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七年級教學反思3篇 "七年級授課反思:總結經驗,漸上巔峰"

本文回顧了七年級學生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反思,著重關注了教師如何更好地協調課堂教學和學生心理健康。通過對這些反思的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促進教育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七年級教學反思3篇

第1篇

我在講《三國鼎立》這堂課時,,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基本上體現了新課改理論,也真正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給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也真正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以下就是我對這節課的課後反思,這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一些缺撼的地方。首先我談一談值得肯定的地方:

(1)在講新課之前,我用錄音機播放歌曲來匯入新課,這樣極大地烘托了課堂的氣氛,在一開始就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輕鬆、活潑、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2)整堂課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還給了學生,就是要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比如讓他們完成對歷史知識要點的總結,對歷史問題的探究,我都儘可能讓他們自己去主動完成。

(3)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還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同時我給出閱讀提綱和思考題,以引發他們在自學過程中的積極思維,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歸納、提煉、研討相關的歷史資訊,以完成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還是起到點撥的作用。我想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他們逐漸學會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採用了情感化教學,尊重和讚賞每一位學生,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的求異、求新和創新。比如對探究性問題的討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一部分學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對此我和其他學生都給予熱烈的掌聲予以讚賞,即使有些不合乎邏輯的觀點,我也不立即給予否定,而是作為問題留給學生在課下繼續討論。

以上是我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時我也有一些缺憾的地方:

(1)整堂課由於內容多,容量大,所以有些問題的分析、探究不是很充分,很到位,很具體,這是一個遺憾,但是我總體上還是完成了知識目標,這通過練習就能夠看得出來。

(2)在對文藝作品中所描述的歷史故事與歷史事實進行比較的過程中,學生對文藝創作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分辨能力這一目標沒有完成,有些學生還是把文藝作品中的事件當成是歷史事實,這是我這堂課的另外一個比較遺憾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對《三國鼎立》這節課的課後反思,它給我以後的教學帶來了經驗與教訓,我以後會發揚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摒棄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完善自我,以期取得好的成績。

七年級教學反思3篇

第2篇

在上這一節課之前,我曾設想著用最簡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教學任務。我想既然是古文,又是一則寓言,我就採用了“讀準字音—讀懂文意—讀透寓意”三大板塊來完成。怎樣讓學生能輕鬆讀懂字音、且又能“動”起來?我是這樣做的:先讓一名學生起來朗讀課文,然後讓其餘的學生指出需要糾正的字詞,老師再補充學生點不到的重點字詞,齊讀字詞,再齊讀下課文。這樣就完成了第一板塊。但在實施起來,能主動起來糾正字詞的只有兩名學生,我只能幫著提出其他的字詞,感覺學生對於這樣的糾正沒有激情。接著我讓他們劃分句子的節奏,先教學生劃分第一句,然後按方法再劃下去。這一小塊費了好多時間,導致下面的的“讀透寓意“這一板塊我只是淺點即止,沒有引導著學生深入體會。課後我也覺得這一小環節確實做得太多餘,指導老師們都認為只要學生讀書沒有破句錯句就不必要去劃分節奏,我純粹是為了劃節奏而去劃節奏。我覺得劃節奏這一小環節要是處理得合理,下面的教學我會做得好的。

“讀懂寓意”第二板塊,我採用了“合作交流”提出質疑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三條求助熱線“1、註釋或工具書2、同學3、小組長用紙條的方式記錄下來送交老師”來完成。我以為學生通過註釋、工具書、同學和老師解決本文的文義應沒問題,但討論的時候,學生沒有熱情,漫不經心的,且交到我手裡明確需要解決的重點句子也沒多少,於是解決重點句子後,我滿懷信心,讓他們概據課文內容來弄個講故事比賽,適當加入一些表情及心理特徵等。但講故事這一環節弄不上去,當時我才明白原來他們對課文內容還不夠明白,一名女生上臺講後,男生沒人肯上來,當時時間也差不多了,這一環節就這樣被我忽忽帶過去了。一下子轉到了“讀透寓意”這一環節。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只是讓一二名學生說說“禍福之間的關係,它們之間能轉化嗎,是不是一定能相互轉化?”,並沒有深入去探討。

整節課下來,自己感覺很不爽,覺得哪個環節都銜接得非常彆扭,生硬,自己的語調沒有親和力,難讓學生走進狀態。總覺得學生有些放不開,或許是跟我引導的問題有關,或許也跟我個人魅力有關,或許…,總之,很困惑。

第3篇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國小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