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優秀親愛的安德烈看書心得3篇 安德烈的書香之旅

安德烈的看書心得總是能給人以啟迪和感悟。他文筆優美,深刻思考,對文學和人生有著獨到的見解。以下是他分享的幾本書的心得,定會為您帶來啟示。

優秀親愛的安德烈看書心得3篇 安德烈的書香之旅

第1篇

告別了多情的雨季,告別了留戀的往昔,撥動七彩的琴絃,我們踏上了青春的界域,卻離開了父母這個溫暖的港灣,與他們越走越遠。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才明白,與母親即使分隔兩地,也能夠互相認識彼此。書中的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不僅僅是兩代人,還是兩國人。母子不能時常團聚,並且分隔千里,但他們卻能夠用書信的方式來互相瞭解對方,龍應臺女士在書上寫道:“我們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而我呢,自從升上國中起,就作為一名住校生住在學校裡,與媽媽見面的機會變少了,但我們兩個人之間並沒有代溝,每個星期天回家到家後,我總有千言萬語要對她說,和她談論學校裡的事情,我的學習情景,我的學校生活,甚至於我未來的志向,她經常給我鼓勵,讓我好想一向留在她身邊,永不分離。

今年夏天,我懷著憧憬與不捨離開了國中,也離開了她,成為一名高一新生,依然繼續著我的住校學習生涯,由以前的一週回一次家變成了一個月回一次家,我對媽媽的思念日日增加。讀到龍應臺女士寫給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在這個臺北的清晨三點,我的窗外一片含情脈脈的燈火,在寒夜裡細微地閃爍。然而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前熱切的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麼遠,有多麼長,怎樣一下子,就看不見了。”我便想起了媽媽送我坐上回學校的公交車的情景,她的眼睛直視著公交車,那是一個母親愛與不捨的眼神,可是她只能靜靜的看著,因為她明白,為了孩子的未來,她只能選擇放手。

明白了安德烈與龍應臺女士的交流方式之後,我開始和媽媽頻繁的交流,但我們用的不是書信,而是微信。媽媽總在微信上給我發一些她認為重要的,對我有幫忙的學習方法,資料等。我每次都找藉口和她聊一會天。

為了不讓她擔心,我會和她聊一些我最近的情景,告訴她我的歡樂。開學第一週的周測中,我沒有取得好的成績,這對一向關心我的她來說並不是一個好訊息,但她沒有責罵我,而是幫我分析原因,鼓勵我,讓我下次努力。我在她的面前快要哭了出來,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回到家後,她發微信給我說,要堅強,我永遠是她的驕傲。就像安德烈的媽媽對安德烈說:“我也要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的、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就是被媽媽這樣用鼓勵來培養成長起來的。

書中寫道:“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走平原上同伴能夠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個人專心走個人的路,尋找個人的方向。

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團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僅有少年期有。”我也曾像安德烈一樣面臨過與夥伴的分離,我的媽媽也用同樣的道理開導我,教育我,鼓勵我,讓我去交一些新的朋友。其實媽媽就像我的朋友一樣陪我一齊度過了歡樂的童年,緊張的國中,對於未來的高中三年,我期望她也將和我一齊度過。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看出了母親對兒子那種深深的愛,也體會到了媽媽對我的愛。我要告述她,我“心中有一個小鎮,在我駛向大海遠走高飛之前”。

優秀親愛的安德烈看書心得3篇 安德烈的書香之旅 第2張

第2篇

最近看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本書的作者龍應臺。借這本書龍應臺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視窗。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開啟天窗說亮話。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訊。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開啟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第3篇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永珍,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迴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盪人的胸懷啊!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麼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裡,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 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物件,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闢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資訊,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於龍應臺關於“讀書”的精闢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並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