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7篇 呵護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是一篇以關注和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實踐報告。通過調研和實地走訪,我們將深入瞭解這個特殊群體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並探討如何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支援和幫助。本文將分享我們的觀察和感悟,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併為他們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7篇 呵護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第1篇

**年是**大學一百二十週年校慶。 “武大夢”承載著一代代武大人的夢想。不僅體現在學術,更在武大學子繼往開來的精神傳承,傳承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武大精神。

為了踐行武大精神,為“武大夢”標記大學生的青春註腳。作為新時代的武大學子,更要求我們以青春的熱烈姿態,奉獻社會,回報社會。為此基礎醫學院12級臨床五年二大班的同學們組建了“愛駐心巢”的暑期社會活動實踐隊,赴**黃陂的姚集村和蔡店鄉,關注“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

“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一直是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留守兒童的父母遠離家鄉,用勤勞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卻讓留守兒童備受思親的煎熬。他們不能像同齡夥伴那樣歡繞在父母周圍,遙遠的親情,留下太多的惆悵。缺少父母的關愛,在他們內心深處鑄起了層厚厚的防護牆。“空巢老人”兒孫滿堂,卻孤守晚年;或許你習慣了在爺爺奶奶的膝下承歡,可那些孤寂的空巢老人面對的清冷生活,年邁體弱,卻肩挑生活重擔;疾病纏身,卻硬扛硬撐。其實他們渴望愛的溫曖,渴望親情的呵護,孩子們的夢想可能就是看一場電影,得到一本好書甚至好吃的東西;而老人們的願望可能是見一見親人、有人多陪陪他們。他們的只是夢是那麼純粹、樸素!

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更要起到帶頭作用,為社會奉獻一份愛心,傳遞一種正能量。就好像火炬傳遞一樣,在每個人手中傳遞,同時也能匯聚所有人的'熱情,共同促進社會進步。

“愛駐心巢”實踐隊26名成員來自全國各地,有緣匯聚在**大學,都是臨床醫學五年制12級二大班的積極分子,並邀請團委副書記劉馨老師做團隊指導。實踐隊具有各種才藝的的社團達人,文字影象,資料統計,交流溝通均具有一技之長。實踐隊將分別帶著“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四種精神赴**市黃陂的姚集村和蔡店鄉,以二人小組的形式走訪當地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攜手留守兒童,慰問空巢老人。對其生活進行調查和了解,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與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切身交流。幫助其解開心結,傾聽他們的憂愁苦衷,傳遞正能量,以武大精神為指引化解他們的心理陰霾。同時有助於讓更多的人瞭解他們的實際生活、有助於呼籲社會各界人士改善這些社會問題。

在活動中,我們實踐隊隊員會通力合作,營造一個溫馨的巢,將溫暖與正能量帶給他們,將武大精神傳遞播撒在他們的心裡、為他們編織出心中的燦爛的“中國夢”。

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7篇 呵護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第2張

第2篇

20xx年xx月,中國高校xx支教隊來到xx省xx苗族侗族自治州從xx縣xx學校開展支教活動,調研當地留守兒童訓練問題,體會山區孩子們的苦與樂。

xx縣地處山區,鬱鬱蔥蔥的群山給這片天空不僅帶來了如詩如畫的美景,也帶來了困難的交通和隨之而來的貧困。為了孩子的將來,懷著對美妙生活的憧憬,村子裡的大多數中、青年都選擇了外出打工,這就不行避開導致了留守兒童問題。

儘管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但沒有切身瞭解過這個群體的人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峻性。支教過程中,我們接觸到許多當地的孩子,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山區孩子的樸實和真誠,還有處於"放養'狀態下所導致的一系列不良習慣:打耳釘,刺青,隨便罵人,抽菸喝酒,不服管教這些在我們眼中只有處於叛逆期才會消失的行為在這些孩子的身上過早地體現出來了。莫非是這裡的孩子真的'天性如此嗎?可是當我們看到孩子們勝利畫出一副圖畫或學會一首歌曲時那種純真的笑容,又覺得他們與我們沒什麼不同。支教隊員們深化探討,聯絡當地實際狀況,得出了一些結論。

當地孩子由於沒有父母管教,從小就沒有學習和訓練的概念,大多數孩子學習成果很差,在學校或者是七年級八年級就輟學。同時,由於缺少父母引導,一些小孩子缺少幻想,從小就只知道長大後像父母一樣外出打工。此外,當地一些輟學少年又影響了更多小孩子,當一些看起來很"炫酷'的惡習襲來時,他們又會無可避開得沉溺其中。

經過幾天的相處,我們也觀看到了孩子們純真的一面。當支教隊員們以足夠的急躁來容忍孩子們的惡作劇並且關懷他們的生活時,孩子們也會對支教隊員們放開自己的心靈。"胳膊上的東西怎麼弄得?'一個支教隊員指著孩子的刺青問道。"一個大哥哥給我弄的。"為什麼要弄這個呢?'"當時覺得很酷,現在懊悔了,不過怎麼也弄不下來了'交談中,我們看到了他們故作成熟的外表下那顆依舊稚嫩的心,他們渴望被關注,因而會有意打架來讓支教隊員們去和他們呆在一起,他們也會努力完成支教隊員們佈置的任務來爭取棒棒糖等小小的嘉獎。他們和外面孩子一樣,依舊需要大人們的指導和關懷。

盼望社會賜予這些山區的留守兒童們更多的關懷,不僅僅是從江縣,而是全部被置之家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的孩子們。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社會的物資,更需要的是來自人心正面的力氣,我們真心的盼望他們能夠遠離孤獨,遠離惡習,健康成長!

第3篇

我是圖形藝術系xx級學生畢勇很榮幸能作為社會實踐的代表站在這裡做報告。

剛剛聽了主持人說了那麼多華麗的詞彙,我覺得我個人承受不起,我只是做了一名當代普通大學生該去做的事,我們的實踐團隊只不過是把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中的一丁點再教給大山深處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們,我們只是一名名最普通的大學生。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程序的加快、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人多地少矛盾的日益突出,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充當新型勞動大軍。他們在城市從事第二三產業,而一大批未成年人被留在農村,成為了農村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金堂縣竹篙鎮,該鎮總人口5.5萬,農村人口近4萬,是一個農業人口大鎮。該鎮有勞動力2.9萬人,而常年在外打工的有1.2萬人,約佔勞動力的一半,又是一個勞務輸出大鎮。在龐大的勞務輸出之下,竹篙鎮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打工第一大鎮” 。竹篙鎮青松中心國小,共計900名學生,下屬永勝村小,和下屬廻龍村小。

廻龍國小位於竹篙鎮天寶寨村,目前在職教師5人教齡均在30年以上,廻龍國小教學樓是1988年政府撥款建成,20年一直沒有窗戶玻璃,無數個春夏秋冬,學生們就這樣頂著寒風趴在陳舊的桌椅上讀書,

經5.12地震之後,廻龍國小教學樓已成危房,學生不得不轉移到7公里外的青松中心校讀書。期間路途遙遠,山路坑窪不平,一到雨雪天氣,道路泥濘不堪,田間小路狹窄易滑,留守兒童本來就艱難的求學路變得更加艱辛。

誰為留守兒童撐起成長的藍天?誰來給予他們親情的滋養?通過對天寶寨村的調查我們認識到:

留守兒童常年生活在閉塞山村,對外界資訊極其缺乏。天寶寨村2800名村民基本是老年人,這些隔代撫養的老人,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著許多的問題,祖輩撫養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這些都容易造成留守兒童的判逆、自卑、孤僻、任性等性格。另外隔代撫養的老人對孩子教育能力也存在侷限性,也不會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和處理同學間的人際關係。而孩子對於生活、科學和社會等一些知識的需要,根本就沒有辦法滿足,因此這些留守兒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處於空白。

永勝國小位於竹篙鎮半邊街村, 20xx年由成都教育局和金堂縣教育局撥款修整校舍,硬體設施得到極大地改善。目前在職教師5名,其中四名教師,年齡均在50歲以上,英語,音樂,美術老師極其匱乏,思想道德教育落後。

誰來給予留守兒童信念的支撐。他們的生存和家庭狀況如何呢?我們帶著種種問題對永勝國小所處的半邊街村幾戶留守兒童家裡進行訪問。

永勝國小老教師較多,教齡均在30年以上,對留守兒童關愛缺乏,對思想道德教育欠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大多不好,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學生厭學、輟學,但是隨著“留守學生”隊伍的日益龐大,教學任務及其繁重,老師很多時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時在教學資源上也缺乏新的教育源泉,特別對英語,及音樂,美術等教師極其缺乏。

父母外出打工常年未歸,缺乏親情關愛,導致性格內向孤僻,極其怕陌生人。還有個別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7,8年未歸,對父母印象模糊。

留守兒童個人衛生,個人習慣極差,隨年齡增長,攀比心理加劇。

留守兒童”作為社會上的一個弱勢群體,在失去父母保護的情況下往往是最容易成為傷害和攻擊的物件。

受當前社會等 各種因素影響,其父母思想存在較大的侷限性,部分父母認為一個大學生花費高額學費,打工不僅不花錢,而且還賺錢。

有人問我是怎麼了解到這些國小的,其實最初是我在青年者志願協會的一個好朋友,是他幫我找到當地國小校長的電話,然後我就打過去了,於是我便開始一次一次的去看望留守兒童,給他們帶點糖果,帶點書本,帶些文具,他們也都親切的喊我大哥哥。很多人還問我為什麼一直關注留守兒童,當我第三次去家訪時,一個女孩叫胡賢雲,她在自家屋外的(zha lan)柵欄外見到我時,瞬間綻放出笑容,那是積攢多久的笑容啊,臨走時她那堅定的眼神,彷彿是在告訴我:“大哥哥,我會好好學習的”當時我告訴自己要將關愛進行到底。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可以帶給他們知識,帶給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帶給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未來的憧憬,同時把他們的堅強與微笑帶回到我們的校園。

村頭的一間土瓦房門外,兩個女孩,一個是姐姐楊麗,在永勝國小讀三年級,一個是妹妹楊巨集在上幼兒班,奶奶整天趴在長凳子上,通過爺爺得知他們已經在土瓦房裡居住了27年,爺爺今年70歲,奶奶66歲,並且奶奶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肺氣腫等疾病,前些天因醫療費昂貴交不起住院費剛出院,現在基本上每天還要消耗20元左右的藥物費。爺爺還說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家裡老伴又生病,還要供養兩個這麼大的孩子。

男孩叫孫紅富,在廻龍國小讀二年級,通過和他聊天可以看出他溝通上存在很大的欠缺,並且對外面瞭解極其匱乏,通過與奶奶聊天得知孫紅富後背有軟骨瘤,現在邊讀書邊治療,其父親在成都鍊鋼廠打工,母親在成都餅乾廠打工,他的外公67歲,外婆64歲,他們已經在這破舊的泥瓦房裡居住了27年(地震後已成危房)。她的姐姐孫海瓊,一直躲在奶奶後面,比弟弟還要靦腆,怕生,後來我們談及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奶奶的眼神裡透漏出點點酸楚。她說:“我年紀大了,也不知道怎麼管教孩子,再說我每天上山幹活對他們也照顧不過來,只要孩子別出事,在學校裡好好學習我就放心了”。我們有一位隊員問:“奶奶,到了暑假,孩子怎麼辦?”奶奶深陷的眼框裡又多了一絲憂傷,看得出她很無奈,說:“要不就在家裡,要不就跟我一起上山幹活。”

左邊照片是姐姐王斯斯,在廻龍國小讀四年級,她推得新自行車是今年爸媽從廣州帶回來的。她抱住的是她的弟弟,右邊是妹妹王思玉,在廻龍國小讀二年級,在她們天真的面容,燦爛的微笑背後卻是艱苦的物質生活,匱乏的精神關愛。奶奶說她們的.爸爸媽媽在廣州打工,且患有乙肝,怕給孩子傳染常年不回家,就算回來一次也是偷偷的看下孩子,不敢相認,怕孩子不讓他們再走。

留守兒童的衣食飽暖、幸福憂傷影響著整個中國的脈搏,關係著整個華夏民族的發展。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具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留守兒童問題能在國家政策及全社會的關注下得到圓滿的解決,使農村留守兒童也能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享有一個歡樂、讀書的童年。

20xx年8月份,圖形藝術系學生會精心選拔了一批志願參加暑期實踐且在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音樂、手工等科目表現較突出的同學為本次暑期社會實踐的任課老師。希望此次暑期實踐能為大山深處的留守兒童帶來更多的知識和快樂。

我們按天寶寨村的大小,確定三戶間距較大,輻射較廣的人家為我們的義教點,依次為羅義波家、胡豔梅家、羅雪梅家,每個點都會聚集附近的學生來聽課。

針對家庭式義教,為確保教師資源合理配置,我們實行教師輪流制。每倆隊員一組,輪流的對三個點進行義教,每天分為4課時,上下午各兩課時。第一課時上主科,副科老師協助;第二課時上副科,主科老師協助。

通過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我們所有的隊員肩上多了一份重重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彼此告訴對方,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把我們的愛撒向更多需要幫助的地方。

在xx年暑期社會實踐中,我僅僅是一名組織者,沒有隊員的付出就沒有這次暑期社會實踐的成功,藉此機會,我謹代表個人向本次籌備參與08暑期社會實踐的成員,由衷的表示感謝。

我在此呼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讓我和在做的同學一起送去知識,送去快樂,送去希望,同時帶回堅強與微笑!

第4篇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以來,我校大學生志願者們頂烈日、冒風雨,深入農村、社群,關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度過快樂的暑假時光,志願者們用真誠和付出展示青春風采,在實踐和奉獻中昇華了理想信念。

他們走過梯田,翻閱山樑,懷著沉甸甸的責任,走向大山深處,為孩子們托起一片片藍天。他們給大山帶去光明與溫暖,給孩子帶去春天與希望。

向陽之花,花開x縣。x月x日,我校“美麗中國”xx愛心支教服務團在經過多天的緊張準備後,xx支教團分為三支小隊,共計xx人,分別去往支教地xx縣xx鄉xx學校、xx國小、xx縣xx鎮溝xx國小進行為期兩週的支教。臨別之際,xx支教團義工紛紛跟隊友擁抱告別,互相鼓勵,隊員們情不自禁留下了淚水,團委副書記xx和幾位老師為他們送行並加油打氣。

一路奔波,來到xx國小時,一所尚未完工的學校映入眼簾,校長親自迎接並對支教團的到來表示感謝。校長向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國小的'情況,學校一共六個班級,共200多名學生,包括校長在內一共9名老師。支教團隊的隊員們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課外讀物,體育器材,學習用品等禮物。

第二天,xx支教團在溝裡國小附近進行招生工作或深入村子,向村民和學生們宣傳招新。

團隊派出多支小分隊在廣場張貼海、簡章,並去學生家中介紹,校內接待進行宣傳。宣傳團隊所到之處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熱烈,報名的學生和家長從早上x點到下午x點絡繹不絕。學生和家長對於課程安排等一系列支教方面的疑問,志願者們一一進行了耐心和細緻的解答,孩子們都積極並期待著早日上課學習到新知識。

招新結束後,xx支教團舉行了開學典禮。開學典禮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開始。升國旗結束後,xx國小李校長髮表了講話,之後xx代表向孩子和家長們簡單介紹了一下xx支教團,希望給孩子帶去知識和希望。隨後義工們為每個孩子帶上了象徵感恩和愛的藍絲帶,並帶孩子們跟隨班主任進入教室正式開始上課。

第四天,xx支教團在xx國小對入學新生進行了軍訓。早上x點,教官和同學們整齊的集合在溝李國小的廣場上,孩子們對軍訓表現得既陌生又好奇。汗水無聲的落下,堅毅的表情刻畫在孩子們的臉龐上。天氣很炎熱,但大家的熱情卻絲毫不減。軍訓在會操中結束,孩子們的眼中卻流露出那番意猶未盡。支教團對錶現較好的班級進行了表揚,頒發了獎狀,站在獎臺上的孩子笑得是那麼天真。

第5篇

7月17日下午,浙江杭州師範大學理學院赴臺州社會實踐小分隊的大學生冒著高溫走進黃岩茅畲逸夫學校——留守兒童之家,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小分隊與數十名留守兒童歡聚在留守兒童之家,進行面對面親切交談,詢問他們的.暑假過得怎麼樣,爸爸媽媽是否能放心他們在家裡的學習,家裡還有什麼人等等的一些情況。

併為留守兒童上了一堂數學課,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同時,杭州師範大學理學院還與茅畲逸夫學校簽定協議,兩校領導舉行了簽字儀式和授牌儀式,茅畲逸夫學校成為杭州師範大學理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在7天的實踐活動中,實踐小分隊深入村、戶,通過發放問卷調查,面對面採訪留守兒童及其撫養人,與村幹部進行訪談等形式,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獲取第一手資料。

實踐小分隊還與茅畲留守兒童開展了聯歡,在精彩的節目和遊戲中,大學生們和留守兒童成為了無話不說的知心好朋友,並結成對子,大學生們將以“代理學長”的身份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學習、生活、心理問題。

第6篇

有這樣一群孩子,當他們還在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市裡謀生餬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到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在享受父母關愛的時候,他們卻像孤獨的小草一樣生長。人們給了這群孩子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

當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近7000萬,他們的成長和教育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僅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關於此問題的提案19件。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留守兒童是兒童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關愛留守學生,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共同構築起面向“留守兒童”的一套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對於家庭、學校和政府來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這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小分隊選擇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這一主題。我們希望採用實地走訪調查等多種方式,儘可能多的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與問題進行探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同時,我們希望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在留守兒童和社會之間搭起一座橋樑,讓他們看到社會溫暖的一面,給他們一個傾吐自己內心的機會。再有,我們也希望這一突出問題能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一個需要被關注的特殊兒童群體,使人們認識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最後,我們希望能夠召集更多有愛心的人加入到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隊伍中去,而這也是我們這次活動最重要的目的。

在本次活動中,我們採用多形式、從多角度、通過多渠道調查與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具體方式包括:

1、向不同人群發放調查問卷來了解大眾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程度。

2、走訪農村村委會、留守兒童家庭等來進一步深入分析問題。

活動時間: 7月19日——7月25日 活動地點: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萬隆國小、廣安區協興鎮四新村

廣安市位於四川東北部,地形複雜且多山。由於大部分農村地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後,青壯年紛紛離家外出打工以維持生計。據統計,廣安市每年都有上百萬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而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高達26萬。據廣安市文明辦一項調查資料顯示,該市的留守兒童中僅有32%與父親或母親生活在一起。在父母雙雙外出務工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大多與祖父母一起生活,而在調查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等祖輩管理教育留守兒童的情況時,有80%的人認為教育管理比較吃力,有15%的人基本不管孩子的學習。該市的留守兒童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為此,我們選擇了廣安作為我們的調查地點。在廣安,我們重點調查了武勝縣萬隆國小、以及廣安區協興鎮四新村。

武勝縣萬隆鎮國小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南大門萬隆鎮的中心,與重慶合川市燕窩鎮一河相隔,佔地15畝,校舍面積8000餘平方米,並於20xx年全面完成了村小布局調整工作。萬隆鎮雖然處於國道212線與沿興路的交匯處,但全鎮15個行政村都屬於偏遠的山村,個別村離鎮距離近xx公里。由於這些村地理位臵偏遠,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造成了大量農民工外出打工,於是留守在家中的孩子的教育管理就成了學校和社會所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僅萬隆鎮國小在校學生中,就有約50%的留守學生,還有一部分是父母雙亡的孤兒。他們有的是由爺爺、奶奶、外婆或外公監護,有的是由曾祖父母監護,有的是被寄養在親戚家中,還有的甚至是被寄養在老師家中。

我們對學校留校的部分留守兒童作了問卷調查及資料查詢,下面將情況敘述如下:

我們集中調查了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萬隆國小五、六年級的35個在校學生,他們的年齡集中在xx-13歲之間,父母打工的地點多數在外省。首先,這是由於萬隆鎮地理位臵偏遠,屬於經濟尚不發達的西部地區。人們的收入不高,家庭普遍比較貧困,有些農民靠種地已無法維持家庭的正常開銷,年輕力壯的人迫於生計外出打工以貼補家用。而廣東,深圳等地地處沿海,這些地方的經濟在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迅速騰飛,就業缺口大,機會多,因此西部人口大量湧入這些大城市,為城市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次,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在發展中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由於城鄉壁壘的存在,大多數農村孩子進城後,在戶籍、教育、醫療等諸多方面與城市孩子有明顯差別,特別是許多大城市在農村孩子進入公辦學校的要求上設臵“高門檻”,使農村孩子進城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再有,打工子弟校的教學質量差,許多農民工認為這類學校普遍存在著教學管理不規範、教師流動性大和教學質量差等問題,而學費相對於家鄉學校要高,所以放棄讓子女進城就讀。最後,農民工由於受文化知識和技術等的限制,只能從事高強度、低報酬的體力勞動,無法維持城市生活中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沒有經濟能力攜帶子女。因此造成了一個社會現象,農民工與自己的孩子相隔很遠,見面次數很少,因此也就形成了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以上是我們調查的留守兒童的基本資訊。

在生活方面,留守兒童存在一些普遍的情況與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普遍比較貧困,他們平時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於特殊的家境,留守兒童學會了艱苦樸素,自立自強。

第一題的問題是: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誰生活在一起?其具體情況如“表1”: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第一題中,有42.86%的留守兒童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28.57%和親戚生活在一起,20%和其他人住在一起,8.57%住校。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大多集中在工地做工或者廠礦做工,工作十分勞累,閒暇時間也不多,沒有辦法照顧孩子,只有將孩子託付給他們的祖父母或是其他親戚照顧,以減輕負擔。

第二題的問題是:你多長時間與你的父母見一次面?其具體情況見“表2”:

第二題中有60%的留守兒童一年以上才能和父母見一次面,21%

的留守兒童一年左右與父母見一次面,19%的留守兒童半年與父母見一次面。

首先,這些孩子與父母相隔較遠,父母回家一趟不僅會耽誤工作,而且路上的車費等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其次,留守兒童多在上國小,平時也有可靠的親戚等照顧,父母也非常放心,因此不經常回家與孩子相聚。

通過分析第三題,我們發現平時留守兒童的父母與他們電話聯絡時也非常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情況並給他們講為人處事的道理,教會他們做人,偶爾也會提到在外打工的辛苦,以鞭策他們努力學習。這一題表明父母雖然人在外地,卻十分掛念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第四題的問題是:你認為最開心的事是?其具體情況如“表3”:

在第四題所調查的情況來看,在這些留守兒童眼中,有71.43%的孩子認為和父母在一起是最開心的事,11.43%的孩子認為看電視和上網是最開心的事,其餘的則認為和同學、朋友玩是最開心的事。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最渴望得到的仍然是父愛和母愛,經濟的困窘使他們很難與父母相見,但是卻割捨不了他們與父母血脈相連的親情。

第六題的問題是:每個月生活費是多少?其具體情況見“表4”:

第五題中大部分的孩子沒有零花錢,第六題中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每個月的生活費在xx0元左右。原因之一是留守兒童絕大多數是出自貧困家庭,平時就養成了把錢花在刀刃上

的好習慣,原因之二是他們多出自農民家庭,家裡或多或少都有分地,很多糧食蔬菜可以自給自足。原因之三是父母打工不易,工資也不高,寄往家裡的錢有限。

在第七,八題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雖然缺少父愛和母愛,生活也十分的拮据,但學習十分刻苦,很聽老師的話,碰到不懂的學習難題會向老師或同學求助。在我們的調查中,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堅信只有讀書才是唯一出路,只有用知識創造財富才能真正改變家庭的狀況。所以孩子們對學習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刻苦鑽研。以上是對被調查的物件的客觀條件的一個總體概述。

在學習方面,留守兒童也存在一些普遍的情況與問題。,父母及監護人在文化水平等多方面受限,造成孩子的學習無人監督;其次,留守兒童正處於心智成熟期,自控能力差;再加上農村教育水平的低下,造成了孩子學習習慣較差,學習成績平平。但是大多數留守兒童還是希望通過學習來改變家庭的現狀。

我們來看調查問卷的第9、xx題。第9題問:如果考試沒考好,大多情況下,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在所給的四個選項中,留守兒童的選擇用“表5”表示如下:

從這個餅狀圖,我們可以看到選擇自己平時不夠努力的留守學生佔54%,選擇自己本來就不行的佔26%,選擇沒有老師或家長的指導佔14%,而選擇其它原因的佔6%。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不好是自己沒有盡力,這跟他們生活的實際環境有關。原因有三點,其一,他們都沒有生活在父母身邊,多由(外)祖父母或者親戚照顧。打工父母對孩子的整體期望值太低,留守兒童的家庭一般比較貧困,父母多數希望孩子在完成9年義務制教育後就外出打工,貼補家用,減輕家庭負擔。其二,(外)祖父母多是年齡較大的老人,思想觀念老化,認為如果讀書不行還可以選擇務農,而且他們也很溺愛孩子,所以就沒有認真督促孩子學習,造成這部分學生放鬆學習,直至無法完成學業。其三,親戚畢竟不是這些留守學生的直系親屬,平時能保證這些孩子的基本生活已屬不易,對他們的學習的關心也明顯不

如自己的孩子,所以過多地放任這些留守學生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不好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過也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認為是自己本身就不行,這說明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人不夠自信、很自卑,這些也是由於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例如(外)祖父母在孩子考差了時多采用打、罵等方式來達到教育的目的,而不是用言語來鼓勵孩子學習,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的錯覺,總是感覺自己比別人差。

第7篇

“爸爸和媽媽什麼時候能回來呢?”當《桔子的天空》中的小福果用晶瑩的雙眸望著眼前的小桔樹,向身旁年事已高的爺爺問出這句話時,當這顆手植的幼小樹苗經過一年又一年時光的磨礪年輪漸豐枝葉漸茂,但父母回家的音訊仍舊杳杳無期時,無聲的烈日炙烤的不是孩子的體膚而是孩子企盼的情緒,凜冽的秋風侵襲的不是孩子的身軀而是孩子焦灼的心靈。有這麼一群孩子,父母是他們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的`心情無關春夏秋冬,他們的喜樂不在玩具多少,一切的幸福和快樂都來源於與爸爸和媽媽相處的分分秒秒真實的時間。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從第一次觀看留守兒童題材的電影,第一次留心留守兒童這個話題起,這群和我們相似卻又特殊於我們的孩子就深深地吸引著我,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渴望怎樣的情感?我的心裡對於有朝一日能夠真正地走進他們,感受他們,幫助他們懷著很大的憧憬和期待。我希冀一個契機,一個能真正地從心底連線起我們和他們的機會。未承想,竟然在進入大學之後如夢般的獲得了曾經惦念了好久的機會,在老師的指導意見下,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幾番商議決策之後,我們拿出了“暑期走近留守兒童”的活動方案,由於地域的因素,我們將目的地定在了開封周圍的蘭考市。此時不光是我,隊伍中的每一個人心情都十分激動,渴望早日啟程的心情裡也夾雜著對自己接下來行動是否妥善的擔憂。作為新時代的法科生,我們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小行動能夠喚起社會中更大的共鳴,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細心縝密地策劃佈置每一個環節,查閱資料,準備具體的活動,心中的願景是我們的到來能為他們的生活稍稍添上一抹色彩,成為他們童年中一道特別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