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魯班和櫓板》教學反思6篇 "魯班櫓板教學反思:歷史與技藝的融合"

本文以教學案例《魯班和櫓板》為基礎,反思教材的價值和教學方法,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魯班和櫓板》教學反思6篇

第1篇

現代教學媒體不但能展示影象,將學生帶進生動豐富的知識世界,而且可以將抽象的事物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形象地表現出來。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從而大大減輕學生的認知難度。

?魯班和櫓板》課文很長,雖然課前佈置了學生預習,還是花了整整一節課時間讀通課文,如果說正確連貫地讀課文可以通過反覆讀生字讀句子來達到目的的話,那麼讓學生依靠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理解一些生詞就顯得困難多了。學生對於“竹篙、腳蹼、櫓板、老艄公”等詞很是陌生。僅僅依靠教材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因為這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了,這些概念對於孩子們來說又抽象又遙遠。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能親眼看一看這些圖片,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當學生親眼看到那又粗又長的竹篙時,對課文中的句子“等把船撐到對岸,老艄公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了。”也就不足為奇了;“腳蹼”是什麼呢?給鴨子的腳來個特寫,無需教師多言學生就全明白了;這幅畫上,一位老爺爺正搖著一隻小船,他就是“老艄公”,那搖船的工具自然就是“櫓板”了。尤其是當學生讀到“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圓形,就像鴨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鴨子的腳蹼。”這一句學生不太容易理解,通過動畫把這一過程演示給學生看一下,不光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文字所表達的內容也就一目瞭然了。

《魯班和櫓板》教學反思6篇

第2篇

?魯班和櫓板》這篇課文敘事具體明白,我從“你能說一說櫓板和櫓板之間的關係嗎”匯入新課,然後抓住兩個主要問題“櫓板為什麼要發明櫓板?魯班是怎樣發明櫓板的”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並展開討論。我利用以下幾點,突破了重難點,使學生在具體形象的環境中很快理解了課文。

課文第四自然段寫魯班受鴨子撥水滑行的啟示,終於造出了搖船的新工具,這一段是文章的重點。可是,我們許多學生根本沒見過鴨子,也不知道鴨子的腳有什麼特別的。於是,我找來鴨子的圖片,並且放大它的腳蹼,讓學生觀察鴨子的腳有什麼特別之處,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腳蹼的作用。然後我又出示鴨子在河裡輕快地游泳的動畫,讓學生觀察:鴨子是怎樣游泳的?它遊得怎麼樣?此時,把鴨子輕快游泳與老艄公吃力地搖船相比較,讓學生產生與魯班類似的想法:要是能讓老艄公搖船也像鴨子一樣輕快就好了。站在魯班的角度體會他的心路歷程,更便於理解課文內容。在魯班發明了櫓板後,我又通過簡筆畫畫出櫓板的大體形狀,又把櫓板和鴨子的腿進行了逐一的對照,使學生更清楚地明白魯班是根據鴨子的什麼發明了櫓板,體會魯班的聰明、能幹。

在魯班發明了櫓板後,我又把前後文聯絡起來,抓住“十分吃力”、“累得滿頭大汗”、“一搖……嗬……”、“不光……也……”,進行對比,體會這種新工具給艄公帶來的好處,感悟魯班“善於觀察,勤於動腦”的品質。

在課文學完後,通過結合上學期《人有兩個寶》的學習,以及視訊《魯班發明鋸子》理解魯班的愛思考、愛創造。我又讓學生講講你還知道關於魯班或其他人的發明小故事,進一步地體會魯班等發明家善於觀察、善於聯想、積極動手嘗試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從小就要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第3篇

課文《魯班和櫓板》講的是魯班發現了鴨子的腳蹼與櫓板的相似點,從而模仿鴨子的腳發明了搖船工具——櫓板。鴨子游水是我們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為什麼在魯班眼裡竟能成為發明的源泉呢?我想,正是因為魯班善於觀察,勤於動腦,勇敢地嘗試,才能有所創造。如何讓學生讀懂課文,明白“要有所發現,必須要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動手嘗試”這個道理呢?

藝術家羅丹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或許這句話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深奧了一些,我們也不必在課堂上這樣對學生說,但我們應該在課堂上抓住一些重點的詞語來引導學生去體會魯班善於觀察、善於聯想的優秀品質。

一方面,我抓住了“兩眼盯著”、“默默地想”、“出神地看著”、“眼睛一亮”等描寫魯班的詞語通過朗讀重點感悟魯班“善於觀察,勤於動腦”的品質;另一方面,我讓學生畫一畫鴨子的“腳蹼”及根據第四自然段畫一畫“櫓板”的樣子,使學生通過畫畫比較“腳蹼”和“櫓板”的相似點,明白只有自己敢於動手試一試,才能夠真正有所發現、發明。

課堂上鬧了這麼一個小笑話,全班學生在畫“鴨腳”的時候竟然都畫成了“雞爪”,或許現在的農村家庭由於怕髒很少養雞鴨的緣故吧,學生沒有機會親眼觀察到“鴨腳”的樣子,所以不知該怎樣畫了。於是我在黑板上邊教學生畫邊講解:“鴨子腳趾不是分開的`,中間有薄膜連著,叫‘蹼’。這種形狀的腳非常適合用來在水裡撥水,所以鴨子游水會那麼輕快。”

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腳蹼”圖和“櫓板”圖,能直觀地感受到魯班發明“櫓板”的過程。我又補充了《魯班造鋸》《魯班造傘》等故事材料,同樣讓學生用“讀讀想想,畫畫比比”的方法來閱讀,進一步地體會魯班善於觀察、善於聯想、積極動手嘗試的優秀品質。

第4篇

?魯班和櫓板》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23課。故事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創造發明家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請楚,我立足於利用朗讀、觀察、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第二課時複習,我設計了兩道選字填空題,讓學生進行同音異形、形似字的比較,並學會使用。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緊扣"十分吃力"、"滿頭大汗",讓學生聯絡生活理解"滿頭大汗",從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撐船的辛苦,又讓學生體會到隱含的魯班的要發明“櫓板”的原因。第二自然段我緊扣魯班的動作"兩眼盯著","默默地想",讓一個孩子上臺來做"兩眼盯著"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兩眼盯著”就是眼睛一動也不動地看著一個地方。在講解鴨子撥水時,讓學生抓住"往後撥水,身子向前"來明白鴨子撥水的輕快,第四小節抓住“眼睛一亮”再現魯班思考的過程。

課文第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為了能抓住重點我並沒有採用學生習慣的順序學習的思路。我採用倒敘的方法:

1、 複習第一自然段後提出魯班最終有沒有想出好辦法,設計出省力的工具?這個工具叫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到課文的最後去找答案。並給這樣的答案:想出好辦法,這個工具叫“櫓板”。

2、 我接著提出魯班設計的“櫓板”是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學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礎上通過讀、說(先……然後……再……)做等手段認識“櫓板”的樣子、體驗魯班製作的過程。(強調製作與創作的區別)。

3、 我再提出魯班為什麼要把“櫓板”做成這個樣子。第三小節講鴨子在水中用腳蹼撥水的樣子,是魯班發明櫓板的關鍵之處,這裡我重點抓著“撥”體會魯班將“櫓板”製作磯成鴨爪樣子的原因。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圖片讓學生認識鴨子的“腳蹼”,然後邊說邊示範鴨子腳蹼撥水的樣子,接著讓學生走入情境:“現在你們就是那群小鴨子,你們的手就是腳蹼,快來撥水吧!”學生用手做撥水的樣子,同時提醒學生把手並起來會遊得更快些(撥與劃的區別),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著提高難度,請學生帶上表情,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一次,兩次……學生的情緒高漲,在遊戲中將文字的朗讀提高到了一個層次。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魯班看到鴨子用腳蹼撥水那麼輕快,“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做櫓板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放出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櫓板的製作過程。接著我又安排了讓學生動手製作“櫓板”。力力求通過動手讓學生記憶“櫓板”的形狀,體會製作過程,激發學生去動手製作、創作的興趣。

朗讀教學是貫穿始終的,一開始讓學生通過看圖片讀出老艄公的累,通過朗讀感受魯班在想辦法,通過朗讀感受魯班的"眼睛一亮",想出了辦法,通過朗讀感受一個"嗬"字,體會老艄公搖櫓的輕鬆。

全文抓住魯班的看——想——看——做展開,在講解文字中,我在每個小節的過渡時都抓住了這條線索,循循善誘,層層推進,最後到“做”,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當然,在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對於字的教學只設計了教學“忽”和“安”兩個字,低年級的生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練習量的不足,沒有很好的鞏固過程。

第5篇

?魯班和櫓板》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創造發明家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請楚,我立足於利用朗讀、觀察、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認識櫓板首先肯定是從課文中的插圖開始的,我利用插圖讓學生看看櫓板,而後從櫓板遷移到老艄公的表情,猜猜用這樣的櫓板來搖船輕鬆嗎?孩子們都可以從圖上看出用櫓板搖船省力多了!我就要求孩子找出課文寫船走得快的句子進行朗讀。

在這之前,老艄公並沒有這麼輕鬆的,他用什麼搖船呢?搖得結果與現在比一比,怎麼樣呢?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來讀讀。學生又進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抓住“十分吃力”“滿頭大汗”這兩個詞語來體會老艄公的累。魯班的愛動腦的習慣我是從兩個詞語來體會的,“盯著”“出神”通過這兩個詞語的表演與舉例,告訴學生只有動腦筋思考才會學好知識,才會有新創造。從“出神”再引出“眼睛一亮”,讓學生懂得是什麼東西讓魯班有了新的想法,有了新的發明的,學生很自然就想到了是鴨子幫了魯班的忙。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圖片讓學生認識鴨子的“腳蹼”,然後邊說邊示範鴨子腳蹼撥水的樣子,接著讓學生走入情境:“現在你們就是那群小鴨子,你們的手就是腳蹼,快來撥水吧!”學生用手做撥水的樣子,同時提醒學生把手並起來會遊得更快些(撥與劃的區別),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著提高難度,請學生帶上表情,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一次,兩次……學生的情緒高漲,在遊戲中將文字的朗讀提高到了一個層次。

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我接著提出魯班設計的“櫓板”是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學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礎上通過讀、說(先……然後……再……)做等手段認識“櫓板”的樣子、體驗魯班製作的過程。(魯班看到鴨子用腳蹼撥水那麼輕快,“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做櫓板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放出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櫓板的製作過程。接著我又安排了讓學生動手製作“櫓板”。力力求通過動手讓學生記憶“櫓板”的形狀,體會製作過程,激發學生去動手製作、創作的興趣。我再提出魯班為什麼要把“櫓板”做成這個樣子。第三小節講鴨子在水中用腳蹼撥水的樣子,是魯班發明櫓板的關鍵之處,這裡我重點抓著“撥”體會魯班將“櫓板”製作磯成鴨爪樣子的原因。

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每一課時都應有寫字教學,因此我在教學生字時儘量注意做到加強板書示範,端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加強基本筆畫教學,指導運筆。採取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寫字的積極性。當然,在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今後還須多多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第6篇

?魯班和櫓板》是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22課。它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明白,通過朗讀要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友情提醒:查詢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尋課文題目)

處理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提問:你從哪裡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學生找到了關鍵詞“滿頭大汗”,指導讀好。這裡我應該設計一個想像訓練:想像老艄公滿頭大汗是怎樣的情景?從而來體會魯班對艄公的同情。

在處理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是抓住了“盯”這個字,同時讓學生說說你還知道哪些詞語也是表示“看”的意思?然後出示了一個相關的練習:用“看、望、盯、瞧”填空。這個設計是好的,可是這樣一來,就把學生從課文中拉了出來,等到練習完成了,還要再把學生拉進來,就比較麻煩。可以把這個練習放到課堂結束的時候,這樣會更好一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兩個象聲詞和“輕快”來理解鴨子滑行的輕鬆。

第四自然段重點是抓住“出神”和“眼睛一亮”來體會魯班思考的認真。魯班在“出神”,那他此時在看什麼呢?再回到前文,他又會想些什麼呢?同時如果能抓住前文中的“盯”來理解,進行比較,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一些。

最後,為什麼稱這個工具為“櫓板”?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人們為了紀念魯班發明了這樣一個省力的工具,所以起名叫“櫓板”。

總結這節課,我應該把重點放在理解課文上。課文是由詞語和句子組成的,光理解詞語還不行,還要把詞語放到特定的語文環境中,為以後的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