜寡淡的特色,典雅古樸。院中水井叫“龍涎泉”,東院的鐘亭內懸古銅鐘一口,名“上苑曉鍾”,敲響後聲鳴谷底,餘韻可傳至10多裡外。

太平宮處在奇峰環抱,翠竹成蔭的掩映之中,宮四周有許多景觀令遊人歎為觀止。出宮東院門外,即見嶗山著名異石“綿羊石”和奇峰“獅子峰”。“綿羊石”是由幾塊天然巨石壘成,歷經億萬年風雨剝蝕,彷彿是人工雕鑿的一隻綿羊,跪伏在山坡上。“獅子峰”則勢如雄獅怒吼。黎明時分登上峰頂可觀日出和東海的壯麗景色。

近年來,太平宮經全面修復,為嶗山主要勝蹟之一,特別是當夜幕降臨,仰口灣的海濤聲與上苑山的松濤聲此呼彼應,被稱為“上苑聽濤”之奇觀。

覓天洞是一處集幽深、奇險、雄偉於一處的通天奇洞,距太平宮西南兩公里。由峭壁間的多塊巨石疊壘而成,高30餘米,上下共5層,洞口夾在兩面峭壁之中,洞額“覓天洞”三個字為劉開渠先生手書。洞內盤旋曲折,險怪離奇,撲朔迷離,忽而幽暗,忽而異境天開,變幻無窮。洞外景色分外宜人,春天鮮花競豔,入夏峰巒疊翠,深秋紅葉滿山,冬季青松蒼鬱。洞頂兩處峭壁上刻的“咫尺天涯”和“洞幽玉雨草自溼,山高無雨暑自消”,分別由現代美術理論家蔡若虹、鄒大箴所題。踏上峰巔,巨石上鐫刻著現代版畫家力君題寫的“天苑”二字。何謂“天苑”,上天之苑也。置身於此,彷彿覓天有成。人立巨石之上,萬千景象一覽無餘。或群峰崢嶸,嵐氣繚繞;或山柱突兀,白雲浮頂;或煙雲蒼茫,似碧波萬頃,真乃天界也。

那羅延窟位於嶗山東麓的那羅延山,寬7米,高、深各15米,容百餘人綽綽有餘,是一處天然石洞。石壁上方突起薄石一方,形似佛龕,洞頂有一個深圓的洞孔,光亮由洞孔透入,照得窟內十分亮堂。據佛門弟子傳說,“那羅延佛”就是在這座石窟中修煉功德圓滿後,憑巨大法力衝破圓孔成佛昇天的。“那羅延”系梵語音譯,意思是“堅牢”。這座洞窟通體為花崗岩結構,其堅牢程度可想而知,但當年不知什麼原因竟形成這樣一個巨大石窟。僧侶們稱之為“世界之二大窟”。據t;t;憨山大師年誘疏>>記載: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2年)4月8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由五臺山慕名而來,在此窟內禪修二年。窟周圍山高谷深,風景絕佳。

白龍洞位於太平宮後山的山澗北側,是由一塊長約18米,寬約12米的橢圓形巨石,扣壓在五塊鼓形的圓石上支撐而成的天然洞穴。此洞高2.5米,深8米,寬11米。

很久以前,洞外山澗有一處水灣。傳說有一條白鱔棲身此灣,因常年吸取日月之精華而成精,又在洞中苦修多年,終成正果,變成一條白龍挾風裹雨騰空而去。從此,這個洞就叫白龍洞,洞前的山澗和水灣分別叫白龍澗和白龍灣。洞口上方鐫刻的詠嶗山景物便是元代著名道士邱處機所留,據說是邱處機的真跡。

猶龍洞距太平宮約百餘米,深約8米,寬約4米,高約2米。洞內原供奉老君石像一座,所以,原名叫“老君洞”,是太平宮首任道長劉若拙為紀念道家鼻祖老子而起名。明朝隆慶年間,山東提學鄒善遊太平宮時,覺得洞名俗且不雅,便根據t;t;史記>>中所書“老君,猶龍也”,而改名“猶龍洞”。猶龍洞是由一塊巨石翹起而形成的,該石叫“混元石”,是歷代道士練功的地方,石上刻有練功圖三處。

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位於那羅延山半腰。三面環山,東鄰大海,廟宇樓閣之壯麗,澗壑泉石之清奇,在嶗山古剎中當為第一,也是嶗山現存唯一的佛寺。

華嚴寺歷史悠久,幾經興廢。遠在晉之前,那羅延窟即為華嚴寺的開山鼻祖洞。明代崇禎十年,御史黃宗昌辭官還鄉,隱居嶗山建玉蕊樓編著t;t;嶗山志>>,疑此窟為西方哲人演孝之所居,於是籌資在窟之東北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於兵火。其子浦江令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於現址。自清順治以來,屢經修葺,迄今仍為當年規模,1931年改稱華嚴寺。

華嚴寺佔地4000平方米,原庵共四進,依山而築,為“階梯式”。第一進原有僧舍十二間。第二進為藏經閣,飛簷斗拱,登閣憑眺,山海勝境一覽無餘。第三進為正殿,供那羅延佛,與那羅延窟遙遙相對東西兩廊為禪堂。第四進為後殿,內祀觀音,側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主持慈沾法師。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一百餘間,僧眾八十餘人。整個庵寺佈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宇恢巨集,雙層歇山,四角飛簷,古樸高雅。

華嚴寺前路西塔院,是寺中歷代主持的藏骨處。院中九層磚塔下埋藏著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師,與之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主持善和的藏骨處。寺前路用石條砌成,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紅棟工鳩破石條所築。沿路蒼松走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雲嫋嫋,如九天幻境。路旁石刻“煙歲嵐高臨”、“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均為歷代遊人觸景生情所留。

白雲洞位於嶗山東麓,海拔400米,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數日子白雲繚繞而得名。

白雲洞始建於唐天寶二年,依附於一個天然石洞,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塊巨石構成,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原有房舍24間,屬道教“金山派”。

白雲洞額上鐫刻“白雲洞”三字,為清代翰林尹琳基所題。洞前兩棵白果樹,一雄一雌,千年相伴,至今綠意盎然。洞前玉蘭樹,已有數百年樹齡。洞後森森松樹,其中一株古鬆,形狀奇特。名曰“華蓋鬆”,此鬆老幹蟠曲,遮滿洞頂,小枝斜出,伸出洞外,恰似飛龍起舞,此景稱為“雲洞蟠鬆”,白雲洞的青龍石下有一洞穴,叫“風窟”。穴不大卻很奇異,山風過此,迴旋不止,故名“巨風窟”。洞東南並列兩座山峰,南曰“大仙山”北曰“二仙山”,攀過二仙門,穿過一段石隙,爬上“天梯”,即可到達富有傳奇色彩的“會仙台”。臺狀如座椅,背刻一“仙”字,僅可容一人。傳說登上“會仙台”,便可與神仙相會。當然,這只是神話。但是,坐在上面,碧海天涯盡收眼底,頓覺天高海闊,心曠神怡,大有超脫塵寰之感。

棋盤石,顧名思義,應當是象棋盤那麼大或棋盤形狀的石頭,但座落於明道觀南的棋盤石,卻是一座集高、陡、險、怪於一身的高懸奇峰上之峰。崖頂斜著向上伸出,下面懸空,從側面遠遠望去,很象一座游泳跳臺,頂部稍有隆起卻不平坦,面積約60平方米,可容坐客五、六十人。下面深壑萬丈,怪石林立,若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駭,驚心動魄。

棋盤石的名稱來歷,源於一則當地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說。

很久以前,仰口灣畔曲家莊有個青年樵夫上山砍柴。他越走越遠,越爬越高,看到石崖頂上有兩個白髮老人正在下棋,便走上前觀看,看得入了迷,忍不住還要說上幾句。老人也不說話,只朝他慈祥的笑笑。他恍惚覺得樹一會兒綠了,一會兒黃了,也沒在意。一盤棋下完了,兩位老人朝他笑笑便飄然而去,他才想起該打柴了。誰知回頭一看,扁擔和斧柄早已朽爛,斧頭也成了鐵疙瘩,他只好下山回到村裡。但是,村子裡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認識。他非常奇怪,幾經打聽,才明白自己上山砍柴時見到的兩個老人是神仙,他在看棋的時候,世上已過了幾百年。於是,他逢人就說自己的經歷,但沒有人相信他,他只好又向深山走去。

至於山頂上的“十”字,傳說是仙人用過的棋盤,但道士們都說那是道家煉功時指罡斗的標誌。字是怎樣出現的?古人已逝,神仙已蹤,留給後人的只是個解不開的謎。

第3篇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遊覽。青島地區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溼潤,年平均氣溫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蹟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t;t;後漢書.逢萌傳>>、t;t;南史.明僧銘傳>>等均有記載。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山內群峰聳立、怪石嶙峋、層巒疊嶂、壁削如刀、澗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碧海無涯、山高林密、雲氣離合、嵐光變幻;海崖線曲折蜿蜒,或廣闊幽靜、煙波浩淼、或驚濤拍岸,谷應山鳴。

嶗山名泉聖水富有特色。神水泉、聖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風騷;潮音瀑、龍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韻。著名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鬱、花繁草茂,區內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餘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廕庇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清代蒲松齡以嶗山風物為內容寫出了t;t;香玉>>、t;t;嶗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佈,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總之,清新而溼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遊的豐富內涵。

嶗山旅遊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鍊,串連著無數個景觀(點)。本文按照“嶗山一日遊”的習慣旅遊線路,介紹每條線上幾處主要景觀(點),未及介紹的留等嶗山探勝者們自己去體味。2、基本旅遊線路(南線)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鬱,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說,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據t;t;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建立。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於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後棄職入道。精研玄學,入終南山學道數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末年,李哲玄東遊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遊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說。如張三丰、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明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束。現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於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t;t;聊齋志異>>中的t;t;香玉>>篇裡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說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於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

t;t;膠澳志>>載,明霞洞“建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巔“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處機所書。名道孫紫陽曾潛修於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t;t;孫紫陽疏>>載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側建有“鬥母宮”,奉佛教。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重修時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觀音殿”一座。據說,這裡曾有過僧、道交替的歷史。

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雲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